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承传统评弹艺术的重要性
徐刚
苏州评弹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现今尚有表演市场的地方曲艺之一。然而细观评弹市场,却是岌岌可危不容乐观。走在苏州的大街小巷,随访几名90后,相信已没几个孩子知道评弹是什么了,更别说在江浙沪一带的其它城镇和农村了。我作为一名评弹青年演员为这门古老艺术的衰退而感到痛心,更为我们和我下一代的评弹演员的前途和生计而担忧。
为什么评弹艺术会出现这种难堪的局面?除了外因(外来文化、电影、电视、网络及其他文化娱乐的冲击,包括“文革时期”的断层)之外,我们评弹人自己也该负有很大的责任——没有把这门传统艺术很好地传承下来!
我们先来回顾鼎盛时期吧,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期,是公认的“艺术顶峰”。特别是五六十年代,适逢一大批评弹大师的艺术黄金期,苏州有徐云志、周玉泉,上海有蒋张严杨等诸位艺术大师。这些大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所热爱的评弹艺术的呢?举几个事例:上海评弹团王柏荫先生讲过,有一次他和老师蒋月泉先生合作演出长篇《玉蜻蜓》,夜场结束后各自回家。可蒋先生对当天书台上的表演不满意,要和学生“谈道”,于是,生王柏荫就送老师蒋先生回家,一路上谈艺。送到家门口时,两人还没讲完,意犹未尽,于是先生再送学生回家,一路上再谈艺。到了王家门口,王不好意思,怎能让老师一人回家?于是又把蒋送回去,路上再谈。等到了蒋家门口,两人又谈出兴致了,于是索性两人坐到家里谈艺术一直到天亮。另严雪亭大师的书台风格清脱严谨,曾与他的学生王仲君老师相处过一段日子,王老师说他先生每天上台前先要对镜子把今天的书说一遍,排练时和书台上正式演出一模一样,精气神十足……正因为这些评弹大师们对艺术认真严谨的态度,才能在书台上以他们完美的表演让观众回味无穷,百听不厌!大师们的这些表演作品才能成为代代相传的艺术经典之作。
回顾过去三四十年,大师们慢慢退出了书台,至今的几代评弹人却没能继承好这门传统艺术。没继承好,当然无法再往下言传身教。所以评弹演员的技艺一代不如一代,没有好的技艺展现,观众得不到满足,观众群体自然会慢慢流失。而没有技艺的演员为了留住仅有的些许观众,只能在台上哗众取宠、鸡飞狗跳,用低级庸俗的手段让观众得到“快餐式”的满足,于是演员和观众之间根本就谈不上艺术和艺术的享受了。也许是改革开放,评弹人也想开放一下,自我创新一下。上世纪80年代初武侠题材,新编现代题材评弹书目盛行,但我们要冷静地看待这些新创书目。新创书目的确可以调动观众“猎奇”的心理,吸引观众进书场。可是大部分新创作品生命力不强,纯粹是听情节内容,艺术性和娱乐性不高只能听一遍,业内术语叫“复不起”。看到某某演员书店买本书,再稍稍查点相关资料就能一部新书诞生,接下来可以生意兴隆,霎时间效仿者众多,演员把新书在所有书场说一遍,再创作新书。这样的演员多了,书场里观众的欣赏角度也会发生变化,把评弹观众的欣赏品味带进低俗的深渊。慢慢地评弹观众的审美趋向变了,演员为了迎合观众,也变得低级庸俗,这是恶性循环!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是靠演员引导的,有艺术的演员能引领观众的视听审美情趣。请问文革后,有哪部新编长篇评弹被内行人士和观众一致叫好,成为传世之作的?答案可以说没有!哗众取宠,矫揉造作只能得到一时风光和廉价的掌声!评弹的迷人处,是百听不厌,回味无穷!
德国钾盐集团有关人士分析认为,从中国化肥发展历史及现状来看,中国80年代前解决氮肥缺乏问题,主要产品借助于碳酸氢铵和尿素,之后分别面临磷肥缺乏和钾肥缺乏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产品分别借助于磷酸铵和复合肥,那么未来作物将对镁的需求量较大。
很多“老听客”(资深评弹观众包括内行)一直在抱怨现在的书场中根本无书可听,只能在家听以前的录音,沉醉在过去美好的精神享受回忆中。被广大评弹观众和内行人士所称颂的,还是那些已故大师、名家的传统书。
“枫桥经验”作为一种本土的社会治理模式,随着社会转型已走上法治化征途,但这个过程漫长而曲折。法院作为司法机关,积极参与“枫桥经验”实践,引导和保障其法治化发展,作了诸多工作,但也面临困惑。
现在很多青年演员连一整部传统书目都没有听完,怎么可能传承创新?青年演员都能唱几段传统开篇、选曲,大部分都在唱名家录音的音符,说表功夫就更别谈了。现在有很多青年演员都说不来传统长篇评弹,他们为了生活,选择了一些经营性茶楼茶室进行开篇的演唱,但是在演出过程中,三弦琵琶乱弹,琵琶伴奏张调用沈调、薛调过门;弹三弦蒋调出现薛调过门;弹琴调用蒋调过门……如此的乱弹琴怎么能展示评弹艺术音乐的优美?在演唱过程中,一些演员对于唱词的咬字也是自由发挥,没有口劲,没有字的头腹尾,不归韵,唱得有气无力,只有声音,没有字眼……我们这样的状态,怎么做评弹的接班人?
新常态的背景下,以腾讯为例,探究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到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的演进过程中,数据管理转型是一种构建模式,需要在组织竞争的优势上进行验证,提升专业的技术性与复杂性,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企业实现人力资源数据管理演进,并对大数据的挖掘、分类、预测等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与探究。将大数据新理念渗透到人力资源各个板块当中,实现用户和员工共同参与的开放性共享创新生态构建。
现在的青年学习研究评弹这门古老艺术,的确很难!我们不是评弹鼎盛时期的学生,不能直接视听最高水平的评弹艺术,只能靠听录音和观看少许录像资料,我们这一代被称为“奶水不足”。但我们不能埋怨时代,只能面对现实,重新俯拾过去的遗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已经涉足评弹,就该好好学习,尽力而为!尽量多学几回传统书,多学几首传统流派开篇、选曲,提高自己的基本功。现在评弹团的领导和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传承的重要性,只要有机会就让青年演员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教习传统书目、传统开篇、选曲,这是延续评弹的良好举措,至少让青年演员正面接触传统技艺,了解自己的不足。但这是被动的学习。作为演员,还是要主动学习,从现在开始,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喜好和条件,认真学习传统评弹流派,尽力全面理解和掌握传统说唱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评弹演艺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评弹的演出是个体艺术,但也有传统的说、弹唱技法,代代相传,只有理解掌握了前辈的精华,才能革新和提高。传承不是墨守陈规,固步自封,相反是为坚实的创新打基础。成熟的艺术创新都有它的根,当今评弹的根就是蒋张严杨等大师名家的作品。多听、多看、多悟他们的作品,自我练习揣摩,这是评弹演员台下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回望现今评弹界的优秀演员,大多都是传统根基非常扎实的。各类专业赛事上获奖和获好评的传统型演员占到绝对的比例。青年演员传承传统评弹是必须的,不要浮躁地追求创新,急功近利,而是赶快珍视自己的青春,做一名传承传统评弹的青年!
标签:评弹艺术论文; 承传论文; 苏州评弹论文; 表演市场论文; 青年演员论文; 评弹演员论文; 90后论文; 江浙沪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