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偏好、国际财富转移与贸易条件——基于Obstfeld和Rogoff经常项目跨期分析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条件论文,财富论文,项目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财富转移与贸易条件一直以来都是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讨论的核心话题,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就包括经常项目跨期分析法。经常项目跨期分析法最主要的特点是将经常项目收支状况看成是具有前瞻性预期的居民对其储蓄与消费进行动态调整的结果,Obstfeld和Rogoff(1995)在其经典论文The Intertemporal Approach to the Current Account(简称“O-R论文”)中阐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期分析方法在理论与实证方面的运用与发展①。值得一提的是,O-R论文首次在经常项目跨期分析法的框架下讨论了贸易条件变动与国际财富转移之间的关系,开辟了一个分析贸易条件变动影响因素的全新视角。具体来说,O-R论文构建了一个包含生产函数与闲暇消费的两国开放经济模型(简称“O-R模型”),基于消费者跨期最优决策,推导出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与国外净资产之间的关系式,并得出“国外净资产的增加(财富向本国转移)会通过劳动供给渠道改善本国贸易条件”的结论。
但是,以上结论似乎与我国的现实情况并不相符,近十年来,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174.1亿美元急剧扩大至2008年的4361.1亿美元,年均增长48.7%。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常项目盈余在2009年与2010年有所下降,但是盈余规模仍然高达2971.4亿美元与3053.7亿美元。我国经常项目盈余占GDP的比例也从2001年的1.3%稳步上升至2008年10.6%的峰值,之后3年分别回落至9.6%,6.0%和5.1%。持续的大规模的经常项目盈余导致我国国外净资产不断积累,与此同时,却伴随着我国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根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以2000年为基期(=100),我国贸易条件指数从1998年的110.6一路下滑至2010年的75.7,总体恶化了31.6%,年均下降3.1%。很显然,我国国外净资产与贸易条件呈反向变动关系,即国外净资产增加不是改善而是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这是用O-R模型的方程式无法解释的。
为了增强O-R模型的适用性与对我国经济现状的解释力度,本文基于O-R模型的假设条件采用跨期最优分析法构建了一个新模型,并推导出了更具一般性的关于国际财富转移(国外净资产)与贸易条件的关系式,从中引申出了更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国外净资产变化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方向是不确定的,财富向本国转移既可能改善也可能恶化本国贸易条件。
二、基本概念释义与文献综述
(一)基本概念释义
根据观察角度与分析重点的不同,对国际财富转移及贸易条件的理解会略有差别。为了明晰本文的研究对象,有必要对本文中国际财富转移与贸易条件的概念进行界定。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商品的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它衡量的是出口对进口的单位购买力,是一国一定时期出口盈利能力(相对于进口)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贸易条件的改善表明一国福利水平上升,反之则意味着福利水平下降。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中,常用的贸易条件有3种——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与要素贸易条件,它们从不同角度衡量一国的贸易所得。至于这3种贸易条件是否能真实地反映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许多学者持质疑态度。笔者认为价格贸易条件最具有意义,能够简洁直观地反映贸易利益的变化,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均是在价格贸易条件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因此,本文所说的贸易条件指的是价格贸易条件,以出口商品平均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平均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
本文所说的财富转移是从经常项目改善或恶化与国外资本存量增加或减少的角度来讨论的。当一国经常账户获得改善时,国外净资产随之增加,可视为该国居民财富增加,即财富从经常账户逆差国向该国转移。这可能与通常意义上人们对国际财富转移的理解略有不同,比如,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一直处于盈余状态,根据本文定义,国际财富转移方向应是从外国流向我国。但普遍的观点是,我国出口企业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耗费本国矿产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源源不断地为国外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与服务,获取的外汇收入又以购买外国国债等金融资产的形式回流至国外,支持了国外消费者的超前消费与国外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这实际上是我国财富的倒贴。此外,本文并未考虑估值效应,许多学者指出由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引起的估值效应使我国外汇资产大幅缩水,其实际价值远小于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但是,估值效应究竟有多大,应该如何衡量等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答,以至于不同学者计算出来的估值效应存在很大差异。为了使本文的分析对象更加明确,暂且忽略对上述财富转移问题的讨论,本文用一国国外净资产的变化来衡量国际财富的转移。
(二)文献综述
围绕着我国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与实证研究,总的来说,影响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国内生产总值,一国经济增长会产生消费效应和生产效应,前者表示国内对进口品的需求特别是高档品的需求会增加,后者表示由于生产能力扩张,国内出口品的供应数量也会增加(袁欣,2010);(2)进出口商品的结构特征,根据“贸易条件恶化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价格的长期恶化是由技术变迁、市场容量、需求弹性以及收入弹性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周祖文,2008);(3)汇率,从较长期来看,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近似中性(张战旗,2008);(4)外商直接投资,根据国际经济学理论,如果FDI流入的是东道国的出口优势部门,那么将使出口部门的产出增加、价格降低、贸易条件恶化,反之亦然(李平,2008);(5)关税等。在实证研究方面,岳清唐(2005)认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落后是贸易条件恶化的根源,受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激烈竞争、贸易保护主义威胁、世界市场容量狭小、对发达国家需求依赖程度高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姚丹杰(2008)运用1980-2006年的数据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进行了协整分析,研究表明,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改善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合理流入会使贸易条件恶化,汇率变动能够改善初级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却使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李平(2008)利用1983-2006年的样本数据分析发现,GDP与FDI的变动对贸易条件产生负向影响,而实际关税率和汇率的变动对贸易条件产生正向影响。孙旭蕾(2007)和时琳(2007)研究认为,我国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出口商品结构呈负相关关系。张先锋(2009)运用1981-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实际资本存量的迅速增加和国内生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是我国货物及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Granger原因。必须澄清的是,不同原因导致的贸易条件恶化对一国贸易利益的影响很不相同,单纯地认为贸易条件恶化一定意味着一国福利水平下降的观点并不正确。虽然价格贸易条件下降并不一定意味着一国贸易利益的绝对损失,但是理想的状态还是追求贸易条件趋于改善。
国内学术界关于国际财富转移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从消费偏好角度通过国际财富转移渠道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进行分析的文献几乎很难找到。基于此,本文将尝试对消费偏好、国际财富转移与贸易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三、Obstfeld和Rogoff论文关于贸易条件与财富转移的讨论
O-R论文在经常项目跨期分析框架下建立了两个数理模型对贸易条件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第一个模型用于分析贸易条件的外生变化对于一国消费、储蓄以及经常项目收支平衡的影响,第二个模型阐述了国际财富转移对一国贸易条件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第二个模型进行重构,但为了保持分析框架的完整,先对第一个模型进行简要说明。
模型一:贸易条件变化对消费与经常项目的影响
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一国的消费、储蓄与经常账目余额,其作用机制与传导渠道是什么,一直是经济学家们试图解释的问题。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中,贸易条件恶化所产生的影响等同于一国实际收入下降,由于边际储蓄倾向小于1,因此该国储蓄随之下降,经常项目盈余也相应减少。而经常项目跨期分析法的思路是,具有前瞻性预期的居民会根据贸易条件的变化调整一生中的消费轨迹,进而决定了储蓄与经常项目头寸的变化。
O-R论文基于跨期分析法建立了一个小国开放经济模型来讨论贸易条件变化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该模型假设小国经济体只生产一种商品,即出口品,但同时消费出口品和进口品,出口产量由禀赋决定。消费指数,由包含进口品消费与出口品消费的CES形式给出:
其中,ρ为出口品对进口品的需求替代弹性,α为进口品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份额。
令ρ为以进口品表示的出口品价格,即贸易条件。由于模型假设小国经济,因此ρ为外生变量,由世界产品市场决定。若不考虑政府行为,一国居民的预算约束需满足:
经过计算推导,可以得到消费支出的表达式:
观察式(3)可知,贸易条件变化对消费和经常项目余额所产生的影响与GDP变动所产生的影响非常相似。具体来说,贸易条件的暂时性恶化会使经常项目赤字增加,而消费并不发生调整;贸易条件的永久性恶化(ρ下降)会使ρ与P的比值下降②,消费立即下调到使长期经常项目收支保持平衡的新消费水平上。
由此可见,模型一主要用于分析外生的贸易条件变动是如何影响一国的消费、储蓄与经常项目头寸等变量的。然而,当一国在世界产品市场上具有一定垄断势力,对进出口商品具有一定定价权时,贸易条件就不再是外生变量,经常项目收支平衡的变化会通过国家间的财富再分配效应影响一国的贸易条件。这正是模型二要说明的问题。
模型二:国际财富转移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财富转移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可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如果一国消费者对本国商品具有强烈的偏好(消费本地化倾向),那么国外净资产的增加(财富向本国转移)会刺激消费者对出口品的需求,使贸易条件有改善的倾向;反之,如果一国消费者对进口商品格外青睐,那么财富向本国转移就很可能导致贸易条件恶化。此外,国外净资产增加引起的财富效应可能使一国劳动供给减少,出口品产出随之下降,这会对贸易条件产生正向影响。O-R论文中的内生贸易条件模型(简称“O-R模型”)体现了这种通过劳动供给渠道发挥作用的财富转移效应③。
O-R模型是一个两国开放经济模型,模型假设本国专业化生产商品X,外国专业化生产商品Y,两国同时消费商品X和商品Y,商品间的需求替代弹性ρ为1。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具有相同的等弹性即期效用函数,效用大小取决于商品消费与闲暇享受的消费组合:
其中,0<ξ<1,H为本国居民拥有的时间禀赋,L代表本国居民的劳动供给。产品生产需要投入劳动要素,本国的生产函数为Y=ωL,外国产出由Y*=ω*L*决定,加*的变量表示外国的变量。P是消费指数C的价格水平,C由本国进口品表示,国际债券根据C进行指数化。本国居民的国外净资产用A表示,外国居民的国外净资产则为-A。当世界商品市场达到均衡时,贸易条件ρ满足以下等式:
从式(5)可以看出,国外净资产的外生变化是如何影响一国贸易条件的。p上升(本国出口品相对价格上升)会导致p/P与P的上升,因此,如果国外净资产A增加,当其他变量与参数保持不变时,只有p上升才能使世界商品市场重新恢复均衡。O-R模型对此的解释是,如果一国居民获得一笔财富,他们会倾向于享受更多的闲暇而付出更少的劳动,于是本国产出水平下降,出口品的相对价格得以提高。因此,财富向本国转移可使本国贸易条件获得改善。
四、重构关于贸易条件与国际财富转移的数理模型
笔者沿用O-R两国开放经济模型的假设条件,运用经常项目跨期分析法,重新构建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一国贸易条件与国际财富转移之间的关系。
由于假设消费者具有前瞻性预期,其跨期最优决策行为可以描述为:
推导可得消费指数的表达式:
C=rA+ωL(8)
联立式(6)与式(8),得到本国产出水平:
Y=ωL=ξωH-rA(1-ξ)(9)
类似地,由于A*=-A,外国产出水平可以表示为:
Y*=ω*L*=ξω*H*+rA(1-ξ)(10)
最后,考虑世界商品市场的一般均衡条件为:
将式(7)(9)(10)代入式(11)可知,要使经济达到稳态均衡,式(12)必须成立:
其中,p表示本国贸易条件,P与P*分别表示本国与外国的物价指数,A表示本国居民持有的国外净资产,α表示一国进口品的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0≤α≤1。如果把闲暇看成一种支出,总支出由消费支出与闲暇支出构成,则表示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0≤ξ≤1。
五、修正模型的经济学含义
(一)财富向本国转移可能改善贸易条件
根据式(12),当一国持有的国外净资产A增加时,如果p上升,则Ⅱ上升,无论Γ上升还是下降,式(12)均能重新达到平衡。因此,当财富从外国向本国转移时,本国贸易条件可获得改善,O-R模型描述的正是这种情况。
1.举例说明
财富向本国转移能否改善贸易条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的经济特征,特别是消费者对于进出口商品以及闲暇的偏好程度。
当ξ较小时,消费者对享受闲暇有强烈的偏爱。这种情况下,A上升很容易导致p上升。例如,当ξ→0时,Γ中第三项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相对于Γ的前两项占绝对主导地位。因此,当A上升时,ΓrA必定上升,要使经济回归均衡,∏必须上升,即p上升。
2.经济学解释
财富向本国转移能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主要原因有两个:(1)从需求面来看,如果一国居民对本国产品有强烈的偏好,财富效应会刺激对本国产品的大量需求;(2)从供给面来看,如果休闲能给人们带来较大的满足感,那么财富效应会使闲暇时间增加,劳动时间缩短,进而导致本国产出水平下降。因此,供求因素共同促成了财富转移与贸易条件之间的正向联动关系④。
(二)财富向本国转移可能导致贸易条件恶化
财富向本国转移导致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也可能发生,特别是当消费者具有特定的偏好特征时。当一国持有的国外净资产增加(A上升)时,如果p下降,则∏下降。根据式(12),若此时Γ上升,则经济无法回归均衡;但若Γ出现大幅度下降,则世界商品市场可能恢复均衡。
1.举例说明
2.经济学解释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α与ξ取值越大,财富转移对贸易条件的逆效应越容易实现。α越大表明一国居民对进口品的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越大,对进口品的偏爱程度越强烈;ξ越大表明一国居民越不在乎闲暇享受,此时收入水平上升会促使努力工作以消费更多的商品,而不是减少劳动时间以享受更多的闲暇。
综上所述,财富向本国转移导致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从需求面来看,如果一国居民对进口品十分偏爱,财富效应会释放大量的进口品需求;(2)从供给面来看,如果居民对休闲并不在意,那么财富效应不会打消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不会对出口品供给产生明显影响。因此,特定的供求特征使财富转移与贸易条件的负反向联动关系成为可能。
(三)对我国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解释
以上模型表述的第二种情况符合我国贸易条件与国外净资产变化的规律。为什么财富转移导致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形会发生在我国呢?如果从消费者偏好角度进行解释,可能的原因是,国外净资产增加引起的财富效应刺激了我国居民对进口品的强劲需求使进口价格维持高位甚至推动其上升。此外,由于我国居民对闲暇的偏好不明显,财富效应并未导致劳动供给减少,出口商品需求弹性较小加之供给持续过剩使出口价格下滑成为必然。具体来说,我国居民与企业对进口品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性需求。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企业对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国外原料、中间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重化工业生产与投资的增长,导致对原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需求大量增加⑤。二是消费性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进口高档品与奢侈品的消费能力日趋强劲,消费档次不断提升。消费者转入情感和精神消费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我国的品牌消费时代已经到来⑥,对国外名牌与奢侈品的消费额已跻身世界前列⑦。因此,财富向我国转移的同时伴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这一反常现象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基于此,要想遏制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一方面,可以通过升级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开发精细化、新型化、品质化产品等以满足消费者的中高端需求,实现生产层次与消费层次的匹配;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消费者对于本国商品的认同度。但是,生产结构调整与产品结构升级任重而道远,更重要的是,消费习惯与消费偏好是由经济、社会等因素在长期中决定的,具有很强的惯性,无法轻易改变。首先,国内居民对进口高档品及奢侈品的“品牌崇拜”具有路径依赖效应,这种需求已经内化为一种隐性的文化仰慕、独特的气质吸引与牢固的心理需求,只要购买力允许,消费者便会“乐此不疲”⑧。其次,近年来被频繁曝光的产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使消费者心有余悸,国货要想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必须秉持诚信经营理念,用过硬的品质来维护品牌声誉,用客户的满意度来扩大产品销量。再者,“扩大内需”的基础是居民实际收入的增加与实际购买力的提高以及对养老、医疗、教育、失业等问题的稳定预期,这又涉及我国尚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如何扭转我国贸易条件恶化态势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考验决策者与企业家智慧与魄力的全局性经济问题。
本文借鉴Obstfeld和Rogoff(1995)运用的经常项目跨期分析法,从微观个体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建立两国开放经济模型,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得到财富转移与贸易条件之间的关系式。作为对O-R模型“财富向本国转移能使本国贸易条件获得改善”结论的补充,本文所构建的模型可以清晰地表明,财富转移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方向是不确定的,贸易条件是改善还是恶化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特征,特别是当一国居民对进口品有强烈偏好,且享受闲暇所带来的满足感较低时,财富向本国转移更容易引起贸易条件的恶化。反观我国当前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趋势与消费者对国外名牌商品与奢侈品与日俱增的热度,笔者认为财富转移对贸易条件的逆效应很可能发生在我国。当然,对数理模型的构建与阐述只是分析的起点,本文对国际财富转移与贸易条件变动之间关系的判断是否符合现实还有待于实证方面的检验,这也是笔者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①Bardhan(1967)、Bruno(1970)、Hamada(1969)等早期已使用跨期分析法讨论贸易与经济增长问题,而跨期分析法的流行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代表学者有Buiter(1981)、Obstfeld(1982)、Sachs(1981)、Svensson&Razin(1983)。
④O-R模型体现的正是财富转移对贸易条件的正效应,但仅强调基于劳动供给的传导机制而忽略了需求面的作用。
⑤2009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为6亿t,占全球铁矿石贸易总量9.55亿t的62.8%;2008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为4.44亿t,占全球原油贸易总量19.69亿t的22.5%。
⑥在2011年3月召开的“国家品牌建设高峰论坛”上,中华商标协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主席刘瑞旗表示,目前中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品牌消费时代已经到来。
⑦根据贝恩资本发布的《201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2010年内地的个人奢侈品消费额排名已升至全球第五,而包括中国香港和澳门在内的大中华区奢侈品消费额已跻身全球三强。
⑧据2011年12月中国香港《文汇报》报道,内地豪客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的“助推器”,2010年的奢侈品消费总额约21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