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汉语文学语言词汇的影响_孟子论文

孟子对汉语文学语言词汇的影响_孟子论文

《孟子》对汉语文学语言词汇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孟子论文,文学语言论文,汉语论文,词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0-2677 (1999)01-0108-111

历史上汉语在文学、哲学、史学等方面创造了许多伟大的作品,反过来这些作品又给汉语的丰富和发展以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了汉语文学语言词汇发展的独特文化特点。《孟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孟子》,战国孟轲所作。汉文帝时曾一度置博士,汉武帝时虽罢,但诸儒论事,却常常引《孟子》以为证。以后,经过某些学者如赵歧、韩愈、李翱等的推崇,它的地位逐渐提高。五代蜀主孟昶石刻十一经,收入《孟子》,《孟子》从此正式被列入经部。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将《论语》、《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合并为《四书》,作为学童必读的教材和士人科举考试必修的科目。自此,《孟子》不但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而且影响越来越广大、深远。两千年来,《孟子》成为家喻户晓、童蒙必习的书,它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儒家经典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文人学士更是把它作为文学典范作品研读效仿,《孟子》中的格言成为他们探讨政治、处世、学习、修养、哲理等方面的论点或论证依据,有的一直沿用至今,如“存乎人者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梁惠王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子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尽心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孙丑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梁惠王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公孙丑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离娄上》)“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告子下》)……《孟子》里的许多词语,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合到了全民语言之中,对汉语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应用使许多词语有了新的活力。《孟子》总词数2240个,单音词1589个,复音词651个。 其复音词有一部分已在它以前的典籍如《尚书》、《周易》、《诗经》以及甲骨文、金文等里出现过,它们经过《孟子》的传播,在文学语言里广泛应用,一些尚流传至今,并有了新的含义,使得上古汉语的不少词语得以流传和保存。例如:

行潦 《公孙丑上》:“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赵歧注:“行潦,道傍流潦也。”指沟中的流水。唐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川源饶毒雾,溪谷多淫雨。行潦四时流,崩槎千岁古。”张际春《向赣南闽西进军》:“有些路旁的枯草上,挂着一根一根的半透明的圆形冰柱,风吹着一摇一摆,有的被行人撞落在行潦中流动着。”

附庸 《万章下》:“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附庸”指附属于诸侯大国的小国。如《汉书·地理志上》:“周爵五等,而士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为附庸。”后喻指尚处于弱小幼稚阶段而未能发展成完美独立的事物。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七·诠赋》:“六义附庸,蔚成大国。”亦喻指处于次要、从属地位的。如徐迟《地质之光》:“把持中国学术机关,使之成为外国学术机构的附庸。”也指附属依托。如唐沈亚之《谪掾江斋记》:“然则吾以为肝者,胆附庸其中。”现代汉语“附庸”一词还指为别的国家所操纵的国家。

典刑 亦作“典型”。《万章上》:“太甲颠覆汤之典刑。”朱熹集注:“典刑,常法也。”此义在文学语言里一直保存着,指旧法,常规。如宋苏轼《次韵子由送蒋夔赴代州学官》:“功利争先变法初,典型独守老成余。”引申为典范。如宋苏舜钦《代人上申公祝寿》诗:“天为移文象,人思奉典型。”也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如巴金《怀念老舍同志》:“老舍同志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还指具有代表性的。如闻一多《一个白日梦》:“墙上自然不缺少我们这‘文字国’最典型的方块字的装饰。”

《孟子》还出现了一大批新词新语,并得以流传,有的至今还保存在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里。它们在流传中又不断引申分化出新义,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又丰富了汉语词汇,推动了汉语文学语言词汇的发展。例如:

少艾 《万章上》:“知好色,则慕少艾。”赵歧注:“少,年少也;艾,美好也。”朱熹集注:“艾,美好也。”指年轻美丽的女子。《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大观元年》:“有虞仙姑者,年八十余,状貌如少艾。”引申为形容(女子的)年轻美丽。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有茶肆妇人少艾,鲜衣靓妆,银钗簪花。”

孩提 《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孩提”指幼小,幼年。如唐元稹《莺莺传》:“余始至孩提性不苟合。”何其芳《〈燕泥集〉后话》:“这个名字我很喜欢,因为它使我记起了孩提时代的一种欢欣。”引申指幼儿,儿童。唐元稹《夜坐》诗:“孩提万里何时见?狼迹家书卧满床。”

交际 《万章下》:“敢问交际何心也?”赵歧注:“际,接也。问交接道当执何心为可者?”朱熹集注:“际,接也。交际,谓人以礼仪币帛相交接也。”汉王符《潜夫论·交际》:“语曰:人惟旧,器惟新,昆弟世疏,朋友世亲,此交际之理,人之情也。”“交际”又比喻和洽,融合感通。如清恽敬《文昌宫碑阴录》:“天下之大,智者愚者,皆赫然于天人之交际、百神之呵护,则国家之大祉,百事之所以治安也。”

后人根据《孟子》的应用,对词语加以凝固组合,于是在汉语言文学里出现了许多新词新语,丰富了汉文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这些新词的构成主要有凝固、紧缩等形式。

1.凝固。同一句子中的两个字在长期应用中逐渐凝固成为复音词,表示某一特定的意义,它们原大多是联合词组。例如:

准绳 《离娄上》:“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朱熹集注:“准,所以为平;绳,所以为直。”凝结为词,“准绳”指测定物体平直的器具。《史记·夏本纪》:“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后用以比喻言行所依据的原则或标准。如唐元稹《戒励风俗德音》:“提纪纲者,不能以准绳检下,而曰密奏风闻。”又引申为衡量,督裁。多指严格执行法令制度。如《梁书·到洽传》:“领尚书左丞,准绳不避贵戚,尚书省贿赂莫敢通。”也指使严格遵守法制。如《新唐书·韩偓传》:“偓因荐御史大夫赵崇劲正雅重,可以准绳中外。”

刍豢 《告子上》:“故义理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朱熹集注:“草食曰刍,牛羊是也;谷食曰豢,犬豕是也。”“刍豢”本指牛羊犬豕等畜,后凝结为复音词,泛指肉类食品。如《史记·货殖列传序》:“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宋苏轼《答毕仲举》:“而既饱之余,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

田畴 《尽心上》:“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孙奭疏:“《说文》云:[畴]为耕治之田也。”田指耕种用的土地;畴指已耕种的土地。凝结为复音词“田畴”,泛指田地。如《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孙希旦集解引吴澄曰:“田畴,谓耕熟而其田有疆界者。”宋范仲淹《稼穑惟宝赋》:“田畴播殖时,岂惭种玉。”引申指封地。如《韩诗外传》卷三:“颁其爵列、等级、田畴,以赏群臣。”又指农业。如《南齐书·州郡志上》:“郁州在海中,周回数百里,岛出白鹿土,有田畴鱼盐之利。”还指田官。如《文子·自然》:“昔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禹为司空,后稽为田畴,奚仲为工师。”

2.紧缩。《孟子》同一语句的字并不相连接,后世紧缩成一个词,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

入苙 《孟子·尽心下》:“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朱熹集注:“苙,阑也。”后以“入苙”比喻陷入圈套、牢笼。如明张居正《答宣大巡抚吴环洲》:“犬羊嗜利畏威,终当入苙;鸣泉公亦有方略者,谅不致损威起侮也。”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此间之数万万人,所恃以赡飨飧而资事畜者,惟有鬻身入苙,充其制造厂之工匠,某洋行之肩挑……其最上者则为通事焉,为工头焉。”

资深 《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资深”凝结成词,指蓄积深厚。如明李东阳《邃庵解》:“彼居安以资深,亦引申而触类者也。”引申指阅历丰富,资格老。如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但选材堪比选,资深者入三院,资浅者为里行。”

悦口 《告子上》:“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悦口”紧缩为词,指适口,可口。明王琼《双溪杂记》:“虽曰信手杂录,而举一事寓一理,使读者忘倦,如刍豢之悦口,斯不为徒言矣。”

在《孟子》基础上产生的大量新词新语,无疑给汉语词汇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给汉语文学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汉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使汉语文学语言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成语是一种相习沿用的特殊固定词组,它以丰富的内容与精练的形式概括了人们的认识成果,充实了汉语词汇宝库。书面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来源之一,来自《孟子》的成语约300条,从结构上看, 有三种情况:

1.直接转化。《孟子》作为儒家经典和中国文化名著,世代流传,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中一些富于深刻哲理、含义丰富、形象生动的词语,为大家所熟知,并直接转化为成语。如“创业垂统”(《梁惠王下》),指创立功业,传给后代子孙。汉扬雄《羽猎赋》:“是以创业垂统者,俱不见其爽。”“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性质的问题,却自以为优越而嘲笑或反对别人。《水浒后传》第二五回:“比如老将军算有心,犹能建立宋朝旗号,然仅逍遥河上,逗留不进,坐视君父之难,只算得以五十步笑百步。”“胁肩谄笑”(《滕文公下》),形容极端谄媚的样子。如《旧五代史·晋书·史匡翰传》:“赵砺,险陂之人也,胁肩谄笑,黩货五厌。”“缘木求鱼”(《梁惠王上》),比喻方向错误或行为违背客观规律,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后汉书·刘玄传》:“今以所重加非起人,望其毗益万分,兴化致理,譬犹缘木求鱼,升山采珠。”

以上成语在《孟子》里只是一般的句子,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表示某种具体的意义,后来转化为成语,就是一个凝固的整体,意义上也不再是词义的简单相加。

2.加工改造。成语基本上是利用原有语句构成,但略有改造,即变换或去掉个别的字词,使之更加凝练。如《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改造为成语“舍生取义”,指不惜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元伯颜《七哀诗》之四:“呜呼我师兮毋我恶,舍生取义未迟暮。”《离娄上》:“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改造为成语“罪不容诛”,指罪恶极大,处以死刑都不能抵偿。《汉书·王莽传》:“恶不忍闻,罪不容诛。”《梁惠王上》:“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改造为成语“妻离子散”,形容一家人被迫分离四处逃散。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致勇》:“不幸而死,妻离子散,香火萧然,万事瓦解。”

3.概括组合。将《孟子》两个或两个以上语句的意思加以概括,摘取其中的主要成分或新加成分组合成四字格的成语。其中又分为两类。

(1)在《孟子》语句的基础上形成。 如《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概括为成语“鳏寡孤独”,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汉书·黄霸传》:“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尽心下》:“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后概括为成语“脍炙人口”,以美味人人爱吃,比喻美妙的诗文人人称赞传诵。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八:“贺方回、柳耆卿为文甚多,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炙人口。”《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后概括为成语“一毛不拔”,形容非常吝啬。清袁枚《新齐谐·铁公鸡》:“济南富翁某,性悭啬,绰号铁公鸡,言一毛不拔也。”

(2)《孟子》的语句同其它著作的语句组合成成语, 凝练成一个新的意义。如《离娄上》:“《孟子》曰:‘有不虞之虞,有求全之毁。’”《管子·形势解》:“乱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长所短,而责必备。”“求全”和“责备”组成成语“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宋刘克庄《后村全集》一一七《代谢西山启》:“窃谓天下不能皆绝类离伦之材,君子未尝持求全责备之论。”《万章上》:“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幡然”作“翻然”。《左传·哀公二年》:“郢不足以辱社稷,君其改图。”“翻然”与“改图”组合成成语,形容很快转变过来,另做打算。《三国志·吕凯传》:“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士何宰哉?”

来自《孟子》的成语尽管只有近300条, 在汉语一万多条成语中似乎微不足道,然而在先秦典籍所占成语的数量中却是名列前茅的。不集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这些来自一部部典籍的成语,才汇成了汉语成语的语海。在《孟子》基础上形成的许多成语是极富有哲理性和形象性的,它们对汉语文学语言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孟子》里出现的某些词语,后世被当作典故使用,从而产生了某种特殊的意义,增加了词的文化内涵。如《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赵歧注:“万乘,兵车万乘,谓天子也。”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万乘”成了皇帝的别称。如宋苏轼《李太白碑阴记》:“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滕文公下》:“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赵歧注:“巨擘,大指也。”朱熹集注:“言齐人中有仲子,如众小指中有大指也。”“巨擘”本指大拇指,后用以比喻杰出的人物。如金元好问《学东坡移居诗》:“田横巨擘耳,犹为谈者资。”《公孙丑上》:“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赵歧注:“如使夫子得当仕路于齐而可以行道,管夷吾、晏婴之功,宁可复兴乎?”后以“当路”比喻掌握政权的人。如唐孟浩然《留别王维》诗:“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俗语——这里所说的俗语主要是指通俗流行并已定型的语句——是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口头流传的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短小而形象的炼话,具有明显的哲理性和知识性,它常被人民视为不可推翻的真理、神圣的格言。因此,《孟子》引用了前人的大量俗语,如《梁惠王上》:“《汤誓》:‘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离娄上》:“孟子曰:人有恒言,皆言:‘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公孙丑上》:“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天下国家”、“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等大量俗语的应用,反映了《孟子》时代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而后人在《孟子》的基础上也凝练了大量俗语,如《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后形成俗语“上有所好,不必甚焉”,指在上的人有什么爱好,在下的人就会爱得更厉害。《资治通鉴·唐纪高宗上元三年》:“人之慕名,如水趋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后组成俗语“天时地利人和”,泛指办事的外部条件。宋刘过《西江月》词:“天时地利人和,燕可代欤?曰可。”俗语的凝练、应用,使汉语文学语言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更加富于哲理性,推动了汉语文学语言词汇的发展,从而也可窥见到汉语文学语言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以及汉语文学语言的深刻文化内涵。

本文从格言、旧词语的传播与新生、新词新语,派生成语、典故、俗语等方面论述了《孟子》对汉语文学语言词汇的影响,足见《孟子》在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环境里,它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哲学、文学的范畴。《孟子》的广泛传播,使许多原有的词增强了活力,后世得以继续应用,使一部分词有了特殊的意义,丰富了词的文化内涵。《孟子》全书不过35402字,总词数2240个,却派生出了近400个新的复音词和近300条成语,这在先秦典籍里是并不多见的。由《孟子》派生的词、 成语、格言、典故、俗语,时代有的早,有的晚,使用范围有的宽,有的窄,有的只是偶尔出现,并不平衡,有的词、成语、格言、典故和俗语随着旧事物的消亡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已不再使用;它们中的许多至今仍保留着,足见《孟子》对汉语文学语言词汇的影响依然存在。人民是语言的创造者,而汉语书面语对汉语文学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则是决定性的。《孟子》应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标签:;  ;  ;  ;  ;  ;  ;  

孟子对汉语文学语言词汇的影响_孟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