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经济改革经验推进出版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验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企业化管理是最先进的管理形式
一些著名的出版社有上百年的历史,从其诞生就是以企业的面貌出现,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经营。出版单位实施企业化改革是经营管理方式的根本变革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千万个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是构造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由于改革前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塑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微观经济主体,国有企业改革就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传统国有企业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属物,只是一个纯粹的生产单位(其生产方式和规模也由政府控制),企业的运作与市场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当然,在这种体制下,也不会有真正的市场存在,更不会有实质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逐步从政府的附属物向独立的市场主体转变,企业改革的目标就是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制度,建立新的现代企业制度,以重新构造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基础。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机统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组织形式。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全社会整体来看,国有企业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企业效益得到改善,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竞争主体。以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为例,公司制企业户数的比重由2002年的30.4%提高到2007年的64%,2003年到2006年实现利润年均增长36.7%,资产总额年均增长13.6%。
在出版领域,国有资本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出版企业在产权性质上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有相似点,这就为出版企业改革借鉴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提供了可能。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新闻出版事业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习惯于按照行政手段而不是市场规律配置资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主体不明确,没有真正的出版企业,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模式。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带有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明显过渡色彩,成为出版业进一步发展的阻力。
出版单位的事业性质使其资产的归属不清,没能确立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地位。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版单位大多以企业的形式经营,一些著名的出版社有上百年的历史,从其诞生就是以企业的面貌出现,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经营。出版单位实施企业化改革是经营管理方式的根本变革,因为企业化管理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最有控制力的管理形式,企业这种经营形式是最符合商业化原则的经营形式,相比之下事业单位的法人代表不能行使法人财产权,也就不能行使法人应有的权利和承担应有的义务和责任。
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政企关系
在出版企业改制过程中,可以实现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应实施资产授权经营,政府部门除了法律规定的相关任务以外不再干预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
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通过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改变政府以行政方法和手段管理企业的传统观念和模式,调整政企关系。这一点对于当前出版企业改制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新闻出版单位都归属于特定的党政军群机关主办、主管,组织关系相对比较复杂,既有党委部门的领导,也有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还有所办单位的上级管理。出版单位企业化改制主要就是要理顺主管部门与经营单位的关系,让大部分的新闻出版单位都成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
理顺政企关系的重点和难点是规范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行为。出版单位改制之后成为企业,这些企业一部分是国有独资经营,一部分是国有控股经营,政府都要从直接的经营管理者角色转变为所有者(股东),这就存在一个角色转变的适应过程。能不能适应这种转变?是继续让出版企业在新的环境中成为政策执行的工具还是成为与市场风浪搏击的商船?在这方面国有企业改革也提供了宝贵经验。2000年,国务院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文件中提出了一个方向性的改制思路:今后政府与企业将由行政隶属关系改为产权关系,取消企业行政级别,国有资产实行授权经营。这个变化是改革以来探索国有资产法人治理结构的一次方向性突破,从根本上用法律程序规范了政府在企业改革方面的定位问题,把国有资产按三大类经营方式划分清楚,概括起来就是属于政府垄断的资源,政府不能“缺位”,委托给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代理的国有资产,政府不能“越位”,划拨给地方进行改制的国有资产,政府不能“错位”。
出版企业改制过程中,可以实现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应实施资产授权经营,政府部门除了法律规定的相关任务以外不再干预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出版改革目前存在的一个重要障碍是许多试点集团所属国有资产未经授权经营或授权不到位,产权不清晰,法人地位不明确,从而未能建立起以资产为纽带的经营体制。这种情况即使在完全企业性质的试点发行集团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限制了集团的资产经营和对外扩张,既不利于试点集团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也不利于试点集团的资本运作和长远发展。
3 改制目标是实现商业化
所谓商业化就是指经营目标利润化、企业行为规范化、激励机制市场化、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选聘竞争化与资产管理资本化
除了理顺政企关系,要使出版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经验,还应该在企业内部人事、分配、资产管理制度上进行改革。综合起来就是企业必须实现商业化。所谓商业化就是指经营目标利润化、企业行为规范化、激励机制市场化、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选聘竞争化与资产管理资本化。达到这些目标,说明出版企业已经转变为成熟的市场竞争主体,企业化改革的目标已经达到。必须明确的是,新闻出版改革的方针原则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改革中如何既能增强出版企业的活力,又能坚持党领导出版企业的原则,是政府有关部门、出版企业所有者必须重视和面对的问题,这方面国有企业改革也已经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例如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基本沿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方式,国资委针对这一状况,以公开招聘中央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为突破口,把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积极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2003年以来,国资委先后分六批进行了公开招聘高级经营管理者的试点工作,共有78家(次)中央企业的81个高级管理职位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为中央企业引进了一批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营造了中央企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初步形成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多样化的经营管理者选拔方式。
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说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焕发企业生机和活力,推进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早改革早发展。虽然从整体上看,出版领域改革略显保守,但也不乏先行者。2007年12月21日,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的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标志着辽宁出版集团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第一家名副其实的出版业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被公认为是最规范的现代公司形式,是严格按照商业化原则经营的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出版事业单位到第一家出版业上市公司,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充分说明了企业化改革对出版业塑造市场竞争主体、提高出版企业竞争力的巨大推动作用。
4 改革要着力培育增量
我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就是优化存量,同时培育发展原有体制外的增量,即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放手发展非国有经济力量
强调企业化改革对于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是意味着只要将目前国有出版事业单位进行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出版改革的主要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呢?对比经济改革实践,这一认识显然是不全面的。我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就是优化存量,同时培育发展原有体制外的增量,即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放手发展非国有经济力量。改革的实践昭示我们,单一的产权形式不可能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产权多元化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前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改革最深刻的突破。产权多元化从根本上确立了人民创造并享有财富的主体权利,成为我国20多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源泉。观察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就会发现,如果放松管制,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成分充分发展,行业的活力就得到增强,反之如果只允许单一的国有产权主体经营,限制其他形式的资本进入,行业就缺乏竞争力。国有、非国有企业同台竞争,结果是消费者受益,使得整个行业发展地更快更好。无论是早期的机械电子还是现在的汽车、民航,各个产业的发展无不说明了这一道理。
现有出版单位实施企业化改制,只是一种存量的改革,触及的主要是国有产权。由于当今世界经济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出版业发展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环境,把出版业发展仅仅局限在国有出版企业的发展上是不够的。图书发行改革就是通过加快“体制外”增量发展推动行业发展的一个证明。2093年9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颁发新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打破了图书批发特别是总发行的所有制限制,具备一定资格的民营企业可以申请出版物国内总发行权及批发权,标志着民营书业中的图书分销领域已基本放开,从而使民营图书发行企业获得了与新华书店等国有资本公平竞争的权利,为我国图书发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国有、民营发行企业可以实现平等竞争,民营图书发行业通过自身努力已经构建了一个仅次于新华书店的销售网络。相比之下,新华书店的主渠道作用近年来日趋下降,总批发权向民营企业的开放,对新华书店等国有发行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民营书业以及外资等非国有资本进入图书发行行业,客观上也加速了传统的新华书店等国有资本转型、调整和提高的进程,通过实施股份制改造、连锁经营、跨地域竞争等方式提高自身竞争力。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四川新华文轩先后上市,还有很多新华书店实施了股份制改造,积极准备发行股票上市。另外,一些新华书店还通过与民营图书发行企业合资经营共同发展。开放民营书业进入图书分销领域,实现了图书发行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化,这一举措首先有利于民营书业的发展,而国有企业新华书店也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同时,图书发行市场被彻底激活。
5 发挥民营工作室作用
有实力的民营工作室完全可以作为战略投资人加入到上市公司中。这样既可以深化与出版企业的合作,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出版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国有出版企业保持控股地位
由于政策限制,我国目前对民营出版还不可能完全开放,但是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借鉴经济改革发展经验,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对民营资本进入出版领域实行更灵活和务实的管理。民营书业的生存和发展是推动出版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在内部管理上,民营出版工作室由于从其成立即以企业化组织形式存在,运行机制普遍比国有出版社更适应市场经济规则,工作效率高,内部人员结构合理,善于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从而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外部市场开发上,民营出版工作室对市场反应十分灵敏,其从业人员大多来自市场第一线,擅长图书的营销策划,有较强的出版资源整合能力,善于捕捉市场热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策划出市场需要的图书。同样的社会热点题材,同样的选题资源,通过民营工作室策划往往能产生更大的效益。这说明民营工作室契合了当前图书市场的内在需求,政府可以大胆探索鼓励民营工作室正常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因素。
当前一些大型出版社正在改制并准备公开发行股票上市,一方面国有出版企业要保持控股地位,但另一方面这也为民营资本入股提供了机会,有实力的民营工作室完全可以作为战略投资人加入上市公司。这样既可以深化与出版企业的合作,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出版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国有出版企业保持控股地位,不违反相关法律政策。这是国有出版企业与民营工作室的“合作经营”,还可以尝试“国有民营”。即在不改变出版企业国家所有的情况下,通过建立灵活的制度安排,委托有实力、信誉好的民营工作室经营国有出版企业。
经济改革的实践说明,完全依靠国有产权经营者进行市场竞争,其效果比没有竞争要好,但远不如市场主体多元化下竞争格局。我国汽车工业短短几年之中从一个高关税下保护的弱小产业发展为高增长、产品远销海外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民营资本的进入。长期以来,国有出版社之间的竞争,缺乏一个真正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让民营工作室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出版,有利于改变市场竞争格局,发挥市场活力,做大做强出版业,加快出版业的发展步伐,有利于中国出版更好地“走出去”。
6 建立竞争性的市场
就出版企业而言,要切实实行企业优胜劣汰,特别是要尽快建立一个高效的出版企业市场退出机制。没有一个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市场,其竞争是不会充分完善的
要实现改革成功,不仅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主体,还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上文分析的出版企业改革,变国有出版事业单位为商业化的市场主体,引入非国有资本形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其目的在于强化市场竞争。因为竞争具有激励努力、完善信息、发展企业和进化市场四大功能,是改善企业机制提高企业效益最根本的保证。企业持久成功取决于治理机制能否不断改善以适应市场竞争,要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基本力量就是引入竞争。这一论述的政策含义就是要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具有公信力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竞争的充分性,主要体现在市场进入机制和退出机制的有效性和完善性上。就出版企业而言,则要切实实行企业优胜劣汰,特别是要尽快建立一个高效的出版企业市场退出机制。没有一个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市场,其竞争是不会充分完善的。
虽然经济改革已经近30年,但要完全建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市场体系在我国还任重道远。2007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反垄断法》受到置疑,就在于其认可了某些行政垄断行为,这显然与市场经济要球的公平竞争原则相悖。只要市场中存在行政垄断,企业即使是商业化经营的,也没有动力通过改善自身经营管理获取收益。在图书出版领域,存在一些出版企业通过与政府有关部门联手,获取图书出版特权,例如媒体报道的考试教材、教辅图书垄断出版,这显然不是竞争性市场应有的行为,也是与出版改革要求不相符的。实施出版改革,目的是要加快出版业发展,实现出版繁荣,所以在推进微观经营主体即出版企业改革的同时,还要大力推进市场体系建设。
借鉴经济改革的实践经验,全面推进出版改革,必须塑造商业化的出版企业,形成竞争性的出版市场,企业与市场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出版业必然呈现出崭新的发展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