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噻托溴铵与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严菊香

探讨噻托溴铵与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严菊香

(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摘要】目的:探讨噻托溴铵与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用于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6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20例,对A组患者进行噻托溴铵治疗,对B组进行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对C组进行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治疗三个月后,对比三组患者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L、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L以及出现头痛、恶心等副作用反应情况。结果:在三个月治疗之后,A组与B组患者FVC、FEV1含量明显上升,C组患者FVC、FEV1含量显著上升,C组与A、B组FVC、FEV1含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与 A、B组患者出现头痛、恶心等副作用出现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噻托溴铵与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分别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都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能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使用。

【关键词】 噻托溴铵;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3-0064-02

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慢性呼吸道性疾病,是一种呼吸受限制的疾病,患者主要病症为呼吸困难,运动力下降,并且病情会逐渐加重,严重降低了患者正常生活质量。因此,研究COPD有效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据研究表明,COPD病症引发与慢性支气管炎以及阻塞性肺气肿等都有一定的联系,但具体病症原因还不能确定[1]。如患者处于COPD稳定期,患者呼吸困难等病症会有所减轻,但肺部情况仍旧会继续恶化,所以,要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以控制病情继续恶化。临床上对COPD患者进行噻托溴铵与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起到一定的临床效果。本文将探讨噻托溴铵与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分别治疗,与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对COPD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治疗后患者肺功能以及副作用反应情况,以了解两种药物对患者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6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20例。其中,A组中男患者11例,女患者9例,年龄分布为38~68岁,平均年龄为(50.45±11.89)岁,患病时长为1~13年。B组中男患者10例,女患者10例,年龄分布为39~70岁,平均年龄为(52.34±12.87)岁,患病时长为2-13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C组中男患者12例,女患者8例,年龄分布为40~72岁,平均年龄为(51.45±11.89)岁,患病时长为1~14年,三组患者住院时间、身体状况以及病情大致相似,C组与A、B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在60例患者住院期间,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对患者进行吸氧、抗感染、止咳、化痰平喘等治疗。对A组患者进行噻托溴铵粉末睡前吸入治疗,吸入量为18?g,每天一次。对B组患者进行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治疗,吸入量为一揿,吸入时间为早晚各一次。对C组患者进行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治疗,两种药物用量以及时间和A、B组相同,药物治疗后三个月,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后FVC、FEV1含量以及三组患者头痛、恶心等副作用出现率。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三个月后,采用肺功能仪对所有患者FVC、FEV1含量进行检测,如患者FVC、FEV1含量明显上升,且肺功能趋于正常,且没有出现或较少出现头痛、恶心等副作用反应,则治疗有效。如患者治疗后FVC、FEV1含量没有变化且病症没有缓解,则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进行检验,两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治疗三个月后,A组肺功能趋于正常,FVC、FEV1含量明显升高,治疗前后FVC含量分别为(1.423±0.298)L,(1.589±0.123)L,FEV1含量分别为(0.799±0.235)L,(0.967±0.098)L,B组FVC、FEV1含量明显升高,治疗前后FVC含量分别为(1.471±0.179)L,(1.584±0.112)L,FEV1含量分别为(0.811±0.185)L,(0.949±0.076)L,C组肺功能趋于正常,FVC、FEV1含量显著升高,治疗前后FVC含量分别为(1.445±0.267)L,(1.810±0.093)L,FEV1含量分别为(0.822±0.179)L,(1.127±0.118)L,由此可见,C组治疗后FVC、FEV1含量高于A、B组,C组与A、B组FVC、FEV1含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A组头痛、恶心等副作用出现例数为2例,出现率为10%,B组中1例患者出现副作用,出现率为5%,C组中2例患者出现副作用,出现率为10%,C组与A、B组患者副作用出现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噻托溴铵主要作用是与患者气道M1、M3受体结合,降低腺体分泌作用,使得患者支气管得以舒张,使患者呼吸困难等病症得以缓解,且噻托溴铵对支气管的舒张作用长达二十四小时。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是一种长效的β2受体激动剂,其主要功能使与气道β2受体结合,使患者气道平滑肌松弛、支气管扩展,该药物还能减少气道黏膜炎症介质释放,具有抗炎作用[2]。本文通过药物治疗对比,发现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比两种药物分别治疗更显效,且联合治疗后患者副作用出现率没有上升,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许迎辉,李响,韩玉英.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03):146-149.

[2]朱秋蕾.噻托溴铵与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联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17(07):20-21+24.

论文作者:严菊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  ;  ;  ;  ;  ;  ;  ;  

探讨噻托溴铵与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严菊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