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丹[1]2018年在《徐州市第叁十六中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指出语文自主阅读能力是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素质,随着新课改中“自主阅读”的提出,这种教学方式也越来越被运用到中小学的语文课堂实践中。徐州市第叁十六中学的办学理念是“以学生成人成才为本”,该校致力于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非常重视培养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因此,本文以徐州市第叁十六中学的初中部为例,研究该校以学生发展为己任,积极开展课内和课外自主阅读活动,努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实施全貌。全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叁十六中初中语文自主阅读的整体情况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本章主要运用调查研究法中的问卷调查法,辅以简单的访谈,对初一至初叁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初步了解叁十六中初中部自主阅读的概况。第二部分是对叁十六中的初中语文课内自主阅读情况进行实践探索。主要以2017-2018学年度叁十六中初中部的34个优秀课堂实录作为研究素材,根据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体现出的自主阅读教学行为,截取课例片段,对其中的自主阅读教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考量课内自主阅读整体情况之后得出课内自主阅读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之处,以期对广大一线教师的课内自主阅读教学有所帮助。第叁部分是对叁十六中的初中课外自主阅读教学情况进行概述和评价。在对叁十六中初中部推行的几种课外自主阅读教学活动进行简单描述后,依然总结出这些情况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期待能对叁十六中日后的课外自主阅读教学改革起到微薄的作用。叁十六中初中部的自主阅读教学能取得一定的成果,是因为叁十六中愿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立足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自主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幸福与快乐。然而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自主阅读教学理论建设目前处于薄弱状态,需进一步完善;自主阅读教学的评价体系也有待健全;自主阅读教学的时间更是需要得到保障。我们研究以徐州市第叁十六中学初中部为对象的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既为改善叁十六中的课内外自主阅读教学提供建议,也为其它学校开展自主阅读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何泽[2]2017年在《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行动研究》文中指出英语教育被高度重视同时却低效重复一直是英语教育的一大顽症。如何破解这一顽症,凸显为当前英语教学和研究中的紧迫问题。前期相关研究将导致上述顽症的原因聚焦于:英语学习功利化、英语教学工具化、英语教育缺失人文性等。本研究认为:发展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有助于破解英语教学低效重复这一顽症;尤其是将文学阅读作为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核心,它将有助于提升英语语言能力、养成英语思维方式,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人文素养、陶冶人格品质等。本研究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方法,研究问题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采用文学作品以及效果如何,整个行动研究历时近五年,研究对象是N市两所重点中学F中学和X中学共535名学生。行动研究共分为叁轮:第一轮是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的尝试和摸索阶段,主要聚焦于文学阅读的课堂教学;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阶段,主要聚焦于文学阅读的课程建设;第叁轮是提升和应用阶段,主要聚焦于复习教学中的文学阅读。除行动研究外,本研究还结合了反思性研究和发展性研究。反思性研究是针对叁轮行动研究的总结和反思;发展性研究所探讨的是高中文学阅读的前景及其质量提升问题等方面。本研究结论主要为:1.通过行动研究,探讨了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实践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并提出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的四种课堂教学模式:任务展示课、综合分析课、读写实践课、影视表演课及其相应的操作策略。2.建立了适合校情的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的课程体系,提出文学阅读课程必修和选修结合的课程框架,并提出"文学圈"阅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3.通过调查、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论证了高中英语文学阅读的实践能显着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和阅读素养,而且它还具有特殊的思想、人文等诸方面的课程价值。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为:1.拓展了高中英语课程资源。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更新速度较慢,内容缺乏经典的完整的文学语篇。本研究为课程阅读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力拓展了现有高中英语课程资源。2.建构了本土化的阅读教学模式。本研究中"文学圈"模式、群文阅读、持续默读等等阅读模式在国外文学课教学中已经流行多年,本研究借鉴这些理念,建构了适合我国高中生的阅读教学模式、并且在阅读选材和文学阅读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究性研究,在"外国经验"的本土化进程中实现了自我创新。3.探索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机制。本研究几乎与国内"核心素养"研究大环境同步,实施文学阅读过程中,尝试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在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中寻找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触发点、关联点和结合点,探索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的可行路径。综合来看本研究对于改进英语课堂生活质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实现学科育人,从而实现从英语教学到英语教育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宁宁[3]2018年在《“271”教学模式下的中学语文古典白话小说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典白话小说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体之一,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都节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着,不仅承载着中国古典文化,亦蕴含着丰富文学艺术精华。探索适合古典白话小说这一文体的教学模式,是完成中学语文古典白话小说教学目标的基础,也是提升中学生文学鉴赏水平、提高中学生古典文化素养的途径。虽然近年不乏教学模式的探索者,也有不少新型的教学模式付诸实践,但没有针对古典白话小说探索教学模式者。故本文以“271”教学模式为切入点,以“‘271’教学模式下的古典白话小说教学”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古典白话小说教学、教学模式及“271”教学模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访谈、课堂观察和实物资料收集分析展开研究,反思、优化这一教学模式下的古典白话小说教学,进而为探索中学语文古典白话小说教学模式提供可行的思路。论文由叁大部分构成:绪论、正文和结语。基本结构及主要成果如下: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界定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叁个主要概念,同时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做了梳理,进行综述。第一章是对中学语文古典白话小说及其教学的理论研究。通过对课标及教材占比的分析,明确中学语文古典白话小说的地位,进而结合选文分析了中学语文古典白话小说在篇幅、语言、时代、审美、构思、叙述等方面的特点,总结了在教学上的知识性、人文性和艺术性特点,最后阐述了中学语文古典白话小说的作用。第二章针对“271”教学模式下的中学语文古典白话小说教学现状展开研究。以实施“271”教学模式的滨州行知中学为调查对象,从教学模式的五个构成要素上对这一学校践行的“271”教学模式进行全面论述。而后针对古典白话小说教学,通过访谈、观察及实物收集获取资料,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阐述现状。第叁章是对“271”教学模式下中学语文古典白话小说教学的反思,分师生情况和教学模式两大方面对调查现状进行分析,明确“271”教学模式在古典白话小说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及不足。第四章是本研究的成果之一,在前文反思的基础上,结合古典白话小说的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实现条件、评价要素四个方面对“271”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总结出教学目标制定要点、教学评价要点,并将教学程序与实现策略相结合,在分析各环节要点的基础上,设计出运用“271”教学模式进行古典白话小说教学的完整流程图。第五章是本研究的第二项成果,通过前面四章的分析,总结出探索古典白话小说教学模式的关注点:要切合文本特点,要以课标为基础,要适合学情,要符合教学条件,要借鉴先进的理念及模式。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不足之处及针对选题的研究感悟。
陈嘉琪[4]2017年在《自主学习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文中认为随着教育时代的不断变迁,社会对于语文学习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教育部门为了实现教育的改革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对策。针对社会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在中国尤其是对代表中国语言的语文自主学习的教育策略有了大力度的提倡。对此教育部门也开展了很多的活动来进行实现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在中学教材的设计上最能体现出其教材的变化,都是为了突出语文自主学习的实施与展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想真正开展语文自主学习首先第一步要将语文阅读自主学习进行大力度的加强,来作为开展语文自主学习的“敲门砖”,进行语文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尽管如此,虽然中学语文的教材有所变化但在中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教学结果并不是那么理想,大多数在中学的语文课堂上还是以老师的主讲为主,同学们还是继续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针对这一学习现象和问题,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老师对于当前的中学语文阅读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了解的并不全面,影响中学生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因素还没有好好的把握,对于语文阅读自主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不太熟悉,针对如何展开中学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还不是很清晰。所以,本文试着从理论,实施等层面深度的针对中学语文阅读自主学习进行进一步探讨与学习,仅供大家参考。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绪论主要是介绍选题背景与意义、核心概念与界定、研究现状与评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的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其中所包括当前中学语文阅读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学语文阅读自主学习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自主学习的意义。第二章重点突出的是影响中学生语文阅读自主学习所包含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体现在中学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以及中学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智力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展开与了解全面系统的认识到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心理环境与思维的探究。第叁章主要介绍的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指导与策略,主要包括学案式策略与问答式策略讨论了语文阅读自主教学中新型的学习目标与教学设计以及上课形式的安排,有助于语文自主学习进入实践阶段。第四章自主学习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以《荷塘月色》学案式自主学习指导案例及《皇帝的新装》问题式自主学习指导案例,建立课内的实施教学课型。通过教学设计,教学课堂实录,以及教学后分析,同学们的收获多元化的进一步帮助了解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以及帮助同学们在具体的学习中得到收获。结语反思课题研究的收获与不足,为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提供方向。
杜娟[5]2016年在《中学语文翻转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文中认为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并由此引发了学科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管理模式、教师角色等一系列变革,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本论文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探讨了中学语文翻转式阅读教学的相关问题。重点探讨中学语文翻转式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中学语文翻转式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中学语文翻转式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中学语文翻转式阅读教学的主要策略与方法,中学语文翻转式阅读教学的实践案例分析,等等。目的在于系统梳理中学语文翻转式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帮助中学语文教师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技术下的阅读教学,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度。因此,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一、翻转式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分析了翻转课堂蕴含的教育学原理——掌握学习法、建构主义、同侪互助教学等,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价值,以及阐述优化传统“面对面”阅读教学过程,以实现翻转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学理。二、翻转式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分析了与传统灌输型阅读教学中各要素的差异,揭示了翻转式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自主性、交互性、丰富性以及便捷性。叁、翻转式阅读教学的模型建构。从分析翻转式阅读教学的要素入手,结合本土化的翻转课堂模型的启示,构建出中学语文翻转式阅读教学的模型,并阐释该模型的运行机制。四、翻转式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听取中学语文教师对实施翻转课堂的建议,并基于行动研究提出翻转式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课前准备策略,如创建教学视频、进行系统设计;学生课前学习策略,如自主获取学习资源,在线游戏化学习等;以及师生课堂互动策略,如甄选课堂主问题,进行微写作等。最后,在总结部分从转变阅读教学理念、进行分层教学、以语用为核心以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四个方面说明翻转式阅读教学的出路和走向。
易和平[6]2017年在《中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构”课例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名师是一群被语文教育界认可的并且能产生一定影响力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他们在教育一线中总结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践行于实际教学,他们值得尊敬和学习。为了探究名师们如何将理念运用于实践,本研究基于“同课异构”的视角,以《<名师讲语文>丛书》为依存,着眼于名师的语文教学课堂和语文教育理念,以他们的教学课例为主要研究内容。本论文遵循“课例梳理—语文名师课例共性特征归纳—语文名师课例差异性分析—语文名师课例范式的实践”的研究思路,以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为研究方法,探究中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构”课例中的相同点和独特性,寻求名师在教学中的同课同求和同课异求,并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以达到学习借鉴的目的。论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研究缘起、研究现状述评、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则为论文的重点部分,分为叁大章节,主要从名师“同课异构”课例概说、名师教学特质的共通性和差异性这叁方面叙说。第一章核心概念及研究对象概说在界定概念“语文名师”和“同课异构”的基础上,梳理了本论题研究的外围对象《<名师讲语文>丛书》,厘定了研究的具体对象即丛书中的“同课”篇目,并统计分析了名师“同课异构”的课例情况。第二章主要从“把握学科特质,营造‘语文味’的课堂氛围”、“外强基固本,内素质养成,优化能力培养”、“融汇教学智慧,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这叁方面分析名师课例中所体现出的同课同求之处,探寻名师课堂中可为大家借鉴的地方。第叁章中学语文名师教学特征的差异性,从“理念主张不同,名师风格各异”、“教学模式不同,教学处理别样”、“教学环节不同,课堂导入多元”这叁个方面,分析“同课异构”中的“异”表现在哪里,即名师课例中的同课异求所在。最后,论文的第叁部分则是将读进去的名师理念和课例读出来,对语文名师课例范式的实践,以理念指导课堂。从教学追求到教学设计,最后进行教学反思,这是一个学习、实践、领悟的过程。名师有敢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的勇气,有践行理念、反思实践的智慧,有不断创新、坚持进步的品格,语文教育需要前进,就要代出的才人一步步向名师靠拢,学习他们的理念、研究他们的课例,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希望本论文能对渴望提升自己的新手教师起到一点参考借鉴作用。
胡晓梅[7]2016年在《“翻转课堂”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已难以适应时代培养综合型、实践性人才的需求,阅读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探寻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理念。在此背景下,“翻转课堂”理念开始走进众人的视野。“翻转课堂”颠倒了传统课堂的教学顺序,是一种“知识学习”在课前,“知识内化”在课堂的新理念。“翻转课堂”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顺应了语文教学的时代发展趋势,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构建了灵活多变的阅读教学模式,促进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分析了“翻转课堂”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概念特点、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第二章对“翻转课堂”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本土化和学科化的模式建构:课前、课堂、课后。课前包括微视频和导学案设计;课堂围绕问题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而展开;课后则主要安排作业布置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第叁章则运用“翻转课堂”理念下建构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对《想北平》和《声声慢》两篇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案例呈现和评析,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翻转课堂”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有待完善之处。第四章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当前“翻转课堂”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翻转课堂”理念无疑为高中阅读教学打开了一种新境界,引领阅读教学进行一场新的变革。但是“翻转课堂”理念在具备众多优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实施困惑:教学理念推广受阻、教学实践易入误区。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微视频制作、摆脱模式依赖、落实教学环节和融合传统范式几个方面寻求解决策略。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有助于“翻转课堂”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进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翻转课堂”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进而进行更为全面地研究。
程红兵[8]2010年在《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是基于问题的研究,基于现实问题、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研究。通过实践研究回答实践意义上的学校文化、课程文化是什么,分析现实的困境是什么,原因何在,如何解困,做什么,怎样做,实现对教育实践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探究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结合的密切关系及其规律方法,提升课程改革的文化自觉、课程建设的文化含量。探究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与基本规律,明确学校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策略,促进解决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推进学校的文化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本课题实践研究的精神实质,表现为尊重教育实践中的鲜活经验。学校教育本质上是实践的,教师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之间的交往构成了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只有坚持实践的立场、从实践出发才能对学校教育中的问题与矛盾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实现课程文化理论自身的发展。本研究既有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学校文化这些基本理论的研究,更有如何使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建设合理性改进,使学校更加有效开展文化建设的应用研究。前者作为基本理论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研究课程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后者作为应用研究则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比较法。本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在于批判和建设,“批判”主要是指出当下学校课程改革、文化建设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同质化现象、无序的低层次竞争、伪现代化现象),并分析其中原因。“建设”主要以建平中学为例,探讨建立课程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文化建设,探究如何以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建设推进学校文化发展的行动模式和策略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学校发展与学校文化建设水乳交融,因此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之间也是同步关系。课改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再造问题,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在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抓住课程改革、课程文化这一核心工作,必然带动学校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的发展,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以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建设来推进学校文化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把握正确的方向、选择适当的方式、采用最佳的策略,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本研究创新点:作者身为长期在一线教育工作的人攻读博士,角色本身比较特殊,具有大量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经验优势,通过博士学习提升一定的理论修养。将课程理论转化成一线课程实践,课题研究与工作实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课题研究的内容是课程文化,所在学校上海市建平中学正在开展的也正是课程文化建设工作,课题主要以建平中学为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体体现在:第一、直面当下中小学课程改革、文化建设的问题,加大批判的力度,同质化现象批判,核心竞争力批判,伪现代化现象批判,已经在基础教育界产生一定的反响,充分发掘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深入思考中小学内涵发展、个性化办学的根本方向和基本思路,坚定不移地走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之路。第二、关于学校文化分类提出了实践意义的分类方法,从学校工作实践出发,围绕学校培养目标,构建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的学校文化体系,这种分类方式更加贴合学校实际,更便于学校实践。同时也为学校文化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第叁、探索一条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即从课程文化建设入手,带动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建设,推进整个学校文化发展。总结分析其中的规律,强化应用研究的成效。
唐占峰[9]2014年在《培养高中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生在校期间所受到的教育,尤其是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对其毕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环节,而四环节中最关键的部分则是阅读。怎样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一个时代性的命题。本论文以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理念为出发点,以国内外对自主学习研究的理论为基础,以自己叁年的亲身教学实践为平台,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的实际情况来探求教学中如何培养高中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这一问题。为了切实了解掌握我所任教学校高中生自主阅读的基本状况,探寻提高高中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策略,笔者专门设计了问卷调查,对所在学校的高中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在语文自主阅读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际,笔者提出了培养高中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基本策略。本论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绪论部分,包括自主阅读这一问题的提出,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以及研究的意义、国内外对自主阅读的文献评析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二是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条件,界定自主阅读的概念,寻找支撑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性条件。叁是对高中生语文自主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并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四是提出新课改下如何培养高中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之策略。五是对本论文的总结与反思。
李宝蓉[10]2013年在《“闽派语文”中学教学环境下的文本细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建于2004年的闽派语文作为一个教学流派,在福建省乃至全国有着重大影响。它所倡导的“求实、去蔽、创新、兼容”的宗旨得到语文界的推崇。针对近年来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和种种轻视文本解读的课堂行为,闽派语文强调要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坚持文本的认真解读,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但闽派语文在阅读教学方面的观点仍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发挥、运用、拓展与提升。笔者认为,文本细读理论与闽派语文注重文本解读的理念正好契合,能为闽派语文的阅读教学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从而使闽派语文阅读教学更具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本课题通过研究文本细读理论和闽派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将文本细读理论运用到闽派语文中学阅读教学当中,结合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希望能够从中探索出一套适合闽派语文教学理念的行之有效的文本细读方法,拓展闽派语文的中学阅读教学内涵。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对本文研究的缘起、本课题研究的现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进行介绍。第二部分,介绍闽派语文及其阅读教学理念,重点对闽派语文的“求实、去蔽、创新、兼容”的宗旨和阅读教学理念进行阐述。第叁部分,探讨了闽派语文中学教学环境下进行文本细读的重要意义,指出文本细读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闽派语文的“求实、去蔽”的理念,能为闽派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第四部分,对闽派语文中学教学环境下的文本细读进行了实践和探索。首先,文章提出了闽派语文中学教学环境下进行文本细读应该遵循的原则;接着,文章探索了闽派语文中学教学环境下进行文本细读的课堂操作方法,主要从注重朗读、品味语言、联想想象、读写结合四部分进行实践。第五部分,主要探讨闽派语文中学教学环境下实施文本细读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指出,教师应该不断强化文本细读能力,同时还应该在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切实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徐州市第叁十六中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 于丹丹. 江苏师范大学. 2018
[2]. 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行动研究[D]. 何泽.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3]. “271”教学模式下的中学语文古典白话小说教学研究[D]. 苏宁宁. 伊犁师范学院. 2018
[4]. 自主学习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D]. 陈嘉琪. 海南师范大学. 2017
[5]. 中学语文翻转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D]. 杜娟. 西南大学. 2016
[6]. 中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构”课例分析研究[D]. 易和平. 西华师范大学. 2017
[7]. “翻转课堂”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 胡晓梅. 扬州大学. 2016
[8]. 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的实践研究[D]. 程红兵. 上海师范大学. 2010
[9]. 培养高中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策略研究[D]. 唐占峰.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闽派语文”中学教学环境下的文本细读研究[D]. 李宝蓉. 闽南师范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