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题材剧”的审美文化价值探析_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论文

新时期“题材剧”的审美文化价值探析_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论文

新时期“话题剧”审美文化价值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话题论文,价值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国产剧越来越明显地进入类型化创作的自觉期。在长期占据市场的城市婚恋题材和家庭伦理剧历经大量“苦情戏”、“畸情戏”情节瓶颈造成审美疲劳之后,“话题剧”逐渐成型并陆续登场。这些作品的题材大多为现代都市情感类剧目,比如针对婚恋话题的作品有《婚姻保卫战》、《金婚》、《闪婚》、《纸婚》、《晚婚》、《裸婚》、《裸婚时代》、《经营婚姻》、《中国式离婚》;描写大龄“剩女”现象的剧目有《大女当嫁》、《张小五的春天》、《李春天的春天》、《剩女的黄金时代》等;针对住房问题的剧目有《蜗居》、《蚁族的奋斗》等;针对80后年轻人生存状态的有《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生于80后》、《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三十岁,你好》等作品;关于婆媳关系的剧目有《双面胶》、《媳妇的美好时代》、《婆婆来了》、《当婆婆遇上妈》等。这些剧目关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包含婆媳关系、婚姻爱情这些人类永恒的话题之外,还与时俱进地结合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如房子、相亲、蚁族、保姆、物价、外地务工等,同时也加入大量家庭伦理剧常用桥段,引起了受众较大的兴趣与广泛热议,人们越来越接受这类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能替自己说话的影视作品。本文将那些以某种社会共同关注的现实“话题”为故事核心,反映社会焦点、热点,对当代人生活及情感给予极大关注,在热播中引起观众共鸣和热烈讨论的电视剧作品统称做“话题剧”。

一、“话题剧”的审美标识与叙事装置

1.“话题剧”的原动力:社会话题+集体情绪

其实从中国内地早期的电视剧作品中,我们便可以看出“话题剧”创作之端倪。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之中,电视剧《公关小姐》(1989)是我国最早反映改革开放中新兴公关职业女性群体生活的电视连续剧,作品推出后凭借其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思考性征服了全国观众,并荣获“飞天奖”、“金鹰奖”等电视奖项。《外来妹》(1991)反映了广东地区外来打工者的生活状态,当时内地大量的“打工仔”、“打工妹”涌向东部沿海城市,传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在经济潮流下受到巨大冲击,形成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该剧敏锐地抓住时代话题,将人物的感情生活经历,置于动荡而广阔的社会背景当中,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90年代初的《北京人在纽约》成为第一部全面描写赴美移民浪潮的社会话题作品,通过北京人在纽约奋斗与挣扎的生存故事,展示中西文化碰撞对于人物生活、情感产生的巨大影响。尽管当时没有“话题剧”这一概念,但这类根据社会热点现象产生灵感进行创作,反映社会变迁及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状态,并在热播中引起广泛讨论的作品,已经具有了“话题剧”的基本特征。

赵宝刚导演是大陆第一个旗帜鲜明地提出并实践“话题剧”类型创作的人,“现在单纯讲一个好看故事的电视剧,对观众的吸引力有限。关注社会焦点问题、有话题的电视剧才能赢得市场”。①其早期作品《将爱情进行到底》被称为中国第一部青春偶像剧,该作品瞄向“年轻人的爱情”这个话题,为观众描绘出一幅90年代都市青年追求爱情与奋斗的画卷。近年来赵宝刚表示一共计划推出五部“话题剧”,除了已播的《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婚姻保卫战》外,还有《北京青年》和《中国青年》。前三部分别抓住了80后、青春、新的婚姻观等较有社会群众基础的“话题”,后两部的主题分别是“青春重来一遍”以及70后社会中坚的社会生活。

进入21世纪,“话题剧”越发自觉开发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话题新闻,提炼和展示社会焦点事件,引发人们更多的关注、思考与讨论。它通过真实感较强的叙事内容,“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时尚的影像叙事,商业化的包装运作将“社会话题”发展成故事结构,构成了一个迅速跟进生活节奏的“准社会”,使受众将他们从荧屏中接受到的信息同步影射进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改编自六六同名小说的电视剧《蜗居》,在2009年时播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很大争议。它关注“房子”、“小三”、“腐败”等社会热点,揭示了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面对高不可攀的房价的无奈,以及生活、精神双重重压的残酷现实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剧中的姐姐海萍大学毕业后留在江州工作,与丈夫计划贷款买房子定居,可是他们东拼西凑也凑不齐首付。市长秘书宋思明慷慨相助,借钱给海藻让她解决姐姐的燃眉之急。海藻因此陷入了一段婚外情,成为别人婚姻中的第三者。后来宋思明贪污受贿案东窗事发,并遭遇车祸离世。社会上对这部电视剧褒贬不一,有人说其具有批判现实主义风格;有的人则认为该剧是“靠性,靠荤段子,靠官场腐败,靠炒作来吸引眼球,社会影响低俗”②的媚俗之作。对此导演滕华弢辩解说该剧坚持的是正常的价值观,因为剧中人物的命运结局,完全表达了创作者对角色的态度,编剧六六也申辩说:“我之所以要写这样的故事,不是为了鼓励大家去道德沦丧,鼓励女孩子们买不起房子都去当小三。正相反,我也挺讨厌这种人,特别是女人更要自强,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如果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男人,那就是最蠢的。”③不管是关于“房奴”的《蜗居》,还是讲述婆媳关系的《双面胶》,或者是正在拍摄制作中的讲述医患关系的《心术》,六六的作品都试图直指社会敏感话题,以一种直接态度和凌厉的台词作风,将一切美的、丑的、善的、恶的、高雅的、庸俗的,毫无保留地展示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此的话题设计自然会在社会上引起价值观念的大碰撞。

显然,“话题剧”关注的话题不仅仅局限在婚恋和励志领域,七年之痒、外遇危机、亚出轨心理、婆媳难题、子女教育、下岗创业等强烈观照现实的问题及其携带的集体情绪在剧中都有所展现,并邀请观众参与讨论。因此伴随“话题剧”的高收视而来的是网络热议。这些剧目播出过程中,网络同步掀起了众多关于婚姻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社会生存现状等问题的讨论。搜狐高清视频独家开播《婚姻保卫战》时日均点击率已经超过1935万次;周累计点击近亿,增幅率达169%,并以每天增长22%的频率往上蹿升。与高点击息息相关的是高热议度。网友就“现代社会的女人会选宋思明还是许小宁?”、“姿色、资本和知识,你觉得女人拥有哪项更好?”、“面对可能但不是事实的出轨,李梅的做法合理吗?”等等话题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讨论声。不同思想观念的冲突和碰撞,恰恰标识出市场经济大潮中大众思维的变动、摇摆与混乱,各种价值观的蜕变和新旧观念的交融通过对电视剧的强烈关注获得公开讨论。这不能不说是“话题剧”所具有的最大的观察价值。

2.内容策略: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轻喜剧风格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是由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迈克·费瑟斯通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的“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的讲演中提出,他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包含有三层含义:第一,它指那些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间界限的艺术亚文化;第二,它指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第三,它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④这其中,第三层含义是当代消费文化发展的中心。“话题剧”取材自生活,将社会焦点问题转化为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影像作品,并且具有独特鲜明的符号化表征,这些特性说明“话题剧”天然具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征。

从《双面胶》、《金婚》等作品可以看出,其文本不再以主旨的宏大、强烈的戏剧冲突来吸引观众,而是还原生活本质,追求内容的生活化、真实化,表现出平实化的叙事倾向。《双面胶》中男主人公亚平身处于两个最亲近的女人——母亲和妻子之间,在两个女人发生“战争”的时候,他需要绞尽脑汁化干戈为玉帛;当婆媳分别向他倾诉对于彼此不满的时候,他需要做个“两头瞒”的好儿子、好老公;同时他又是一个身处大都市的凤凰男,需要每日在外奔波养家糊口以及满足老婆的购物爱好,因此终日忙碌不堪、疲于应对。终于夫妻俩开始为一些生活小事不断争吵,矛盾升级,导致两人身心俱疲、无奈以分手告终。剧中没有像传统家庭伦理电视剧那样制造巨大苦难,导致两人分手的无非是一些日常小事,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地鸡毛”似的凡俗生活本身。它对“琐碎生活的肯定并非一时的姿态和策略,而是建立在世俗和平等基础上精神的同构与共生”。⑤故事的旨趣不追求对生活“意义”的提炼与追索,而是采用轻喜剧的表达方式反映生活的“现在进行时”状态。剧中情感故事的小波折、人物观念的冲撞与和解、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摩擦,以及最终的圆满结局,共同构成一种清新、幽默的风格向观众讲述一个个普通家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这些都是“话题剧”在处理生活内容时采取的基本策略。

3.人物设计的“话题”潜质

“话题剧”中人物形象的设计是紧紧围绕着该剧的核心话题展开的。以《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为例,这两部剧以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抓”戏,剧中青春时尚的人物形象引起了一大批观众的热烈讨论。《奋斗》中的理想主义者陆涛有才华、有激情、却又自负骄傲;现代新女性夏琳自信、独立、有主见,有时又过于固执;富家女米莱活泼开朗、对爱情的态度真诚、执著;任性又有点虚荣的杨晓芸和讲义气、真性情的好哥们华子、向南,六个主角性格鲜明而独特。《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钱小样活泼开朗、却不停闯祸;赵青楚知性、沉稳、有主见;李霹雳叛逆、自我、敢闯敢拼。这样一些人物角色设置积极贴近80后、90后年轻人反差强烈的特质与精神面貌,剧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信念,爱情、事业、亲情、友情,不同个性的人物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个个都成为当下生活年轻一代的镜像提取。

人物台词大量直接或间接地取自流行的网络、博客语言,机智、风趣的观点碰撞成为人物获取观众认同的一大捷径。与此照应的是,剧中由话题带出的各色人等变换,不管是在人物关系的组合还是在人物性格的差异化处理上都呈现出轻喜剧路线,以此来承载现实中困扰人们的问题和不同的观察角度。“我该找个什么样的人结婚?”《大女当嫁》中的“功利男”方泉为人忠厚,但他结婚的理由竟然是“单位公派出国,结了婚可以去北欧,没结婚的只能去亚非拉!我在单位挨了这么多年,只差这张结婚证了!”像这样没有爱情,只为搭伙过日子或者其他功利目的而存在的婚姻在我们的社会中不算少数,由此带出的婚姻问题自然层出不穷。老实本分的“务实男”大志与大雁文化层次相差悬殊,没有共同语言,最后不了了之;“凤凰男”彭坦是留洋博士,各方面条件突出但过于理性和斤斤计较,让大雁打了退堂鼓。80后帅哥张耀阳浪漫、执著、有激情,但是年龄的差异导致他们的生活观念相差甚远,大雁最终拒绝了张耀阳;成熟体贴的苏如是引起了大雁的好感,但好景不长,苏如为了女儿随前妻远走加拿大;在大雁痛失亲人、失恋、误诊的伤心时刻,“异地男”程闯默默陪在她身边。就在大雁准备向程闯敞开心扉的时候,他挂职锻炼结束要回青海。大雁决定勇敢地跟着感情走,收拾东西去青海找程闯。这些男性形象设计具有代表性和生活的真实感,很容易激起观众的热评热议。该剧播出之后,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观众们与其说是在帮大雁评判男朋友,不如说是在对自己的婚姻观进行抒发与自省。

二、社会变迁中的主题构成与价值表达

“话题剧”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自身传播特性助推,与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也是密不可分的。事实上,“话题剧”对于社会热点、生活压力、集体情绪或流行心理的取材,使得剧集内容几乎成为了容纳了现代年轻人自我意识的经验构成。在多元意识的影响中,什么是正确的选择,如何达成和解与认同?生活压力面前人们时时面临选择,如何选择?价值观多元的今天人们如何奋斗未知的前途?当人群迷失在情感和物质诱惑之中,婚姻随时有可能面临挑战,都市白领和蜗居蚁族都会有同样的困惑,什么值得信任?情感的港湾在哪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潮变迁的宏观历史背景,被大量吸纳到“话题剧”的主题与观念构成当中,在流行元素和商业包装的裹挟之下,除了排遣人们的生活言说欲,也呈现出一些集体性现实症候。

1.生活高成本重压下的幸福观

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幸福感降低。怀揣梦想涌入“北上广”的人们每日面临着房价、物价、工作竞争等各种压力。《蜗居》中的郭海萍和丈夫均有复旦大学高学历,但他们来自乡下,自然不能完全指望父母买房,为了买房,夫妻省吃俭用,每分钱都要精打细算,连每月33元的交通费,也想尽办法省下来。“每天一睁开眼,房贷6000、吃穿用住2500、孩子上幼儿园1500、人情往来600、交通费580、管理费340、煤气水电200,我每天至少得进账400,这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剧中的经典台词道出了都市外来年轻人的无奈与悲哀。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之间人口迁徙也日渐频繁,像海萍和她丈夫这样一些怀有理想抱负的年轻人,在新环境里没有房子,没有父母做好的饭,没有人脉关系可依靠。那种千里之外、无依无靠的感觉迫使这些人更想有个家,于是一个个成了“房奴”、“蚁族”、“蜗居族”、“麦兜族”,省吃俭用拼命供房,全身心为之奋斗。《蚁族的奋斗》中一群年轻人,处于陋室之中,却依然为着理想努力。可以说正是现实中年轻人的生存写照。当今中国,“安居乐业”仍然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理想,很多人甚至把房子当做是幸福感、安全感的来源。2009年11月19日《中国青年报》关于“幸福和房子的关系”的在线调查显示,八成调查者认为“幸福和房子有关系”,这部分人中又有69.9%的认为“房子是幸福家庭所必须的”。⑥这恰恰能够从现实的角度说明为何《房奴》、《我是业主》等题材鲜明的剧目能够纷纷出现在荧屏之上。比较美国,年轻人结婚时租房很普遍,现在只有40%的美国人在35岁以下买房子。在同属亚洲国家的日本,大多数日本人则认为“幸福和房子没有关系”。⑦

电视剧作为一种“意义媒体”,在发挥娱乐、消遣作用的同时,也应对受众起到一定健康积极的导向作用。一些“话题剧”沉醉于话题狂欢和语言机智的同时忘记了根本的属性职能,其中只有少数作品能够在话题之中流露一定的价值批判。《媳妇的美好时代》中有一段关于什么是幸福的对话。豆豆的初恋男友李若秋对余味说:“我可以让她24小时有保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想去任何地方,我都可以让她坐头等舱过去,那年她病了,跟我说要吃海南的芒果,我二话没说,我坐飞机去海南,我买了芒果我回来我递给她,为了豆豆我可以做任何事情,这就是我以前给豆豆的生活。”面对对方的挑衅,余味答道:“你能买一芒果直跑海南去,但是我余味跟你不一样,豆豆病了,我会一直在床头陪着她,什么时候她病好了,我直接带着她坐着飞机到海南,到海南去吃芒果……你跟豆豆交往这么多年,你到今天还不了解她,因为有一点我比你强啊,我会擦油烟机,擦得好极了,你会吗?”如此对答既含蓄隐射了生活中不同男人的生存态度,也道出了婚姻幸福的本质所在:幸福是不能用金钱、房子、车来衡量的,是靠两个人体贴、恩爱、关怀建起来的。

2.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家庭观念的瓦解与重新构建

“和谐”与“爱”是我国传统道德伦理观念中的核心价值,社会个体成员以家庭为本位,个人必须服从家庭利益。电视荧幕上的家庭故事长期以来也一直对传统伦理道德有着鲜明的皈依特征。90年代初曾轰动一时的电视剧《渴望》,向世人描绘了一位正直善良、恪守道德操守、任劳任怨、隐忍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平凡且伟大的女性形象,剧中主人公所遭受的种种不幸、所忍受的种种磨难,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家庭至上的理念,为家庭的和睦承担着那些本不应该她来承担的生活重负和历史不幸。电视剧《孝子》讲述了八位普通人的“孝”,剧中的家庭成员面对困境时展示出令人敬服的美德,几经波折之后最终回归和谐,体现了该剧弘扬“爱”、“幸福”、“和谐”的创作主旨。然而近年来的电视剧作品中所展现的情感模式和价值导向出现了与我国传统伦理观相悖离的现象,呈现出较明显的转型特征,突出表现在:在当前思想日益开放、宽容的多元化语境下,电视剧中那种传统的伦理教化意味已经被逐渐消解,而“话题剧”中对于人性多元化和生活复杂性的阐释也引发观众对于家庭观念和个人价值产生新的思考。

(1)自我价值在传统家庭模式中的突围

传统家庭剧中主人公往往因为念及亲情或维持稳定的家庭状态而对生活做出让步和妥协,有时甚至要以牺牲个人幸福为代价。在近年来的“话题剧”中,主人公大胆抒发自己的观念和主张,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目标,这其实是后现代意识在“去中心化”、“消解宏大叙事”的理论背景下对张扬的自我个性做出的极大肯定。《媳妇的美好时代》中,毛豆豆无疑是一个孝顺、乖巧、讨人喜爱的媳妇,但是她并不是打碎牙往肚子里咽的受气包,尤其是面对有点“神经质”的婆婆曹心梅时,她充分发挥了新时代女性的聪明才智与处事手法,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化解种种矛盾危机。对于曹心梅的“霸权主义”,豆豆以守为攻、机智应对,决不会跟婆婆对着干,而是采取“双赢”的方式赢得婆婆的认同。《媳妇的美好时代》将生活中的素材经过巧妙的艺术加工后展示出来,既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又具有了一定的审美品格。该剧以轻松幽默、充满温情的方式,解析婆媳间的微妙关系,为观众现实生活中的家庭烦恼提供了可参考的意见与处理方式,成为社会“婆媳关系”的润滑剂。

(2)价值观念多元化

中国传统家庭婚姻观念中一直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女人聪慧、细腻、耐心、果敢的气质在职场领域显现出优势。由于社会地位提升和经济关系变化,两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角色身份男女势均力敌,女性占有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男性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传统婚姻中两性角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很多家庭中的男人开始“退居二线”回归家庭。正如《婚姻保卫战》主题曲中所说“月亮的光芒已赛过太阳,女人开始闯荡,男人占领厨房,洗衣做饭煲汤”。该剧讲述了三对夫妻婚姻家庭的故事,主旨是用新型男女观念对待现在的新型婚姻家庭生活。建筑工程师郭洋在妻子重新走进职场,开始事业第二春之时,却不得已退居“二线”和许晓宁一起做起了“家庭煮夫”;老常因为太“抠门”,被年轻的再婚妻子联合女儿一起“罢权”。于是三个大男人成立了“夫联”,集体应对“妇联”以保卫自己的权利;尚未步入婚姻的小小和李刚,看着这场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婚姻保卫战,略带恐惧却又不亦乐乎。

除了男女地位、婚姻之道传达出价值观的多元化,青春奋斗和励志主题同样折射出80后一代的精神镜像。作为一个社会人口学概念,80后特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据统计,中国的这个群体超过两亿人,他们是备受社会关注和具有很强话题性的一个群体。转型社会的洪流造就了80后的独特性,这些在温室里成长的“小皇帝”们,曾经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如今也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开始在社会的变革进程中奋力前行。电视剧《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是描写80后青年生活及情感经历的代表作,也是赵宝刚导演从“浪漫”(《像雾像雨又像风》、《别了,温哥华》等)到“现实”的转型之作。这两部作品既有偶像剧文本所特有的表征符号,又具有与以往内地偶像剧不同的特质,年轻的主人公们自信、张扬、敢爱敢恨,有着独特的青春感怀和表达方式。如果说《奋斗》还囿于有钱人的奋斗,那么《我的青春谁做主》就是普通人的青春,有朝气但也有现实中的无奈,更加贴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细节描述及台词设计为作品贴上了鲜明的青春标签。《奋斗》中大学毕业时,同学们和李老师告别,集体大喊:“我们必须离开您,我们必须去工作,去谈恋爱,去奋斗。这件事十万火急,我们一天也不能等,请您接受我们离开前最后的问候!”⑧这种略带“贫嘴”的言语方式在80后观众那里尤其具有认同感。这些作品在带给观众轻松愉悦视听感的同时,也试图描画年轻人面对现实、表达自身、实现自我的思想努力。

(3)生活态度游戏化

“话题剧”被一些研究者视为后现代解构式的家庭故事。在这里,家庭的本质、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家庭的概念变成了“现代人的一个游戏场所,它与人的其他游戏场所并没有什么不同。家庭成员聚集在这个场所中,无非是为了互相排遣人生的烦恼,寻求快乐幸福的生活,因此,支配人们家庭生活的规则只能是‘游戏规则’”。⑨《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一剧中,邓家父母反对家齐与白晓鸥的恋情,逼着他们分手。他们为儿子相中的女孩是温柔可爱的护士贺飞儿。家齐出乎意料地答应与毫无感情基础的飞儿结婚,婚后他对飞儿态度冷淡无礼,试图激怒她导致两人吵架,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证明父母的选择是错误的,让他们后悔。他全然不顾父母的好心,也无视对无辜的飞儿造成的伤害,这种无厘头情节与不负责任的人物行为,像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在扮“家家酒”,如游戏般随性,毫无伦理法则可言。《奋斗》中杨晓芸与向南去办理离婚手续的一幕中,两人在民政局拌起了嘴,大吵一通之后,居然又没离成,如此近似儿戏的婚姻观既体现了当代青年人冲动与不计后果的一面,同时也凸显了当代人面对感情与家庭责任时一种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态度。需要注意的是,价值观念多元与游戏化的生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开放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但另一方面,价值评判标准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倾向也会随之产生,乃至出现道德尺度的无限放大和失衡。前面提到的由《蜗居》、《奋斗》等剧在价值判断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和游戏人生的尺度失衡,既反映出创作者自身把握复杂道德问题时的捉襟见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性的精神迷惘与社会症状。

三、“话题剧”创作症候与提升空间

1.“话题集合剧”的尴尬

“话题剧”在推介宣传中经常会标榜阐述了数十个关于“爱”、关于情感的种种经典话题。在创作中也常常用几近口号的方式倡导“经营婚姻”等等理念,为作品贴上鲜明的观念标签。事实上,过于强调“话题”、“概念”,而忽视了电视剧的本质属性——“戏剧性”是当前“话题剧”创作的一大硬伤。“戏剧性”对于电视剧叙事的品质起着重要作用。《婚姻保卫战》中比比皆是“婚姻教科书”般冗长的对话:“照你这么说,为爱结婚,就是一个天大的谎言和骗局呗?爱情根本就不是结婚的唯一理由和动力?”、“基本就是这个意思。这观点可不是我发明的啊,是有科学依据的。咱们现在都需要更新知识,好好研究研究两性奥秘。当然了,爱情还是存在滴,只不过男女对爱情的理解不同,在女人眼里是浪漫,在男人眼里是实用”。这种对白在很多时候沦为了人物之间的“耍贫嘴”和“脱口秀”,一味追求语言趣味和机敏必然伤及情节推动、叙事节奏和生活质感。这一现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90年代的《爱你没商量》、《海马歌舞厅》等剧,由于创作者过度追求人物语言的调侃、逗乐风格,很大程度上消减了人物性格的支撑与生活细节的质感,必然会大大损伤作品的认可度和价值深度。观众也会对此类空有大道理、戏剧性较弱的作品失去耐心,自然也就不能持续好的播出效果。

2.观念题材的商业经营与类型经营

“话题剧”的创作大多奉行“创意先行”的策划思路,先确定一个既定的热点命题,再围绕这个命题构造故事、人物、台词等等,大量符号化的视听元素由此成规模地替代以往家庭剧的传统细节。与此相配套的是制作模式上遵守工业化流水线式的标准,按照大众的审美需求来对剧情和人物进行商业包装。于是出于对商业利润的追求,《奋斗》中会赤裸裸地描写陆涛构想的“青年家园”,漂亮的Loft楼房,豪华奥迪车,还有那个充满小资情调的“心碎乌托邦”……加上演员靓丽衣着与个性化语言,种种符号化的元素无一不是在向目标观众——年轻人传达着他们喜欢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广告效益正在成为电视制作越来越难以摆脱的利益诱惑。铺天盖地的广告植入也损伤着叙事本身的深入。《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剧中,“养元”补品多次出现在故事情节中;邓家餐桌上还有出镜率极高的汇源果汁,光明牛奶,以及六福珠宝首饰等等。可以说,赶潮流的“话题剧”很容易成为一个工业化流水线制作的快餐产品,沾染上大众媚俗的、流行的、热销的商业气息。

就类型而言,“话题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年轻一代的生存状态,依仗其题材优势,将社会生活的焦点领域揽入屏幕,并试图提供对现代人心理和流行情绪的抚慰和表达。然而,“话题剧”中一个个热点话题故事大多仅仅成为现代社会城市文化的标题式索引。其商业经营的套路又给人们提供出含义暧昧的解读角度,媒体炒作与大众网络热议的互动加速了该类文本成为一个变化的不稳定过程。走语言机智路线,主题挖掘上的浅尝即止,让我们看出当前的“话题剧”大多还流于流行元素和商业经营的层面,在含意和视点的动机与深入方面尚未提炼出卓有成效的修辞系统。如果破除话题集合的思维局限,将话题的内涵往深度挖掘,借鉴类似美剧《绝望主妇》等家庭剧的话题分解,在不同剧集中将各个小主题转化成为众角色身上发生的各种生活故事,用戏剧性行动纠偏剧集对台词语言的过度依赖,是从编剧角度改变“有话题无剧”的根本。如果从题材经营思路出发,则需要把脚步迈得再大点,充分发挥系列剧优势或大胆尝试情景喜剧策略,真正走上新类型剧的开拓发展之路。

注释:

①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kjwh/ylmb/y1z1/201007/14/t20100714_21613929.html。

②③《〈蜗居〉被批低俗 明年不播超过30集的电视剧》,[EB/OL] http://ent.qianlong.com/4543/2009/12/10/3982@5339368.html,2009-12-6。

④[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5—96页。

⑤蔡尚伟《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⑥红网论坛,http://bbs.rednet.cn/thread-21128361-1-1.html。

⑦金米米新闻汇,http://www.jinmimi.com/news/viewthread.asp?announceid=7394。

⑧中国知网《奋斗过后我们才会长大——青春励志偶像剧〈奋斗〉台词选录》,《青春男女生》之《妙语》2008年第2期,第28页,http://wuxizazhi.cnki.net/Article/QCMY200802028.html。

⑨陈红梅《后家庭伦理剧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的颠覆与重构》,《电视研究》2010年第8期,第69—70页。

标签:;  ;  ;  ;  ;  ;  ;  ;  ;  

新时期“题材剧”的审美文化价值探析_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