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理论的构建_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直接投资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06)05-0104-13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文献回顾

经济学者们对直接投资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多种理论。其中主要的理论有:

(一)垄断优势理论

1960年,海默(S.Hymer)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1]。根据海默的分析,一个企业到外国直接投资与在当地投资相比将发生额外的成本,包括一次性的成本和投资风险带来的成本。这些成本是由于文化、法律、制度和语言的差异,以及由于跨国从事经营活动需要的交通和通讯等支出所产生的。因此,这个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是它对当地企业具有某种优势并足已抵消这些额外的成本,而且这种优势是与该企业所有权相联系的、不容易丧失的、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的优势。显然,只有在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企业才可能拥有这种垄断优势。特别是当企业在外国市场上具有的垄断优势大于在本国市场上具有的垄断优势,它将会优先考虑到外国直接投资。

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推进了海默的思想。按照金德尔伯格的解释,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下述优势:第一,规模优势。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使生产扩大到最优规模,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第二,市场优势。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得到东道国某些特殊的原材料,并且接近东道国的市场。第三,生产要素优势。跨国企业拥有知识、信息、技术、秘诀以及各种无形资产,具有资金、技术和管理的优势[2] (P19—23)。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学者们沿着金德尔伯格的方向,继续论证跨国企业的垄断优势。

第一个分支是从核心资产的角度来论证跨国企业的垄断优势。1970年,约翰逊(H.G.Johnson)在《国际公司的效率与福利含义》的论文中,指出跨国企业的垄断优势主要来自跨国企业对知识资产的占有和使用。他认为,知识资产形成的成本很高,但它的使用不存在边际收益递减。在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子公司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得母公司的知识资产,而东道国企业获得同样的知识资产却要支付昂贵的代价。这样,跨国企业一方面通过在企业内部使用知识资产获得收益,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对东道国的垄断优势[3] (P35—56)。

1971年,卡夫斯(R.E.Caves)在《国际公司:对外投资的产业经济学》的论文中,提出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体现在对产品的异质化的能力上。这种异质化能力不仅表现在利用技术优势使产品的实物形态发生变化,而且还表现在利用商标和品牌等无形资产使本企业产品区别于别的企业的产品[4] (P5)。1982年,卡夫斯又在《跨国企业和经济分析》的著作中指出,核心资产是指这样的知识和技术:企业在一定的投入的条件下可以生产质量更高的产品,或者在一定的产出条件下可以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产品的复杂程度不同,核心资产的类型也不同。生产复杂的产品需要高科技,这种核心资产专用性很强,别的企业难以模仿。跨国公司正是因为拥有高科技这种核心资产才具有垄断优势[5] (P3)。

第二个分支是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证跨国企业的垄断优势。卡夫斯、邓宁(J.H.Duning)、彭罗斯(E.T.Penrose)等人指出,规模经济是形成垄断优势的重要原因[4] [6] [7] (P147—174)。首先,在研究与开发的成本越来越高,而且需要大规模协作的条件下,企业的规模越大,它获得新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次,要防止新技术外流,必须对新技术进行保护。在国际上获得专利和保护专利的成本很高,企业的规模越大,它的技术专利得到有效保护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旦企业获得了新技术并且该新技术得到保护,它就具有垄断优势。

第三个分支是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论证跨国企业的垄断优势。阿利伯(R.Z.Aliber)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论文中指出,即使跨国企业投资于预期收益率与东道国企业相当的行业,它也可以得到比东道国企业高的实际收益率。按照阿利伯的解释,跨国企业母国通常是货币坚挺的国家,它们对外投资将获得货币溢价的利益。例如,当美国的跨国企业到英国直接投资,在美元对英镑升值的条件下,该企业用一定数量的美元就可以兑换较多的英镑进行投资。这样,美国跨国企业实际支付的成本要低于英国企业,它就可以获得高于英国企业的收益率[8] (P17—34)。还有的经济学者指出,跨国企业大都是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的企业,它们在资本市场上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可以以低于东道国的企业成本筹集到资金,因而在资本方面具有垄断优势。

经济学者们不但提出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而且还利用实际的统计资料对这些原因进行验证。沃佩尔(J.W.Vaupel)用研究与开发支出、广告支出等因素来表示企业的核心资产,然后比较国内企业和国际企业的核心资产以及相应的利润率,证明跨国企业具有核心资产的优势[9]。卡夫斯利用加拿大和英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料,验证了跨国企业对外投资具有三个优势:第一是拥有无形资产的优势,如产品异质化;第二是拥有多个工厂的企业的经济性超过只有一个工厂的企业;第三是跨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原来利用不足的企业家资源。卡夫斯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以研究与开发以及广告支出在销售额中的比例来表示的无形资产的优势是全部加拿大和英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10]。霍斯特(T.Horst)利用美国企业对加拿大和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的资料,证明企业的规模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存在明显和稳定的关系[11]。沃尔夫(B.M.Wolf)也发现,企业规模和技术人才这两个变量能够解释美国企业国内多样化经营、出口和到国外生产。企业的平均规模与到国外生产的倾向以及与国内经营多样化的关系,要比它与出口的关系更加密切。这表明到国外生产和国内经营多样化比出口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本和承担更大的风险,而规模大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克服这些困难[12]。

(二)内部化理论

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asson)批评以前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原因的研究往往没有考虑除了企业的生产活动以外的其他活动,如研究与开发、市场营销、就业培训、经营管理等等。企业的这些活动将形成中间产品。按照巴克利和卡森的理解,中间产品不仅包括原材料或半成品,而且包括体现在技术专利和人力资本之中的知识。这些中间产品的市场与最终产品的市场一样是不完全竞争的。在不完全竞争的中间产品市场上,像知识这样的信息形态的中间产品又具有信息悖论、零边际成本、共享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要维持知识产权的排它性需要支付很高的代价。企业为了获得在前期投入巨额的研究和开发支出所形成的知识产品全部租金,它们倾向于不是在外部的中间产品市场上出售知识产品,而是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在企业内部市场转移知识产品,从而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在这里,所谓信息悖论是指像知识这样的信息形态的中间产品只有在用户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以后才会购买,但是在用户掌握了知识产品的内容以后他们购买的意愿将减弱甚至消失[13] (P39—45)。

巴克利和卡森认为,内部化产生下述五个方面的收益:第一,当外部的现货和期货市场不完善,不能有效调节具有较长时滞的经济活动时,创造了内部的远期市场。第二,当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需要采用差别价格而通过外部市场又不能实现这个目标时,引入了差别价格机制。第三,当市场结构不完善如存在双边垄断导致交易成本很高时,避免了讨价还价所产生的成本。第四,当知识产品市场不完善导致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并进而产生交易的不确定性时,有助于消除这种不确定性。第五,当各国在关税、对资本流动的限制、所得税等方面存在政策差异时,有助于减少政府干预的影响。

但是,内部化也会产生成本:第一,资源成本。跨国企业内部各个子公司的最优规模是不同的,将原来的一个外部市场分割为若干个相互独立而又具有最优规模的子市场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第二,通讯成本。在跨国企业内部市场形成以后,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信息流量增加,而这些信息流量又涉及跨国公司的技术和管理的秘密,跨国公司不得不设立自己的通讯系统来传递,这样就降低了通讯的专业化程度,失去了通讯的规模效益。第三,政府的歧视性成本。东道国政府为了本国的利益,有可能对跨国企业实行歧视性的政策,甚至对跨国公司实行国有化,从而有可能给跨国企业带来损失。第四,企业管理成本。跨国企业用内部市场价格取代外部市场价格以后,外部市场价格所具有的激励机制不再存在,跨国企业需要用内部监督机制来替代,从而增加了跨国企业的管理成本[13] (P39—45)。当企业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内部化的成本时,企业将选择用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形成对外直接投资。

内部化理论与垄断优势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垄断优势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是它具有某种特有资产的优势,内部化理论则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是它要发挥它具有的某种特有资产的优势。也就是说,垄断优势理论认为,只要企业具有某种特有资产的优势,它就有可能对外直接投资。但内部化理论认为,即使企业具有某种特有资产的优势,如果外部市场是有效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外部市场出售它的特有资产而不必对外直接投资。正因为外部市场不是有效的,企业要发挥和利用它的特有资产的优势,就要对外直接投资。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R.Vernon)不仅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变化,而且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发生。弗农将一种产品从产生到标准化的过程称为一个生命周期,并把这个周期分为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弗农认为,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的区位选择是不同的。

假定产品的创新从美国开始,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即产品创新阶段,尽管美国的劳动力成本较高,由于新产品具有特异性,发明企业具有垄断优势。另外,新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不同国家之间劳动力成本的差异并不重要。因此,企业选择在美国生产新产品。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二个阶段即产品的成熟阶段,该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趋向于定型,产品的变动已经不大,利用现有的技术进行大量和长期生产已经成为可能,欧洲的竞争者开始模仿并生产这种新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生产成本变得越来越重要。美国企业将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来进行企业区位的选择。如果美国企业出口该产品的边际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和关税低于在外国生产该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美国企业将选择出口而不是到外国设厂生产该产品。但是,如果美国企业出口该产品的边际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和关税高于在外国生产该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美国企业将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来生产该产品。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三个阶段即产品标准化阶段,该产品的生产已经标准化,技术和市场信息变得不那么重要而生产成本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产品的竞争主要是价格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企业将选择到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生产该产品,因而有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14]。

(四)比较优势理论

小岛清(Kojima kiyoshi)研究了美国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他发现美国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存在差异: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制造业,是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这种投资是贸易替代型的,即对贸易发生替代的作用。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自然资源行业,也有一部分投向制造业。但是,日本对外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不是贸易替代型的,而是贸易创造型的。直接投资不但没有替代日本的出口,反而带动了日本的出口。另外,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多是大企业,拥有技术上的垄断优势。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却大多是中小企业,它们只有某些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优势。1978年,小岛清出版了《对外直接投资:日本跨国企业运行的模式》,阐述了他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的研究,形成了他的比较优势理论。

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分为贸易导向型和反贸易导向型两种类型。贸易导向型直接投资是从投资国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向东道国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这种投资将增强比较优势,从而扩大国际贸易。反贸易导向型直接投资是从投资国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向东道国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的投资,它将削弱比较优势,从而减少国际贸易。日本属于前一种类型的直接投资,美国属于后一种类型的直接投资。贸易导向型的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样,都是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国际贸易是按照现行的也就是静态的比较优势格局进行的,而直接投资既按照现行的、静态的比较优势格局进行,也会创造出新的动态的比较优势格局,从而扩大了国际贸易[15]。

小岛清的思想可以用下面的例子来表达:假定日本和泰国相比,日本的机器制造业相对于家用电器业具有比较优势,泰国的家用电器业相对于机器制造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不考虑直接投资,日本将生产和出口机器设备,进口家用电器。但是,如果日本向泰国的家用电器业进行直接投资,将增强日本机器制造业和泰国家用电器业的比较优势,从而扩大机器设备和家用电器的贸易。首先,日本企业在泰国加工制造家用电器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从而推动了日本机器设备的出口。日本机器设备出口的增加给日本的机器制造业带来的规模经济的利益又加强了日本机器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使日本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更多的机器设备。其次,泰国的家用电器业获得了先进的机器设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也加强了泰国家用电器业的比较优势。泰国将向日本和其他国家出口更多的家用电器。

(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邓宁(J.H.Dunning)在1977年发表了题为《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公司:折衷方法探索》的论文,概括和总结了以往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原因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6] (P395—419)。在这以后,他又连续发表了多篇论文,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进行修改和加以完善[17] [18] (P23—34)[19] [20] (P1—12)。

邓宁认为,国际生产的方式、范围和结构是由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决定的。而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又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形成的。在邓宁看来,现实的市场是失效的。市场的失效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结构性失效。例如,东道国设立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造成的市场失效,它导致跨国公司为绕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到东道国投资。另一种类型是交易性失效,例如交易渠道不畅和交易风险过高造成交易成本过大,导致市场失效。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企业具有下述优势:

其一,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所有权优势包括:第一,在某一个区位中的企业具有的超过别的企业的优势,如接近生产要素市场,拥有独占的无形资产,形成大规模的生产等。第二,跨国企业的子公司具有的超过当地企业或新进入企业的优势,如子公司可以以很低的边际成本得到各种投入、市场信息、会计程序、管理经验等。第三,与国际化相联系的优势,如利用不同国家生产要素与市场条件的差异所产生的优势。如果企业没有这些优势,它将不能弥补在国外生产所产生的额外成本,因而将不会对外直接投资。但是,所有权优势不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除此以外,还必须存在某种区位因素和市场条件,使企业面临可利用的经营机会,并可以通过内部化来实现这些机会。

其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通过扩充和增添国际生产网络所带来的收益。导致内部化的前提条件是下述三种形式的市场失灵:第一,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市场失灵。第二,范围经济导致的市场失灵。第三,交易市场的失灵。在市场失灵的条件下,企业为了达到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通过控制生产要素市场获得竞争优势,逃避或利用政府的干预,保护知识产权和获得规模经济等目的,把交易内部化。但是,内部化只说明企业为什么不在外部市场让渡信息而选择在内部市场上让渡信息,还不能说明企业为什么要对外直接投资。促使企业以内部化的方式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是区位优势。

其三,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区位优势是企业选择不同的生产地点所产生的优势,它包括下述三种优势:第一,由当地特定的资源禀赋所决定的成本优势。第二,由当地的有关法规如税收、补贴等所带来的优势。第三,由原料、生产、市场之间的距离决定的运输成本的优势。区位优势主要来自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它并不是跨国企业所固有的而只能是跨国企业所利用的。

在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三种优势分析中,所有权优势(O)说明企业为什么(why)要从事国际生产,内部化优势(I)说明企业如何(how)利用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L)说明企业到哪里(where)从事国际生产。企业要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如果企业只具备前两种优势,后一种优势在国内,企业将通过许可证交易的方式将所有权转让给外国企业而不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二、对外直接投资文献的评述

促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很多,垄断优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海墨等经济学者所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是有意义的。但是,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垄断优势,需要澄清下述问题:

第一,什么是垄断。海墨等经济学者在分析垄断优势的时候实际上都是在说明垄断形成的原因,而垄断应该是他们所分析的这些原因所产生的结果。垄断是指某个企业在某种产品的生产或销售中处于某种程度的支配和控制地位,而垄断的原因正如这些经济学者指出的,某个企业或者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营销技术,或者具有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可以以较低的成本筹集资金,拥有广泛的销售网络等等。正因为这些企业处于垄断地位,它们可以得到超过正常利润的超额利润即垄断利润。

第二,在哪里垄断。海墨和金德尔伯格在分析垄断优势的时候,都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为前提。但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是指投资国的市场还是东道国的市场?从海墨和金德尔伯格的分析来看,他们说的是投资国的市场,但同时也暗指东道国的市场。实际上,这两个市场是不一样的,垄断应该是指在东道国市场上的垄断。例如,某个发达国家的某个企业在本国的市场上可能并没有垄断优势,但是它在某个发展中国家却可能具有垄断优势。又如,某个发达国家的某个企业在本国的市场上可能具有垄断优势,但是它在其他发达国家却可能没有垄断优势。在前一种情况下,该企业可能对外直接投资。在后一种情况下,它不可能对外直接投资。

第三,垄断的作用。一个企业在某个国家的市场上具有垄断优势,它只是可能对这个国家直接投资而不是必然对这个国家直接投资。在现实的世界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要考虑的因素是很多的。毫无疑问,企业的目标是追求最大利润。即使企业在某个国家的市场上具有垄断优势,但如果它采用国际贸易的方式比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可以得到更大的利润,它不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另外,即使企业在某个国家的市场上具有垄断优势,但如果它在本国生产和销售比在外国生产和销售可以得到更大的利润,它也不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这就是说,企业考虑对外直接投资时,不仅需要考虑在外国生产和销售得到的收益,还要考虑不得不付出的额外的成本;不仅要考虑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还要比较对外贸易得到的利润以及在国内生产和销售得到的利润。

内部化理论很有创意,但内部化并不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它只是企业维护其垄断优势的途径或方式。不错,企业既可以在外部市场也可以在内部市场出售知识等中间产品。巴克利和卡森反复说明如果在内部市场出售知识的效率高于或交易成本低于在外部市场出售知识,企业将选择交易的内部化。但是,企业为什么要把知识传递到国外?显然是为了获得知识的收益。如果企业可以有效地通过外部市场获得知识的收益,它将采用技术贸易的方式。如果企业不能有效地通过外部市场获得知识的收益,它将通过内部市场将知识出售给子公司,再由子公司生产出最终产品来获得收益。假如是后一种情形,那么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发生,它在外国已经建立了子公司。没有之前的直接投资,何来之后的内部化?

当然,在企业准备对外直接投资的时候,它也可能会考虑内部化的因素。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内部化也不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企业在内部市场进行交易的最主要的中间产品是知识类产品,而企业之所以在内部市场上交易知识类产品是因为它在这些产品中具有某种优势,它担心通过外部市场交易使它失去这种优势。这就是说,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具有优势,它试图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发挥这种优势以获得更高的收益。推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不是内部化,而是知识上的优势。内部化的作用是可以使企业有效地保持它在知识上的优势。即使在最极端的情形,即不能内部化就没有知识上的优势,知识上的优势也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而内部化是保持企业知识上的优势的途径或方式。

相对于垄断优势的因素来说,企业区位因素更能够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这种解释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各国社会资源的特点是不同的,各国的市场环境是不同的,如果企业能够利用这些社会资源的特点和这些市场环境的差异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获得更多的收益,或者在收益不变的条件下降低成本,或者在成本和收益都变的条件下得到更高的利润,企业将对外直接投资。这正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否则不能解释为什么企业不选择在国内生产,也不能解释企业为什么不选择对外贸易。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说明了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生产要素密集度发生了变化,企业将根据不同的国家生产要素的特点,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生产这些产品以降低生产成本。弗农的分析是有意义的,但他只是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来揭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既展示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原因的多样性,又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归于比较优势。小岛清说明了既有美国企业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日本企业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既有替代国际贸易的直接投资,也有促进国际贸易的直接投资。但是,各种各样的对外直接投资都可以归结为比较优势:或者是发挥投资国的比较优势,或者是发挥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小岛清的分析同样是有意义的,但他也只是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揭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

这里指出弗农和小岛清分别从产品生命周期和比较优势的角度阐述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并不是指出他们的片面性,而是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是,正是经济学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才有可能使我们全面和系统地认识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

在经济学者的分析中,邓宁的分析是最为系统的。显然,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在综合各位经济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邓宁关于所有权优势(O)说明企业为什么(why)要从事国际生产,内部化优势(I)说明企业如何(how)利用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L)说明企业到哪里(where)从事国际生产的论断还有可斟酌的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是错综复杂、千差万别的,不一定在具有所有权优势的情况下才对外直接投资,例如在自然资源导向的对外直接投资中企业不一定具有所有权优势。另外,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也不一定采用内部化的方式,例如企业可以采用企业网络分工的方式进行国际化生产而不采用内部化的方式。因此,在邓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综合。

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重构

(一)从国内生产到国际生产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并不普遍,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专门分析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到了19世纪初期,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大量出现。列宁在他的著名的著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专门分析了资本输出的问题。在列宁的概念里,资本输出既包括货币资本的输出,也包括生产资本的输出,即对外直接投资。列宁对资本输出提出了他的精辟的看法。

列宁首先将资本输出看作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重要特征。列宁指出:“对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是商品输出。对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则是资本输出。”[21] (P626)在列宁看来,资本输出的原因是少数积累了大量资本的最富的国家已经处于垄断地位,在这些国家里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相对过剩的资本。列宁指出:“其所以有输出资本的必要,是因为在少数国家中资本主义‘已经过度成熟’,‘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已经不够了。”“其所以有输出资本的可能,是因为许多落后的国家已经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流通范围,主要的铁路线已经建成或已经开始兴建,发展工业的起码条件已有保证等等。”[21] (P627)列宁深刻地指出资本输出的本质:“这就是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和国家的坚实基础,这就是极少数最富国家的资本主义寄生性的坚实基础。……那也一定会扩大和加深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进一步发展。”[21] (P628—629)列宁的论述给予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

对外直接投资的本质是生产资本跨国流动。正如在前一节所指出的,国内生产和国际贸易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和逻辑的起点。在历史上,先有国内生产国内销售,再有国内生产对外销售,最后才有到外国生产和在外国销售。因此,要在逻辑上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首先要说明为什么企业不选择在国内生产国内销售而选择到外国生产和在外国销售,其次还要说明企业为什么不选择在国内生产对外销售而选择到外国生产和在外国销售。

马克思反复指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显然,生产资本的跨国流动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但问题在于为什么企业在国外生产可以比国内生产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角度来看,企业选择到国外生产而不是在国内生产,需要具备下述条件:

第一,对于投资国来说,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成熟”到这样一种程度,在国内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已经不多,资本出现相对的过剩。

从历史上看,非经济意义的对外直接投资很早就出现了。例如,1627年和1655年,英国殖民者侵占了巴巴多斯和牙买加,在当地建立了大规模的甘蔗种植园,强迫从非洲贩运的黑人从事奴隶劳动,以获取蔗糖原料。这种对外直接投资实际上是一种带有暴力性质的经济掠夺,而不是经济意义的对外直接投资。经济意义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深入,一方面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另一方面新的社会需求又不断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大量的投资机会,在国内的投资收益率比较高,企业不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以英国为例,工业技术变革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纺纱机的出现对动力提出了要求,蒸汽机的发明满足了这种要求。随着蒸汽机在棉纺织业的应用,推动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冶炼业和采煤业的发展,如此等等。在这样的时代里,资本不是过剩而是不足,企业选择在国内进行生产。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流动,使利润率出现了平均化的倾向。另外,随着机器设备的大规模使用,社会资本有机构成即不变资本对可变资本的比例不断提高,平均利润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在资本主义经济走向“成熟”的时候,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矛盾即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开始表现出来,国内市场变得狭窄,资本出现了相对的过剩。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生产从国内扩展到国际,企业开始大量对外直接投资。这就是为什么跨国公司在19世纪60年代才开始产生的原因。

应该指出,在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过程中,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逐渐过渡到垄断的资本主义经济。我们知道,垄断是生产和资本集中到一定的程度而出现的。在垄断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大规模或超大规模的企业。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一方面国内市场变得越来越狭小了,它们必然要以对外贸易或者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对外扩张;另一方面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内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对国内生产部门投资的动力下降,它们必然在利润动机的支配下寻求对外直接投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指出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资本输出。

第二,对于东道国来说,交通运输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国内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发展工业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外国企业能否到一个国家直接投资,还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投资环境。如果一个国家交通运输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那么发展工业的基础条件并不具备,外国企业无法到这个国家直接投资。

从历史上看,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初期,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宗主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投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对外直接投资才变为主要是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例如,在1910年,当时最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国是英国。在英国主要是直接投资的资本输出中,对欧洲国家的资本输出只占总资本输出的5.71%,对美洲、亚洲、非洲、澳洲的资本输出占了总资本输出的94.29%[21] (P628)。在19世纪下半叶,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已经建立起交通运输线,国内市场初步形成,发展工业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宗主国才有可能比较大规模地对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直接投资。

(二)从国际贸易到直接投资

从历史上看,对外贸易早于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内生产到国际生产的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企业在什么条件下选择对外贸易和在什么条件下选择直接投资,是揭示对外直接投资原因的关键问题。显然,不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对外直接投资,其根本原因是资本对利润的追逐。但是,资本具体如何追逐利润则是错综复杂的。资本可能追逐短期的利润,也可能追逐长期的利润;资本可能通过降低成本来增加利润,也可能通过提高收益来增加利润。因此,需要从不同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来分析企业如何从国际贸易走向直接投资。

1.自然资源导向型直接投资。它是指企业为了获得如石油、矿藏、木材等各种自然资源而对外国相应的行业进行直接投资。企业要获得自然资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本国自然资源缺乏,或者是外国自然资源价格低廉,或者是外国自然资源品质良好,或者是保护和储备本国的自然资源等等。这就是说,企业仍然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利润而去获取外国的自然资源。

当然,企业要获得外国的自然资源既可以采取对外贸易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事实上,自然资源的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都是大量存在的。企业对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的选择取决于自然资源供给和价格的稳定性。通过国际贸易或直接投资获得外国自然资源最重要的差异,就是对外国自然资源供给控制程度的差异。如果企业选择进口外国自然资源,对它有利的地方是不需要承担到外国直接投资的风险,在自然资源市场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廉价的自然资源;对它不利的地方是它无法控制外国自然资源的供给,因而需要承担自然资源供给不足、中断或市场价格上升的风险。如果企业选择投资外国自然资源,对它有利的地方是控制外国自然资源的供给,在获取自然资源所支付的市场价格上升或下降的情况下它生产自然资源的利润也在增加或减少;对它不利的地方是需要承担到外国直接投资的成本和风险。

因此,如果某些自然资源供给充足,市场价格稳定或趋向下降,企业将倾向于选择以进口的方式获取外国的自然资源。如果某些自然资源的供给很不稳定,它们的市场价格趋向上升,企业将倾向于选择以投资的方式获取外国的自然资源。假如企业选择以投资的方式获取外国的自然资源,这就形成自然资源导向型直接投资。

企业的选择可以用图1表示。图1坐标系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平均成本。假定以直接投资方式获得外国自然资源的企业的额外收益与额外成本彼此抵消。这就是说,如果自然资源价格上升,该企业进口自然资源的平均成本增加,但它作为生产商所得到的单位自然资源的利润也增加了;如果自然资源价格下降,该企业进口自然资源的平均成本减少,但它作为生产商所得到的单位自然资源的利润也减少了。又由于自然资源是可枯竭的,获得自然资源的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因此,该企业获得外国自然资源的预期平均成本稳定地上升,如图中直线I所示。另外,由于自然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不断地变化,它的市场价格也在不断地变化,以进口的方式获得外国自然资源的企业的预期平均成本是波动的,如图中曲线F所示。

假定企业需要获取的自然资源的数量为一定,在图1的(A)中,曲线F在直线I上方的面积与它在直线I下方的面积相当,这意味着企业预期以进口贸易的方式与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获得外国自然资源的成本相似,企业选择以什么方式获得外国自然资源无关紧要。在图1的(B)中,曲线F在直线I上方的面积小于它在直线I下方的面积,这意味着企业预期以进口贸易的方式与以直接投资的方式相比获得外国自然资源的成本较低,企业将选择以进口贸易的方式获得外国自然资源。在图1的(C)中,曲线F在直线I上方的面积大于它在直线I下方的面积,这意味着企业预期以进口贸易的方式与以直接投资的方式相比获得外国自然资源的成本较高,企业将选择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获得外国自然资源。

这就是说,如果设以进口的方式获得自然资源的成本函数是F=f(t),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获得自然资源的成本函数是I=g(t),这两个函数在区间[a,b]是连续的,那么

如果f(t)dt=g(t)dt,企业选择以进口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获得外国自然资源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图1的(A)所表示的情况。

如果f(t)dt<g(t)dt,企业将选择以进口的方式获得外国的自然资源。这就是图1的(B)所表示的情况。

如果f(t)dt>g(t)dt,企业将选择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获得外国的自然资源。这就是图1的(C)所表示的情况。

2.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它是指企业试图接近某个国家的市场并在这个市场上销售产品而进行的直接投资。与自然资源导向型直接投资的分析相似,企业既可以通过出口的方式向这个国家的市场销售产品,也可以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向这个国家的市场销售产品。企业选择哪一种方式销售产品,取决于企业为此付出的代价。

企业以出口的方式向某个国家的市场销售产品的成本包括该企业在本国生产该产品的生产成本、向本国政府缴纳的赋税、将产品运往进口国的市场的运输成本、向进口国政府缴纳的关税、在进口国市场销售产品的销售成本。企业以投资的方式向某个国家的市场销售产品的成本包括它在该国生产该产品的生产成本、向东道国政府缴纳的赋税、在东道国市场上销售产品的销售成本。首先,对于在外国生产的企业来说,为了使本企业的派出人员安心工作需要向他们支付较高的薪金,为了与母公司保持联系需要支付额外的通讯费用,为了弥补社会、制度或文化上的差异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所以在国外生产产品的成本通常高于国内。其次,企业向本国政府或向外国政府缴纳的赋税取决于这两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有的国家对外国直接投资实行优惠的税收待遇,而有的国家则对国内外企业实行统一的税率,因而很难判断企业在国内生产的赋税高还是在国外生产的赋税高。再次,运输成本和关税成本是企业采取出口的方式销售产品需要支付而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不需要支付的。

综合上述各种因素,为了突出重要的成本差异和简化不必要的分析,假定企业缴纳的赋税是相似的,企业销售成本是相似的,那么企业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与采取出口贸易的方式在外国销售产品相比在成本方面的主要差异是多支付了生产成本但节约了运输和关税成本。这样,从经济角度分析,如果到国外生产多支付的生产成本高于出口贸易的运输和关税成本,企业将选择出口贸易的方式;如果到国外生产多支付的生产成本低于出口贸易的运输和关税成本,企业将选择直接投资的方式。

如果东道国的市场是接近竞争的,这意味着投资国的企业不能影响它所销售的产品的市场价格。不论是以出口贸易还是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向东道国的市场销售某种产品,该企业所得到的该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以某一种方式作为基础来分析企业的选择。在图2中,横轴表示产品的数量,纵轴表示产品的价格或成本。由于市场是竞争的,企业面临的平均收益曲线AR和边际收益曲线MR都是水平线并且重合。该企业以出口贸易的方式向该市场销售产品的平均成本曲线是AC,边际成本曲线是MC。在形成长期均衡(MR=MC=AR=AC)的情况下,该企业的产量是Oq,价格是Op。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该企业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向该市场销售产品的成本是大于Op还是小于Op。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相比,少付出了运输成本和关税成本,多付出了额外的生产成本。在销售的产品数量同样是Oq的条件下,如果该企业额外的生产成本大于运输成本和关税成本,这意味着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向该市场销售产品的成本大于Op,企业将选择出口贸易的方式;如果该企业额外的生产成本小于运输成本和关税成本,这意味着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向该市场销售产品的成本小于Op,企业得到了超额利润,它将选择直接投资的方式。

这就是说,在东道国市场是竞争的条件下,市场导向型的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向东道国市场销售产品所付出的额外生产成本小于采用出口贸易的方式向东道国市场销售产品所付出的运输成本的关税成本,它获得了更高的利润。

如果东道国的市场是非竞争的,某外国企业处于寡头垄断的地位,那么情况有所不同。在图3中,由于市场是非竞争的,企业面临的平均收益曲线AR和边际收益曲线MR向右下方倾斜,边际收益曲线MR位于平均收益曲线AR的下方。如果该企业以出口贸易的方式向该市场销售产品的平均成本曲线是AC,边际成本曲线是MC,那么它将按照最大利润的原则(MR=MC)将出口数量确定在Oq的水平上,然后根据需求曲线即平均收益曲线AR将价格确定在Op的水平上。由于该企业出口Oq数量的产品的平均成本是Oc,它每出口一单位产品获得了cp的垄断利润。

该企业是以出口贸易的方式还是以直接投资的方式销售产品,取决于它从这两种方式中得到的垄断利润的总额的预期。该企业以直接投资的方式销售产品的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与出口贸易方式是不同的。若以直接投资的方式销售产品,该企业同样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最大利润原则决定产量,然后再根据需求曲线即平均收益曲线决定价格。由于直接投资方式下该企业的销售量和价格与出口贸易条件下的销售量和价格均不同,在这两种方式下的垄断利润总额也不同。该企业将根据它对垄断利润总额的预期来作出决策:如果直接投资方式下预期得到的垄断利润总额小于出口贸易方式下的垄断利润总额,它继续选择出口贸易的方式;如果直接投资方式下预期得到的垄断利润总额大于出口贸易方式下的垄断利润总额,这意味着运输成本和关税成本较高,它将转向选择直接投资的方式。

这就是说,在东道国市场是非竞争的条件下,市场导向型的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是节约运输成本和避开关税壁垒以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

3.国际化生产型直接投资。它是指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和销售而不是面向某个特定的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国际化生产型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具有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的优势,在国内市场变得相对狭小的情况下,它们凭借着这些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利用各国社会资源的特点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销往世界市场。它们可能在某个最适合生产某种产品的国家进行生产,也可能在若干个国家分别完成某种产品的不同的工序,然后销往世界市场,甚至是本国市场。关于国际化生产型直接投资,前面评述的垄断优势理论、企业区位理论和国际生产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企业的优势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包括研究与开发、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技术的优势,或者是品牌的优势,或者是资金的优势等等。但是,企业最重要的优势是核心技术的优势。另外,企业所具有的核心技术的优势还可以由内部化的方式保持。正是企业对这种核心技术优势的拥有和保持,使企业在国际商品市场上处于垄断的地位。它可以凭借着这种垄断地位获得高额利润。正是对这种高额利润的追求,促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具有垄断优势的条件下,可以通过下述直接投资的方式发挥优势:

第一,利用外国廉价的社会资源。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而工人的工资水平较高。如果企业在本国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再销往国际商品市场,生产成本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的企业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把使用劳动力较多的工序转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垄断利润。除了工人的工资以外,土地的租金也是一个因素。如果发达国家的租金较高,它们的企业将转向租金较低的国家进行生产。

第二,接近原材料产地进行生产。企业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并不都是本国可以提供的。对于这种类型的企业来说,如果从外国采购原材料,运到国内加工生产,再销往国际商品市场,那么生产成本将较高。特别是那些所使用的原材料运输成本较高的企业,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对接近原材料产地的国家直接投资,设厂在当地进行生产,再销往国际商品市场。

第三,利用东道国优惠的政策。有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对外国的直接投资给予优惠的政策待遇,如减免税收等。在这种情况下,外国企业有可能对这个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在上面所分析的这三种情况下,如果企业在国外进行生产比在国内进行生产得到更大的利润,它们将选择直接投资的方式。企业的选择可以借助于图4来进行解释。由于企业在国际商品市场上具有垄断优势,它所面临的平均收益曲线AR和边际收益曲线MR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又由于企业既可以在国内进行生产然后销往国际商品市场,也可以在国内生产然后销往国际商品市场,它在这两种情况下所面临的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是相同的,它的产品的价格也是相同的。图4(A)表示在国外生产的情况,图4(B)表示在国内生产的情况。只有在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即图4(A)的平均成本曲线AC和边际成本曲线MC低于图4(B)的平均成本曲线AC和边际成本曲线MC,从而导致图4(A)的垄断利润cp高于图4(B)的垄断利润cp时,企业才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对于国际化生产型直接投资来说,企业到外国生产的产品可以是投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也可以是投资国正在失去而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由于企业进行的是国际化生产,这两种情况都会发生的。正如小岛清所指出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企业到外国生产的是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日本企业到外国生产的是它正在失去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前一种情况下,由于可以接近原材料产地和产品市场,或者可以让某道生产工序利用最适合的当地社会资源去完成,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加强原来的比较优势。在后一种情况下,由于企业原来具有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即使它所在的国家现在正在失去比较优势,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它可以利用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社会资源,从而保持企业的比较优势。

另外,对于国际化生产型直接投资来说,并不都是采用内部化的方式。正如前面在讨论内部化时所指出的,内部化的好处之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无形资产的优势。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来进行生产,避免了分拆无形资产出售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发挥了无形资产的整体效用。内部化的好处之二是可以产生规模经济的利益和外部正效应。在跨国公司拥有优势的无形资产的条件下,生产规模越大,无形资产的效率就越高,从而能够带来规模经济的好处。跨国企业发生了技术创新,可以不必支付额外的代价而被跨国企业内部的其他公司所利用。

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跨国企业的内部化出现前移的现象。这就是说,在最终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跨国企业将前面的生产阶段如新产品的研制和新技术的开发仍然置于内部化的过程,而将后面的生产阶段如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的生产分包给不同国家的外部合作企业,最后再由母公司或子公司把中间产品加工成最终产品。这就是说,核心技术仍然采取企业内部分工的形式,但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的生产则采取企业网络分工的形式。

归纳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垄断优势和内部化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由于企业具有垄断优势,交易的内部化又可以使它保持垄断优势,企业有可能对外直接投资。追求高额垄断利润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利用外国廉价的社会资源、接近原材料产地进行生产、利用东道国优惠的政策则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原因。由于企业既可以选择在国内生产也可以选择在外国生产然后再销往国际商品市场,即使企业具有垄断优势并可以实现交易的内部化,如果它在国内生产比在国外生产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它也不会对外直接投资。因此,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不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而是条件。只有在国外生产既可以使企业保持它的垄断优势,又可以使它获得更多的利润,它才会到外国直接投资。

这个结论所涉及到的因素与邓宁的结论所涉及的因素是相似的,所不同的是邓宁将垄断优势看作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将内部化看作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区位因素看作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点;而本结论则将垄断优势和内部化看作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将追求利润和区位因素分别看作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

标签:;  ;  ;  ;  ;  ;  ;  ;  ;  ;  ;  ;  ;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的构建_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