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若干问题的思考_农业论文

关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若干问题的思考_农业论文

关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若干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生产论文,若干问题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生产结构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各部门内部的产品及品质的比例关系。1978年到1996年,农业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结构调整,使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6.8%降低到57.8%,畜牧业和渔业产值的比重由14.9%和1.6%提高到30.2%和8.6%,林业产值维持在3.4%左右。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从80.34%下降到73.8%, 粮食总产量从6000亿斤增加到9800亿斤左右。农业生产结构逐步向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步入新的调整时期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连续丰收,农产品供给充裕,有效地抑制了通贷膨胀,对国民经济稳定发展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农业经济内部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新一轮的结构调整时期。主要特征是:第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进入较高层次。1996年我国粮食生产创造出历史新水平,达到10090.8亿斤, 提前实现了“九五”计划目标。1997年农业经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北方地区受旱面积超过3亿多亩,南方洪涝面积达8760万亩,高于常年水平, 但粮食产量仍然达到9883亿斤,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今年我国又受到旱、涝、持续低温阴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尤其是长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使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很大的损失。据有关方面统计,到8月底,全国有29个省(区、 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是历史上发生灾害较重的年份。但预计今年的粮食产量仍然可望达到9850亿斤左右,是历史上较好的收成。由此可见,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9800亿斤以上,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新的提高。第二,农产品供给经历了长期总量不足到短缺与充裕交替出现,已进入了总量基本平衡的新时期。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回落。8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销多次出现“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境况,呈现出区域性、结构性和局部性的特点。近几年来,农产品供求形势又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是生产全面增长,1995到1997年,除棉花、油料受市场需求限制产量下调外,粮食、糖料、肉类、奶类、水产品以及水果、蔬菜等产品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业形成了新一轮的增长高峰,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大增强。 90 年代初期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93公斤、油料14.2公斤、糖5.1公斤、肉类29.8公斤、水产品10.9公斤、水果16.5公斤,到1997年分别提高到402公斤、17.5公斤、5.2公斤、43.3公斤、29.3公斤和41.4公斤。其中人均肉、蛋和水产品的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其次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全面趋缓,价格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对25个省(区)的调查,1997年全国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4.5%。在被调查的11大类农产品中,粮食下降9.8%,经济作物下降2%,水产品下降8.3%,禽蛋下降13.7%,干鲜果下降11.4%,干鲜菜及调味品下降7.2%,竹木材下降1.1%,药材下降0.1%。 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愈加突出。第三,农业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结构调整时期,主要以调整农业部门内部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为主,近期内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结构比例关系变化不大。农产品出现全方位的卖难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国家采取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社会无法在短期内吸纳大幅度增加的农产品供给。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产品的品质结构和品种结构矛盾突出。如在粮食作物中,小麦销售不旺,但优质专用小麦长期依靠进口;早籼稻由于品质和口感差,需求不旺,但优质粳稻销售较好;在经济作物中,虽然我国是世界油菜籽第一生产大国,但品种差,芥酸和硫甙的含量高。发达国家早在80年代初期已实现油菜籽的双低化生产(低芥酸、低硫甙)。畜产品结构中,居民对牛羊肉及禽肉的消费比例上升,但在生产中,猪肉的产量比重偏高。

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湖南、江西、湖北、浙江等省从1998年开始着手调减市场销路比较差的早籼稻播种面积,4 省总计比上年减少440万亩,以增加优质水稻的播种面积, 表明农业生产对市场价格的反映越来越灵敏,农业生产结构已开始进行新的调整。在目前农产品普遍出现卖难的情形下,农业生产部门内种植业或养殖业产品的生产都不可能大幅度增加。近期国务院提出了“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耕还草”等治理水患的方针,在长江和黄河中上游、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大对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力度。这些措施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林业生产的增长。在农业生产结构中,林业部门占的比重将增加,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变化不大。

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原则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社会最大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各部门的最佳配合,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等多项目标。这是一项综合工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针各有不同,在近期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粮食总量平衡的原则。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保持粮食总量的基本稳定,正确处理好结构调整与粮食稳步增长的关系,是结构调整的基础,关系到农业是否稳定发展、国民经济是否持续增长及国家安定团结的大问题。我们要汲取前几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带来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的教训,强调要在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5亿亩,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左右的前提下,逐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2.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并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全部含义,应该是指建立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变化的运行机制,能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资源配置和生产结构,包括建立能生产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结构,按照市场经济方式运行的组织结构,保护各方面利益的法律体系等。这是避免农业生产大起大落、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3.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这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长期以来,我们以破坏性、掠夺性开发的方式,取得农业的增长,用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如围湖造田、毁林开荒、毁草种粮、过度捕捞等,使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诸如,农业资源日益紧缺,自然灾害日趋频繁,农业的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

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政策措施

1.以稳定农产品供给为基础,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要在坚持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抓住当前粮食供给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

要适应不断细化的市场需求,逐步调整品种结构。粮食生产要增加小麦、大豆等短缺产品,鼓励发展硬粒小麦、优质啤酒大麦、优质大米和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等加工原料型品种,重视小杂粮的生产;针对目前棉花贮备较多、“卖难”突出的问题,要适当减少棉花生产,注重提高单产水平和品质;要稳定油料作物面积,积极发展“双低”油菜;要严格控制烟叶播种面积;蔬菜、水果生产要稳定面积,重点在于优化品种结构,增加适合加工的品种生产;畜牧业生产要在稳定生猪出栏的基础上,加速推广优质品种,提高出栏率和瘦肉率,发展饲料转化率高的家禽和草食家畜;渔业要在基本稳定捕捞的同时,综合开发利用水面,增加名特优产品生产。

要综合利用各种手段,优化农业生产地区布局。粮食,要在稳定调出地区的生产的同时,重视调入地区的生产;今后国家在建设商品粮基地时,要对调出地区实行倾斜;华北和西北地区要努力发展小杂粮生产,棉花生产,要进一步压缩黄河流域棉区面积,适当调减长江流域棉区面积,稳定新疆地区棉花生产;国家要继续建设新疆棉花生产基地,使新疆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油料,要重点发展长江流域油菜带,提高“双低”油菜的种植比重。

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组织方式,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的发展。就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实现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逐步优化,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避免农业生产大幅度波动、解决产销矛盾的有效途径,要有新的进展。首先,要重点扶持龙头企业。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先抓种养、再搞加工、最后找市场的传统发展思路,以市场为源头,按照市场需求组建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引导农民生产。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成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方法,高起点培育和建设龙头企业,提高带动功能。其次,要在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面取得新的进展,这是维护产销双方利益的关键。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责任,使企业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第三,要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方面取得新的进展。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协会、生产合作社等各种农民合作组织,促进农村各类中介组织的发育,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

3.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能否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必须要有新的突破。首先,在良种科技方面要有新的突破。良种是先进技术的载体,是农业科技水平的综合反映,是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的关键。“九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了种植业“种子工程”和养殖业“畜禽水产良种工程”,通过建立良种研究、选育、引进、繁殖、精选、加工、包装、销售体系,形成种子产业化,推进种子革命,这将带来产量更高、质量更优、适应性更强的新品种的出现。其次,要在农产品储藏、保鲜和加工技术方面有新的突破。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国农产品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就是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大路品种多,优质品种少;直接消费多,间接消耗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科研力量要从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向重视农业的产后领域发展,近期内要针对我国农产品的特点,推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储藏、保鲜和加工的新技术。第三,要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上有新的突破,大力推广已成熟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第四,要在农业科技成果储备方面有新的突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科技在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特别要注意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力争带来农业技术的革命,为农业上新台阶增加技术储备。

4.切实搞好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转变职能,从过去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直接干预生产经营活动的做法,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在农业经济领域,第一,要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信息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各级政府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通过信息网络向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价格变动等方面的信息,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自主决定生产。第二,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质量标准体系。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农产品的种类将越来越多样化,但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还很落后,只有一些主要的粮食品种和棉花等几种产品制定了质量标准,政府部门要督促有关方面,参照国际标准,制定出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第三,完善现行的法律体系。市场经济需要有法律来维护竞争秩序、规范各方行为。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很大的进展,但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主体不明确,监督部门不到位的现象。政府部门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完善现行的法律体系,起到监督执法的作用,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畅运行。

标签:;  ;  ;  ;  ;  

关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若干问题的思考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