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电影论文,金融危机论文,产业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3969/j.issn.1008-3499.2009.03.024
中图分类号:G229.23; J9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99(2009)03-0090-05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受国际经济大气候影响,中国部分地区经济萎缩明显。而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却登上了一个新的历史巅峰。然而,面对成绩,每一个观众、电影从业者和研究人员都不禁会问:金融危机仍在继续的2009年,中国电影该如何应对?环顾世界,回顾历史,我们或许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一、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电影业的冲击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电影业遭受冲击的报道屡屡见于各大媒体,年末一些国家电影协会发布的票房数字和一些电影公司发布的年报确确实实表明了冲击的严重性。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影融资困难
电影业出现资金困难问题,表现最突出的是身处金融海啸中心的美国。2004年开始,好莱坞融资方式发生了一场革命,行业外第三方资金承担了30%到50%的制片成本,这些资金是由华尔街银行如美林、高盛、摩根大通从投资者那里用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的方式募集到的。据统计,从2005年到2008年,对冲基金伙同主要的投行如美林证券、雷曼兄弟在电影中投资了约150亿美元,仅美林证券在2007年就为双峰娱乐电影工作室(Summit Entertainment)和米高梅旗下的联艺公司(United Artists)分别投资了10多亿美元和5亿美元[1]。如今,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证券被收购,德意志银行和德利佳华银行境遇不佳,加之投资信心大大受挫,资本市场流动艰难,一些拥有这些电影公司的母公司的市值大幅缩水,好莱坞面临资金周转困难,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二)影片数量减少
因为资金不到位,票房预期悲观,一些电影不能按时完成制作,一些电影项目被延迟或取消,一些电影推迟了档期,这样直接导致上映的影片数量有所减少。2007年秋季黄金档,好莱坞推出了148部新片,而2008年同期却只推出了95部新片,减少了53部,减幅达36%[2]。这虽与2007年11月的编剧罢工有关系,但金融危机使得一些影片的档期推迟也是一个关键因素。2008年10月,派拉蒙影业公司宣布每年减产5部影片,还搁置了与德意志银行一项4.5亿美元的交易,此项交易可能为30部影片提供资金,其中包括定于2009年夏季上映的《变形金刚》续集[3]。迪士尼决定放弃《黎明行者号》(Ⅲ)的拍摄,派拉蒙和梦工厂分家,筹拍多时的《39条线索》和《芝加哥君子审判》也惨遭流产。因此,2009年,好莱坞出品的电影将继续减少。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现象,比如在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超过1/3的电影项目暂时停滞。俄罗斯最大的电影制作商联合体Mosfilm计划拍摄的89部电影中超过20部被生产商取消或推迟[4]。
(三)电影收入减少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北美周末票房排行榜上即使是榜首影片的票房都未能超过3000万美元,周末票房前12名的总票房额一直徘徊在8000万美元左右,是2003年9月以来的最低点。一些非常看好的影片票房也出人意料,迪士尼的《纳尼亚传奇:凯斯宾王子》全球票房4.18亿美元,比起首集7.38亿美元的票房,获利显然没有达到片商预期。2008年北美票房收入约97.8亿美元,比2007年略涨,但这应归功于票价的提高,实际观影人数大约减少4000万[5]。2008年迪斯尼的票房表现也不佳,北美票房比2007年缩水4亿多美元。2009年2月,迪士尼发布的财务报告显示,第一季度的净利润下跌32%,其中制片厂利润下跌了64%[6]。根据日本和意大利的电影协会公布的票房信息,这两个国家的电影票房在2008年也分别减少了1.2%和3.8%,观影人次分别减少了1.7%和4.1%。
二、金融危机下其他国家电影业的应对措施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也严重冲击了当时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业,比如韩国、日本的电影业和香港的电影业。但在金融风暴之后,亚洲电影业的霸主地位由韩国担当,而香港电影业曾经一度严重凋零,这主要就与他们采取的措施有关。香港电影业采取的应对措施是行业性的,主要有三种:降低票价,电影界于1999年组成反盗版大联盟,减产及降低投资,当然这些措施都比较滞后[7]253-256。而韩国早在1994年就组建文化政策开发院,在1996年设计了电影业开发方案,并成功举办了首届釜山国际电影节。1997年韩国通商事业部宣布电影业及相关产业属于风险投资业,这意味着电影融资比较容易,并且可以享受减免税等优惠待遇,并出台了《电影业促进法案》(Promotion of the Motion Pictures Industry Action)和该法案的强制法令(Enforcement Decree of the Promotion of the Motion Pictures Industry Action),并且在1997年,韩国政府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为包括电影业在内的文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1998年,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取消电影审查制度,代之以分级制,国有的电影振兴公司为10部电影作抵押版权融资,共提供30亿元韩币。1999年,成立了“影视振兴委员会”;2001年,又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把电影业综合到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框架之内。这一系列措施使得韩国电影业在上世纪末迅速崛起。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好莱坞电影业主要采取的是企业性措施,比如机构调整、压缩开支、项目调整、推进合作、特殊营销措施等。
机构调整包括裁员、出售或停止运行某些部门,如华纳兄弟在2009年1月21日宣布拟裁员800人,占员工总数的10%。NBC环球公司旗下的环球影片公司,在2009年1月5日宣布将旗下的罗格影业以1.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关系媒体公司(Relativity Media)[8]。制片公司还通过减少明星薪酬,缩减会议、广告、市场推广和行政等各项开支以控制成本。
项目调整包括内容调整、档期调整和拍摄计划调整。内容调整就是选择拍摄一些适合当前社会氛围的作品或修改电影的部分内容:比如二十世纪福克斯计划将金融危机搬上银幕以适应人们了解金融危机的需求;冯小刚因为金融危机重拍了《非诚勿扰》的结尾;再比如1929年经济危机时期的电影内容大多是为逃避现实而设计,表现的大多是既奢华又充满传奇、性和情感的世外桃源。档期调整有内容方面的考虑,也有制作或发行资金的原因,比如派拉蒙的《独奏者》和《反抗军》都推迟档期,避开奥斯卡,主要就是要节省6000万到7000万美元的宣传和广告费用。但考虑更多的因素应该是市场预期,如果有好的市场预期,档期一定不会推延。
许多公司在危机来临之际更是极力推进跨国合作和跨媒介合作。通过投资、合作制片等形式,国际媒介巨头可以更快捷地进入近年来电影市场发展火爆的中国、印度等国市场,通过出售版权、合作开发等形式同娱乐公司合作,授权网上观看下载,开发视频游戏等,使得电影公司能在媒介融合潮流中更多地分到利润。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FIC)宣布成立一个拥有5550万美元的电影基金会,以扶持本国的独立电影和国际合作电影,并在2008年投资近300万美元支持10个新导演的处女作,资助10个电影计划,这些资金还用于支持电影互联网发行网络、VOD点播电影服务及DVD市场的发展[9]。
三、金融危机影响电影业的具体路径
金融危机一般以流动性危机开始,随即带来金融市场危机,最后导致实体经济受到冲击,金融危机的不同阶段对电影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流动性危机直接导致电影产业投资者资金缺位或投资信心不足,一些电影企业项目资金运转不畅。由于缺乏资金,电影企业的项目就会更改或推迟(如影片推迟上映,影片的策划和拍摄搁置或取消,削减拍摄费用等),直接使得发行和生产影片的数量减少,大制作影片减少。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经济前景不明朗,经济信心不足,电影消费意愿降低,会导致票房减少;同时,由于资金紧缺,风险加大,生产商的制片策略将会更加保守,尽可能投资生产市场前景好的影片,使得电影消费相对于其它娱乐消费的竞争力加强。
图1 金融危机影响电影业的具体路径
Fig.1 Specific routes of influence when the film industry is subject to a financial crisis
如果流动性危机持续发展,整体上就可能出现资金流动不畅、资本市场动荡的金融市场危机。资金流动不畅将进一步加深上述影响,资本市场动荡则可能引发企业危机,使企业面临改革或倒闭;资本市场动荡还导致市场信心受损,从而引起市场投资减少和消费计划的变动。投资减少继续引起如前所述的循环:影片数量减少、技术质量下降和消费信心不足,票房可能继续减少。由于经济信心不足,收入减少,人们倾向于便捷、低廉的消费,影视、网络游戏等相对于其它消费项目更受青睐。去电影院使得票房增加,看DVD等授权电影则使电影衍生产品收入增加,而观看无版权的电影,寻求其它形式的替代娱乐则会使电影产业遭受损失。
如果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和深入,将带来市场整体的经济动荡。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的同时,各种反危机力量控制危机蔓延,可能使经济形势逐渐好转,逐步走向恢复。也可能使经济形势继续恶化,电影消费者的生产活动和商业活动减少、失业人数增加,人们的业余时间增多,需要消费富余时间、调节不良心理,娱乐的需求增加,但消费能力下降;如果经济形势好转,人们的娱乐需求也增加。两者都促进了电影消费人数的增加。
总之,社会经济氛围和影片内容影响电影消费人数的增减,各种电影消费方式分流了电影消费人群,最后使得电影票房和其他电影收入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当然,历史经验和现实告诉我们,除非发生非常大的经济衰退,除非产业本身有很突出的运营问题,一般性的经济衰退对电影产业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
电影产业的发展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客观因素是指不依赖消费者的主观意志而迅速改变的因素,包括社会语境、电影产品的内容、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娱乐方式、电影产品消费开支的相对价值和个体经济状况等;主观因素是指消费者的消费心境、消费冲动和消费习惯等属于主观意志范畴的因素。电影是一种文化产品,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需求,属于柔性消费,弹性大,可替代性大。电影市场是消费主体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金融危机不光是一种非正常的经济环境,而且也是一种非正常的社会环境,它使得以上各种因素都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到电影产业的发展。
四、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电影业的影响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最明显的冲击就是出口萎缩导致各种经济衰退现象出现,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运行良好,经济体系安全性比较高,国内市场大,政府措施及时有效,所以,中国经济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所受影响有限,即使现在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但对中国电影业的影响程度有限。根据太平洋电影网公布的统计数据,2008年11月全国可统计影院观影人数下降了15.4%,而2007年同期增长了15.6%。2008年11月的月票房为3.06亿元人民币,下降了18.5%,而2007年同期则增长了28.8%,12月份的票房达到5.4亿人民币,增幅为76.8%,低于2007年同期91.7%的增长率。但2009年1月份票房总额超过了6.4亿人民币,这一方面是消费信心改善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大片的票房号召力有关,如《赤壁(下)》本月就贡献了2.4亿的票房。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还有一批艺术和思想双佳的影片上映,加之电影市场的逐渐成熟,新一年的电影票房总额将会有进一步的增长。但金融危机对行业的整体影响还是不能忽视的。
就中国电影业的具体状况来看,国内电影运营机构分为国有和民营两大类型:国有电影运营机构以中国电影集团等六大电影集团公司为主体,民营电影企业主要有华谊兄弟、保利博纳等。大多数运营机构都是中小企业,有能力得到银行贷款的企业不是很多,即使能从银行借到款项,数额也不大,因此,金融危机对其影响不是很大。另外,中国政府这些年不断增强对电影产业和电影事业的扶持力度,中国电影业发展势头强劲,投资前景看好。而且,中国的金融体系安全系数相对较高,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能力较强,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因此,从整体上看,中国电影业的融资不会遭受太大冲击。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市场潜力巨大,将会有不少国际资本以各种方式进入以寻求合作。但中国电影业的各项保护政策必然对其进入设置种种限制,这一方面保护了中国电影业免受外国电影巨头的强大冲击,保障了国家文化安全;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中国电影业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市场的开拓。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度,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和业界管理者的高度智慧。另外,国内电影融资近年来出现了版权抵押、版权预售、私募基金等新的方式,但政府的相关配套措施还相对滞后,金融危机的冲击会给这些新型的融资方式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中影、华谊等电影巨头能在这些新型融资方式中获得更多机会,但相比之下,许多中小企业既不能从传统的融资中得到保障,也不能从新兴的融资方式中获得资金,就会显得捉襟见肘。
中国电影企业的常规管理能力和运营模式都还不成熟,危机管理经验也相对不足,这次金融危机为中国电影企业摸索和积累产业运作规律、提高企业运营能力、探索应对危机的经验提供了较好的实战场所。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在客观上促进了企业的优胜劣汰,促使中国电影业进行宏观和微观上的结构调整、资源整合,有利于形成合理优化的宏观产业结构和微观企业结构,形成几个实力强大的集团公司。同时也能促使国家的电影政策乃至文化产业政策做出合理、合时的调整,形成适宜电影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五、中国电影业应对策略初探
现有的国有电影企业的转型和民营电影企业以及相关的其他电影产业经营实体的起步都比较晚,相当一部分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经营经验不够丰富,资本积累比较少,因此,这些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规避商业风险的经验和能力相对不足。除了国家提供宏观政策上的指导和行业保护措施外,电影产业的经营实体一定要准确判断形式,把握机遇,规避风险,求生存,求发展。
第一,电影产业的经营实体要做好公司运营的战略调整,积极利用好国家的扶持政策,凭借灵活有效的经营管理措施顺利渡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抓住机遇做大企业规模。
第二,当务之急是立即有针对性地调整企业的经营计划,在充分分析内外部环境现状及可能情况的基础上,重新论证企业正在运行的经营计划和将要实施的计划,对于一些不宜继续进行的项目要果断暂停或推迟进行,立即投入实施一些适应新情况、经营前景好的计划。比如利用金融危机这个社会氛围,就可能会制作一些具有轰动效应的作品,树立品牌形象。
第三,在管理上要规范操作流程,用制度和计划的科学性、可行性保证风险的控制。用现代科学管理制度管理商业片的操作,充分尊重艺术创作人员的艺术独创性。依照拍摄预算有效控制拍摄成本,用效率和质量占有市场,控制商业风险。
第四,前期策划要做好故事策划、制片发行策划和其他各种预案。特别是高投入的商业大片在拍摄之前要充分做好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市场调研,用科学的现代商业操作方法保证作品的观众口碑和市场占有率。影片营销要找到与整个社会文化氛围、观众群定位和影片故事内容相协调的最优的诉求策略,走效率策略之路。
第五,根据市场行情灵活调整院线票价,开展票价优惠活动。现在的票价相对于许多有消费意愿的潜在观众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再加之金融危机可能要造成一些原有观众的收入降低,从目前保护市场和长远一些拓展市场的角度来说,票价优惠活动意义巨大。
第六,后电影产品开发可针对当下金融危机的社会背景,注重温情抚慰功能,开发一些有助于人们感情交流、情绪宣泄的玩具、饰物,物美价廉,让消费者乐于消费。
第七,影视界联合发起“应对金融危机,发展民族电影”的集体行动,倡议电影人自降身价,挤成本泡沫,提高作品质量,以一种共赴时难的业界集体姿态应对金融危机。
另外,政府也要以良好的政策环境保证电影业的发展,及时出台相关行业的政策法规和电影业的政策法规,比如与电影的融资、企业体制改革、产权评估等相关的金融、企业、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特别是金融危机使得新兴的电影业融资模式面临困境,严重困扰了资金来源不足的中小企业,它们现在最亟须的就是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如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和信贷担保制度,以解决现在比较严峻的融资问题。
金融危机之下,只有在政府、行业组织和电影企业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的电影业才能保持良好的势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收稿日期;2009-05-10;修订日期;200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