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_大学生论文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_大学生论文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当前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加强做人的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做人’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个体和客体的关系”,[1]即做人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教育问题。

价值观是人们有关价值的观念系统。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某种有用性,即客体的属性、结构对主体的需要所具有的意义。[2]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指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由此可知:第一,价值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产生的;第二,价值的产生与存在取决于主体的需要;第三,主体的需要与否有赖于客体的属性、结构对主体的意义。

价值观是人们在不断的认识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认知和评价客观事物,或通过受教育、观察学习等方式,经过价值判断、评价、选择等环节,将社会的价值意识逐步内化而形成的,它受社会文化和个体心理、知识水平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人们形成不同的价值观,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也会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认知水平的提高,会使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更深刻的思考,从而使其价值观趋于稳定和成熟。

从心理学角度考察,大学生一般正处在青年中期,其自我意识正迅速发展并且逐步走向成熟,他们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内容、特点及结果的感受、体验和领悟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主体意识大为增强。他们强烈的独立和成人的愿望、较高的文化水平及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对自我和客观事物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但同时由于他们辩证思维能力的不足和社会实践经验的不足,又往往使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评价具有局限性,并且较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

就现在的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在中学及其以前的教育过程中,学习与升学的压力,以及生活上对家庭的过分依赖,使得他们在心理发展中存在更多的问题。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协调,个体需要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存在较多的不适感、失落感和仿徨感。同时,我们又处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剧烈变化的年代,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对抗,使社会价值观念呈多元化和多样性。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社会价值观念形态,家庭经济及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在认识自我和认识客观事物中充满了矛盾和问题。

通过近年来我们对在校大学生所做的调查进行分析,总体上来说大学生的价值观发展变化有三个特点:一是价值评价由集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二是价值判断的标准由理想主义向功利化和实用化转变,三是价值取向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

价值观作为一个观念系统,与人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有关。具体到在校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价值观念

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及党和国家现行的方针政策显示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评价;对我国打击恐怖主义、反对法轮功、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立场表示出很大的认同和支持。这表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念的主流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不足,在政治认识上还比较肤浅,并且带有较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有些同学看待政治和社会问题,往往从个人及家庭的利益出发,从个人感受到的实际利益去评判、去思考,对认为与自己无关的事件与问题漠不关心,对学习政治理论一类的课程积极性不高,表现出实用主义的学习态度。

(二)道德价值观念

道德价值观念是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利益关系在此表现得更为突出。值得肯定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正确的。比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45%的同学支持“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与集体的利益”,有多于30%的同学认为“奉献是人生的最大快乐”。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其决定性因素的选择依次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格是否高尚”、“是否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自觉地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个人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而且也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同时,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在道德观念中的表现也较为明显:有近20%的同学支持“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观点,有4~8%的同学支持“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的观点,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金钱的多少”、“权力的大小”、“生活是否舒服、潇洒”。

(三)成才价值观念

学习是在校大学生的主要活动,是成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困扰大学生的首要问题。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要求学习的内容较为广泛,不仅包括科技文化知识,还包括工作能力、处世经验,等等。他们对学习方法更为关注,对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为迫切。这表明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能够把学习与成才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心理趋于成熟。

大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念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许多同学急功近利,精力集中在外语、计算机等课程上,或集中于与考研有关的课程上,表现出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另外,由于学校应试教育的导向及社会人才观上的重学历文凭现象的影响,使不少学生自然地认为,学习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文凭,从而助长了学习上的投机心理,个别同学为了一个好的考试成绩,不惜冒险作弊,极大地败坏了学习风气。

成才的价值观念还表现在毕业生的就业方面。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高和社会用人的高学历现象是大学生择业中的主要矛盾。待遇高和工作环境好是大学毕业生择业中的普遍要求。不愿下基层,不愿艰苦奋斗,相互攀比,高不成低不就等思想、心理问题困扰着许多大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的高学历要求又迫使许多大学生纷纷考研,这干扰了高年级本科教学的秩序和效果,浪费了教育资源。

(四)生活价值观念

大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念主要反映在消费观念、人际交往观念和恋爱观念等几个方面。在消费观念方面,大学生往往受社会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不良风气的影响,受家庭经济状况及家庭教育的影响。学校艰苦奋斗教育的缺乏也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原因之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一些大学生把高消费视为时尚,视为个人价值的体现,他们讲虚荣、摆阔气,在高消费上相互攀比。有的同学把父母给的交学费的钱随意挥霍掉而恶意欠逃学费,有的同学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而感到自卑,有的同学为了挣钱而影响了学业。

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并注重培养锻炼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但是有些同学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缺乏对集体的责任感与义务意识;有的同学不讲诚信,损人利己;有的同学我行我素,无视组织纪律与他人的权利与感受。这是极端个人主义在价值观上的表现。

在恋爱观念方面,当代大学生对在校谈恋爱越来越趋向宽容与理解。在西方文化影响和学校教育引导不力的情况下,有的同学对两性关系持非理性态度,对自身行为的后果考虑不足或不屑顾及,缺乏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信息的快捷通道,为大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创造了方便条件。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乃至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上网已经成为某些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沉溺于网上聊天、游戏而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有的利用网络的虚拟特性而散发流言、诽谤他人;有的陷于网恋或乱交网友而上当受骗,或成为害人者,对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网络给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和价值关系的判断与评价带来新的问题。

(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

1.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按照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使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时代特点。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认真调查研究当代人类思想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趋势,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有针对性地研究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分层次确立教育内容,针对不同情况、类型选择教育方法。

3.要用系统的方法与理论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

1.教育引导。首先要明确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意义。价值观特别是人生价值观,是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观又是世界观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价值观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的基础性工作。价值观念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息息相关,因此价值观教育可以开展的比较具体,较易选择教育的契机及切入点,可以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并将其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理论武器。同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有关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历来重视“做人”的教育,其中的“仁爱”、“礼教”、“诚信”等思想至今仍有很重要的教育价值。现代西方文明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民主与法制的观念用于价值观教育也有借鉴意义。

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要分层次进行,即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明确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主流价值观和个体价值观,分类进行教育和引导。对于学生党员、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等先进分子,应该用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严格要求他们。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集中体现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体现于为人民服务,体现于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远大理想。这也应该是当今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对于一般同学而言,学校教育应明确其主流价值观,山东理工大学姚福生校长在谈到大学生的德育时曾指出,看一个人的品德如何,主要看他想的、说的、做的是否有利于他人,有利于集体和有利于国家。这可以作为一个学校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个体价值观,尽管具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学校教育者的责任是引导其向主流价值观或主导价值观靠拢。

2.校园文化建设。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除大师、大楼之外,主要是其文化环境。大学的办学理念主要体现了大学的价值观,其学术自由、民主管理的氛围,其校风、教风和学风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大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对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克服教育过程中的功利化、物化和技术化倾向也起着重要的启迪和陶冶作用。大学的软环境,不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教育管理及服务保障工作,弘扬什么,抑止什么,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都是至关重要的。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要充分利用大学生课外的所有时间与空间,按照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要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大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调动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使智力因素的锻炼与非智力因素的锻炼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够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而且在活动与交往中受到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与熏陶。

3.实践锻炼。实践是价值观形成的基本途径。主体对客体之有用性及意义的判断,是在实践中完成的。大学生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基本问题是知行不一致,这也是缺乏实践锻炼而造成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可分为校外校内两种情况。校外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来进行的。大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为社会服务,全面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现实,使自己的价值认识与现实结合起来;校内实践活动主要结合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进行,以集体主义教育和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为重点。校内实践活动也可与勤工助学活动、校园绿化及环境保护活动结合在一起,用以培养大学生的自强、自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4.个别指导。普遍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之一。个别指导符合个性教育的原则。每个人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不同,每个人的资质和阅历不同,因而就会在价值观上存在差异,尽管对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共性多一些,但仍有许多个别问题需要个别指导。在价值观教育中进行个别指导,一是要有具体的针对性,二是要注意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因为许多心理问题都涉及价值观问题。

标签:;  ;  ;  ;  ;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_大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