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世界共产党之歌”和“说服世界之歌”考证_西夏论文

西夏文《天下共乐歌》《劝世歌》考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乐歌论文,天下论文,西夏文论文,劝世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介绍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的两首西夏宫廷诗。西夏宫廷诗今存30首左右,此前已发表的有3 首(注:已发表的三首诗歌是《夏圣根赞歌》、《新修太学歌》和《造字师颂》。《夏圣根赞歌》有克恰诺夫俄译,《新修太学歌》有西田龙雄日译,汉译文见聂鸿音《西夏文〈夏圣根赞歌〉考释》(《民族古籍》1990年第1 期)和《西夏文〈新修太学歌〉考释》(《宁夏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造字师颂》的译文见克恰诺夫《献给西夏文字创造者的颂诗》(《中国民族史研究》第二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本文发表的是第四首和第五首。这两首诗虽然并没有什么思想意义,但可以聊补西夏文学史料之缺。

《天下共乐歌》和《劝世歌》各有两个抄件,均于1909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水城遗址出土,今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编号分别为инв.No.876和121。俄藏876 号写卷曾被戈尔巴乔娃和克恰诺夫判定为“西夏宫廷诗残卷”(注:З.И.Горбачеваи Е.И.Кычанов,Тангутские рукописи и ксилографы,Москва 1963,ctp.54.白滨译作《西夏文写本和刊本》,见《民族史译文集》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资料组编译内部资料,1978年,第34页。),全卷存诗7首,《天下共乐歌》和《劝世歌》是卷末的两首。俄藏121号文献两面有字,正面是西夏诗歌刻本,其中包括著名的《大诗》和《月月乐诗》,背面另抄有近30首西夏诗歌,在尾部也有《天下共乐歌》和《劝世歌》。876号原件保存尚好但字迹潦草,121号原件虽字迹较为工整但因有正面透墨而颇难辨认。本文的录文是在校读两份原件的基础上作出的,两份原件的内容有以下5处不同:

(1)876号在每首诗的诗题下都写有作者没息义显的名字,121 号未录。

(2)《劝世歌》第一句第三、四字876号作“四天”,121 号误倒。

(3)《劝世歌》第十四句末字876号作“寿”,121号作“年”。

(4)《劝世歌》第十九句首三字876号作“汝我辈”,121 号末录。

(5)《劝世歌》第二十三句首四字876号作“尊者大人”(上之大人),121号未录。

下面是两首诗的汉译文,相应的西夏原文见文末“附录一”和“附录二”。

天下共乐歌(没息义显)

从此时,母子安宁息争战,所念者,吉祥瑞相无差异,

君国和暖盛文德。因此上,明王贤臣德本同。

治理军民,上下同心如鱼水; 万赤面,人人屡屡赞德恩。

举擢善智,内外同谋似龙云。 美日良辰,吉帐神宫仙乐奏,

千黑头,纷纷攘攘咸拱手;君臣民庶,共相欢娱宴饮乐悠悠。

劝世歌(没息义显作)

三界四天上下, 彼人一日高一寿。

分有十八地层。 我辈之身上无光日月明,

所在欲界造业多,彼日月,半暖半寒不相合;

杂部军民族部众。遵嘱念诵贡品奉,

我辈于此,得成人身乐事少, 彼贡品,或多或少无监者。

寿命短如草头露。汝我辈,美其服,千千舍命似蛆虫;

先祖贤圣先祖君,甘其食,万万结怨如牲畜。

美名虽在身不存;虎狼腹心毒蛇目,

此后善智此后人,黑头相处言谈无礼生厌恶。

寿常在者何尝有?尊者大人,汝从此夜寐观德念,

念彼时,国王被杀主被害,夙兴转而未见行仁义。

天人大神有老时。汝往上天世界时,

上天娱乐十八节,何由侍奉佛腹心?

这两首诗的作者叫“没息义显”。“没息”()不见于迄今刊布的所有西夏姓氏资料,但从西夏文《三才杂字·番族姓》可知,“没”和“息”都是西夏姓氏中的常用字(注:李范文、中岛干起:《电脑处理西夏文杂字研究》,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1997年,第118、161~163页。),则“没息”当为西夏姓氏无疑。

《天下共乐歌》的第一句后七字和第二句构成一联,其中“母子安宁”和“君国和暖”为对仗,西夏文原作“母卧子住”和“君柱国暖”,这在当时大约是一种表示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形象说法。

诗的第五句和第六句构成一联,歌颂的是举国上下同心同德的融洽关系。“善智”与“军民”为对仗,可知一般用为形容词的“善智”在这里必是用如名词,考虑到其中的“善”字又可以有“刚勇”的意思(注:李范文:《同音研究》第439页,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6年。),我们估计这里的“善”和“智”分别指的是“刚勇的人”和“有智谋的人”,也就是武将和文臣。这一联每句的最后三个字“如鱼水”和“似龙云”在西夏文原作“鱼水如”和“龙云性”,它们之间显然是古汉语诗歌中常见的那种“互文”关系,应该理解为“性如鱼水、龙云”,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情同鱼水、龙云”。以龙和云来比拟不可分离的关系在汉族文学作品中少见,也许作者是借用了“云从龙,风从虎”的俗谚来凑成对仗,然而考虑到鱼离开水便不能生存而传说中的龙则否,我们似可感觉“龙云”的比喻在这里用得有些牵强。

诗的第七句和第八句构成一联,其中的“黑头”和“赤面”是指西夏国内两个主要的人群,这在西夏学界已经反复讨论过了。这一联中每句第四个字到第七个字在西夏文原作“所闻闻数”和“已重重各”。“重重”又可解作“反复”或“屡屡”,“各”是“各自”的意思,因此我们把“已重重各”译作“人人屡屡”。根据“对文见义”的原则可知,“所闻闻数”一定也是指的“所有的人都”,而不会和“闻”的本义“听见”有什么关系,又考虑到“数”在西夏文献中往往有“多数”的意思(注:李范文:《夏汉字典》第9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所以我们这里把“所闻闻数”译成“纷纷攘攘”,为的是表示人多。

第九句的第二字在西夏字典中只解为“族姓”,读音大致是(注:李范文:《同音研究》第383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其具体意义始终不明,现在从第四字“善”推断,它的意义应与“好”有关,因此我们把“日好日善”译成“美日良辰”。第十句的第九字和第十字在《同音》里作为一个词组出现,李范文先生译为“嘴吃”(注:李范文:《同音研究》第468页,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这里指“宴饮”,意义上自然是相通的。

和《天下共乐歌》相比,《劝世歌》显得略输文采,这大约是为了便于世俗百姓理解。其中倒数第三句的“转而未见”在西夏文原作“未而未彼”,或许就是采用了当时的俗语。诗中出现了几个带数目字的名词,大约和佛教有关。第一句的“三界”若结合第三句的“欲界”来看,当是指佛家所分三个生死往来的世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其后的“四天”似只能指佛家所谓“四天王天”,即“东持国天”、“南增长天”、“西广目天”和“北多闻天”。第三句的“十八地层”在西夏文原作“十八地增”,另外在第十三句中又出现了“十八节”,我们不知道这两处“十八”意味着什么,从上下文来看,它们肯定应该和“十八地狱”无涉。

《天下共乐歌》从头至尾都在抽象地粉饰太平,《劝世歌》则通过感叹人生无常而劝人早修来世,两首诗都没有提到可以反映写作年份的具体史实。关于写作年份的间接证据只有俄藏121 号文献正面的两则残句,其一为《大诗》的刊刻题记,署西夏仁宗“乾祐乙巳十六年”,其二为同一页卷尾空白处手写的文契开头,可以译作“光定辛巳年腊月二十三日为文契者没藏…”(西夏原文见文末“附录三”)(注:本文涉及的全部西夏文献照片均见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合编的《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字迹表明这则文契残句的书写时间肯定晚于背面的诗歌。由此考虑,我们可以把这两首诗歌以及同一写本上其他诗歌的抄写年份设定在乾祐十六年(1185年)和光定辛巳年(1221年)之间。

标签:;  ;  ;  ;  

西夏“世界共产党之歌”和“说服世界之歌”考证_西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