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听障儿童舌尖后部上抬构音运动障碍矫治疗效观察论文_冯芹

30例听障儿童舌尖后部上抬构音运动障碍矫治疗效观察论文_冯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冯芹 济南市儿童医院 山东 济南 250022

【摘要】 目的:探讨舌尖后部上抬构音运动障碍的原因、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黄绍鸣—韩知娟词表[1]对30例舌尖后部上抬构音运动障碍听障儿童进行观察评估和有效地训练.结果:30例患者口部运动功能,构音运动功能在综合训练后效果明显.结论:综合运用体位和呼吸训练、唇部按摩法、刷舌法和舌尖部运动训练法是保证患儿康复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 听障儿童 舌尖后部上抬构音运动障碍 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76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439-02

构音系统是由口腔、鼻腔、咽腔及其辅助器官所组成,其中舌是言语中最重要的构音器官,其构音运动功能对言语清晰度有直接的影响[2].听障儿童由于听觉功能障碍、构音器官异常或协调运动障碍,导致在发出有意义言语过程中出现音位构音异常,从而影响言语清晰度和可懂度[3]. 舌尖后部的构音模式指发音时,舌尖翘起,顶住上牙床后面硬腭的前端接触或接近,建立舌尖后部的构音运动模式是儿童习得/zh/、/ch/、/sh/、/r/的基础.听 障儿童的口周收缩肌、舌骨舌肌、特别是舌上、舌下纵肌常处于紧张状态,易出现舌尖后部上台构音障碍,导致舌尖后音构音异常.本文对30例舌尖后音构音运动障碍的听障儿童进行评估和训练,观察治疗效果,应用于聋儿康复教学中.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聋儿康复中心进行言语矫治听障儿童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7岁,精神智力发育正常,均为单侧人工植入术后康复训练一年,就读于本地普通幼儿园及普通小学.跟踪随访代课老师反映认知学习能力等同同龄人,但是语言清晰度及理解能力较弱.

1.2 评估方法1.2.1 口部运动功能评估 被选定的30例听障儿童,均排除舌系带发育异常的现象.采用?舌口部运动功能评估分级标准?及?舌构音运动功能主观评估分级标准?[4]进行舌口部运动功能评估,发现唇部和舌尖肌肉软弱无力,舌体精细分化运动不足,舌能整体上台或下降,但在舌尖前部、中部能上台的情况下,舌尖后部不能上台,导致舌尖后音/zh/、/ch/、/sh/、/r/发音障碍.

1.2.2 构音清晰度的测试 采用黄绍鸣—韩知娟词表测试30例听障儿童的构音清晰度,该词表由50个单词组成,通过18次音位对比,37对最小音位对比的正确率考察患儿整体构音清晰度.结果发现,30例被选听障儿童构音清晰度平均为35.12%,普遍偏低.其中舌尖后音/zh/、/ch/、/sh/、分别被舌面音/j/、/q/、/x/、替代.儿童音位对比式识别能力评估表明,其正确识别zh/j、ch/q、sh/x,即为构音引起并非源于听辨问题.通过听觉感知判断的正误确定30例听障儿童患有舌尖上抬舌尖后音构音运动障碍.

1.3 矫治方法1.3.1 体位和呼吸训练 对进行言语矫治的30例听障儿童,每次训练初10 分钟,均给予腹式呼吸训练.患儿仰躺在训练床上,训练师先示范,然后让孩子模仿,将一只手放在腹部,感觉手是如何随着呼吸而上下起伏的,在感觉到呼出气流的过程中配合发“哈”音,训练过程中逐渐发“da d a da”,“ta ta ta ”,进一步练习“打”、“打牌”、“打靶”等音节.

1.3.2 唇部按摩法 让孩子平躺在训练床垫上,训练师用两手先轻叩患者的面部及唇部,然后用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平放在孩子的两侧面颊处, 按顺时针进行按摩5分钟,依次对上下口唇进行交叉按摩5分钟,矫治师用力均匀,速度适中.通过面部、口周按摩及轻叩来提高口部肌肉的敏感度.1.3.3 刷舌法 刷舌法是舌尖部运动的被动训练,通过对舌内肌施以反复的、适当的机械刺激,帮助患者获得对其舌内肌自身运动的感受. 选用无菌、乳胶婴儿牙刷,患者采用端正的坐姿,矫治师用牙刷的头部,先从离舌尖2cm 的舌面上,向舌尖方向移动,尽可能将舌的两侧卷起重复数次. 再从舌尖的两侧分别由后缓慢地向前移动刷起,重复数次,完成一次用时10 分钟.

1.3.4 舌尖后部上台构音运动训练 指导患儿做舌上卷训练:将舌尖卷到上齿龈的外表面,上唇乡下用力,坚持10秒钟,然后放松重复数次.做舌尖发音训练:将舌尖抵住上龈齿的内侧,发“兔、兔、兔、兔、兔“,“肚、肚、肚、肚、肚”、“怒、怒、怒、怒、怒”,重复数次.舌尖舔硬腭训练:用压舌板蘸蜂蜜抹到患者的硬腭处,诱导患者用舌尖舔去硬腭的蜂蜜,用舌尖上台抵住硬腭从前向后舔扫,重复数次,诱导发/zhi/、/chi/、/shi/、/ri/等音节的训练,掌握训练的速度和节奏.治疗过程中,随时与家长交流,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巩固和加强舌尖后音的练习. 2 结果与分析对被试者通过有机结合上述四种训练方法,观察训练十次后,30例听障儿童矫治前后舌尖部上抬的口部运动功能和构音运动功能达到正常水平,并趋于稳定.训练结束后对构音清晰度逐一进行汉语勾引能力评估,结果显示,训练后比训练前提高至60.15%.词表中包含/zh/、/ch/、/sh/、/r/音节都已习得.

3 讨论通过对被试30例听障儿童评估发现,舌尖后音构音运动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口唇、舌尖部肌力较弱,舌尖上抬无力;舌精细分化不足,舌尖后部未能从舌整体运动中分化出来. 构音运动障碍的矫治一般从口部运动矫正和构音运动矫正两方面[5].矫治的过程中,采取现有矫治方法的基础上,对30例被试听障儿童进行体位和呼吸训练、唇部按摩法、刷舌法和舌尖后部构音运动训练,通过采取较为复杂的舌的刺激运动,来阻止异常舌运动模式,增加舌运动的多样性,建立正确的舌尖部上抬构音运动模式. 3.1 腹式呼吸训练为舌尖后音构音运动障碍奠定了基础 由于30例听障儿童,双耳听力损失均超过100dB,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年龄偏大,术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康复训练,长期听力语言刺激的缺失,造成错误胸式呼吸,导致呼吸换气障碍.因此,要帮助被试听障儿童建立正常的舌尖后音构音模式,必须先实现从胸式呼吸转变为腹式呼吸,使其在自然状态下呼气—吸气,增加其对发声的控制能力. 3.2 面部、口周按摩法在舌尖后部上抬口部运动功能的训练中起重要作用 由于下颌、舌、唇、软腭等器官的运动功能是影响构音的最主要因素.面部、口唇肌肉无力,活动范围狭小且不准确,造成发音困难.对被试者给予面部、口唇轻叩、冰块刺激来提高敏感度,通过对各部位有规律的按摩,逐步改善下颌、口唇、舌的异常运动功能,纠正构音清晰度,解决构音的替代、歪曲、遗漏现象.

3.3 刷舌法能改善舌尖部运动的灵活性,提高舌尖后音的清晰度.选用刷舌法的优势其一、从视觉上能直观地呈现舌尖部这一运动部位.其二、是舌尖部精细化,促进舌尖部的分化.最后是该方法易被测试者接受,家长容易掌握和配合,使被试者受益. 3.4 准确选择单音节,提高构音运动的训练效果 30例被试构音障碍的听障儿童,通过单音节zhi/、/chi/、/shi/、/ri/的矫正训练,提高了舌尖后部构音运动的训练效果.由于三个单音节发音时舌位由下向上,由低向高滑动,有助于诱导舌尖后部上台运动模式. 矫治过程中采用硬腭处涂抹蜂蜜诱导发音,因为蜂蜜是儿童喜爱的食物, 使其在享受食物过程中,舌尖上舔硬腭前部,成功阻断了原来的错误发音模式,逐步纠正了舌尖后音构音障碍. 4 小结舌尖部上台构音运动模式是习得舌尖后音的基础,通过30例舌尖后音勾引障碍听障儿童训练效果观察,矫治方法选用体位和呼吸训练、唇部按摩法、刷舌法和舌尖后部构音运动训练法是有效的,并且能提高舌尖后音发音的清晰度. 参考文献[1] 黄绍鸣.杜晓新.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06—109. 2] 刘巧云.黄绍鸣.听障儿童舌后部上抬构音运动障碍个案研究.中国听力语言科学杂志.2014.(2):152—154. [3] 苏喜枝.声母/b/的音位诱导个案研究.中国听力语言科学杂志.2015.(3).[ 221—222. 4] 卢红云.构音运动障碍评估与治疗的理论.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7—29.42—43.69—74.

论文作者:冯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0

标签:;  ;  ;  ;  ;  ;  ;  ;  

30例听障儿童舌尖后部上抬构音运动障碍矫治疗效观察论文_冯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