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研究

马克思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研究

马克思城乡融合发展思想是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但也面临一些问题。研究马克思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对我们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推动我国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43)爪哇扁萼苔 Radula javanica Gottsche,Syn.熊源新等(2006);杨志平(2006)

马克思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并未在某本书里对城乡融合发展问题作过专门的论述。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经典著作中却散落着马克思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火花,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将马克思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能力是指“完成对船舶污染物的分类存储、接收、转运和处理处置等一系列活动所必需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总和,是为防止到港船舶正常运营所产生的污染物对港口水环境造成损害所需具备的条件和水平。”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因丑闻停颁,作家村上春树对瑞典文化界新设的文学奖“不领情”,希望组委会把自己从候选名单上去除

城乡融合的根本前提——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马克思认为,城乡之间的冲突不是永恒的,而是暂时的,他将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归于消灭。生产力在各阶段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和农村在各个阶段的关系,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落后,城市与农村处于混沌一体的状态;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生产力有所发展,但是未能实现充分发展,仍处于落后状态,城乡关系处于对立阶段;在共产主义时期,生产力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城乡关系处于一体化阶段,实现融合。总之,生产力的进步有利于实现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发展。量的积累或者结构的调整都将会引起质的变化,城乡关系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质的变化的过程。一方面,只有把生产力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才能为城乡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只有生产力的结构调整,才能使产业在城乡合理均衡布局,工业的发展也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农业的发展也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实现城市和乡村融合发展,不是一挥而就的,它须要有量的积累,生产力进步的过程就是在进行量的积累。

城乡融合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马克思认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针锋相对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促使其产生的主要因素。虽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城乡之间就存在差别,他们承担着各自的功能,但是城乡之间的矛盾并未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自1640年以来,各国纷纷进行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劳动者时常遭到剥削和压榨。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这种剥削和压榨变得变本加厉。工业革命拉开了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转变的序幕,一时间众多手工作坊纷纷倒闭,使用大机器生产的工厂异军突起。一方面与日俱增的农村破产农民涌入城市,使城市里的人口激增,破产的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遭受资本家的剥削。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加上工业革命的推动,城市日益走向繁荣,农村日益走向衰败,因此,城乡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由于私有制的存在,人类社会第一次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它们天生就是一种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因此,它们之间争锋相对﹑矛盾重重。这也间接导致了城乡矛盾的激化。综合这两个方面,我们找到了城市和乡村之间针锋相对的根源,我们唯有消灭它,才能实现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才能达到马克思所说的,从事生产劳动的将是同一些人,不再有社会分工的差异,也不再有牺牲农村利益以满足城市发展的状况,城市与农村之间协调统一﹑良性互动,而不是处于彼此孤立﹑隔绝的状态。

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动力——科学技术

在如何实现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的问题上,马克思高度强调科技的作用,恩格斯甚至把科技看作是消除城市与乡村对立的最有利的杠杆。他们为何如此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身处于工业革命的时代,他们切身的感受到了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给他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的变化,尤其是在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推动城市与乡村一体化发展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以第二工业革命为例,电力的发明使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了“电力时代”。一方面打破了工业生产的时空限制,一些工厂不仅仅只能在建在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的城市,也可以建造在农村,这在很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电力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增加了人民收入,使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局面有所好转。所以,科学技术的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动力,也唯有科学技术的应用,才能使工农业紧密结合,实现农业促进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良好局面。

马克思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城乡融合发展理论虽是在对前人的思想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但它与前人的思想又有本质的区别。通过对马克思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主要内容的学习,我将马克思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显著特点概括如下:

马克思城乡融合发展思想闪烁着哲学的光芒

马克思城乡融合发展思想闪烁着哲学的光芒,一方面它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进步,即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争锋相对也不是永远的,必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消失,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必将实现。马克思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不仅仅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马克斯城乡融合思想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量是一事物存在的基本构成,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标志,当一事物的数量变化超过某个度时会引起质的变化。马克思认为当生产力达到特定程度,城市与乡村之间发生质变,对立归于消失,融合必定实现。所以,当下我们要集中力量进行生产,为这一质变做量的积累。马克思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区别﹑相互分离的趋势。资本主义时期,农村服从于城市,农业服从于工业,一味追求城市的发展,甚至以牺牲农村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城市的进步,这体现了城市和乡村之间斗争和对立。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马克思认为,城市和乡村虽然对立和分离,但是我们可以创造条件使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实现城市和农村融合发展。所以,当下我们要克服障碍,努力创造这一前提,推动城乡矛盾向好的方向转化。马克思城乡融合理论体现了肯定否定规律。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早期城乡处于混沌的状态,不存在对立,但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到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城市和乡村之间出现矛盾与冲突,这是对这一理论的第一次否定,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城乡融合成为现实,这是对这一理论的又一次否定。马克思的城市与乡村混沌一体到城市与乡村针锋相对再到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完美的体现了肯定否定规律。

马克思城乡融合发展理论重视农业的作用

民以食为天,农业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农业为人们的吃﹑穿﹑住﹑行提供必要的前提,只有人们的吃﹑穿等基本问题解决了,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才能从事其它的活动;同时,农业为城市提供必要的原材料,没有农业的发展,便没有城市的进步。马克思高度重视农业的作用,马克思认为农业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只有先满足了吃﹑穿等基本需求,人们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才能从事其他的活动,农业提供了满足这些需求的条件。对于怎样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马克思力求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因为它的存在使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为了生存他们被迫贱卖自己的劳动,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工人,遭受他们剥削和压迫,城市越来越繁荣,农村越来越衰败,导致城乡对立,城乡对立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农业得不到发展,那么工业和城市也不会得到发展,城乡对立只会两败俱伤。同时,马克思特别强调废除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土地的所有制掌握在个人手中,是荒谬的,所有的人只是土地的使用者,而非拥有者。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凡丽.赵金元.统筹城乡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观的新发展[J].大理学院报,2008.09.

[9] 刘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破解“中国式难题”的战略思维与现实路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五大发展理念”解读[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2).

标签:;  ;  ;  ;  ;  ;  ;  ;  

马克思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