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社区发展现状及基本特征_社区功能论文

上海浦东新区社区发展现状及基本特征_社区功能论文

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发展现状及其基本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浦东新区论文,上海市论文,基本特征论文,发展现状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基于浦东新区6年开发开放的实践,从社区发展角度出发,分析研究其日渐凸现的多类型并存、多元化发展的社区现状,揭示社区布局与发展的基本特征。以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浦东新区城市化、现代化社区的认知,推动浦东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浦东新区 社区 城市化 现代化 多元化

浦东新区经过6年的开发开放,城市化、现代化社区已初具规模。从发展方向上看,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与国内许多开发区的发展不同,它不是单纯的经济开发,而是城市规模、功能的开发,是浦东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浦东新区不是单纯的经济开发区,而是要建成新型的现代化城市社区,是上海21世纪成为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而又科学地研究浦东新区社区发展的现状及其特征,将为浦东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基本的前提条件。

一、多类型并存、多元化发展——浦东新区社区发展现状

浦东新区位于我国黄金海岸与长江的交汇处,背倚地沃人杰的长江三角洲,濒江临海,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浦东新区土地总面积552.75平方公里,[①]到1994年底,户籍人口146.20万人,人口密度为2797人/平方公里,[②]其中城镇人口88.05万人,占60.2%,农村人口58.15万人,占39.8%,[③]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5‰[④]。

基于历史原因,一江之隔的浦东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浦西地区,同时浦东新区现有的11个街道、5个镇、27个乡[⑤],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其内部发展速度的差异和不同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浦东新区的社区发展体现出以下基本格局:

(一)城市化社区带

这部分面积为32.96平方公里[⑥],占浦东新区总面积的6.4%,在新区西部体现出沿黄浦江分布的区位特征。该社区内的11个街道均为上海旧市区所辖,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基本为浦西市区的地域延伸,但服务设施的建设及管理水平却落后于浦西。

由于受原有经济布局的影响,这是目前浦东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经济结构基本为工业型,同时也有一定的社会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及管理服务设施,街道社区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强。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该社区内城市功能有很大改变,原有工厂区与居民区杂处的状况正逐步分化,社区建设与功能定位朝着金融、贸易、商住、信息服务方向发展,现代化中心城区的轮廓日渐清晰。

(二)准城市化社区带

这一类型社区主要是指那些分布于乡村区域中的建制镇区,总面积约34.17平方公里[⑦]。这一地区得益于浦东新区快速发展的大规模市政建设,受到老城区及开发区建设辐射的影响,变化较大,许多城镇的发展已带有明显的城市化特征,成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又保留着与周边地区相融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城市设施建设及管理水平也低于城市化社区,社区内的城乡二元化特征十分明显。

(三)新兴城市化社区

该类型社区主要是指浦东新区的各规划开发区,目前除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已经形成与浦西城市化地区连片发展的格局外,其它如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王桥、华夏开发小区和星火工业园区等开发区均位于此地区。这已经成为浦东新区开发建设最具活力的地区,从一开始开发区的规划就较为合理,社区内服务设施也较为完善配套,生产区、生活区、商业区的规划建设更多的体现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目的,并逐步成为浦东新区二级开发建设的中心地区。同时,由于各开发区功能定位的不同,人口规模及开发程度的差异也使每一开发区呈现出其独特的发展特质。

(四)非城市化社区带

目前浦东新区的非城市化社区仍占主要部分,1994年新区农业人口为41.5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8.4%[⑧]。同时非农业人口中的相当一部分也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刚刚转为城镇户口的农民,而且以居住在原来所属的农村社区居多。社区人口的同质性较强,社会流动频率较低;社会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远不如城市化社区复杂;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受传统势力的影响仍然很大。因此非城市化社区仍是浦东新区的主要社区类型,这类社区的开发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浦东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及其进程。

二、浦东新区社区分布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浦东新区开发开放较晚,现有城市化、现代化总体水平较低

,但历史遗迹少,发展潜力巨大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浦东的经济建设和市政建设并没有实质性的发展,现代化、城市化水平远滞后于浦西地区,因此“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说法便成为特定发展阶段上海人社会心态的真实写照。但反观这一实际状况,浦东地区由于人口密度小,分布稀,受制因素和历史遗迹较少,与浦西相比,旧城改造的任务反而较轻,更利于制定前瞻性的城市规划和进行起点高、范围广的连片开发。发展的空间及潜力都明显大于浦西,因此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将更能体现现代化城市社区的特点和功能。

(二)城乡二元化模式并存的主体结构性特征

浦东新区是一个已经基本规划完毕,正在不断开发建设的地区,但同时目前的现状还是一个以农村社区居多的城乡结合区。由于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以及城乡发展目标的不同,这两类社区在开发与管理的目标定位和功能定位上也各不相同。随着浦东新区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如何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实现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的平稳过渡,将成为浦东新区开发建设的关键。

(三)以规划区功能开发为重点,带动非规划区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

浦东新区现有的地域组合类型可分为两大类:规划区和非规划区,两大地域组合中又都包含着多种社区类型。尽管目前浦东已经进入实质性启动的规划区面积还不大,但它每年都在不断地向外扩大延伸,已经涉及到越来越多的乡、镇、街道。同时规划区开发建设的目标也不是建成单纯现代化的工厂区、生产区、金融贸易区,更重要的是放在浦东作为现代化大都市开发建设的总体背景下,使其发展成为适合居住、方便生活、环境优美、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城市社区;同时以此为基点,带动周边地区的共同建设和发展,形成浦东新区总体发展的大格局。

(四)社区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有序性

浦东新区目前的社区类型,由于受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沿江、沿路、条块结合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类型社区之间在地域上并非紧密相连,而是散落于浦东新区的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老社区的改造振兴,新社区的开发建设以及农村社区城市化发展同时并存的现状,使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体现出有规律分布和梯度发展的态势。

(五)浦东新区社区管理体制多元化、复杂化特征

从1990年浦东新区全面开发开放,到1993年1月1日浦东新区管委会的正式成立,经过几年发展,到目前为止浦东新区基本形成新区管委会——开发区——街道、乡、镇的管理结构体系。同时由于各开发区内开发公司的成立、乡镇政府的现实存在以及大量物业公司的组建,各自都对其管辖区域和业务领域进行规划、建设和组织管理,以条、块分割为基础形成了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机制复杂化的管理体制。

注释:

①③④⑥⑦⑧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局编:《’95年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第33页、第36页、第39页、第34页、第34页、第36页;

⑤上海统计局编:《’95年上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256页。

标签:;  ;  ;  

上海浦东新区社区发展现状及基本特征_社区功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