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立自主论文,实事求是论文,以人为本论文,中国社会主义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深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就提上了日程,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讨论。笔者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十二个字: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哪里
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运动、思想理论或社会制度,都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但是,它们一旦产生,即使是对其创造者来说也就具有某种独立性。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包括它的价值观,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进行考察的结果;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它又获得了更加坚实的实践基础。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的核心观念),深深根植于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之中;而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以理论形态存在于党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中,又以实践形态存在于党和人民奋斗的长期历史和当代现实之中,因而也广泛、深入地存在于亿万中国人民的头脑中。理论工作者的任务,是认识或发现业已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简明的形式把它概括、表述出来。这样的工作,是实践和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再认识”。它作为一种能动的反映,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更加完善的理论形态和更加简洁、明确的表达形式,但绝不是另行“发明”观念或编排语词,然后将其命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言之,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实际出发去“发现”它,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中经受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深入人心,为人民群众耳熟能详、衷心赞同的观念中把它们提炼出来,而不是从理论家们的头脑中去“发明”某种观念。
中国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基本历史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奋斗,建立了新中国,进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因此,按照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原则,追根溯源,我们应该联系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从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中,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中去追寻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建立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论源头,应该从马克思主义中去寻找。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即被实践证明了的既符合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又代表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第一,它是工人阶级的而不是任何其他阶级的世界观。它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工人阶级的世界观而诞生的,马克思创立自己新世界观的出发点,就是寻求工人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道路。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决定了它的利益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决定了它以解放全人类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利益和意志的集中表达,其出发点是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它的一个本质特征。第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即符合客观实际、客观规律的世界观。它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它用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指明了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道路。因此,科学性,或客观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本质特征。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了它的根本利益同历史前进方向完全一致。所以,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成为来自实践又回到实践的科学理论。这一本质特征使它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区分开来。而“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以及这两者的统一,正是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本质特征。
我们还可以就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作进一步的讨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它的诞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变革,使人类历史破天荒地第一次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使关于社会历史的学问从此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它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列宁曾概括了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它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因而“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它忽视“群众的活动”,而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精确地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①。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活动的产物,又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人和社会是在历史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前进的,因而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从对社会客体和历史主体的看法这两个方面集中表现出来,就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分别从这两方面表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及其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因而追溯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头。
三、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群众路线和思想路线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所以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从中国共产党的观念中去寻找,而党的宗旨、群众路线和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信念。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由它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党的“性质”表明党“是什么”,党的“宗旨”表明党“做什么”。“是什么”决定了“做什么”。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②,而是始终代表无产阶级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党与工人阶级的关系、工人阶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决定了党的宗旨。因此,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庄严申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③62年后的2007年,当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阐述“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时,开头的一句话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它回答了党如何去开展自己的一切工作的问题。要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④,这不仅规定了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而且指明了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人民群众,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群众去做,体现了党的历史观、价值观和实践观的统一。而这些基本精神,都已经表达在党的十七大对“以人为本”的阐释中。
如果说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回答了党的一切工作是为了谁和依靠谁去做,那么党的思想路线则从根本上回答了如何去做的问题。在各个历史时期,党都要根据对客观形势的分析明确提出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方针、政策,并且集中概括为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总路线(或称基本路线、政治路线),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以便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力量,共同奋斗。而这些正确路线的制定和贯彻执行,则是靠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党章把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⑤这条思想路线,又可以进一步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党的总路线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特别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而变化、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总路线,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则是其中一以贯之的活的灵魂。正是因为坚持这条思想路线,才得以实现党的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与时俱进,指引党的事业不断走向新的胜利,实现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由于集中概括了党的宗旨、党的群众路线和党的思想路线,因而在党的思想观念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贯穿于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中的宗旨和灵魂。
四、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科学发展观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思想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经济、政治并为它们服务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由此决定的思想文化中去寻找,应该到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反映这种本质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去寻找。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因而也是人民得以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历史前进、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政体使人民得以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⑥。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能够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能够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能够发挥主体能动性、遵循客观规律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恩格斯曾预言:“只有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他说:“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将从这种社会生产组织开始。”⑦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次使人民当家作主和自觉认识、运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真正在全社会范围内成为现实,也就是使“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真正得以实现。“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它们的真实写照,因而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核心理念。
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反映在价值观念中,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是以工人阶级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为本质特征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贯穿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从中国实际出发,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可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是贯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规定了发展的性质和方向,也规定了我们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因为只有科学发展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就是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的发展,就是符合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的实践活动规律的发展,因而也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统筹兼顾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相统一的发展观。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统一,就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统一,也就是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的统一。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统一,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完整体系之中。
五、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
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简明的概括,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既体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主义核心观点,又符合中国实际,还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易于理解和践行。“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正是这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它们都植根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又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升华,被赋予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成为我们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的“实事求是”一语,原本是讲的一种做学问的态度,要求注重事实根据,得出准确的结论。它曾影响了后世一些学者的学风。在延安整风中,毛泽东用它来概括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⑧这是一种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是对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命题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界定,是我们今天所运用的“实事求是”的经典出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时,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他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⑩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世界是物质的有规律的运动,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要求我们通过实践能动地反映客观规律,并遵循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经典界说,既讲了客观规律性,又讲了人的能动性,既回答了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又回答了如何改造世界的问题,这样就把极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浓缩在一个最简短的命题之中。所以邓小平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11)经过我们党几十年来的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已经在中国人民中深深扎下了根,它既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又是当代中华文化的精华,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要素。
“以人为本”也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命题。《管子·霸言》中就有“以人为本”一语。《贞观政要·务农》中记载了唐太宗的“国以人为本”,同时也讲“国以民为本”的思想。这里的“人”,是相对于“君”的“民”。古代“以人为本”或“以民为本”的思想,是讲“君”为了“固”自己的“邦”,要抓住“民”这个“本”,即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表明封建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民”的力量,不失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党在十六大以后用“以人为本”来表达自己的执政理念,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有批判继承的关系,但又作出了全新的界定。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作出了明确阐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2)这是迄今为止对“以人为本”最全面的也是最权威的界说。我们应该按照这一界说而不能按照历史典籍来理解“以人为本”,正如应该按照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经典论述而不能按照《汉书》来理解“实事求是”一样。这一段论述的关键词,是其中反复出现9次的“人民”。按照这一界定,“以人为本”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为历史观依据,既表达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又强调“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虽然我们党用“以人为本”来表达自己的执政理念是本世纪的事情,时间还不太长。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党和毛泽东大力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思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早已深入到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底。因此,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迅速普及,在新的形式中包含了这些根本观念的“以人为本”事实上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要素。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都有自觉的动机,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决定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所谓核心价值观,就是各种观念中最终决定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根本理念。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判断各种思想或行为合理性、正当性的根据,追溯到最后无非是两条:一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客观规律;二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两者的统一,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统一,就是“真”和“善”的统一。“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所表达的,正是这两条统一而不可分的根本标准。这是我们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最后根据,是我们一切理论论证的逻辑起点。可以说,这就是我们的信仰,我们的天经地义。在思想理论的范围内,我们不可能追溯到比这更远的地方了,因为在它们的背后再也没有什么需要追溯的了。因此,这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六、独立自主: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
以人为本,实事求是,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余年来最根本的历史经验,也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部分。“独立自主”所表达的,正是这一基本理念。
党中央1981年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把“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概括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指出这就是在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事实上,这也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只是我们可以按照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理论成果用“以人为本”代替其中的“群众路线”。
《决议》在阐述“独立自主”时强调:“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同人民群众的努力,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本国的革命事业做好”。“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只能由本国人民自己来寻找、创造和决定。”(13)这些思想后来在党的理论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和更明确的概括。1982年,当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时,他是这样论述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4)2008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和经验时再次强调:“三十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5)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不仅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也是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反对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反对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中,独立自主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了分“两步走”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才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所以把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全部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立自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为中国人民谋利益,正是因为党经过长期艰苦探索确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独立自主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独立自主是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离开了“结合”原则,离开了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就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
邓小平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16)发现并在实践中证实这一普遍真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贡献。“独立自主”用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达了这一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真理,所以,它与“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一样,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要素。
七、完整、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联结为一个整体,构成了完整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三个命题,都是以最简明的形式概括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在社会生活中,凡是以简单的形式去表达普遍性的真理,都存在着被简单化理解乃至被曲解的危险。这是因为普遍真理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抽象与具体的矛盾运动。一方面,真理的普遍性越大,概括的程度越高,被它舍弃的特殊事物的规定性就越多,因而它在形式上就越是简单、抽象;另一方面,真理的普遍性越大,概括的程度越高,它就越是把更多的特殊的事物包含在一个普遍性的形式中,因而就越是具有丰富的难以直接从字面上解读出来的内涵。正如黑格尔所言:“真理,如果一开始就直接说出来,也不过只是提出些单纯的论断而已。”(17)因此,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的简单的形式去解读它,而应该看到,真理的普遍性“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体现着特殊的、个体的、个别的东西的丰富性的这种普遍”(18)。如果表达这些真理的语词形式在历史上曾经被用于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情形就更为复杂,更容易发生误解或曲解。这是一种难以回避的矛盾。我们用来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几个命题,其丰富内涵都已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得到了明确的界说和阐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因此,必须把它们放到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历史实践中去理解,而不能望文生义地仅仅从语义学或语源学的意义上去解读,更不能按照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或西方思想理论中的意义去理解。
比如,“以人为本”,按照党的十七报告的界定,它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所表达的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又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观点。它包含着对个人的利益、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但不能归结为个人本位。它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更不能解读为在西方思想理论中流行的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
又如,“实事求是”,它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它要求能动地“求”出客观规律并运用它去改造世界。实事求是不是就事论事,它所要求的,决不限于如实反映个别具体事物的现象。离开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和以这样的认识为指导的实践,就谈不上实事求是。社会主义事业中所要遵循的客观规律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邓小平说:“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即:“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必然代替资本主义。”(19)因此,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事求是”的题中应有之义。
再如,“独立自主”,从字面上看,并没有直接讲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联系党的历史和党的文献可以看到,这一“结合”原则正是作为毛泽东思想之活的灵魂的“独立自主”这一命题中最重要的思想,只有坚持“结合”原则,才能做到“走自己的路”。
社会主义社会有许许多多重要的思想观念。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需要也不可能把它们都汇集起来,而是要找出贯穿在所有这些观念之中并统摄它们的核心理念,即其中的精髓或活的灵魂。假如逐一加以列举,那就不是核心价值观,而是观念汇编。这不是说其他观念不重要,而是因为它们与核心理念相比,不是处在同一个层面,不是并列的关系。它们是坚持核心理念必然得出的,并且只有坚持核心理念才能得出的重要结论,因而可以在核心理念的逻辑的和历史的展开中显现出来,它们是以这些理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构成部分。
《决议》在全面阐述毛泽东思想时,首先论述了它的六个方面的“独创性的理论”,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以及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然后指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20)。上述六个方面的理论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不把它们列入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决不意味着忽视它们的重要意义。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同其他各种社会主义重要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如此。比如,由党的基本路线规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标志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等,它们作为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其内涵都是从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所概括表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规定和阐明的。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以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为核心的价值观,这是一个事实,是历史的和现实的存在。我们的任务是如实地揭示这个事实,并作出明确的概括和深入的阐发。
注释: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1095页。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7页。
⑤《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6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2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1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6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8页。
(1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13)《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35、836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1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09页。
(16)《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8-259页。
(17)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26页。
(18)《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3页。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
(20)《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32页。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群众观点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以人为本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