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常斌 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民族中学 533200
中图分类号:G6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10-152-01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等方式,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现本人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谈一谈自已看法:
一、抓差生转化工作
(1)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初认真制定后进生转化计划,认真做好差生转化记录,学期末向学校反馈后进生转化情况;(2)召开后进生转化专题经验交流会,通过交流会的形式使班主任树立全新的育人观念,提高育人水平;(3)对极少数严重违纪的学生,政教处积极配合班主任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抓健康教育工作
我校积极贯彻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认真、扎实、有效的开展了一系列健康教育工作。
(1)上好健康教育课。做到健康教育课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课表、有考核,全面提高了学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2)做好校园内外环境整治工作。卫生由专人管理,对室内外的环境卫生,每天做到三查,即早上到校检查、中午上课之前检查、进校后检查。把每天的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班主任教师,并纳入班级日常管理考核之中。(3)积极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学校充分利用班级广播、壁报和学校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对学生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开展了“健康知识竞赛”和“健康实际操作能力竞赛”活动。
三、发挥主阵地作用,强化学科渗透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每一学科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资源,只要加以合理利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校根据学科特点,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科渗透,把德育工作渗透在教育教学之中,通过课堂教学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此外,学校还充分发挥校团队活动室、升国旗仪式等德育阵地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德育渗透
管理也是教育,通过科学的管理达到教育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规定学生不准抽烟、不准随地吐痰、不准乱丢垃圾、不准涂写墙壁、不准赌博、不准破坏公物、不准说粗话、不准打架斗殴、不准谈情说爱,不准浪费水电、女生不准穿超短裙、戴耳环和首饰、男生不准留长发。每周一早晨必须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高唱国歌,下午放学还要举行降旗仪式等。通过一系列行为准则的学习和强化,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行为规范。规范每周一的升国旗制度和每周五的降旗制度,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爱校教育的主阵地长期抓好,充分发挥国旗下讲话的教育功能,结合学校的实际,把爱国主义教育和爱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请公安干警来校讲课和担任辅导员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预防青少年犯罪。强化内部管理,加大常规管理的力度,强班级考核和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做到公平、公正。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共青团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抓好道德教育内容系列化
要想抓好学生的道德教育,学校还必须把德育内容系列化,这个内容要适应学校实际情况又能做到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要始终坚持这一主题,并切实抓好抓出成效:一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社会的敬业精神;二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习惯,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怕挫折等;三是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发展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增强学生尊老爱幼、尊师爱友的良好礼仪修养,教育他们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意义品德高尚的人;四是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教育学生自学、自理、自律,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劳动、创造等方面的生存能力,这对提高单亲家庭、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的生存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切实将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强化落实,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识的主体,真正使德育工作取得实效。
六、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要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素质。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总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对管理者来说,特别是要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学校德育管理方法,努力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符合时代需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有用之才。
论文作者:刘常斌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10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
标签:学生论文; 学校论文; 德育论文; 教师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德育工作论文; 品德论文; 《中国教师》2018年10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