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文献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信息都市: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根本目的
构筑上海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图书馆协作的规模效益来提高上海的开发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综合能力。这种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综合能力的提高通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可获知能力(accessibility), 第二是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可获得能力(availability)。前者是指提供这个城市的居民获知他所需的信息有无和所在等信息的整体水平。后者则是指提供可利用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整体水平。
假定说,一个居民在一个图书馆内只能获知他所需的文献信息的有无或所在,要了解其他图书馆信息机构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有无或所在,就必须一家一家奔波的话,那么这个城市的所能提供的文献信息的可获知能力就非常低。反之,这个城市的图书馆信息机构不仅能够提供本机构,还包括本地、异地的信息的有无和所在的话,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城市具有了很高的信息可获知能力。可获知信息能力的高下往往并不取决于这个城市的一次文献资源的藏有水平,而取决于这个城市的可获知途径的多寡、信息资源网络化发展的水平。
在现代信息网络的环境下,信息的可获知能力和信息的可获得能力有时是一致的。如目前发展迅猛的全文数据库信息传输,可以达到在确认了信息所在的同时也同步获得信息的本身。但是在通常的情况下,这种可获知能力的提供是通过文摘索引、图书馆目录以及相应的数据库等书目工具的检索来实现。这种书目信息在一般的情况下是不能满足读者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信息需求。所以,提高文献可获知能力并不意味着文献信息可获得能力的同步提高。
可获得能力是包括了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该城市藏有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整体的保障率,二是能够实际获得和利用的文献的途径。前者通常是指这个城市的图书情报机构所藏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整体总量以及学科覆盖的情况。而后者则是指这个城市的可以实际获得和利用的文献资源的途径的多样化水平。比如说,这个城市内部的馆际利用发展的水平、是否可以获得异地文献资源的手段等等。这两者之间既是不同又是相互关联的。假如这个城市在总体上是文献资源分布合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总量,但是如果这个城市的图书馆基本上处于一种分割的“孤岛”状态,互相不能有效地相互利用的话,那么即使具有很高的文献资源的覆盖率也并不能表明这个城市就一定具有很高的可获得能力。反之,这个城市的文献信息获得不是主要是通过本地的文献资源,而过度地依赖其他渠道, 如商业性的文献传送服务商 (DDS)、或异地图书馆的话, 那么这个城市不仅文献信息资源基础是脆弱的,而且意味着必须要支付过高的成本才能维持其文献的可获得能力。
我们提出可获知能力和可获得能力的概念来取代原有的文献资源保障率等概念是基于以下的考虑。
第一,扩大我们对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思路。我们并不否定文献保障率的重要性,只是把它放入到一个更大的视野中。正如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的,单个图书馆不可能通过本馆的资源满足读者的需要。同样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也是如此。我们既要注意建立合理的文献资源的布局,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扩大各种多样化的途径来促进本地区的文献相互利用的发展,促进对异地、国外的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利用。这两者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不可偏废。
第二,适应新的信息环境变化。目前资源共享的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网络的高速发展。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电子文献传送以及一次和二次文献的连动检索和传送。地理区域性的文献资源的完备化的意义也远远降低了。二是电子文献传送产业对图书馆市场的渗透。近年来,联机检索商、出版商、图书馆协作网络等各种各样的公共的和商业性的信息业已经开始不断开辟和扩大电子文献传送的市场,可以通过这些企业来补充本地文献资源的不足。这些变化既是对图书馆挑战,也是扩大了我们资源共享的机会。如果我们善于利用这些环境的变化,就可以减少许多财政压力,增加选择的机会。比如我们可以选择是订购期刊还是只是利用电子文献传送商的期刊论文的服务。
2 从重分工到重存取: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转化
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所谓传统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是以建立合理的藏书布局作为基本起点,通常是通过行政力量对一个国家、地区或系统的文献资源作出预先的合理安排(如按照学科布局、文献类型、国别等),建立各种文献所藏的分中心,其目的是减少图书馆之间的互相重复,从整体上达到比较高的文献覆盖率。但是这种模式运行的代价是,作为分中心的图书馆必须购买本馆预期使用率不高的文献来服从整体的需要。同时如果要达到经费平衡的话,则必须要牺牲一部分原计划购置的文献,通过馆际利用的方式来弥补,这就有可能增加本馆的这部分读者文献利用的难度和成本,而导致所属机构及读者群体的抵抗。因此,为了维持这种模式的运转,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书目信息的共享和馆际利用达到相当的发展水平。一是保证分中心图书馆读者利用他馆资源的难度和成本降低到他们能够承担的程度;二是分散分工收藏才有实际意义。第二,当这一条件不能满足的时候,要维持这一模式的运转必须要有稳定的外部资金的输入,来补充分中心图书馆用于这部分对本馆来说并不需要的文献所付出的资金、人力、空间的支出。一旦外部财源枯竭的时候,这种模式就不能正常运转,所形成的分中心也只能是名存实亡。美国的1948年开始的法明顿计划以及1966年开始的“全国采购和编目计划(NPAC)最后的终止[1], 以及模仿法明顿模式的我国90年代初实施的全国高校的文科文献信息中心的计划的萎缩,其基本原因就是这种外部财源不能持续性供应而导致的[2]。这就是这种模式的局限性所在。
到了70年代的中期,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MARC为代表的图书馆标准化的实施,在美国一种新的思路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开始形成。这种模式形成的基本标志就是OCLC为代表的“书目信息利用共同体(Bibliographic Utility)”的诞生。 这种组织既不同于以往的高度组织化的图书馆系统,也不同于完全市场化的DIALOG等商业性的联机检索系统。它是由图书馆协作体发展而来的,由各个成员馆共同组成和参与所支撑的。它往往拥有一个图书馆联合目录数据库作为基础,并对它进行统一的运营和管理。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馆际互借的信息系统和其他文献检索系统、电子文献传送系统和完善文献传送的物流系统。尽管这种机构的服务对象也包括了个人利用者,但主要是以图书馆机构作为服务对象,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而且一般不需要拥有藏书。通过这一枢纽来建立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图书馆网络,强化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存取(access)功能。实现文献资源的分散化和文献所在信息的高度集中化、高度的和谐平衡,是现代文献资源共享的基本方法。这和以往的图书馆之间的那一种无枢纽性的分散性的文献资源共享模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强调了书目信息的存取功能和馆际利用的功能。这种模式不仅使参加网络的图书馆从这种信息枢纽得到许多好处(节省编目、馆际利用等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为藏书的可协调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因为只有这样图书馆才真正有可能选择:是自己藏有还是通过馆际利用。由于馆际利用的可能性的增大以及便利化,为了避免大家都“人家买书、自己享受”的极端性倾向出现,图书馆采购协调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种协调从以往的计划的、被动的行为变为一种图书馆之间的互利的、主动的行为。其结果,尽管没有刻意进行藏书分工,但是网络成员馆之间的非重复率却非常高。比如,OhioLINK网络的藏书量超过2000万册以上,非常惊奇的是该网络的藏书的57%(1996年的数字)是不重复的,最近的报告显示该网络的不重复率达到60%(1997年8月), 这种效果却是意味深长的[3]。
3 研究框架: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体系
为了对上海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调查和以及未来的设计提供一个基本的研究框架,必须要了解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究竟涉及到那一些方面。
一般来说,构成一个完善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体系,以下三个方面是不可缺的:第一,文献资源体系(holding);第二, 书目信息存取体系(bibliographic access); 第三, 文献传送体系(documentdelivery services)。
文献资源体系是构成资源共享的基础,这里指的是构成资源共享网络内部的图书馆的一次文献信息资源的总量和多样化的程度。对于一个资源共享的网络来说,不可能要求它的文献资源完备到能满足基本读者的全部需求量,但是也不能全部依赖网络外部信息资源来维持这个网络的存在,因此保持一定量的基本文献信息资源是必须的。同时为了能够实现网络内部的最大共享的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文献利用的成本,必须在网络内部减少图书馆之间的不必要的重复,发展文献资源的多样性和相异性。除此以外,由于对文献的未来利用的可能性在现阶段是无法预测的,所以必须要保存不常用的文献以备需要。所以网络的共享体系还应当包括建立共同保存制度(保存图书馆或分工保存制度)来减少管理的成本。
书目信息存取是在各种载体记录下来的信息资源的获知手段的综合性的表述[4]。它的共享体系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建立各种书目、文摘、索引的检索系统网络,能够识别和选择各种文献信息资源。第二,建立联合的图书馆目录公共查询系统,能够知道文献信息资源的所在。第三,建立馆际互借、联合参考等信息系统和读者支援系统,提供读者馆际利用和其他利用所必须的手续、费用、文献动向(在库或借出等)、联络等信息和必要的支持。
文献传送系统既包含了传统的馆际互借(ILL )所使用的各种原始文献的物流传送方式,如网络自身拥有的定期的运输流通网络、邮寄等,也包括了提供各种原始文献的复制物为特征的狭义的文献传送服务(DDS)方式,如电传、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方式相互提供期刊论文等。 除此之外,还应当具备利用各种电子文献传送商的读者援助功能,如提供连接以及集体契约等。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用于书目信息检索和联合目录功能的一体化(如在查到论文篇名的同时也同时知道该论文的期刊收藏单位以及获得途径等),以及书目信息检索和电子全文文献传送的一体化(如在查到论文篇名的同时也可以获得其全文)的进展,上述的划分也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