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地方制造业与地方商业的矛盾_商业论文

论我国地方制造业与地方商业的矛盾_商业论文

国内地方生产厂家和地方商业之间的矛盾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方论文,刍议论文,生产厂家论文,矛盾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绪论

世界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在世界各个事物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充满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如生物现象中的同化与异化、遗传和变异;原子物理学中的质子与反质子、中子与反中子;化学中的化合与分解;力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电学中的阳电和阴电;数学中的加法与减法、乘方与开方、积分与微积分、正数与负数;在人类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日常生活中的上与下、开与关、多与少、前进与后退;在人类思维领域中的唯物与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等等。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还是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都包含着矛盾。可见,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因此,经济领域也不例外,地方生产企业与地方商业企业在经营地产品(详实地说:同一或同类产品)过程中存在着矛盾,是这两类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运动、发展、变化的客观必然性。

矛盾,是事物的对立统一,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地方生产企业与地方商业企业在经营地产品(同一或者同类品种)过程中的矛盾,是由于它们同处于一个市场的关系,是它们运用自己的经营手段投入竞争,存在着对立统一的,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两个方面。但是,这种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是人民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矛盾。例如:地方生产企业与地方商业企业同属于社会主义企业,在性质上是一致的,它经营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国家多收、企业多留、职工多得。那么,他们之间为何又存在矛盾呢?由于它们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达到自己的目的,在社会主义经济领域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如:1、工业企业的作用是:在工业市场导向下,为社会生产工业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为国家积累资金;2、商业企业的作用是:①在经营上通过自己的购销活动,为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促使工农业生产高速度发展,是发展生产的重要条件;②是实现按劳分配,保障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的重要条件;③在实现社会主义积累和实现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中起重要作用;④活跃城乡、地区间的市场经济,巩固工农联盟,加强民族团结;⑤实现国家对市场的统一领导,稳定物价,打击非法活动和巩固社会主义货币制度。

从地方生产企业与地方商业企业的作用来看,大前提都是为国家积累资金,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根本是一致的。然而,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它们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所采取的手段是否一致,例如:某商业企业是多品种经营的企业,第一年包销了地方产品的某一个品种,从地方本位来说,保护了地方产品拥有自己的市场,扶持了地方生产企业;从商业企业的职能来看,没能起到该类品种多花色,满足人民群众多种多样的需要的作用;从经营上来看,统购包销经营冒险而又死板,难以发挥商业企业纵、横联合,多渠道、多形式的经营优势。第二年,商业企业没有采取包销地方产品的经营形式,自己选调大批量价廉质美的同类品种投放市场,这样地方生产企业将产品推给个体商和其他兼营企业,与商业企业的同类品种展开价格、市场竞争,出现了尖锐的经营形式、价格和市场矛盾。由此可见,商业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的矛盾,是由于并处于一个市场而形成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既经营形式和经营手段的对立与目的的相同和服务对象的统一。

地方商业企业与地方生产企业在经营地产品的过程中存在的经营形式、价格、市场等方面的矛盾

地方生产企业与地方商业企业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在:经营同一或者同类品种过程中,在一个市场而发生的某些相互依赖、相互排斥的关系。下面就笔者一些不一定成熟的见解,同广大的经济学者、商业理论工作者以及生产企业、商业工作者共同探讨。

首先,从生产企业与地方商业企业经营地产品(同一或者同类经营品种)的经营形式上进行探讨。例举地方啤酒厂(地方生产企业)与地方副食品公司(地方商业企业)作为存在着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关系的两个企业;例举啤酒这个双方经营又同处于一个市场的同一或者同类品种,来分析两个企业在经营形式、价格、市场方面存在的矛盾。

在啤酒的经营形式上,地方啤酒厂可按照市场行情预测制订的产销计划,根据商品的特点,在三种销售形式中进行选择——决策经营:1、自产自销。将生产出来的产品,组织自己的推销力量向地方市场、毗邻市场和省外市场推销,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形成自己的产品信誉网络,不将产品给地方商业企业经销或包销;2、部分产品给地方商业企业经销,部分产品自己组织力量在地方销售,或向毗邻、省外市场推销。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经营形式;3、按全年总产量定质、定价、定数量、定费用负担、定付款方式和交货方式、定付款期限和交货期限,给地方商业企业全面包销,自己一瓶不作他销。在啤酒的经营形式上,地方副食品公司以自己独立的法人地位,也可以在以下三种经营形式中进行选择——决策经营:1、在啤酒厂的啤酒全部自销,不予本企业协作的情况下,地方副食品公司可以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及“以销定进、勤进快销”的原则和多渠道、多花色品种调节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种需求的职能,以及行业习惯市场信息预测的灵敏度和“蓄水池”的作用,根据本地消费者的消费水平高低,消费习惯和该类品种在该市场的影响程度,在全国各地生产该类品种的厂家或经营该品种的企业,廉价质优地进行选购,在地方市场批零销售;2、地方啤酒厂要求地方副食品公司按年度生产计划全部包销啤酒(因为包销是一种冒险的经营形式,需要经营者有非凡的胆识和超前的经营和竞争意识,如果银行不给予足够的货款作后盾,如果不是地方一级政府考虑和厂方税利在地方财政计划比例中的影响,通过含行政色彩的协调,商业企业不会轻易决策。)商业企业不引进外地同类产品、将这类商品的市场全部空给地方产品;3、啤酒厂给部分啤酒副食品公司经销,部分自销。副食品公司根据自己的职能从外地调入部分同类商品调节市场,充实市场,以满足消费者多种多样的需要。

综上所述,一个或者一类商品在地方市场范围内,地方生产企业和地方商业企业往往可以采取多种经营形式进行经营。然而,不论这两家企业采取何种经营形式,都难免会牵带出双方在市场、价格等方面的矛盾。

就地方生产企业与地方商业企业之间,经营地产品(同一或者同类品种)采取的几种经营形式可能牵带出哪些矛盾,下面作详细探讨。

1、地方啤酒厂采取自产自销的经营形式,向本地市场、外地市场推销本厂产品,占领市场,最大限度地形成产品信誉网络。作为该类商品的主营单位地方副食品公司,由于它负有完成该季节该类商品购销计划和上交利税任务,它不可能(它的职能也不允许)丢掉自己的市场,袖手旁观,让大好时机白白过去,它会根据产品季节性强的特点,稳、准、快地选购廉价质优、颇受消费者喜爱的商品(同类品种)投放当地市场。这样两家企业尔进我出,就会有出现两种矛盾的可能:其一、地方生产企业眼看地方市场希望不大,对外地市场又难以把握(特别是啤酒这类季节性特别强的产品、行情说变就变,于是,廉价销售;地方商业企业视本地生产的品种为商品经营中最辣手的商品,开头不敢冒然多进此类品种,到旺季又半瓶难存,因此,由于双方脱手过快,有出现该市场脱销、供不应求的可能。其二、地方生产企业对自己的产品过于自信,市场预测失准(真),既想保高利税,经营上又死板,应变能力差,片面重视生产而忽略了抓产品的市场销售,结果旺季快过,产品仍堆积如山,被迫随行压价。产品一压既臭,遍地开花、名声扫地;地方商业企业忽视市场预测的作用,轻视了地产品对地方市场的影响,过于自信主渠道作用,低估了其它同类品种兼营单位的市场竞争力,错误地判断商品的市场形势,盲目地批量调入外地类似商品,商品入库,季节突变,市场疲软,该类商品饱和,出现了市场冲死。由于地方生产企业与地方商业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决定着它们在经营同一或者同类品种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经营形式,以上各自采取的经营形式就暴露了两类企业之间相互消耗、相互排斥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是企业昌盛的前提。

2、地方啤酒厂按上级下达的全年总产量计划,将产品定质、定价、定费用、定付款交货期限(一瓶不作他销),全部交给地方副食品公司包销。作为商业企业的地方副食品公司因此看重市场的作用,再不引进外地同类商品,将地方市场空给地方产品。地方生产企业似乎在经营上已经完成了全年的销售任务,“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只故拼命地生产。地方副食品公司也不需要再为调选花色品种忙碌为求了,只惦记着如何尽快地将包销的啤酒按合理价格脱手出去。看上去双方关系已经理顺,似乎不存在什么经营、市场、价格上的矛盾了。未然!在工作实践中,采取上述经营形式,就遇到难以料想的矛盾。①地方啤酒厂的啤酒有一部分漏气,质量达不到协议要求,地方副食品公司按合同规定质量不予验收。啤酒厂认为:漏气酒只影响储存,及时饮用色味、食用价值没多大影响,故不忍心将这批啤酒毁掉,但又怕销售违约,就打出内销处理的招牌(实际上通过厂经销部“灵活”外销,价格比给副食品公司的包销调价更低,市场突暴冷门),使消费者突然倾斜,给包销经营啤酒的副食品公司施加了不应有的压力。因此,副食品公司表明了极其郑重的态度。后来经双方主管部门调解,保住原《协议》条款并另加《补充协议》约束;②在全国性一度资金紧缩的情况下,资金若按合同兑现,啤酒厂的资金周转或许不会很紧张,副食品公司也无意违约,但工商行资金突然吃紧(88年5月底6月初),经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协调解决了一部分,副食品公司仍不能按合同期额付款,大批的啤酒还入库未动,没到销售旺季。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企业(啤酒厂)不能让步,要求商业企业(副食品公司)偿付延期付款利息、罚款和滞纳金,并赔偿一定的经济损失,加上副食品公司经营其他品种资金也紧,显得矛盾更加尖锐。以上两例说明:地方商业企业包销地方生产企业产品并不意味着双边关系完全理顺,可以高枕无忧,的确还潜伏着不少主、客观上的矛盾,应同其他经营形式一样,引起双方的足够重视,尽可能减少和避免主观矛盾,作好认识和解决客观矛盾的思想准备。

3、地方生产企业采取部分产品自销,部分产品给地方商业企业经营的经营形式。商业企业(副食品公司)根据自己的职能,在经销地方啤酒的同时调入部分外地同类商品充实市场,调节市场,以满足消费者多种多样的需要。地方啤酒厂采取这种经营形式和地方副食品公司采取相应对策的经营形式,相互间存在哪些矛盾呢?①价格矛盾:两个企业同在一个市场,厂方投放市场的啤厂可定出厂价、调拨价、批发价、另售价进入市场经营,而地方副食品公司最低只享受厂方的调拨价(同城乡个体批发商享受同等待遇),核定批发价进入市场经营。从地产品定价看,地方啤酒厂占绝对的竞争优势,城乡个体批发商都纷纷涌入厂方进货,甚至有时个体批发、另售商转批的价格比副食品公司到啤酒厂进货的价格还低,另售价比副食品公司商场的批发价还低,这除了个体商同厂方存在某种不正常关系外,就是私营商在帐、税上做了文章。显然,地方副食品公司经营地方啤酒处于两面夹击的地位。由此看来,地方副食品公司经营的地方啤酒,因为价格问题,不是积压则要亏本销售,这就使得它作为扶持地方生产企业的义务来完成的积极性在价格上受到压抑。②市场矛盾:从地产品的经营来看,地方副食品公司单从价格上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因此,地方副食品公司对地产品不能寄予多大希望。既然由于价格问题,经营地产品没有合理差率保证,它又卸不下“稳定市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重任,就必然要寻求价廉物美的同类商品来调节市场,充实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从中获取利润来完成上交利税任务。由于地方商业企业在经营上的成熟,它们所购入的商品往往较地产品更受消费者喜爱,在地方市场竞争力强,这样就会强烈地冲击地方产品,形成地方商业企业购进在本地市场销售的外地产品同地方生产企业销售本地产品的两大市场阵容,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暴露出严重的市场矛盾和供求矛盾。

地方生产企业与地方商业企业在经营地产品的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刍议

地方生产企业与地方商业企业在经营地产品的过程存在矛盾,不仅是我前面所指的地方啤酒厂与地方副食品公司在经营啤酒这一个品种或同类品种过程中存在矛盾,而且副食品公司在同地方罐头厂经营罐头时,在同酿酒厂经营酒类时,在同饮料厂经营饮料时,还有地方百货公司与地方针织厂经营针织品时,与地方纺织品厂经营纺织品时,与地方日用厂经营日用品时;地方五交化公司与地方五金厂经营五金产品时,与地方电器厂(指无线电厂、电视机厂)经营电器时,与地方化工厂经营化工产品时存在矛盾。也就是说,凡有经营同一或同类产品(商品)的地方生产企业与地方商业企业两个企业并存的市场,都普遍存在这种矛盾,只不过发生矛盾的时间早晚不同,矛盾程度轻重不同罢了。但矛盾的焦点不外乎于经营形式上的矛盾、价格矛盾和市场矛盾。

这些矛盾,如果仅仅表现为两个地方企业间的公平竞争,或许对促进双方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也是很自然的现象。问题在于,企业双方的经营者,似乎对协调、理顺、解决这些矛盾不大习惯,或许仅仅是受到现有陈旧管理水平的局限。未必能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规律,同协作单位一道,根据双方的现状、市场行情,研究消费者心理、市场动态,分析、解决这些矛盾,往往只从本位出发,在协作过程中,不是将双方和经济利益均衡加以考虑,而是有便宜就占,有义务就躲,有责任就推。甚至有时单方将对协作单位的某些偏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强辞夺理,以至在上级主管部门未作调查或调查不实的情况下给对方施加不公正、不合理的行政压力。这样,对方认为真理在自己方面,却未能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反到责是为非,深感委屈,高昂的协作情绪被压抑、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这样势必影响双方对地产品的正常经营,拖了地产品的后腿,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笔者拟此浅文欲揭示地方生产企业与地方商业企业之间、在经营地产品过程中存在的矛盾,试图给上级有关部门和地方生产企业与地方商业企业正确认识这些矛盾存在的客观性,从主观上寻求科学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提供一条线索:1、价格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杠杆,价格,也是地方生产企业与地方商业企业协作经济的杠杆。地方生产企业在给地方商业企业的地产品定价时,必须考虑除商品价内税、价外税略有微利的价格,其他任何企业和经营者不得享受此价。只有保证地方商业企业销售地方产品的合理价格,激发地方商业企业销售地方产品的积极性,使地方生产企业有个依托,反过来促进生产、鼓励了销售,地方厂商互利并举,地方生产企业才不会因为价格而失市场,因为市场而乱价格。才如虎添翼,迅猛发展。2、双方上一级主管部门应弃其偏颇,看重商业企业和看重生产企业都是偏见,都不利于开拓地产品市场、搞活地产品经营,以至扩大地产品生产。双方上级主管部门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促使厂商紧密协作和睦共处,地产品才能与其并存,向地方市场、省外市场以致进出口贸易市场的纵深发展。因此,作为双方的职能主管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要少一些本位的、机械的行政干予,多一些科学的求实的协调性指导。这样地方生产企业与地方商业企业之间存在的矛盾,就可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地产品才可望走出地方、走向国内外市场。

标签:;  ;  

论我国地方制造业与地方商业的矛盾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