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论文_张世敏

黑龙江省林业第二医院(黑龙江 伊春153100)

摘要:目的:探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该院内科 2016年10月— 2018年1月期间施行护理风险管理的 120 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该内科 2017年 1 月— 2017年12月期间未施行护理风险管理的 120 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的护理服务质量、护患纠纷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予以观察对比。 结果:观察组的基础护理、护理安全、危重患者护理、护理文书、理论知识、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的护患纠纷发生率为 1.7% ,风险事件发生率为 1.7% ,护理满意度为 95.0% ,与对照组的 14.2% 、 13.3% 、 82.5%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在内科护理中施行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显著增强护理质量,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及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是一种值得临床选用与推广的护理管理模式。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内科护理;应用效果

内科护理涉及内容非常多,并且内科患者疾病一般均是慢性病,在长期的病痛折磨下,患者身心均受到了严重摧残,极大的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加之患者经常伴有各种不良情绪,治疗态度较差,导致护患纠纷时常发生。为此,护理管理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护理风险管理就是科学评估护理风险,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尽量减少护理风险的管理模式。 该研究通过对该院内科护理工作的调查,探析护理风险管理的施行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内科2016年10月— 2018年1月期间施行护理风险管理的 120 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该院内科2017年 1 月— 2017年12月期间未施行护理风险管理的120 例患者为对照组。 观察组中,男 70 例,女 50 例;年龄 25~78 岁,平均( 55.4±9.6 )岁;疾病类型:心血管疾病45 例,脑血管疾病 30 例,呼吸系统疾病 20 例,糖尿病20 例,其他 5 例。对照组中,男 71 例,女 49 例;年龄 26~78 岁,平均( 55.1±9.7 )岁;疾病类型:心血管疾病 40 例,脑血管疾病 32 例,呼吸系统疾病 22 例,糖尿病 21 例,其他 5 例。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可知,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存在比较价值。 30 名护理人员均为内科女性护士,年龄 22~46 岁,平均( 32.5±4.6 )岁;学历水平:大专 15 名,本科 15 名。

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风险因素评估:对近些年来该院内科护理中出现的意外事故予以统计,经分析可知,内科护理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专业知识匮乏;护患沟通不到位;医疗设施安全性较差;工作流程不完成,等等。

2)重视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在内科护理中, 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内容主要有: ① 加强对医疗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使护理人员明确自身职责与权利,从而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② 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提高护理人员的基本及专项护理技能,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此外,有效拓展护理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使护理人员可以对疾病的发展方向予以预测,从而提出有效的应对对策。 ③ 加强护理人员沟通技巧的培训,更好地应用服务语言,充分尊重患者的自主权与隐私,和患者展开有效的沟通,从而全面了解患者的诉求,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④ 增强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可以快速冷静,进而给予正确的护理干预。

3)强化护理工作流程管理:在强化护理工作流程管理中,主要从以下 3 个方面着手: ① 完善工作流程。 比如,在用药风险管理中,要求 2 名护理人员一起配药,在发药之前,对患者病情及用药匹配性予以核实,并且查看药品的保质期与规格,从而保证用药合理、安全,以免发生用药错误的现象。 ② 构建完善的沟通机制。在护理工作中,必须增加护患之间的沟通,以此更好地协调护理服务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③ 重视常见病与特殊病的护理指导。 落实针对性疾病风险控制,针对风险评估中识别的高危因素予以针对性预防,比如,对于感染、动静脉内痿、压疮等常见并发症而言,可以定期予以检查、口腔及身体清洁、按摩、变换体位等,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改进就医环境:及时改造陈旧的医疗设施,如病床护栏、卫生间安全扶手、走廊安全扶手等,并且对病房进行清洁,保证病房干燥、整洁,以此提高患者就医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5)强化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 护理人员必须积极和患者沟通,并且保持态度和蔼、亲切,针对患者的抑郁、抵触等不良情绪,给予恰当的心理疏导,从而使患者积极、乐观地面对疾病,加快患者康复。

3、观察指标

对 2 组护理服务质量、护患纠纷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护理风险管理的施行效果。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标准:按照该院内科护理部制定的考核标准,对科室护理人员予以质量考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护理、护理安全、危重患者护理、护理文书、理论知识、患者满意度、专科护理这 7 个项目,每个项目均为 100 分,得分越高,护理服务质量越高 [6] 。 风险事件主要包括输液反应、给药错误、跌伤、财物丢失。 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判定患者护理满意度,总分为 100 分,不满意为 <60 分,满意为 60~85分,十分满意为 >85 分。

4、统计方法

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中输入两组患者的观察数据,用 n ( % )表示护患纠纷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并进行 χ 2 检验,用( x±s )表示基础护理、护理安全、危重患者护理、护理文书、理论知识、患者满意度、专科护理评分,并进行 t 检验, P<0.05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对比两组的护理服务质量

观察组的基础护理、护理安全、危重患者护理、护理文书、理论知识、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 1 。

2、对比两组的护患纠纷发生率

观察组的护患纠纷发生率为 1.7% ( 2/120 ),对照组的护患纠纷发生率为 14.2% ( 17/12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12.860 , P<0.05 )。

3、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 95.0%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 8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三、讨论

护理风险指的就是护理人员在提供护理服务的时候, 由不安全因素致使患者出现残疾或者死亡的几率,护理风险具有不确定、水平高、后果严重等特点。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可以通过识别、评价与处理护理服务操作、配合、处置等潜在医疗风险,有效降低医疗风险事件发生率,进而最大限度的减小风险事件带来的损失。

医院内科疾病种类非常多,患者发病突然、快速、进展快,为此,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时候,需要对其风险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从而全面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所以,在医院内科护理中,一定要重视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以此尽量减少护患纠纷与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基础护理、护理安全、危重患者护理、护理文书、理论知识、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的护患纠纷发生率为 1.7% ,风险事件发生率为 1.7% ,护理满意度为95.0% ,相较于对照组的 14.2% 、 13.3% 、 8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结果非常相似,充分说明了护理风险管理的施行价值。

总而言之,在内科护理中施行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显著增强护理质量,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及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是一种值得临床选用与推广的护理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徐小雅 , 王永生 , 王效惠 , 等 .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J]. 四川医学 ,2012,33(5):906-908.

论文作者:张世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研究型医院》2018年5卷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2

标签:;  ;  ;  ;  ;  ;  ;  ;  

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论文_张世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