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及其在新闻评论创作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批判性论文,思维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685(2009)08-0062-05
新闻评论是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的新闻体裁,有其独特的文体和思维特征。人类的思维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理性和感性两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包括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感性思维包括直觉、联想、灵感等。新闻评论的对象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确定的事实,通过直觉、联想、灵感等感性思维形成的论题和观点不一定能与事实建立起内在的必然联系,多数情况下也难以进行合理的证明;理性的辩证思维,一直是产生真理性认识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不过,由于其思维结果验证起来并不容易,主要还是适用于宗教、哲学、思想领域,在判断具体而确定的新闻事实方面尚不具有优势。要想正确判断新闻事实,需要使用以分析理性见长的逻辑思维,具体而言就是批判性思维。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作为一个概念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提出。美国逻辑学家H.Kahane 描述过当时的情景:学生认为上了他的形式逻辑课并不能帮助自己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他们希望学一门“与日常说理有关,与他们每天听到、谈到的种族歧视、污染、穷困、性犯罪、核战争、人口爆炸,以及人类在世纪后半叶所面临的其他问题有关的课程。”①于是美国的逻辑学者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为什么没有帮助学生培养出这种能力,认为他们以往只是教学生思考什么,却没有教学生如何思考,即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一种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他们将这种能力称之为批判性思维能力。②
1970年代,批判性思维作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而出现,1980年代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其影响力很快遍及北美和欧洲。现在,西方大学逻辑基础课大致分为三类:数理逻辑、逻辑导论、批判性思维。前两类属于形式逻辑(Formal Logic),后一类属于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主旨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以提高其日常思维的能力。③美国哲学学会关于“批判性思维和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的专家一致意见的综述”(1990)这样说: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探究工具……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通常具备下列特质:勤学好问,信息灵通,信赖理智,胸怀宽广,适应性强,公正评价,诚实对待个人偏见,谨慎判断,乐于再三斟酌,头脑清醒,在复杂的事物中有条不紊,不懈地查找相关信息,理性地选择判断标准,专注于探究,坚持不懈地寻求学科和探究所允许的精确结果。④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特征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技能概念可追溯到杜威(1909-1991)的“反省性思维”,其实践和理论则可一直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的反思和质疑精神。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发展出亚里士多德式的逻辑学,但墨家辩学在非形式逻辑的发展和引申上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⑤只是随着墨家的没落,这种思维在中国的影响力也逐渐衰落。中国人在思考问题、表达观点时习惯且擅长的思维形式是联想与辩证。
联想的思维方式反映在写作中就是擅长使用比兴手法生发议论或证明观点。作家叶圣陶(叶绍均)和文学评论家王钟麟曾评价说:“古人持论,喜为联想,少事归纳,究其结果,眢词累幅。效此推理论事,谬误必多。”⑥辩证的思维方式反映在判断日常事物时缺乏明确性,有时不免含糊牵强。正如逻辑学专家所说:“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其目标是求人之是,而非求物之是。人之本质及其关系,是个柔性的领域,是中有非,非中有是,需要的正是辩证理性;而物之本质及其关系,是个刚性的领域,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需要的恰是分析理性。”“前者讲逻辑,后者不讲逻辑;前者依据分析理性为自己辩护,后者依据圣人之言为自己辩护。”⑦
与此相对的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想态度,其要素是:积极地思考,亲自思考,善于接受新观念,用理由和证据支持观点。由于传统思维中分析理性的缺失,相当多的国人在判断事物、分析论题时常常会出现不该有的思维错误。
批判性思维对新闻评论创作的基本要求
由于在我国的各类教育中并没有普及批判性思维课程,擅长联想和辩证的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论说文又往往是很多评论工作者学习写作时效法的典范,这就导致很多评论文本存在这样那样的思维问题,影响了评论创作的水准。根据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在新闻评论的创作方面,作者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一、用正确的态度判断
1、独立地思考,不盲目从威、从众。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怀疑的、审慎的心态,是一种理性精神、思维品质和人格特征,这种心态不轻信别人的思想言论,不盲从别人的行动。它的基本信念是,任何思想都没有受质疑的豁免权,同时,任何思想都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从心理学来看,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从众心理(从众让人感觉安全),也喜欢从威(放弃自己思考的权利),这两种情况表现在评论写作中即是人云亦云,不能亲自思考、分析、验证既有的观点。
2008年10月,法国佳士得公司宣布将拍卖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大多数国人认为,这两个兽首是珍贵的文物,中国追讨这两件文物理直气壮。人民网文化论坛2009年2月23日发表网友评论《谁说被掠走的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是国宝?》,⑧作者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陈述了兽首的来历,指出十二兽首只不过是当年圆明园门前喷泉的喷嘴,不具备重要文物价值,根本不是媒体所宣称的“中国文物流失的缩影”,不能与真正的国宝相比。另外,面对从国家文物局到民间法律界人士再到普通民众一致强调这两样东西应该无条件归还中国的舆论,《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于2009年2月13日发表了沈彬的《追讨圆明园文物并非理直气壮》。文章说,由于历史原因被掠夺或低价卖向海外的文物,因为年代久远,文物流转线索模糊,有些可能已经通过拍卖的方式,被博物馆或私人合法持有,国家一般只能根据国际公约,在道义上进行呼吁和追索,但无法通过法律手段追索。同时指出,根据学者研究,兽首在英法入侵圆明园之前就已经被拆下,可能是通过其它途径流失的,这些都使追索有很多障碍。
这些作者没有空喊口号,而是敢于去发掘真相,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发出有理有据的独到的见解。“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而众人的看法有时倒是谬见……众人之见常常对人有一种心理影响,似乎众人之见即是真理。这正是诉诸众人谬误产生的根源”⑨。实际上一个观点究竟有没有道理,既不取决于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否占多数,也不取决于权威人士怎么看,而是取决于观点能否经得住逻辑的验证。批判性思维要求一个判断者在复杂的事物中有条不紊,不懈地查找相关信息,理性地选择判断标准,而不能盲目地人云亦云。
2、怀公平公正之心,不通过丑化他人或强词夺理为自己的意见辩护。
批判性思维提倡的反思和质疑,不仅是针对别人,同样也包括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的反思和质疑,强调推理和论证。任何观点,不管多么符合自己的想象、直觉或愿望,都要经过合理的证明来为其存在辩护,不能强词夺理。
汶川地震后,都江堰光亚学校“先跑”教师范美忠的言行曾经引起公众的热议,时评家郭松民在这场争论中表现尤为活跃,通过报纸、网络和电视多次表达了对范美忠的批判。应当说郭松民所推崇的价值观是高尚的,然而由于在表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逻辑上的缺陷,没有用正确的思维阐述正确的观点,导致他在和范美忠进行电视辩论(2008年6月7日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后反而成为很多人声讨的对象。不论指责范美忠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攫取了太多本属于大众的利益”的精英(《范跑跑应成为中国精英的一面镜子》,《中国青年报》,2008年6月3日)还是说范“以牺牲学生的生命为代价,来换取自己的生命”,跑前不喊学生“是怕学生挡住你的出路”(《一虎一席谈》)都是与事实不符的主观偏见。在电视上拒不接受光亚学校校长提供的学生希望校长原谅范美忠的信息也体现了偏执的思维;而咒骂范美忠“无耻”、是“畜生、杂种”,说校长讲的“都是混帐话”,试图通过人身攻击否定他人观点则违背了一个评论者基本的伦理规范。郭松民在辩论中一直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以不容置疑的姿态对待不同意见,为数不多的论证也都难脱强词夺理之嫌,比如从兔子遇险也会逃跑,兔子不能当老师,推出逃跑的范美忠不可能是合格的教师;以教师不能强奸女生来证明教师应该比一般人更有道德都是明显的逻辑谬误。
论批判性思维要求评论作者在质疑别人的同时,也要质疑自己,强调善用推理和论证,公正评价,诚实对待个人偏见,谨慎判断。在争鸣的过程中应当以理服人而不能以势压人,用扣帽子打棍子的方式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丑化他人形象、歪曲他人观点、强词夺理并不能增加自己的说服力。
二、正确运用逻辑选题立论
l、论题要与新闻相关,避免通过联想思维制造不相干的选题。
批判性思维要求评论的话题与诱发评论的事实之间应当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不能没有联系或只有外在联系,否则评论就会变成与事实无关的自说自话。
2007年12月1日,中国姑娘张梓琳获得了第57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冠军,赛后各大媒体都发布了消息。某著名网络专栏发表了题为《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美女》⑩的时评,开头虽然概括了这则新闻,接下来所论的却是“世上没有那么多美女”,作者围绕自己立的一个靶子——“有人对各种女性滥称美女”进行了批判。针对选美结果产生这一新闻,的确可以形成多种判断,但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却完全离开了新闻中的事实,将视野转移到了一个毫不相干的论题上。不是说滥称美女这种现象不存在、不值得批判,而是这个现象和这次选美无关(依据别的新闻也许可以,比如“芙蓉姐姐”或杨二车娜姆现象)。
作者看到选美结果的新闻,由真的美女一下子联想到了冒牌美女,由真美女戴上桂冠联想到假美女被罩上了光环,却忽略了这次选美和有人吹捧非美女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关联。国人习惯于发散型的联想思维,不少作者由于缺乏内敛型的逻辑思维的约束,很容易制造出表面相关实则与新闻无关的“新闻”评论,导致文章完全脱离新闻评论的由头。思维方式运用不当使一些评论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2、论点要可经逻辑验证,不能通过直觉、联想或想当然制造难以被逻辑证实的观点。
批判性思维要求一个作者在写作前必须要考察自己的观点基于什么理由形成,这些理由是否可信,它们与观点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否则证明就难以有效地进行。
2007年10月19日,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北京召开了由音乐界知名人士和网络界有关人士参加的座谈会,批评一些风靡网络的歌曲有恶俗之嫌,与会者签订了“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推动网络歌曲健康发展”的倡议书。针对这一事情,大家意见各有不同。《南方都市报》为此进行了专题讨论,《恶俗和高雅其实是一个代沟问题》是该报10月25日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对音乐家抵制网络恶俗歌曲提出了批评,认为抵制的本质是代沟问题,缘于老人对年轻人的看不惯。文章未能就作者的判断给出有说服力的证明,其原因并不是作者写作水平不高(该作者在其它诸多评论中都展现出了较高的功力),而是作者在针对这件事形成观点的过程中思维存在偏颇。
事实显示这场抵制和代沟无关。新闻报道明确指出音乐家们抵制的不是新兴的网络音乐而是一股“格调低俗、歌词怪异,甚至以打情色擦边球等做法来哗众取宠”的恶俗之风,他们还号召音乐家们利用网络传播自己的作品,也有网络歌手出身的知名艺人在倡议书上签名。评论作者看到抵制者多为知名艺术家,联想起老年人对其它新生事物的难以适应,就认为这又是代沟导致的老一代对新一代的排斥,不能不说有想当然之嫌。
感性化的直觉与联想是文学和艺术创作常用的思维方式,蕴涵在文学作品中由联想产生的见解往往能突破逻辑对认识路径的确定性约束,启迪人更开阔地认识事物;直觉在艺术创作中有时能带来优秀的创意,在对日常生活的判断中也经常出其不意的准确。然而,联想虽然可能生发独特的见解或增加作品的审美因素,直觉虽然可能偶尔得出比理性分析还接近真相的结论,但更有可能在对具体的新闻事件下结论时造成观点和事实之间缺乏内在、必然联系的局面。新闻评论所推崇的逻辑思维体现为分析理性,诉诸精确、排斥含混,崇尚分析、不容牵强。而直觉加上联想所形成的判断是难以被证明的,无论作者的写作水平多高,如何试图对观点进行论证,除非作者能发掘出被掩盖了的有说服力的事实(前提是这些事情真的存在),否则还是难以用逻辑的方法去证明一个想象出来的论点。主观成见导致的惯性思维让《恶俗和高雅其实是一个代沟问题》的作者失去了理智的判断,因为没有事实的支持,这篇评论始终也没能拿出证据证明这次艺术家们抵制恶俗是由于年龄的原因。
3、理性见解也要经得起分析,不能只通过生搬原理得出缺乏合理性的观点。
批判性思维的目标在于追求合理性,包括求真也包括在求真基础上求善、求美。一个观点的合理性既在于合乎规律,也在于对更多人有益或长久有益。单纯的辩证思维求和,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能够自圆其说,但模糊了是非的界限以后,其结论有时可能会对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有损。
2007年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韩国籍学生赵承熙枪杀32名师生后自杀,凶案在中国也引起了媒体广泛的关注,多家媒体在追踪报道中特别突出了凶手在美国“被悼念”的事情,一些评论也对“悼念凶手”表示了赞赏和推崇,《为赵承熙写悼词是一种人性的温暖》(11)(以下简称《温》文)就是其中一篇。
其实,评论作者据以立论的一些悼念凶手的“事实”是国内某些媒体刻意打造出来的,美国的官方、校方、媒体并未表述过要把凶手列为悼念对象的意思。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这一词条下介绍了美国各界(包括凶手家人)和世界各地对此案的反应,表现出的都是对无辜遇难者及其亲属的极大同情和对事件的无比遗憾。校园里的确曾经放置了33块石头,代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一天死去了33人(含凶手),但并没有什么人去哀悼赵承熙,石头下的几张留言也不是悼词。法新社4月23日报道,代表凶手的石头在一夜之间就突然消失了,且曾有人在悼念石前留言,对他的暴行表示气愤和蔑视。(12)应当说,在这种新闻源有限甚至被有些新闻报道误导的情况下,评论作者以对凶手的悼念为题发表评论是情有可原的,但问题是面对残忍的杀人犯被追悼的“事实”,怎样判断才是合理的呢?
《温》文在先承认赵承熙的行为让人愤慨之后,大部分笔墨都在为这个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校园枪击案的凶手辩护。说“周边的人、社会并没有给他应有的帮助”,导致“他性格的形成,精神问题的造成,以及最后的爆发”,“个人行为的背后,总带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赵承熙是某项社会秩序出错之下的牺牲品”等等。文章在单一辩证思维的支配下,因为发挥普遍联系的原理轻而易举地把杀人凶犯应该承担的个人责任抹煞了,对于无辜遇难者应该得到的同情也理所当然地完全让位给了对变态杀人狂的同情。按着作者的思路再往前推很容易就能得出所有的罪犯都是“受害者”、是“某项社会秩序出错之下的牺牲品”,任何对社会不满的人用极端的手段侵犯他人和社会利益都是因大家的过错等等这些可怕的结论。
评论当然可以分析罪犯的犯罪动机,探讨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但作者不应忘记人类赖以存在下去的法则不是教导大家辩证地给予凶犯同情和赦免(只有受害者及其家人才有资格谈赦免),而是通过谴责和合法惩处罪恶警示人们不要为自己寻找借口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辩证出来貌似仁慈的观点背后其实隐藏着更大的残忍,让社会全盘承担冷血杀人狂的责任,是对社会和守法公民的极大不公。世上没有人的心理需求是可以被完全满足的,大多数人之所以没有因此堕落成杀人犯,是因为他们实践着更加高尚的原则:无论多贫困、多委屈、多烦恼、多仇恨都不能通过谋杀他人来使自己得到满足。崇尚分析理性的批判性思维是我们判断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所必须依赖的基本思维方式,由上可见,如果单纯使用辩证理性,在判断具体的新闻事实时难免会在一分为二、普遍联系的大旗下得出具有迷惑性的结论。《温》文作者试图把凶犯杀人的责任推到社会和他人身上以显示对凶手的人性温暖,却忽略了为杀人狂开脱罪责只会助长那些以自我为中心通过犯罪报复社会者滥杀无辜的气焰,从而损害大多数人的长久利益。社会制度固然需要完善,但谋杀者永远应该被批判,这是理性教给我们的常识,也是社会和个人都应坚守的底线。
评论写作涉及一个作者的认知、表达和伦理,批判性思维对提升一个人这几方面的水准都有帮助。它是人们获得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条件,帮助人们更严密而充分地表达观点,让人不会人云亦云,有精神上的独立,在身处少数的情况下仍能坚持真理。具备了良好的思维素质才能成为理想的意见领袖,大众也才能藉着他的评论写作提升认识水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中国的评论工作者尤其应该检讨既有思维中的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因素,用批判性思维来约束这两者的使用,以理性分析的方法去判断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
注释:
①崔清田《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增刊第43卷,第36页。
②陈慕泽《逻辑的非形式转向》,《河池学院学报》2006年2月,26卷第1期,第23页。
③参阅王静、贡洁《关于国内外大学哲学系逻辑学课程设置的调查和研究》,《哲学动态》2005年增刊,第100页。
④王源生《关于批判性思维》,《求索》2004年第7期,第139页。
⑤赵继伦《〈墨辩〉是中国古典的非形式逻辑》,《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第6期。
⑥转引自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11页。
⑦陈慕泽《中华传统文化缘何未成为全球化大厦担纲之梁》,《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8卷第5期,第35页。
⑧http://culture.people.com.cn/GB/70806/70984/8855579.html,2009年6月29日访问。
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264页。
⑩http://opinion.people.com.cn/GB/6607020.html,2009年5月14日访问。
(11)原载2007年4月25日《上海青年报》。
(12)据2007年4月25日《参考消息》。
标签:批判性思维论文; 联想论文; 思维品质论文; 思维障碍论文; 逻辑分析法论文; 新闻评论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范美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