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必要性论文_刘静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必要性论文_刘静

【摘 要】 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前提能力差异",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分层教学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9)01-012-02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看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要"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但在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但是最后还是产生差生了。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数学课堂教学要富有生活气息,让每位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能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必须在学生原有不同认知的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目前对数学分层教学总体策略的研究得很多,而在具体的有效的操作层面探索得很少,本文就如何分层教学做如下总结。

一、分层教学的意义。

分层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能力、知识水平等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科学的教学模式下得到能力的提升。为了解决现阶段学生能力差异问题,这种方式得到了广泛运用。然而,教师们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上却陷入了误区,导致实际的效果并不突出。

二、分层教学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兴趣是获取一切知识的来源和根本,也是孩子天性的一种表现,是学好数学一个基本的动力。只有小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学习兴趣并有想要取得好成绩的欲望,才能学好数学这门学科。分层教学对学生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针对性,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老师要从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入手,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让小学生学习好数学。小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老师要用分层教学的策略来保持住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保持一致的教学态度,要一视同仁,不能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要多留心学习不好的学生,要加以辅导和强化练习,消除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感和压迫感,保持住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想要学好数学就要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这是学好知识的关键,所以说分层教学占据关键性地位。这样可以让学生觉得上课的时候有事情做,而不是无所事事,不要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感到紧张,这样会事倍功半,并且告诉学生要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不然在考试的过程中好多学生就会因为紧张而书写不认真白白丢分,让学生有打草稿的习惯可以大大地减少书写上的错误,现在有好多学困生书写错误导致成绩下降,所以,数学老师应该告诉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分层教学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层次行,简单明了地重点突出,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应该告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积极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中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或者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当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的时候,老师应该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让学生一点一点地找到答案,这样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再者,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解答的时候,老师不应该一口否定,应该慢慢将学生向正确的思路上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如何做好分层教学。

1、根据学生学情层次,适时分层辅导。

课堂教学中,在不采用分组学习的情况下,我发现同样的学习内容,A层次的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于是课上,?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完成学习任务后,便无所事事、东张西望,甚至随便讲话,影响课堂纪律;B层次的学生是"稍点就通",而C层次的学生所需的时间往往是A、B层次学生的几倍,他们时常瞑思苦想仍不得其解。这样,"学优生"们感觉不到学习的压力,白白浪费了课堂上的大好时光,"学困生"也多,课堂时间有限,我根本无暇一一顾及,问题往往因得不到及时解决而积少成多。于是,我产生了让"学优生"当"助教"帮我辅导"学困生"的想法。这也是前面为什么一定要让A组同学和C组同桌的原因。

2、制定详细的分层教学目标。

要想实现教学方式上的优化,首先就要在教学目标上进行明确。换而言之,就是教师课前的备课工作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要以分层教育理念为基础,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学生的要求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针对能力强的学生,要鼓励并引导其多进行深入的探索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要求其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概念。例如在学习到平行四边形时,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而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引导其进行探索,比如当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发生变化,如果底的长度不变,周长和面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利用诸如此类的教学目标,不仅能够大幅度减少学生学习的压力,还能在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下实现共同提升,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和效果都得到了充分保障。

3、分层测评和分层评价激发积极性。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差等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的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而及时调整层次是分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现象。这样,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不同的评价会取得同样的效果,那就是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共同提高数学成绩。

总之,分层教学法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关注差异,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论文作者:刘静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9年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必要性论文_刘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