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创伤外科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创伤外科2014年l1-2016年6月住院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住院时间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明显低于观察组,住院天数减少,且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创伤外科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满意度。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4-0270-02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液于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固.并阻塞静脉腔.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1],更为严重的是可以引起肺栓塞而导致患者死亡。现对我院对收治的60例创伤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6月,收治创伤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在我院确诊。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年龄在17~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2.8)岁,骨折原因:交通车祸51例,高处坠落伤6例,打架3例。骨折的种类:股骨骨折、骨盆骨折、股骨粗隆骨折、胫腓骨骨折、腰椎骨折、髋骨骨折、髌骨骨折。纳入标准。①符合骨折诊断标准;②首次创伤,或者再次创伤之间时间大于2个月;③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排除标准如下:①既往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和原发性纤溶的病理基础,②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③其他可影响D一二聚体与其他生化指标含量测定疾病的患者。④患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按照骨科手术前后常规方法护理,术前给予患者皮肤,肠道准备,疼痛干预等知识宣教,术后遵医嘱实施相应护理,给予饮食、体位、功能锻练等康复指导:包括将患肢抬高,观察皮肤温度、颜色、张力、肿胀及疼痛程度。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落实如下措施:①全员培训主要对医务人员进行疼痛知识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及其所引发的不良后果,进行警示教育。②入院评估 入院后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结合术前检查,确定是否为高风险人群,如高龄、肥胖等患者,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血糖及血脂等。③加强沟通 护理人员术前应告知患者术后因肢体制动及长期卧床等可诱发深静脉血栓,讲解血栓形成对身体带来的危害,训练术后早期活动的方式,并取得患者的配合。给予精神安慰和心理支持。④饮食指导 帮助其了解饮食相关知识,以低盐、低脂等营养食物为主,保证患者大便通畅。⑤物理预防措施国内外最新版预防DVT权威指南推荐3种物理预防措施:间歇充气加压、梯度压力弹力袜和足底静脉泵,其主要机制是模仿机体活动时腿部或足底肌肉收缩对下肢静脉造成压迫,从而促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防止其淤滞,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⑥配合医生行相关辅助检查 血管彩超、血凝、D-二聚体及血小板监测。密切观察患者下肢有无肿胀,及肿胀出现的时间、程度,皮肤的颜色、温度。⑦联合使用药物及物理预防疗效更好 采用IPC和低分子肝素每日注射1支或者每日注射3次肝素联合使用的方法预防DVT。美国ACCP指南和英国NICE预防DVT指南均提及,在可以使用抗凝药的条件下,建议联合药物和物理预防措施降低DVT的发生率,可以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降至一半。
1.3 效果判定标准
①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深静脉血栓形成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观察到下肢血管内有低回声团块,血流变细可认为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满意度判定指标: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量表,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估,问卷共10题,均为单选题,调查表采用5级Likert标度法,很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很不满意1分。满意度=(很满意+满意)/总数×100%。以满意度≥80%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对本组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珋x-±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及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较对照护理组相比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降低,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为下肢骨折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诱发下肢功能障碍及肺栓塞等疾病,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较大威胁。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全员培训,提高安全风险防范意识,然后对患者进行DVT相关风险评估,对存在问题加强健康宣教,指导功能锻练的方法,并取得患者理解并积极配合。做好早期DVT症状的观察,保护血管,输液时做好三避免措施,针对不同病情,有针对性的选择间歇充气加压、梯度压力弹力袜和足底静脉泵等物理预防措施,联合应用IPC和低分子肝素,严密监测血管彩超、血凝、D-二聚体及血小板的动态变化。结果提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充分说明护理干预DVT的效果是肯定的,降低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而且能有效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参考文献】
[1]龙伟清,钟武平,郑淑华.探讨深静脉栓塞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ll(16):llO-112.
论文作者:王小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下肢论文; 血栓形成论文; 满意度论文; 创伤论文; 预防措施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