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特区的历程与历史贡献_经济特区论文

中国经济特区的历程与历史贡献_经济特区论文

中国经济特区的历程及历史性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历史性论文,特区论文,历程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新世纪的曙光来临之际,回顾中国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的历程,总结中国经济特区的历史性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的历程

举办经济特区,是中央和国务院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的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实验。早在1978年10月,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同年12月,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把改革开放作为党实现新时期总任务的根本方针和根本政策正式确定下来。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批转了广东和福建两省分别提出的《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市各划出一定区域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 审议批准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并批准公布了国务院提请审议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至此,中国经济特区正式通过了国家立法程序,宣告诞生。

1988年4月13日,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出《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正式诞生。

从1980年至1999年,是我国经济特区艰苦创业、大胆探索的19年。这期间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开创奠基、基本成型、开拓发展和“第二次创业”。

1.开创奠基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上限为1980年8月, 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为标志;下限为1985年12月,以在深圳召开的全国经济特区工作会议为标志。这个阶段特区建设的重点是“搭架子、打基础”,以形成投资环境为目的,大规模地平整、开发土地,进行供水、供电、通讯、厂房、楼宇基础设施建设,为特区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利用外资发展的产业集中在“三来一补”、房地产、旅游业、服务业。在发展战略上,明确提出四个为主,即利用外资为主、“三资”企业为主、市场调节为主、出口外销为主。

这段时期,体制改革以建筑工程招标为突破口,主要进行了计划体制、企业体制、价格体制、流通体制、外贸外汇管理体制、基建管理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以及政府管理机构等12个方面的改革试验。

2.基本成型阶段。中国经济特区基本成型阶段的时间上下限为1986年初到1991年底。这一阶段特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已从创建阶段的“搭架子、打基础”转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方面来。特区经济工作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大力发展生产,扩大出口,深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投资环境明显得到改善,外商来特区投资踊跃,特区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各经济特区已逐步建立起各具特色的、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旅游和农牧渔业并举的外向型经济。

这段时期,在宏观调控、企业活力、金融、财政、物价、劳动工资等六个方面进行改革试验。同时进行了以培育市场体系同整个企业机制改革相结合的全面试验,市场经济的雏形初步显现。

3.开拓发展阶段。以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谈话和3 月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跨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持区的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拓发展阶段,即提高整体素质、增创特区优势的新阶段。

这一阶段,特区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外向型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全国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中举足轻重。产业结构和工业技术升级加快,引进外资出现了新的趋势,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中国特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同时,经济特区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市场要素的规模、范围,以法规规范市场运作,沟通与国际市场联系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增创新优势全面推进,经济特区对国家的贡献逐年加大。

4.“第二次创业”阶段。经济特区在经历了第一次创业的辉煌之后,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进入1996年,随着年初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制定,经济特区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的阶段,即经济特区的发展必须由主要依靠特殊政策支持转向依靠两个根本性转变、依靠发挥自身优势上来。

根据江泽民总书记1995年12月考察特区时提出的“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重要指示和1996年4 月国务院经济特区工作会议对特区第二次创业作出的新部署,经济特区提出了新阶段的任务是用15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进行第二次创业,把特区建设成为富裕、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向全世界展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限光明的前景。

二、中国经济特区的历史性贡献

19年来,特区建设者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艰苦创业,实干敢闯,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经济特区在开辟中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通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超前性试验,然后在取得试验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地向全国推广。19年来,我国经济特区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进行了一系列发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试验,真正发挥了“试验场”和“排头兵”的作用,以特区的大改革带动了全国的大改革。短短的19年间,初步实现了经济体制的转换: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转换过程中,经济特区进行了十分可贵的试验和探索,功不可没。

经济特区在通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上的探索,大体包括这样几点:一是特区建立初期,即推行招标投标的城市建设新体制,随后便形成了全国建筑业以建筑工程招标投标为突破口的改革浪潮。尔后,经济特区又率先在土地制度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试验,进行土地使用权拍卖。当时这一实践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完善我国的立法提供了新的依据,我国宪法随后作出了“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的规定。二是推进企业经营体制、价格体制和流通体制改革。先后取消农业、工业等指令性计划,进行计划、物资体制的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验,并进行投资、金融、劳动工资和人事制度等配套改革,形成产权交易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等。三是改革单一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外资企业,推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扶持私营经济、民办高科技以及个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19年来,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经济特区先行一步的试验多达几百项,为试验的大面积推广积累了经验,为我们党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并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2.经济特区在吸收、消化和传播人类文明成果,宣传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成就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0年“文革”结束后,中国实际上面临两种艰难的选择:一种是在原有的体制下,按传统的思路搞经济现代化;另一种是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规律,把中国汇入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实际上作出了第二种选择,即通过改革开放,使整个社会向现代文明转型。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成功地打开了被历史尘封的国门,成为中国了解世界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特区的开放迅速带动了全国的开放,从举办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又从沿海开放城市发展到沿海开放地带。全国对外开放的规模越来越大,开放区域越来越广,开放的层次越来越高。

19年来,经济特区在吸收、消化和转移外来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外资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透过特区这扇窗口,使全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建立经济特区,在国际上改善了中国的形象。特别是当年鼓舞全国人民的“深圳速度”、“特区速度”和“开荒牛”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无数的人们,其影响是深远的。

3.经济特区创造了经济奇迹,高速度地发展了生产力。我国经济特区的建立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一开始就受到各方面的怀疑。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特区的建设者没有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去,这为特区的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19年过去了,我国特区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区的社会主义不仅没有被削弱,相反,经济特区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经济实力明显地增强了,党的组织在发展,党员队伍在扩大,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国经济特区以事实证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全可以创造出比西方国家更好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的中国,完全能够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19年特区的实践,可以说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范例。

4.经济特区不仅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而且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国经济特区基本上是建立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但城市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地方,因此,在特区建设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中央在政策上也给予扶持。19年过去,我国经济特区已发展成为新的经济生长点和增长极,不仅向内地输出资金,而且形成了庞大的固定资产,还向国家提供了巨额的财税,为国库拓展了财源。

另一方面,经济特区的建设资金基本上不靠国家投资,不靠“输血”,主要靠自筹,靠自我积累,通过多渠道增强“造血”功能,在资金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来。19年来,5 个经济特区先后投资兴建了一批大型的供电、供水、能源和交通项目,一批新的重点工程项目正抓紧建设,这为特区下一步的发展和进一步加强特区的“造血”功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济特区在原来空旷落后的土地上创造了经济奇迹,为国家创造了财富。

5.经济特区在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途径作出贡献。19年间,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特区在观察、学习和消化按照国际惯例办事、营造国内外市场接轨的环境、开拓海外市场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特区在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期货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方面先行一步,还组建了产权交易机构和外汇交易中心,特别是进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验,这有利于经济特区以至于整个中国参加国际分工与交换。19年来,我国经济特区还学习和运用了一些国际经济惯例,例如拍卖土地使用权、实行招标投标、建立市场中介组织、开放生产要素市场、改革口岸管理体制、借鉴和移植香港经济法规等等。这些都是加速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有效办法。

特区的成功,进一步密切了与港澳的关系。由于深圳、珠海社会经济连续十几年的超高速发展,大大缩小了与港澳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增强了港澳同胞回归祖国的信心,不仅为实现“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加速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在吸引国际著名跨国公司投资我国经济特区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例如美国的通用集团、摩根集团,日本的松下集团、熊谷组实业,还有英国的太古士集团等先后投资我国经济特区。跨国公司投资我国特区,可以直接把拓展海外市场的经验送上门来,有利于我们借鉴。近年来,我国经济特区不断拓展跨国经营,仅深圳经济特区在境外举办的企业就已超过一百家。经济特区发展海外投资,积极推动了特区经济逐步与世界经济体系相融合,这可以说是经济特区对我国市场经济向海外拓展的又一新贡献。

总之,中国经济特区虽然起步晚,发展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现在已经走在了世界经济特区的前列。世界经济特区已有近500 年历史,举办经济特区的国家80多个,经济特区数目多达800个以上。 我国经济特区只有19年的历史,但发展迅速,规模大,影响大,效益好,属于后来居上者,赶上世界上许多发展较好的特区。

19年前,中央决定成立经济特区,是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场”,起一种示范作用。19年来,经济特区不负众望,发挥着示范、辐射、带动三大作用,经济特区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举世瞩目。

标签:;  ;  ;  ;  ;  ;  ;  ;  

中国经济特区的历程与历史贡献_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