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主体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思想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35(2006)05 —0038—05
由于价值主体无产阶级自身的历史发展性,由于各个民族、国家无产阶级的特殊性,由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需要、素质和能力的历史发展性,因此,反映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和需要的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不可能是僵化、固定、不变的,而必然与各个民族、国家及其历史发展相适应,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具有多维性、多层次性和动态发展性。
一 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反映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和需要的价值体系,它的主体是无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是包括资本家在内的一切人,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它“总是不加区别地向整个社会呼吁,而且主要是向统治阶级呼吁”。马克思主义则把无产阶级视为自己唯一的价值主体,它认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得最厉害,受剥削、受压迫最严重的阶级,无产阶级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承担者,是人类解放的“心脏”、“物质武器”;马克思、恩格斯也因此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称,马克思主义反映和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需要,其使命和目标就是要推翻私有制,消灭剥削,消灭压迫,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而且,这一价值理想只有、也必须依靠无产阶级通过不断斗争、通过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才能实现。当然,由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趋向的主体体现,如恩格斯所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1]258;同时,由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与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群众性也能够是一致的。
既然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是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又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它是相伴资产阶级而产生,相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其队伍的;而且,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无产阶级还具有不同的构成状况①,甚至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无产阶级的使命以消灭无产阶级,乃至消灭一切阶级为目标。因此,这决定了作为无产阶级价值思想表现的马克思主义,必然随着无产阶级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而从相对的静态分析,无产阶级又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即它是由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无产阶级组成的。由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和地区无产阶级的特殊性,如处于不尽相同的文化传统之中,因经济发展情况不同而生存、生活状态存在差异,因制度差异而享有的政治权利也不尽相同,更由于自身的发展状况不同而能力结构也不同,这样,当马克思主义被运用于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时候,它就会具有不同的特点。
更进一步地看,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需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无产阶级有其自身不同的利益和需要;而且,不断得到暂时满足的需要,又发展和创造着新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2]32—33 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需要的历史性变迁,决定了反映其根本利益和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与时俱进的。例如,在试图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需要就在于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彻底破坏一个旧世界,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砸烂从物质上、精神上束缚无产阶级的一切枷锁,为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创造政治经济条件;而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之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需要就不再是破坏和革命,而在于“立”,在于建设,即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自己的政权,最后通过社会成员的长期努力,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消灭城乡差别,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建设一个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各个时期、不同国家的无产阶级,由于受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等原因,其自我觉醒程度、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程度,也有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无论是资本主义早期阶段的无产阶级,还是今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都存在一个觉醒或启蒙的问题。无产阶级自我觉醒的程度、无产阶级对自身根本利益和需要的自觉意识、无产阶级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决心与能力,决定了他们能否自觉形成自己的价值思想,创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决定了他们能否自觉投身解放自己、最终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事业。这样,无产阶级自身觉悟、素质和能力的这种历史性,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和发展。
总之,如果我们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213 进行分析,那么,由于无产阶级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由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无产阶级的特殊性,由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需要、素质和能力发展的历史性,因而反映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和需要的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是僵化、固定、不变的,而必然是变化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始终代表不断发展着的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要,成为他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
二 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主体性表现
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民族、国家特色
如同价值具有鲜明的“个性”,即价值“因人而异”一样,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也具有鲜明的民族、国家特色。虽然工人阶级没有祖国,但马克思主义对于时代课题的回答,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与理论创新,是以各个民族、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为依托的。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等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由于各个民族、国家无产阶级自身的结构、利益、需要、素质和能力也不同,因而其实践的内容和方式、时代课题的表现程度和形式往往各有不同,其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价值取向以及价值实现方式也往往表现出各自的独特内容,具有各自主体的特性、特色。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具有各自主体的个性、特性、特色。因此,必须从本民族、本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本民族化、本国化,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反复强调这一点。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4]433 恩格斯也曾批评那些侨居在美国的德国“马克思主义者”根本不了解美国的国情,不研究美国的工人运动和具体需要,不了解实践和时代提出问题的重点、内容和形式在欧洲国家的体现不同于在美国的体现,“一点不懂得把他们的理论变成推动美国群众的杠杆”。他劝告这些人不要把自己那一套从故土搬到美国的、常常自己还没有弄懂的理论,教条式地强加给美国工人,而应该向美国工人指明理论应用于美国国情的具体途径。列宁生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传播、理论迅速地转变为实践的历史时期,但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应用到各国时,必须加以一定的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运用。他经常强调,各国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具体应用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当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国情正确结合,决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各国共产党人在科学对待普遍性原理和准确把握国情特殊性这两个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历史经验表明,人们对这一“结合”本身达到正确的理解,是以许多错误和失败为代价换来的。例如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逐渐形成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苏联模式的形成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曾发挥过重大的积极作用,但这只是苏联一国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的初步尝试。可是,长期以来,这个模式却被绝对化了,被看成是社会主义建设唯一正确的模式,成为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样板和典范,为各社会主义国家照抄照搬。苏联也曾把自己的理论和模式当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普遍性原理,强行向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和人民推广。这造成了不少失误、失败与悲剧。
因此,从各国实际情况出发,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社会主义实践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曾指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5]95。 以错误和失败为代价换来的经验弥足珍贵。今天,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本民族化、本国化的典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南。
2.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多维性
因为价值主体无产阶级自身的复杂结构和多方面、多层次的利益与需要,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也具有多维性、多层次性。一般而言,消灭剥削,消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建立无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财富极大增加,消灭贫困,广大人民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的经济价值追求;消灭压迫,推翻地主、资本家的反动政权,让广大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建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民主国家,最后消灭阶级和国家,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的政治价值追求;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使每一个人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是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的社会价值与人的价值追求;……。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具有多维性、多层次性,因而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往往可能会以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内容,作为实践工作的重心。例如,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践工作的重心就是推翻地主、资本家的反动政权,推翻三座大山,建立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政治价值目标;而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应该将价值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再经过长期努力,在未来实现共产主义价值理想。
过去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我们不理解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价值体系的这种多维性、多层次性,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调整价值重心,曾经走过不少弯路。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相当长时期内,仍然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搞“政治挂帅”、“阶级斗争扩大化”;还以为“阶级斗争是纲,纲举目张”,通过政治斗争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事实证明,这些做法是错误的。
3.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动态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动态发展着的价值思想。伴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包括它的曲折历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不将它理解为抽象的概念化的东西,理解为僵死的、自我封闭的、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根据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根据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根据无产阶级的现实利益和发展状况,不断对自己的价值思想、价值体系进行修正与创新,使它处于永无止境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这正如恩格斯公开声明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742—743 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就清楚地表明了这种发展轨迹。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发展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思想体系,在每一时代、每一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犹如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284 例如,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共产主义的发展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低级阶段——社会主义阶段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阶段。在社会主义阶段,价值理想、价值目标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373;在共产主义阶段,价值理想、价值目标则在于消灭剥削,消灭压迫,最后消灭一切阶级和国家,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等等。
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经过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初级阶段。”[6] 这说明,即使是在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阶段,也可分为更具体的阶段或时期。而在这每一具体历史阶段或时期,又有与之相应的价值理想、价值目标,不能人为拔高,加以主观化、理想化。如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目标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同阶段上的具体价值、具体目标构成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过程中的不同历史环节;也只有通过不断地实现一个又一个具体阶段上的具体价值、具体目标,我们才能不断地接近共产主义的理想价值和理想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观点看,价值主体无产阶级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反映其利益和需要的价值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践履价值思想以实现最终价值理想的社会实践过程。这三个方面之间的互为前提、互相作用、互相转化,构成了无产阶级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现实历史过程。无产阶级的历史发展、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历史发展,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三 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主体性与统一性
肯定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或统一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对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进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天下无公理”之类理解,从而走向价值相对主义。
实际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任何特定国家、民族的无产阶级基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客观利益和需要,都只能选择相应的真正适合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而不可能同时兼容各种不同的、甚至自相矛盾的价值理论。在历史和现实中,虽然可能由于某种原因,盲从他国认可的马克思主义价值标准、价值取向和实践道路,但如果这一国家、民族的无产阶级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具有健全的主体自我意识的话,他就只能认同、或者说应该认同那种真正适合自身的价值标准、价值取向和实践道路。
就社会历史整体而言,具体的社会主义国家诚然都是多样化的,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国情民情、利益、需要和能力,具有不同的个性和特色。然而,它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容否认地存在着共同信仰、共同理想、共同的价值观念。特别是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各个民族、国家,共居于同一个时代、同处于一个国际大环境中,在与资本主义的长期共同斗争中,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相互交往中,面临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问题。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从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理想出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事务中加强合作和交往,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各个民族和国家、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相互依存性、相互渗透性的日益加剧,许多“主体性问题”越来越具有了“社会性”、“国际性”。例如,今天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可以关起门来进行,闭关锁国被证明是行不通的;甚至,已经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国家能够独立地解决所面临的诸如环境、生态、能源等危机。生存环境的这种社会化、全球化,极大地突破了人们的狭隘视野,要求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各国无产阶级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从整体、全局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特别注意相互之间关系、利益的协调一致。
可见,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主体性和统一性既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表现、相互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应该认识到,不能因为强调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个性、多维性、多层次性、动态发展性,就排斥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统一性、绝对性。表面看来,具体民族国家无产阶级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总是存在着差异甚至冲突,然而,差异和冲突的存在正是因为有更基础性的统一性和共同的价值前提。在全然不相干的事物之间,并无所谓差异与冲突。也正因为此,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有差异、冲突的各方之间,才最需要寻求共同点,也才有寻求对话、交流、沟通和合作的可能。另一方面,追求和实现共产主义价值理想,在目标上绝非旨在消灭一切矛盾、差异和冲突,消灭一切层面上的个性和多样化,达到抽象的大一统,达到绝对的整齐划一。相反,各个民族、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个性、特色、创造性,是实现多样性统一的一笔难以估量的财富。因此,我们不能执其一端,简单化、极端化地处理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主体性和统一性的关系,而必须在其间保持适度的张力,通过实践、交往的不断拓展,使共产主义价值理想、价值标准逐步成为主导的和普遍的价值观。
收稿日期:2006—06—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方法论研究”(04BZX014)
注释:
① 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也不能以财产、职业等为尺度,将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排除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