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 湖南长沙 410005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管内超声在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方案选择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到2015年6月间收治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为临界病变,并行常规血管内超声检查,按照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两组,冠脉最小管腔面积(MLA)≤4mm2(非左主干)或≤6mm2(左主干),给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其余患者则给予药物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随访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均显著好转,随访5月,无一例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不良心脏事件。介入治疗组的患者和药物治疗组患者的心绞痛复发率、扩血管药物停药率、减药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进行血管内超声,可以有效判断其病变程度、斑块性质,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方案
临床上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冠脉狭窄程度在40%-70%之间的情况成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1],近年来不断有报道显示,部分突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或者突发心源性猝死患者发病时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尚处于临界病变状态下,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或者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2],因而,对病变部位的斑块性质进行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冠脉造影是用造影剂显示血管腔,并不能显示血管壁的病变,可能低估了病情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随着血管内超声检查技术的问世,为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更为详细的信息。本文就我院2014年11月到2015年6月间收治的冠脉临界狭窄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血管内超声检查对于临界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1月到2015年6月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为单支或多支冠脉狭窄程度在40%-70%之间,并常规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并按照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最小管腔面积(MLA)≤4mm2(非左主干)或≤6mm2(左主干)为参考标准[3],将其分为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符合该标准时,给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其他患者则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组患者45例中,包括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0例,其年龄在48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6±5.2)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35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14例,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18例,有吸烟史的患者20例。
药物治疗组患者18例中,包括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5例,其年龄在45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9±5.1)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13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6例,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8例,有吸烟史的患者8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等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血管内超声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Volcano-S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作为诊断仪器,对行冠脉造影提示为临界病变的患者实施血管内超声诊断。经指引导管向冠状动脉内注入硝酸甘油100-200ug,沿导丝将超声探头送至冠脉病变远端,与超声诊断仪连接之后,采用自动回撤系统装置,一边以1mm/s的速度自动回撤超声导管至指引导管内,一边对图像进行记录并存储在CD光盘上。观察斑块的性质,并对其偏心指数进行计算(以偏心指数在0.5以下为偏心性病变,当病变处血管单侧血管壁正常也可判断为偏心性病变)。同时对斑块的面积、管腔横截面直径、面积等进行测定,观察其冠脉狭窄程度行分析。根据冠脉重构指数的计算结果判断其是否合并重构情况,该结果在1.05以上被称为正性重构,而计算结果在0.95以下则为负性重构,结果在0.95-1.05之间为无重构[3]。
1.2.2 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组患者给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根据诊断结果选择在IVUS指导下完成冠脉支架植入手术,经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常规置6F鞘管,引入导丝,沿着导丝在狭窄处置入冠脉支架,经IVUS检测冠脉支架贴壁及膨胀良好,经造影复查,远端血流TIMI3级,拔出鞘管,加压包扎。术后常规给予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口服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药物治疗组患者按指南给予常规的药物及扩血管药物治疗。
1.3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随访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检查结果
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经血管内超声的诊断结果,可见两组患者的最小管腔截面积、面积狭窄程度以及重构指数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病变处外弹力膜横截面积与偏心指数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均显著好转,随访5个月期间,无一例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不良心脏事件。介入治疗组的患者治疗后,可完全停止扩血管药物使用的有20例,可减少扩血管药物使用的患者10例,分别占44.4%和22.0%;3例患者有心绞痛复发表现,占6.0%,经再次介入治疗后缓解。药物治疗组患者中,可停止用药的有8例,可减少用药的有5例,分别占44.5%、27.8%;1例患者出现心绞痛复发,占5.6%,改行介入治疗后缓解,两组患者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虽然冠状动脉造影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其对冠脉狭窄程度的评估结果是根据病变处临近正常血管的管腔内径判断得到的,考虑到冠脉粥样硬化的弥漫性特点,真正意义的正常参考血管并不存在,且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冠状动脉重构现象的发生,也会对检测结果准确程度造成影响[4]。因而,临床上将狭窄程度在40%-70%之间的情况定义为临界状态,该状态下的生理学意义并不十分明确,无法对介入治疗进行有效指导。冠脉造影因受投照角度、参考血管段病变、血管正性重构等因素的影响,其实际病变程度可能很重,而血管内超声不受投照角度的限制,能检测管腔360度横截面,故对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临界冠脉病变的患者,可通过血管内超声检查协助诊断,它的应用有效结合有创导管和无创超声技术,不仅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血管壁结构、精确测量血管腔径,还能辨认脂质、纤维、钙化和坏死等斑块性质,从而协助临床治疗介入方案的选择,避免低估患者病情,无法及时行介入治疗引起不良预后或者高估患者病情,增加治疗负担等情况的发生,本文比较了血管内超声评估分组后,介入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情况、随访结果,其效果相当,提示治疗方案合理,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君哲,高峰.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J].中国中国循环杂志,2014,29(12):1049-1050.
[2]刘锐,曹晶茗 .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诊疗的研究进展 [J].医学综述,2012,18(10):1570-1572.
[3]Ioannis I,Thomas S,Erminio B,et al.Incidence,Predic-tors,andOutcomeof Thrombosis After Successful Implanta-tion of Drug-Eluting Stents[ J] .JAMA,2005,293(17):2126
[4]王巍彬,程标.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3):166-173.
[5]田志强.血管内超声在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方案选择的意义 [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3):1219-1220.
论文作者:范文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5
标签:患者论文; 超声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血管论文; 临界论文; 造影论文; 两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3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