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历史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几点思考_探究性学习论文

对中学历史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思考论文,自主论文,探究性论文,中学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改以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已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开拓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是新课改在教法、学法上取得的重要突破。

笔者最近聆听了两堂公开课,一节是市高中历史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课例(以下为案例一),另一节是笔者所在学校的姐妹学校——澳门某学校的老师到我校进行交流时所上公开课(以下为案例二)。两堂课老师都面临陌生的学校和学生,这使得他们不可能有所谓“课前的准备”,没有了一些公开课矫揉造作的痕迹,更能体现出课堂的原汁原味。给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两位老师在课堂上都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精彩纷呈,但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几点思考。

让我们来看看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

案例一:高中岳麓版必修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课堂程序如下:

1.给学生下发学案。

2.把本课课标“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分解成几个探究问题。

(1)探究问题一: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三则材料),归纳出“双百方针”提出的过程。

——第一小组:玫瑰组

(2)探究问题二: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三则材料),找出“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第二小组:牡丹组

(3)探究问题三: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三则材料),归纳出“双百方针”受挫的原因。

——第三小组:菊花组

(4)探究问题四: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材料,归纳出“双百方针”重生的原因和表现。你阅读或是观看过其中的作品吗?

——第四小组:梅花组

(5)探究问题五:通过以上问题的学习,结合以下材料(三则材料),你觉得建国后在处理文艺和科学的问题上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呢?如果你将来从事文艺创作或者是科学研究,该怎么样做呢?

——全体同学

3.针对这几个探究问题现场分组,每组负责解决一个问题。

4.小组讨论学习。

5.教师提问、总结。

案例二:高一数学《映射与函数》。(虽然学科差异很大,但却仍可让我们领略澳门中学课堂教学的风格。)

1.下发学案。

2.现场分组。6人自然分组,每人担任不同的工作。①组长;②指导员;③记录员;④汇报员;⑤核对员;⑥管理员。

3.提出问题(数学问题,略),小组讨论学习。

4.汇报学习成果,老师点评、总结。

5.小组评价(评核表见右表)。

两堂课都非常精彩,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气氛活跃,都高效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尤其是澳门老师的课,令我耳目一新,港澳地区开放式的教学风格可见一斑。

思考一:什么是有效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发现问题,运用操作、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与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际上,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标还是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怎么来组织、指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不至于让学生为探究而探究、为课堂气氛的活跃而探究,从而使这种探究变成毫无意义呢?

美国学者埃伦·斯沃茨对创建有意义的课堂曾提出过如下几点建议,值得我们参考:1.问题引导。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疑问,增加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投入。2.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3.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空和自由度,鼓励学生选用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同时学生要思考自己和他人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老师要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因此,探究性学习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关键就在于通过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或新材料的基础上,能解决问题,甚至发现新问题。这样,探究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思考二:什么样的问题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在案例一中,老师设置了五个探究性问题,从课堂表现来看,问题的设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节课既达到了老师预设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又使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但我认为,五个探究性问题的设置是否有必要,或者说,作为探究性学习,这五个问题设置是否科学?这是值得商榷的。通观这五个探究性问题,都是围绕着本课的基础知识而设,应该说,不管以何种形式解决了这五个问题,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因为这五个问题涵盖了这节课的所有基础知识。因此,案例一中所谓的探究性问题也只是解决了课标所要求的基础知识而已,对开拓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以及加深对本课的理解并无太大帮助。而且,一节40分钟的课设置了多达五个探究性问题,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就更别说提出新的疑问了。因此,没有好的问题和问题情境,探究与合作就失去了中心和依托,只有设置了好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动用集体智慧进行合作探究,以达到意义的建构,也只有设置了好的问题情境,才能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而进行有意义的协作学习。

思考三:自主合作探究如何给学生分组

参与是探究性学习得以有效发生的保证。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努力创建民主课堂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如何支持自己的主见,以及善于处理不同意见的技巧。分组合作是进行问题探究的基础,分组合作就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协作与交流,以合作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

在上述两个案例中,由于是临时搭配的班级,老师对学生根本不可能了解,因此,老师都是随机将邻座的学生分为一小组。这不同于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性格、各项能力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案例一中,老师给每个小组起了个非常有意思的名字,学生觉得非常好奇,积极性很高。同时给每个小组安排了一个任务,然后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解决问题。课堂上,各组你追我赶,表现都非常积极,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很高,老师事前准备的引导性问题基本没用上。

案例二中,老师在分组前,就让每个小组自行商讨各自的角色,每个小组需解决的问题是一样的。从课堂效果看,课堂开始有点沉闷,因为各组思考的是同一问题,浅层次的答案出来后,老师点到的几个小组都不能做出较好的补充。在老师的引导下,问题一个个解决,而且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课堂渐入佳境,最后老师把学生的答案一总结,问题的讨论已经很有深度。

笔者认为,案例二的课堂效果要优于案例一,原因除了上文提到的问题设置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组的差异。两堂课老师虽说是临时随机分组,但案例二优点之一是让彼此熟悉的学生自行分工,保证了小组内部有效地探究。优点二是每个小组探究的是同一个问题,保证了探究的深入,不至于蜻蜓点水。案例一中,每个小组只负责一个问题,试问:学生在快速地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后,他还会去关注其他的问题吗?那每个学生不是只掌握了本课的部分知识点吗?

由此可见,在探究性教学中,合作小组成员的合作动机、成员搭配、任务分配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思考四:如何对学生的探究进行评价

学生的自主探究完成了,如何对他们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这是关系到探究性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问题。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学习评价必须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我们不能满足于在课堂上对学生表面的口头表扬,这种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势必会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不能够真正反映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进步。

在案例二中,老师不仅对每个小组的回答做出了非常中肯的评价,其中有表扬,也会指出其不足,在探究活动完成后,还让每个小组的成员互相评价。如案例所示,评价更主要的是关注探究的过程,这对我们历史学科的探究活动来说,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学生可通过这份评价表,清晰地看出在探究活动中自己的表现,帮助他们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体会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案例二启示我们,在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与活动合为一体,同时评价的工作也要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而评价不仅是“教师—学生”的互动,更应该形成“学生—学生”的互动。评价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效地评价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探究方法的改进,从而真正地提高学习的效果。

标签:;  ;  

关于中学历史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几点思考_探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