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理念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_地理论文

“探究”理念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_地理论文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探究”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念论文,地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探究学习也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与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地理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提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能否发现、提出对学生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探究价值高的问题对探究学习至关重要。

要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硬件基础、师生水平等,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事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在教师引导下发现、提出问题。

案例:在“极地地区”教学中对“南极大陆煤炭资源的形成”的探究

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师语言(讲述、提问等)、学生长时记忆等展示如下资料:①煤炭形成的重要条件——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等(学生已学过);②世界煤炭资源分布图(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南极大陆也有分布);③南极洲景观图(南极大陆表面被冰雪覆盖,并无茂密的森林);④南极洲气候特点(学生刚学过)。

上述材料所蕴含的信息丰富完整,针对性强,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各抒己见,提出如下问题:“南极洲气候寒冷,没有茂密的森林,为什么会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说明南极洲曾有过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等(要注意这两个问题在层次或深度上是有差别的)。

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种多样、多层次的,有的可能不着边际,要求教师必须迅速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我们所预期的问题上来。当然,也可调整教学思路,对个别创造性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方法,如记录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支持学生提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利于下次“探究”的进行。

二、提出假说

假说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在全部学生或大部分学生形成共识即认可预期的问题后,就要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与问题联系起来,提出假说。

案例:中东

根据课文中的阅读材料及教师补充、学生收集的材料,学生很容易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东地区的冲突、战争特别频繁?”(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比“中东成为世界长期的热点地区”更直接)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可能提出方方面面的假设:中东地处世界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是兵家必争之地;争夺石油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或资源分布不均匀);文化差异巨大(或内部不团结);中东缺少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以及帝国主义、个别政治家的野心、利益追求等等。

对于学生探究的人类早已发现的、成熟的知识内容,不易设计真正具有探究性的过程。所谓的假说往往已经明明白白的摆在学生面前,而有些假说的进一步探究往往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水平、教学时间等。因此,对于提出假说,重在过程而不在结果。在实际操作中,要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猜测,提出自己独有的见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想,应进行适当的评述。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随机应变能力。

三、收集地理信息

因为收集信息有利于学生学会制定计划,学会选择信息,树立信息意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地理事象的感知性和关注程度,增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等。收集信息还特别有利于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等。

收集有关信息是证明假说是否正确的基础。首先要提出论证设想,制定相应的计划,明确收集信息的范围和要求,以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多样性、全面性、可靠性等,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如图书馆、因特网、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多种方式(如查阅、实验、实地考察、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收集信息。为了让学生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网站、书籍等。

在很多情况下,收集信息并不是为了验证假说,但这并不能否定收集信息中的探究性因素。因为验证假说,论据是不可或缺的,学会并善于收集信息对于完整的探究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收集某个大洲的有关信息

在学完“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后,要求学生选择七大洲中除亚洲、南极洲的其他五大洲中的一个,根据在“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中所学的内容,收集其他大洲的相关信息。(《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四、整理分析地理信息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对收集到的或已知的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综合等,不仅对地理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相应的能力、思维,这些能力和思维对科学探究,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学生整理分析地理信息之前,教师应教给学生绘制各种图表的方法、适当的统计分析知识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文献综述、地图、各种图表、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对地理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整理和分析,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各种地理信息间的联系、差异,力图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地理信息。

案例:整理分析气候数据

以文字叙述的形式给出某个地方(或某种气候类型)某年每个月的月平均气温和各月降水量。学生可能首先列出下表,使数据更易于分析和使用;然后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使数据更加直观;再以文字形式描述其气候特征,如气温、降水及其季节分布、季节变化等。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平均气温/℃

月降水量/mm

五、解释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解释是对假说的说明,把经过整理分析的地理信息与假说联系起来。说明时要求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特别是要求学生必须忠于事实,摈弃自己的主观倾向,客观地进行说明,不能只选择有利于假说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不利于假说的信息,对与假说矛盾、相反的信息也应进行解释,有利于学生“初步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案例:板块运动

对红海在不断扩张、地中海在不断缩小、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升高等现象提出“板块运动”的假说,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收集更多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验证“板块运动”的科学性,并对地球上的海陆变迁做出预测。

一般情况下,学生探究的是人类早已发现的、成熟的知识内容,在地理教学中更多的体现为“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

案例:为家乡发展贡献你的才智

在学完“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八年级第九章)后,学生对人口、环境、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这时应设置一个探究活动:选择家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如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等),制定探究计划,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然后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解决问题的对策等。

六、表达与交流

在科学发展中,科学的假说应能够重复验证,应予以传播推广,表达与交流显得日益重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也是意义重大,因而成为地理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人交流。”学生通过表达与交流,对结论的认识将更加深入、全面,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见解。教师一是要创造一个融洽、开放、民主、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乐于、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对别人的解释发表不同的看法,促进交流沟通;二是要注意把握好交流沟通的广度、深度、学生参与度;三是要参与表达与交流,对结论做出适当的评价,表达自己的看法。

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应该大力倡导,但是必须树立科学的探究观,避免对探究的“泛化”和“神化”。

标签:;  ;  ;  ;  

“探究”理念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