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旧革命区基础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路_基础教育论文

石家庄市旧革命区基础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路_基础教育论文

石家庄市革命老区基础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石家庄市论文,老区论文,基础教育论文,思路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88(1999)02-0083-(04)

石家庄革命老区地处太行山区一带的行唐、灵寿、平山、井陉、元氏、赞皇6县,面积约7537平方公里,大都属于贫困山区, 基础教育比较落后。但基础教育如依据现有的物质条件加以集中改造,仍能顺利地完成“普九”任务。笔者于1996年始先后到井陉、赞皇、平山等山区县,并深入到平山县的北冶、蛟潭庄、合河口、小觉、观音堂、孟家庄、西柏坡、岗南等十几个乡镇进行实地考查,比较好地理清了石家庄市革命老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和相应的改革思路。

一、贫困山区目前的教育状况

对我市革命老区师资水平的抽样调查说明,平原地带的教师学历已基本达标,山区乡镇的中学教师学历不达标是普遍现象。有些山区的乡镇中学,至今尚未有大专毕业生直接分配到这里任教的历史记载,高学历师资普遍奇缺。由于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补充,只能依靠当地的教师凭借他们不是太高的文化知识素养和对党的教育事业的一片忠诚,勉强支撑着山区基础教育的大梁。这就产生了山区基础教育不能令人满意的一面。

1.教育质量水平参差不齐

经济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不高,因而使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几乎是所有贫困山区的主要特点。以平山县北冶乡为例,全乡1.9万人口,分布在220平方公里范围内60多个大小山庄。有的座落在深山沟内仅三四十人,离附近的村庄有6公里之遥, 这些实际问题都给贫困山区的普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例如,北冶乡有四所中学,其中的两所近几年毕业生的升学率几乎为零。97年小学升级考试(全县统考),全乡一年级的语文成绩,最好的学校平均为79分,但却有6 所小学的平均分不足30分,其中两所小学的平均分尚不足17分。之所以会造成上述状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师资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该乡师资队伍学历尚未完全达标,学校缺乏学科带头人,教学质量难以上台阶。四所中学,其中就有三所音、体、美课几乎不开设。

小学教师队伍中,代课教师占25%,代课队伍中几乎全是未经过专门训练的初中、小学毕业生,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几乎所有的小学都不能开全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极少数教师工作不负责任

某些教师缺乏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青少年一代的责任感,工作极不负责任,在对其教学工作进行检查时发现,他们既没有备课本,也从不给学生批改作业,任凭作业本上错误连篇。当检查者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时,他们总习惯地找些根本站不住脚的理由搪塞。这类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8%左右。

(3)教师队伍不稳定

山区地广人稀,为了消灭普教工作的盲点,一些仅三四名学龄儿童的小山庄也设立教学点。但艰苦的条件使一些缺乏敬业精神的代课教师,往往上午到下午就回,有的只干几天便告辞。97年上半年,乡教育组曾先后不停地找了十几名代课教师,其中南冶东沟教学点一个月内就换了4位,哪里还有教学质量可言。

(4)教师工作负荷太重,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中学生人数有限,教师编制少与课程多的矛盾较突出,某些中学教师一学期教四门课程,一般都教2~3门课程。小学教师中,有的一人需教1~4年级的所有课程,加上照顾随班就读的幼儿班学员,这就等于要面向全班五个层次的学生。另外,还要备课、批改作业,这势必牵涉到教师的精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管理难度大、矛盾多

由于贫困山区地广人稀,各教学场所点多面广,且又交通不便,教学管理难以充分开展,再加上教学工作本身具有的复杂性,今天这所小学的教室需要修理,明天那所小学需派代课教师,后天又要去几十里之遥的学校检查教学工作。对于地方偏僻的小学,乡教育组领导同志有时一学期也很难光顾一次。某些教学点的老师竟几个月不给学生批改作业,有的甚至两星期不给学生上课,这类问题直到检查工作时才被发现。显然,教学管理的不到位是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

另外,由于山区特点,有的教学点几个年级只有3名学生, 有的学校一个班就挤进75人,山区人口分布的不均,造成了学校内班级人数分布的不均,老师的劳动强度差异悬殊。各村经济实力与办学积极性的差距也使得某些新盖起的教室没几个学生,而有些学校的班级却挤满了人,校舍的松闲与紧张的矛盾对教学质量显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以上情况可参见北冶乡中小学的基本情况表:

表1 河北省平山县北冶乡小学基本情况 1998.6.30

学校

班 学生 教工 现有投资扩建

名称

级 人数 人数 校舍年份校舍

面积

投资额

(m[2]) (万元)

赵家沟 1

141120 89 3.1

大桥4

103

5257 97

9

望南峪 2

552184

米家庄 1

161 94

95 2.8

车福安 2

482 340 97

10

管道峪 2

452 125

扶峪1

211 102

杜家庄 4

138

5 574 92 15

三家清 2

472 184

下滩3

833 248

木盘5

138

6 350 857

西湾2

452 111

唐家会 2

472 125

南坡 1

30

1 105 92

3

咂杜 6

173 7 720 89

20

柏树庄

2

60

2 175 90

6

河坊 4

99

5 33095

14.8

下古道

1

15

1 90

上古道

2

46

2 276 85 12

北冶 7

262 112390 97

31

下寨 238 2 110

罗汉坪

4

140 5 317

95

10

土岭 248 2 180

柏树湾

135

1 125 85 2.7

西岸 126 1 180 97

9

南冶 4111 4 560 97

26

南冶东沟 1 3

1 43

梨树湾

119

1 135

96 4.2

下岸 111

1 110

下庄 191 85

燕尾庄238

2 122

七里坪238

2 323

科举 112

1

321

塔崖 4114 5 37695

16

沙垴 115

1

66

洛水 1 3

1

60

东沟 1 8

1

62

清风 3 91 4

320

9614

恶石 1 23 1150 97

4.5

狮子坪2 63 2116

忽忽水1 32 1141

85 2.6

黄安 4113 5 162 96

6

庄旺 1 21

162

井子峪1 8

1 6097 2.2

合计 97

2054 110 11086

230.9

注:建校投资在85年以前进行的,以上两表格中未列出。

二、贫困山区教育现状的改革思路

据调查,革命老区的平原地带,其“普九”工程的建设呈稳步发展状态,但广大贫困山区,由于学生人数分散,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以及校舍破旧等因素,都给“普九”教育工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维持目前现状,不但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观,另外还需要继续投入大笔资金对破旧校舍进行维修建造。与其不断地投入而又得不到教育质量的回报,还不如对其现状进行彻底改革,从而从根本上摆脱上述尴尬的局面。

1.集中教学是目前改革的指导思想

党和政府历来关注贫困山区的教育,为解决儿童入学难的问题而先后在贫困地区创办“希望工程”。一座座“希望小学”星罗棋布地耸立在全国各地贫瘠的土地上,使得千百万儿童重新获得上学的机会。“希望工程”功不可没。

但是,附近还没有创办“希望小学”的某些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入学问题如何解决呢?再说,历史即将跨入新的世纪,仅解决入学问题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与规格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改革。集中教学就是主要改革思路。

(1)实行集中教学的必要性

广大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大脑与现代城市中孩子的大脑具有同样的功能,其智力宝库都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我们不能因为教育条件的简陋,使得贫困山区孩子们的智能潜力得不到早期训练而任其荒芜。这对于受教育者和国家选拔人才来说,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撼!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可行措施,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创造智力发展的条件。

与其每年花费大量的资金为几个人或者几十个人建造新校舍,还不如将有限的宝贵资金集中起来,在各个乡镇范围内建一所中学和一所完全小学,对全乡的中小学生进行集中教学,开设教学大纲规定的所有课程,为他们创造一个促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2)实施集中教学的可行性

由于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与投入,山区绝大多数的乡镇都已建设了相当规模的教学基地,这对实现中小学集中教学的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从而为集中教学的行动付诸实施提供了便利。

以平山县北冶中学为例,该中学97年竣工一幢16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加上原有的建筑,校舍面积已达4300多平方米,完全能够容纳另外三所中学的300多名学生前来就读。另外,北冶村90 %以上的农户有空闲住房,集中教学带来的学生宿舍问题也能顺利得以解决。

对小学生进行集中教学的难度要比中学生大一些。他们的心理素质,生活自理能力都比中学生差,他们集中后需选派经过专门培训的老师辅助其生活料理。每周可由父母接送一次,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在本乡镇范围内划片建造2~3所完全小学,这样既可缓解小学生离家远的不便,又可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此模式更适用于平原地带。

2.实行集中教学的利弊分析

任何事物的出现与发展总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效应,有利也有弊,有弊也有利,是利大还是弊大,则是我们制定方针政策的主要参考依据。

(1)集中教学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

集中办学的思路提出之后,也遭到一些同志的否定,他们认为,这样做会增加小学生的经济负担。原先就近入学,一日三顿在家就餐,除书费、杂费以外,几乎不用再花钱。去集中授课学习,一日三餐,再加上住宿,这对贫困家庭来说,无异是增加了一笔经济负担,这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因交不起额外的生活费用而辍学。

还有,那些学龄儿童从小离开父母,涌进乡镇或外村住宿就读,这对儿童的父母每天或每周的接送也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负担。

(2)集中教学带来的积极因素

首先,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力。仍以北冶乡为例,实施集中教学,可将目前的四所中学17个教学班合并为一所中学的12个班,每年级四个班,每班按3个名额配备教师,共需36名,另加教学管理人员4名, 仍富余5名教师。小学可将目前97个班的2504名学生,合并为36个班,每个年级6个班,每班近70名学生,即使按每班平均2个名额配备教师,可将现有的110名缩编为72名。富余的38名,教学管理与学生后勤管理用去10 个名额。还富余28个名额。

其次,可以节约大量的财力。通过以上分析,中小学富余的33个名额,若以平均每人每年工资2000元计算,一年即可节约经费66000元, 这笔经费完全可以用于贫困学生因住宿、就餐等因素在经济上造成的额外负担的减免和补贴。

第三,也有利于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集中,导致教学人员的集中,这对教师间的相互观摩、共同切磋以及提高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对个别工作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则可随时发现纠正,将贻害学生的不良苗头扼制在萌芽状态。

简言之,在集中教学的条件具备后,按现有的教育资金投入进行集中教学的改革, 不仅不会增加经济开支, 相反每年还可节约人头费用66000元,消除了一名教师教三四门课或三四个年级的现象, 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世纪的脚步声已清晰可闻,当历史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们期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我市革命老区(尤其是山区)的基础教育工程建设跨上新的台阶,使我们在共同的起跑线上,向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奋进!

收稿日期:1999—03—10

标签:;  ;  

石家庄市旧革命区基础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路_基础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