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远郊型乡村的规划实践——以安徽利辛马店孜镇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为例论文_张磊

理想空间(上海)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82

摘要:马店孜镇地处利辛县西南10公里处,S305省道与西淝河河道承担其主要对外交通,农田、水系等生态基底成为其仅有的资源,属于我国普遍存在的远郊乡村类型。马店孜镇的普遍性特征使得它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可复制化优势,本文借此案例分析乡村规划的困境、需要突破的瓶颈,确定如何合理定位发展方向,以此探寻远郊型乡村的规划与建设的新路径。

关键词:乡村规划;农业园规划;远郊型乡村;马店孜镇

1 引言

伴随着国家对乡村发展的重视度逐步提高,乡村规划经历了由生变熟的变化,安徽省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指导美丽乡村的实施。马店孜镇规划过程中面临着农村无特色、经济无优势、农民无固定收入,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摆脱三无的大众化困境?怎么利用现有资源,取长补短?怎么制定合理有效的规划并保证其一步步实施落地?这些问题同样也是其他远郊乡村规划实践中所面临的难题,很值得深入的学术研究。

2 马店孜镇概况和特点

2.1区位经济条件

马店孜紧邻利辛县城西,距离利辛县城仅有9公里,距离阜阳约40公里,是阜阳—利辛经济圈的中心地带。自从新成立地级亳州市以来,马店孜在区位上一直处于阜阳、利辛的边缘区域,随着阜阳东向发展战略的推进,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马店孜的经济区位条件得到改善,将有可能成为“阜阳的前庭,利辛的后花园”

2.2规划中所需突破的瓶颈

(1)交通条件差

对外交通主要靠S305省道与外界联系,距离县城需要10公里的路程;而内部交通现状差,路网杂且乱。导致通而不畅,路面多以石子或泥土为主,雨天通达性差。

(2)村庄分布零散,土地利用混乱

范围内村庄较多而且分布较为零散,最终也就导致路网的错综复杂及土地的乱用乱建,这样一方面使得用地产生过多的浪费,另一方面使得基础设施较难均匀分布。经过对现状土地的整理测算,需要整理的用地2652亩,占整个规划范围的6.2%。

(3)居民无就业保障,经济无稳定来源

村民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留守村落的村民多为老人和小孩,而对于那些留守农民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对于他们,庄稼收入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除去种地成本,他们的收入很不客观。闲暇时找处建筑工地兼职是他们的另外一大经济来源。除此之外,几乎无它。因此,净收入增加一直是他们最迫切的渴望。另外一部分村民选择了外出打工,这也就是导致村中部分住宅空置破败无人打理的原因。

3 马店孜镇现代农业园规划过程中解决的几个核心问题

3.1总体定位及发展理念

针对马店孜镇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基地在保证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社会和谐扶助共生、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共生、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支撑,建设集农业生产观光、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宜农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农业园区。

3.2农业区划

(1)整村

整村,即梳理现状的村落以及聚居点布局,整理出需搬迁村庄,并集中归并入四个新建新农村。而原村庄建设用地全部则转变为耕地(复耕)。

(2)理地

理地,即通过土地整理,对规划范围内坑塘水面、内陆滩涂、沟渠、设施用地等裸土地或者未利用的土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性质进行调整,使之转变为耕地,从而增加农田面积。(如下图——规划村落归并图)

(3)农业功能区划

农业功能区划分为观光农业类、养殖农业类、经济作物类、一般种植类。又可分为高级水产养殖区、花卉培养区、生态农粮种植区、绿色蔬菜大棚基地、文化农庄、农业观光示范区、休闲农场。

3.3新农村规划

按照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以广袤的生态田园风光为基底,打造江南水乡、美徽江南、百纳小镇、百纳湖畔四个各具风格和特色的农民安置村落。同时,导入社区、医院、办公、市政等相关配套。革新新农村居住模式,未来将整个片区打造成安徽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规划通过对比安置需求下的传统新农村模式和有机活力的新农村模式,最终选择了富有活力与变化的开发模式。

4 马店孜镇现代农业园规划实践借鉴

4.1应用大数据,增强规划合理性。

规划中现状分析主要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部分。其中定量分析主要通过现场调研和调查问卷获取一手资料,由于调研的方式和问卷的内容设计可能欠缺一定科学性,通常这种情况下获取的数据都存在着覆盖面小、主观能动性强、成本费用较高以及周期较长等弊端。而定性分析主要源自实地踏勘或访谈得到的文字、图片或影像资料,侧重对社会现象变化的归纳,从以人为本出发,顾及村民个体感受,得出详尽数据,时效性高、成本大。

4.2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规划通过明晰农村土地产权,让农村的沉睡土地活跃起来,确保农民享有更多财产权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

首先,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由原来的村民个人承包责任制转变为农场主承包责任制,农民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或者入股的方式将土地整租或整包给农场主,同时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经农业合作社发往区域性服务平台,再通过互联网和农业物流发往各地需求者,这样以来既保证了农田有人种又提供了农村就业岗位、保证了农民的稳定经济来源。

其次,合理整治农村土地,有效避免土地乱占乱开发的浪费现象,合理利用自留地、林地及山地等各类闲置用地。让那些沉睡的土地活跃起来,物尽其用,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对其进合理利用。

而对于国家层面,要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

4.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配置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动态过程。由于受限于资源条件、人口、区位等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新农村规划中大多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分配,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的合理化与可持续发展。但是其他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建设标准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首先,在项目的安排上要优先考虑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水、电、路的建设等;其次要加大对建立和健全农村环境保持长效机制的财政支持力度,要保证专款专用;再者要特别重视农村污水及垃圾处理问题,健全和完善农村环境设施建设,把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放在首位,确保农村的生态环基底不被破坏;第四、要持续重视农村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要想做到城乡统筹,单靠硬件设施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靠公共服务这些软件设施的支持;第五,良好的政策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政策的扶持可以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充分调动民企投资农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4加强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现如今政府和媒体越来越多地将目光转向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纵然国家一再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制定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但是现实中保护生态环境这条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对农村干部开展生态保护培训,让他们带领村民保护自己生态家园,成为保护环境的先行者。同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让人们明白生还环境和生命健康的密切联系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唤起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通过建立相关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尊重现有格局。在村庄现有布局和格局基础上,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和环境,保持乡村特色,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便村民生产,慎砍树、不填塘、少拆房,避免大拆大建和贪大求洋。确保基地的建设是在保护前提的前提下适度开发。

当然相关部门也应该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守护好农村的蓝天、绿水、青山。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引导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境保护。对于条件具备的地方,可开展“以奖促惩”的形式,奖励环境保护优秀的村庄和个人,提高农民环保的积极性。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系。

4.5实行“助村规划师”制度

目前,许多新农村规划不能很好的切合实际或者落地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失规划设计者与规划适用者之间的有机衔接,而“助村规划师”制度建立可以为此提供良好的纽带。通过助村规划师可以深入了解人们的真正诉求,并与行政管理部门建立有效的沟通,既能如实获取现状问题又能及时带领团队作出解决方案,这样的方案保证了时效又保证了质量。“助村规划师”不仅能够熟悉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掌握当地的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及各种具体操作程序,又能通过日常与人们的接触向其普及规划法律法规知识、引导人们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关于“助村规划师”的具体选拔,要求在熟悉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熟悉乡村规划设计与实施步骤,并具有相关经验者方可参与。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对选拔的过程进行把关,并定期实行考核制度。

5 结语

地处远郊的乡村既没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又没有优越的资源条件,规划可以将其发展目标定为美丽的乡村也可将其定为现代农业园,虽然两种途径均可以将其建的更美,但是笔者认为应当以现代农业园的规划方式将各个村庄与周边统一协调起来,这样既能通过将乡村的自然山水、田园土地转化为农业园的方式保留村落的自然格局;又通过自治的管理方式,克服市场化的侵袭.保持村民居住在本地,维持乡村模式,并转型成为一个积极、有活力现代社区;同时还能通过保留历史场所、创新历史文化空间、发扬传统生活的文化习俗、延续有文化特征的场所,将村庄规划建设为具有乡村物质形态特征和历史文化特质的现代农业社区。

通过马店孜镇现代农业园规划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希望可以给远郊区域的乡村提供一种新的规划模式,传达新的乡村规划的价值取向,引导远郊区域的乡村选择更可持续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孙施文.准确把握农业新常态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金兆森,陆伟刚..村镇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文剑钢,文瀚梓.我国乡村治理与规划落地问题研究 [J].现代城市研究,2015(4).

[4] 仇保兴.生态文明时代乡村建设的基本对策[J] .城市规划2008(4)

论文作者:张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5

标签:;  ;  ;  ;  ;  ;  ;  ;  

新时期远郊型乡村的规划实践——以安徽利辛马店孜镇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为例论文_张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