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思想_经济建设论文

论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思想_经济建设论文

试论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建设论文,试论论文,思想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毛泽东毕其一生进行了不懈而艰难的探索。实事求是地总结和评价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思想,以及毛泽东探索中国经济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于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对于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大国,与西方各国的国情有着极大的差别。要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就必须分析和研究中国的国情。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论断〔1〕, 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2 〕1939年,毛泽东又再次向全党提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就会认清中国的国情”〔3〕。毛泽东正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1940年1月, 毛泽东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文献《新民主主义论》,在这一论著中,毛泽东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初步考虑和筹划了新中国成立后所需要进行的经济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建立新中国必须分两步走的主张:“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对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经济建设问题,毛泽东主要提出了建立国营经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思想。

第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问题。毛泽东提出: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要归国家所有,但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要采取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同时,“农村的富农经济也允许其存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这样的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4〕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做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思想。他指出:“自由发展那些不是‘操纵国民生计’而是有益于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保障一切正当的私有财产。”〔5〕同时, 毛泽东强调指出:“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6 〕这些经济思想,为建国后我党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问题。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 还是解放生产力的。”〔7〕这里,毛泽东已经把生产力标准,作为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价值尺度,以及评价一种路线、方针、政策好坏的重要准则。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他说:“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工厂(社会生产,公营的与私营的)与合作社,不是分散的个体经济。”〔8 〕毛泽东还提出要从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出发,制定出发展生产力的战略目标。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分析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后指出:必须“开始着手我们的建设事业,一步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在恢复和发展生产的问题上,“第一是国营工业的生产,第二是私营工业的生产,第三是手工业生产。”〔9〕毛泽东认为, 只有将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人民政权才能巩固,其他一些工作如政权机关的工作、工会工作、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等,都应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并为这个中心服务。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党采取了相应的经济政策,发展了社会生产,支援并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打下了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关于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有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毛泽东认为,让资本主义获得一定发展,有益于社会的进步。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根据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地知道,在中国的条件下,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10〕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我们党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方面。在改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毛泽东强调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他说,这是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11〕。

第四,关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将农民组织起来,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是毛泽东在农业问题上的一贯主张。早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合作社,特别是消费、贩卖、信用三种合作社,确是农民所需要的。”〔12〕1943年,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一文中又指出:“我们在经济上组织群众的最重要的形式,就是合作社。”〔13〕他说,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也是农民陷于穷苦贫困的重要原因。克服这一状况的办法,就是逐步实行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就是合作社。1949年6月,全国解放前夕,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又讲到,“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14〕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一整套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使农业合作化得到很快的发展。不过,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工作过粗、要求过稳、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问题。值得指出的是,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毛泽东并没有照搬苏联的经验,他认为,“在农业方面,在我国的条件下,则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15〕在这一问题上,毛泽东的理论及其实践与苏联不同,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是有中国特色的。

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和我国的具体实践,在1953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6〕这条总线路的实质,是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的唯一经济基础。毛泽东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精通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专家,“一方面要搞好政治思想工作,一方面要搞好经济建设。对于经济建设,我们要真正学懂。”〔17〕到1956年,全国范围内除少数地区外,基本上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之后,我党又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期间,在经济建设问题上,毛泽东着重思考和研究实现中国工业化即现代化的问题。他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如何走自己的建设道路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固定的模式。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必须从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这一国情出发,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这一时期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思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中。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8〕毛泽东认为,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他说:“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情况是复杂的,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要建成社会主义,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19〕后来他又说,实现上述任务,“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20〕毛泽东认为,建成社会主义和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是不同的,后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第二,关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在这方面,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毛泽东吸取和总结了苏联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思想。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21〕毛泽东认为,这样一是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是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积累,因而更好地发展重工业。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又明确指出:“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22〕后来,毛泽东又提出了以农业基础的思想。1962年9月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 毛泽东肯定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强调应把农业放在首位,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

第三,关于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由于建国前我国长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历史上造成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毛泽东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约有百分之七十集中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状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沿海的工业基础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23〕毛泽东还批评了过分强调“备战”,对沿海工业采取消极态度的观点。他指出,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可以更好地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要正常发展内地工业,就必须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如果对沿海工业采取消极的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发展。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处理内地工业和沿海工业的关系,促进沿海和内地的共同发展,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国防建设事业,认为要不受帝国主义国家的欺负和侵略,就必须加强国防建设。同时,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因为只有经济建设发展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的提高。他还进一步肯定了精简国家机构、减少军政费用的方针,认为这是争取我国财政经济情况根本好转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上,“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24〕

第五,关于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问题。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归根结蒂是一个利益关系问题。关于这一问题,毛泽东指出: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应逐步有所改进;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也需要适当调整。毛泽东还指出,把什么东西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利益是不妥当的;在对农民的政策上,我们要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缩小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要逐步有所增长;国家同农民的关系要处理好,合作社与农民的关系也要处理好。总之,“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25〕

第六,关于社会主义与商品生产的问题。毛泽东不同意斯大林提出的商品生产只限于生活资料,而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观点。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必然存在和发展商品生产。首先,在两种所有制并存的情况下不可能取消商品生产,而且即使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内部,也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其次,我国商品生产还很落后,不能把商品生产混同于资本主义,而且商品生产也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限制商品生产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第七,关于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综合平衡问题。毛泽东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但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又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是相矛盾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一些问题解决以后,又会出现新的矛盾。例如客观上将会长期存在的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就需要我们通过国家计划去调节。“我国每年作一次经济计划”,就是为了“求得生产和需要之间的平衡”〔26〕。毛泽东指出,关于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问题,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各部门的指标都要实事求是,放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

第八,关于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以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问题。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新中国成立后,针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毛泽东特别强调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毛泽东指出:“要提倡勤俭持家,勤俭办社,勤俭建国”。〔27〕他一再强调要继续保持和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28〕在对待外援问题上,毛泽东一方面肯定了社会主义建设中争取外援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在许多著述中又反复阐述和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正是在这些思想的指导和鼓舞下,中国人民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系列重大胜利。

总之,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以及转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虽然是初步的,但方向是正确的,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理论成果,自觉地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可惜不久之后,由于“左”的思想抬头,使这次探索未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下去。

由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政治动乱和国内反右斗争的开展,毛泽东开始改变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看法,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也脱离了正常的轨道,其失误由政治领域扩大到经济建设领域。

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是,由于这一时期毛泽东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努力和主观意志的作用,离开了他以往反复阐明的经济建设思想,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严重泛滥起来。

毛泽东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就经济上的原因来说,是为了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身上仍然存在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防止农民新的两极分化。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其指导思想在于进一步提高经济建设的速度。这时,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使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生产有了提高,刺激和增强了毛泽东加快发展步伐的信念。他忽视了我国生产力水平,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由于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的背信弃义,致命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党不得不对国民经济提出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60年代初,我们党在调整国民经济时,对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政策也作了调整,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左”的指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加之国际国内复杂因素的影响,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形势作了不切实际的估计。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毛泽东已不象过去那样注重经济建设工作,而是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了阶级斗争问题上,重提阶级斗争,并强调要“以阶级斗争为纲。”

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作了扩大化和绝对化的论述,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观点。在这一错误思想的影响下,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地不断冲击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严重影响和干扰了第二、三、四以及第五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

由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错误估计,毛泽东坚持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中国共产党内形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因此,决心搞一场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文革”中,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中的某些正确观点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中国自己的工业发展道路”等等仍然没有动摇,但其经济建设思想中的“左”的方面又有了恶性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十年灾难。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对于后人来说,不论其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一笔珍贵的思想财富,值得我们加以认真总结和研究。

注释:

〔1〕〔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54、第51页。

〔3〕〔4〕〔5〕〔6〕〔7〕〔9〕〔10〕〔11〕〔12〕〔13〕〔14〕《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596、639、959、962、980、1318、961—962、629、40、885、1366页。

〔8〕《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38页。

〔15〕《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16〕〔17〕〔18〕〔19〕〔21〕〔22〕〔23〕〔24〕〔25 〕〔26〕〔27〕〔28〕《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89、145—146、268、 139、269、400、270、272、380、375、213、317页。

〔20〕转引自《光明日报》1986年9月10 日顾龙生文《毛泽东和现代化建设》。

标签:;  ;  ;  ;  ;  ;  ;  ;  ;  

论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思想_经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