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级建构逻辑及西藏的任务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级建构逻辑及西藏的任务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级建构逻辑及西藏的任务

□ 牛治富

[摘 要] 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命题,在国际社会上普遍受到欢迎。人类命运共同体先后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安理会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解决诸多社会普遍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笔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其鲜明的层级结构和建构逻辑。从内涵上讲,包括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从外延上讲,包括双边命运共同体、区域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命运共同体,这些层级结构共同构成了命运共同体在国际社会上的实践。西藏作为我国有特色边疆地区,肩负着面向南亚开放的重大任务。如何理解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级结构,认识它的建构逻辑,把握西藏在中国南亚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定位和任务,是西藏参与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结构;逻辑;任务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提出的重要方案。这个方案实际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样一个关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理所当然,这个方案,这样的课题也关乎同属世界,一部分的南亚次大陆,和同属中国欠发达的西藏前途和命运。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思想已形成鲜明的层级结构和建构逻辑,具有丰富的内涵:也为西藏及南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可以加以特别建构的榜样体系。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层级结构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先后100多次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体系。而这中间比较权威和完整的内涵阐述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实际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最简法的表述,这短短的五句话,20个字,包含了是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外交观、新的安全观、新的发展观、新的文明观和新的生态观,也可视为一个平面结构体系。再仔细分析习总书记的多次讲话,还可以发现,这个总纲下面,实际形成了具有从大到小,也可以说是从小到大的具有内在逻辑的层级结构。这个层级结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纲,由多个共同体组成的立体体系。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从空间来讲,是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的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全世界的前途出发,这是一个大的背景,涉及每一个国家,中间有区域共同体,国与国之间的共同体,比如说亚洲命运共同体,南亚命运共同体以及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中尼命运共同体、中老命运共同体等等。反过来说,正是这一个个具体的共同体才能构成最大、最宏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从空间上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的过程。现在又不是在提网络空间命运体吗?这个空间有多大?。

二是从时间上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发展过程。我特别强调他是一个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经过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过去我们提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在此之前,我们的祖先提“大同世界”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古代思想和近代全球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深化。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等,它们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存在很多内在联系。另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面向未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过程。如果说从空间上讲,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多维的话,那么从时间上说,我认为是一维的。

我点点头,叫他拿来碗筷。金宝感激地说:“杨细婆才送来一瓢鸡蛋,前脚刚走。这小半天儿啊就过来好几位乡亲。这个情啊我什么时候才还得清啊。”

第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逻辑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时期提出各种不同的命运共同体,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从长远来看,他还会在实践中,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加以充实和发展。因此上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目标是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和高瞻远瞩,为人类社会贡献的中国智慧和方案,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也具有广大的适应性,即普适性。

④分类分析。在预定的分类当中收纳不同的数据个体,经过多种方式创建科学的数据分类模型,在其中反映不同的数据信息,这样来分析不同的数据信息。

本刊讯 “北京市海淀区促进学科能力发展的教学改进”项目研讨会于2016年3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如何通过教学改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发展,研讨会梳理了前期项目取得的成果,总结了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明确了项目研究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的方向,并对未来一年的工作做了总体部署。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建构逻辑分析

第一,用和平方式解决边境争端。中印之间,印巴之间都存在边界争议,用和平的方式处理边境争端是构建南亚命运共同体的首要任务。南亚国家之间的争端的和平解决,不仅是南亚国家之间的事,不仅是中印之间的事,也关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中国和南亚国家要秉持和发挥五十年代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优良传统,建设中国和南亚国家的持久和平。

第一,缺少在国际领域具有较高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专家,团队成员不具备应有的合作意识,导致团队工作的效率始终难以得到大幅度提升;第二,缺少基层实践经验,无法在实践中,独立发现并且解决问题;第三,省级和市级科研单位的后备人才水平较低。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精髓,亦即辨证逻辑。这就是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从抽象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是一个抽象的命题,是一个概念,从逻辑学上来说它是抽象的。亚洲命运共同体、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澜湄命运共同体,中巴命运共同体、中尼印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都是具体的,通过这些命运共同体具体的实践,最后丰富,形成了新的抽象,新的抽象内容更为精彩、充实。这难道不正是马克思改造黑格尔辨证法的精妙之笔吗?这也可以看做是从一般——个别——一般。

在季节之书《时节之美:朱爱朝给孩子讲二十四节气》里,作者形象地从造字的角度将雪解释为凝结的雨,雨用手捧了,就是雪。“大雪”“小雪”……二十四节气就像二十四个房间,每个房间都可以让你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获得大自然别致的馈赠。读者在领略时节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文化与自然的联结,感受到生命的质朴与真实。

第三、逻辑建构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建构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问题为导向的治国理政思想和全球治理理念。以问题为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国理政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和方法,无论是总体的命运共同体,还是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网络空间安全共同体,生态文明共同体,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的共同体,实际上都是从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提炼出来的,如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都不是由当今基础设施投资、核不扩散、气候变化、贸易摩擦、网络攻击黑客犯罪、文明冲突等产生的吗?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些新出现的现实问题的总结、归纳和概括。无不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设置的,而不是空中楼阁,凭空塑造。

在这些基础就产生了仔细分析这个架构是一个有层级的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的空间结构。从空间的大的地理范围缩小到区域,再由区域到国别。由经济到政治,由安全到文化,生产到生活,再到生态网络的内在层级结构。这事实上反映了当今世界的现状和现实需要,也体现了他的内在逻辑结构。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逻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逻辑。这个认识论的逻辑就是毛泽东总结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观点和成果。如上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构建有其历史过程,是以人类社会各国的实践为基础,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新的实践,是以实践到认识的发展过程来推动的。

三是从功能上来讲,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早是从安全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讲起,现在又加上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命运共同体,在此基础上产生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仔细分析,它就是一个有层级的从大到小的层级结构。

三、高举南亚命运共同体的大旗,共建喜马拉雅经济圈

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西藏在中国构建南亚命运共同体中意义重大,因为西藏与生活在喜马拉雅山两边的南亚各国相连,共同面临着三股势力的威胁和生活、生态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所以西藏与喜马拉雅山两边的南亚国家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任务更为迫切。

集体备课是教师个人空间建设专业性的体现,它能够将教师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对传统的备课模式进行创新,使备课的主体呈现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本校教师,将备课的范围进行了扩大,集合了更多的力量,使备课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在进行功能的设计时,可以采用再现编辑模式,使教师都能够参与教案的修改与制定。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结合本班情况对教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这些操作都在网络上进行,并将最终的教研结果保留在平台上,最终制成数据库,从而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实际教学系统服务。

我们可以从以下十二方面来构建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命运共同体。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形成了一个层级结构,它背后还有一个紧密的内在的逻辑联系,如果不是这样,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个杂乱无章可以随意取名的大杂烩。那么这个建构逻辑,或者说他的内在逻辑体系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二,是要建立普遍安全的理念,反对“三股势力”。喜马拉雅山周边各国不能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其它国家的不安全之上,各国都要建立普遍安全的理念。安全与和平是一个孪生兄弟,没有和平哪有安全,反过来安全是和平的必然结果。南亚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必须把普通安全理念牢牢树立起来,不搞自顾自身安全、不顾他人恋爱的相式安全观。尤其在当今国际恐怖主义、极端宗教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在南亚还在盛行,有一定土壤的情况下,中国和南亚各国更是要坚持普遍安全观。不寻对他国的绝对优势。

第三,是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三不原则”即不脱轨、不对抗、不失控。不脱离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轨道、不脱离和平协商的原则,更不使用武力。尤其在中印、印巴之间存在领土分歧的前提下,坚持这三不原则,既是对南亚各国领导人智慧的考验,也是对历史和人民的考验。绝对能让中印的红线边境冲突,印巴这几次战争的悲剧重演。这是就又涉及一个重大认识问题。

第四,是要处理好竞争和对抗的关系。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区地区之间普遍存在竞争关系,竞争是永恒的,但冲突是可以避免的。中—印之间,印—巴之间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存在的竞争关系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会遇的问题,但是冲突和对抗是可以化解和避免的,不能把竞争引发成冲突、对抗。各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需要共同努力,正确处理好竞争和对抗的关系,中国与南亚各国也一样。众所周知,中印之间,存在竞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诸多领域都存在竞争,这是自然的、正常的,也是市场经济、人类会社发展所必需的。但对抗则不然,把正常的竞争引领为对抗,包括冷对抗和热对抗,都不利于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利于各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控制以及最终消除对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议,孕中期每天增加能量300千卡,孕晚期每天增加450千卡。孕妇通过饮食摄入能量,又通过基础代谢、身体活动、胎儿生长发育等途径消耗能量。为了确保胎儿发育以及附属的胎盘、羊水和子宫的正常增长,孕期应摄入比孕前更多的能量,以维持必要的体重增长。

第五,是消除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在构建中国与南亚命运共同体中,要消除以意识形态画线和恃强凌弱的旧式思维,这是构建中国与南亚命运共同体的首要思维任务,

第六,是要消除旧的地缘政治思维的影响,即划分势力范围,建立安全缓冲区意识。

第七,是高举喜马拉雅经济圈的大旗,以经济走廊建设为抓手,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中尼印经济走廊建设。全面推动有困难,可以象中国和缅甸以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来推动孟中印缅走廊发展,中尼经济走廊建设来推动中尼印经济走廊前进,即以单边推动双边的方式推动中国南亚地区的合作与发展,共同构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命运共同体。

第八,是共同维护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当前,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严重威胁,中国与南亚国家都有责任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共同维护中国和南亚各国的国家利益,推进中国与南亚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

第九,是高举喜马拉雅文化圈大旗,共同建设中国与南亚文明圈。西方学者炒作喜马拉雅文化圈带有很强的政治意图,目的是为了分裂中国,具有很强的地缘政治思维色彩。虽然西方学者鼓吹喜马拉雅文化圈是带有政治意图,但是我们不应该忌讳喜马拉雅文化圈,应该将喜马拉雅文化圈的话语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同南亚各国共同构建喜马拉雅文化圈。因为中国与南亚国家之间在文化上联系密切是众所周知的,中华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儒教、道教和佛教中,其中佛教与印度和尼泊尔联系密切,佛教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同时中华文化对佛教文化的发展、对南亚文化的影响也很多。所以中国与南亚国家,印度、尼泊尔构建喜马拉雅文化圈有其历史根源和文化依据,是构建中国与南亚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

第十,是建设跨喜马拉雅生态文明圈。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人类气候的调节中心,也是中国和印度河流的重要发源地,我们应该加强跨喜马拉雅生态文明圈建设的合作,共同推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第十一,是管控好媒体。中印之间存在的很多问题与媒体有很大关系,我们要共同管控好媒体,增进理解信任,消除误解,共同构建中国与南亚的命运共同体。

第十二,是共同发扬化传统文化这个宝贵资源。

作者为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原副校长

责任编辑:李 宏

标签:;  ;  ;  ;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级建构逻辑及西藏的任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