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跨国公司与技术创新国际化关系的理论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跨国公司论文,理论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直接投资(FDI)伴随着技术创新(Technology Innovation)和国际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转移(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又是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跨国公司(TNC[,s])是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主体,亦是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的主要承担主体。早期的理论研究仅重视和探讨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扩散、转移中的作用;80年代末以来,F.切斯纳斯(F.Chesnais)、J.邓宁(J.Dunning)、J.康特威尔(J.Cantwell)突破了这一局限性,拓展了跨国公司的研究领域,提出跨国公司不仅是国际技术转移、扩散的重要通道和载体,亦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的理论。本文拟对有关跨国公司与国际技术创新趋势相互关系的理论做些分析论述。
技术创新乃技术产业化的过程, 狭义的技术创新( TechnologyInnovation)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重新组织、集成生产条件、要素和管理资源,从而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创造性过程,实质上是组织和创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广义的技术创新就是“研究开发(R&D )狭义技术创新→创新扩散(Innovation Diffusion)(技术转移和扩散)”的整个过程。技术创新的关键是新技术的商业化,即将开发出的技术物化到设备、产品、工艺上,造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载体,是技术创新的实施主体、利益主体、投入主体和市场主体,而企业家则是技术创新最直接的组织者。企业家精神的活灵魂就是创新。 跨国公司(TNG[,s])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跨国配置资源和从事国际一体化和综合生产的大型企业,其财力雄厚,其发展前途、其国际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是其技术特定优势;技术创新是其不竭之动力,其研究开发(R&D)投入很大, 有的跨国公司研究开发(R&D)经费相当于一个中等发展中国家(LDG[,s])的一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技术创新成果、 国际技术贸易被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垄断,所以,跨国公司是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贸易的最重要载体。
要创新就要改变生产技术系统,即变革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要求使用新的设计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和工艺。创新一般涉及一组共同或相关的工艺(包括组织方法)和产品的变革。 曼斯菲尔德(Mansfield,1974)最早开展对跨国公司(TNC[,s])技术变革和创新的研究。他指出,有关创新和跨国公司关系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技术进步方面,但并未在一般意义将“技术进步”和“技术改进”等同起来,只是将“技术变化”当作生产变化的一个特例。从定义上看,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技术是指产品和工艺技术,是研究发展(R&D )的成果,涉及企业或厂商生产的工程功能。广义的技术涵盖了整个生产系统的特征,内蕴着生产组织的一切方面。技术创新不仅包括狭义的技术的创新,而且还包括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战略创新。广义的技术更多地适用于服务业跨国公司,而狭义的技术仅适用于制造业跨国公司和资源基础型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奉行全球化战略,不仅开展国际化生产经营,而且还开展国际化研究开发(R&D)和技术创新。 跨国公司研究开发中心一般设在母国,但近来已有分散化趋势,已有一些跨国公司在国外子公司设立区域性研究开发中心(王学鸿,1998a)。世界上70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主要是大距国公司)占了按专利数计算的世界商业性发明的一半左右(Cantwell and Hodson,1991:Pavel and Pavitt,1991a)。世界主要跨国公司(TNC[,s] )在化工和电子设备领域创造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机械或其他工业技术部门亦不例外(Patel & Pavitt,1991b)。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国际化是指广义技术创新的国际化,跨国公司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或工程转化中主要设在公司总部,子公司亦开展一部分研究开发(R&D)。跨国公司奉行全球化战略, 开展国际化生产的经营,本身就是其组织、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国际化。目前已出现这样的趋势,即在保持一定集中度的情况下,将技术创新及扩散的功能和工作分散全跨国公司遍及全球的分、子公司。尽管我们从广义上来理解技术这一概念,但技术的衡量尺度主要还是研究开发费用占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其销售额的比重,从事技术开发和创新的人数、专利注册数和实施数。用于分析跨国公司和创新的理论除熊彼特创新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外,新的理论是厂商或企业和产业演进理论(Nelson & Winter,1982)。 跨国公司国际网络内的技术积累是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Cantwell,1989,1992a)。 新演进理论的其他代表人物重视从学习过程、积累过程来研究跨国公司内部组织及其结构的变化以及技术变革(Kogut,1990;Teece,1991)。 成功的学习培养了技术能力(Cantwell,1992a)或组织能力(Teece,1991),跨国公司使用其国际创新网络是其内部网络组织成长的反应和表征( Hedlund,1986; Bartlett & Ghoshal,1989)。关于跨国公司和创新的新理论对国际技术转移亦有独到的新解释,积极探讨研究跨国公司学习与创新两过程之间正向、反向互动关系。
广义生产体系中的技术有两大组织模块,即有两大组织部分,一是技术的公共知识部分,亦即可编码或可间接传播的技术知识,这部分技术可用文字、图形等形式,如工程图纸、设计、科学知识、管理手段和组织程序等。这部分技术是显性技术。从总体上着,技术的公共知识部分类似于信息,原则上可以在科学家、工程师、实业家、经理人上互间传递和交流。当然,专利保护和商业秘密可以延长这些技术知识公共化的时间。二是特定厂商或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内在的技术,是非编码化的知识,即隐性经验类知识或活内化知识,它不同于一般信息。这种技术内含于特定的团队组织章程或规则、集体专长和技能之中。正是因为特有的隐性经验类技术,跨国公司才各有特色,各具优势,因为这类特别的技术无法在人员之间、跨国公司之间传递、交流或交换。技术的第一类要素可以在厂商之间交易,但其第二类要素是厂商特定优势的关键和精华,主要来自于学习和实践过程;无法进行交易,亦非交易所能获得。技术的第二类要素是潜移默化性的。
技术这两大类要素(即编码化公共技术和内在技术能力或经验)之间具有强互补关系。一个有效的生产系统不能缺少其中任何一种。因此,但要使其发生作用,必须开发或发展某些内在的专有技术和能力、经验。一个厂商可以模仿其他厂商内在的技术能力,但不可能全盘吸纳和照搬,因为各厂商的学习经验和团队实际使用的规章、惯例都是独特的,是各不相同的。若将厂商之间的技术合作协议扩大到技术帮助,则可降低模仿或仿制成本,但各厂商如果没有经过各自独特的学习、体验、实践和积累过程,是不可能形成各自独特的内在力量、能力和内化活经验的。
纳尔逊亦分析了这两类互补的技术要素,即探讨了公共要素和个人要素的联系和互动关系(Nelson,1982,1990)。技术的公共要素是指不能或无法注册的,或潜在的无法注册的技术知识;经过适当训练的科学家、工程师、实业家和经理人,不论是否在其所属的企业,不论是否在国内公司,都能理解、掌握这种知识。所要做的就是根据该技术知识开发厂商和其应用厂商的意图,对表述这种技术知识的具体方式作一些交换。技术的第一种要素是实际和潜在无法注册的技术知识的集合或集成,是一种潜在的公共物品,因为一旦创造出来,其他厂商或其他国家或地区就可以免费获得、使用,所花成本仅是适应性调整的费用,Z.格里丽奇斯(Grilihes,1957)对杂交玉米技术扩散所做的经典研究以及对技术国际扩散的类似研究(Aufbauer,1965)的侧重点就是技术的公共物品特性。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亦基于技术的公共物品性质。由于受专利保护和商业秘密的限制,所有厂商都可以从公作知识库中获取不能注册的技术知识;这亦正是教育传播知识功能能发挥作用的原因和条件。如果一项新开发出来的技术在某地很优越,所有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厂商都会设法凭借某些共同的不可注册的技术知识。采用新生产方法,开发和生产新产品、新工艺。由于某些技术具有不可注册的公共物品特性,因而大多数人都会掌握它(如计算机化数控机床)。某些技术的公共物品特性代表着同一产业和不同国家所有厂商能系统照搬或抄袭的技术要素。不过,技术扩散呈现为逻辑曲线的过程(可用“S ”曲线形象地描述技术及其创新的扩散过程):这是一个由一种技术转向另一种技术的过程。一种具有优势的先进技术应用缓慢是不为其应用的成功与否不确定性大;其应用一直要到能降纸成本,或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或生产出着差异化产品,刺激和创造了市场需求以后,才有成功的迹象。此外,先进技术应用缓慢还因为要突现降纸成本,生产出优质差异化产品的目标, 厂商需要有一个花费很大的学习过程,产生大量沉没成本(SunkCost)。在应用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厂商培养和开发出使与新技术密切相关的不能注册的知识发挥作用的内在技术能力、经验。实际上,一种新技术开始开发到应用时成功与否的不确定性本身就是领头厂商在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用中学(Learning by use)能否有成效的不确定性的反映和表征。
曼斯菲尔德(Mansfield,1974)则比较倾向研究狭义的技术, 即重视企业研究开发功能。不过,他亦认识到技术创新是一个更广泛的过程。他很早就开始研究和探讨研究开发(R&D)、新知识的创造、 生产技术及系统的改进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曼斯菲尔德认为,绝大多数技术创新并不直接以研究开发(R&D)为基础, 而是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但是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并非单而划一,而是很复杂的。尽管创新亦利用研究开发,但是根植于组织程序中的内在技术能力和技能才是技术创新的直接基础,即技术创新直接以隐性技术知识为基础。在持续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潜在的公共技术知识的作用日显重要。不过这要伴随生产变化的解决问题和学习过程。研究部门服务于支撑性模仿,监视和跟踪其他厂商的发明。研究开发推动的不仅仅是技术创新。不过,市场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需求可能会刺激创新。市场需求的作用甚于技术机会,机会或技术机遇不仅由现有相关科学、工程知识创造,而且还来源于生产内部累积和递增的学习范围。这一学习过程是对研究开发(R&D)项目成果的简单反应, 而无须对需求做出间接反应。
曼斯菲尔德强调跨国公司对外接投资(TNG[,s]'FDI )乃其利用技术领先优势的重要手段。他认为技术创新就是这样由国内扩散到国外的。这种观点与60年代有代表性的技术缺口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致的。这样来描述跨国公司生产制造的国际发展的初期阶段亦合理,不过,曼斯菲尔德已认识到,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会对技术开发和创新做出独立的贡献,它们还会吸收、利用东道国当地厂商的研究成果。他还指出,国家间技术转移不是没有代价的过程,在特定制度前提差异、意识形态分歧的背景条件下,跨国公司组织国际技术扩散、国际技术转移,难度很大(Manfield,1974)。
大卫·蒂斯(Teece,1986)将有关研究开发(R&D)作用的论述、讨论延伸到创新或模仿战略的成败上,在一个强烈驱使人们追求知识创造收益的体制中,研究与开发(R&D)的功能最重要; 而在一个追求知识创造收益欲不强的体制里,相对于创新或创造新技术知识来说,保持和加强制造(工艺或产品)之内在技术能力则日益重要。如果为了利用某项特定的发明而将这种制造能力专门化,那么该厂商的生产设施必须适合并保证生产。大卫·蒂斯亦强调,获取技术创新收益之能力一般更要求互补性资产投资;这种投资一般与某些方面的生产实力协同专业化,以生产确定市场营销和推销网络的下游结构。
虽然亦偶尔有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分别由完全独立的厂商承担的潜在或备选体制,但是生产与互补性资产的集成或一体化往往有助于说明厂商在创造新技术上取得的成功,尤其是有助于说明厂商在技术发生重大变化时期所进行的成功技术创新。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的历史对此能做出很好的说明。由于创造出计算机设备,因而该公司不得不由机械技术领域转向电子技术领域。显然,要把握该公司的这一战略转变过程,必须重视其研究开发机构与生产设施或工厂的集成度或一体化水平,因为在这么大的生产方法变革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引入新知识。不过,正如IBM已有的机械打字机和办公设备销售网很重要那样, 计算机化办公设备的生产亦需适当地协同专业化。当时,计算机硬件业中其他潜在竞争对手缺乏IBM那样的市场经验或销售系统。从IBM角度看,现有的互补资产有助于开拓生产技术,设计技术创新通道,因而研究程序是沿着研究开发(R&D)特定方向确定的。
康特威尔(Cantwell,1992a)亦探讨了根据创新的成败状况, 将相关生产能力持续更新作为技术变化的中心或关键这种观点的理论意义和影响。其技术能力论可以看作广义竞争优势理论的一部分;他认为,厂商有内在的扩张动机和能力。厂商对变动中的外部市场条件并不只做出简单的反应,亦未必能从外部市场结构中获得某些特定优势。公司的生存、发展和兴盛主要靠确立自己技术领先的专业化领域。如果技术开发显出差异,模仿难度增大(即模仿时间长,学习代价高),那么技术发展之独特备选路径将规范和制约厂商和国家实际能力的程度和类别。差异化学习的需要亦有助于说明技术能力的基本特性。正如曼斯菲尔德和蒂斯等人所建议的那样,技术能力不是以从研究开发(R&D )中衍生的可交易知识为基础,而是以蕴涵于厂商集体或组织结构内的不可交易内在能力和经验为基础。技术能力的水平影响经济增长率,因而能更好、更快、更有效地学习并且实力雄厚的厂商成长得比其竞争对手快。技术能力理论强调厂商作为学习制度或体制的作用,这亦说明最大的跨国公司(TNC[,s])倾向于建立国际网络, 以便提高和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全部创新能力,发展自身特有的技术优势。
可以用技术能力理论来分析跨国公司技术活动的国际定位及其影响(Vernon,1974)。可以这么认为,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的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必然增加,因而更会依赖于东道国当地容易开发设施和成果,该跨国公司进而将扩大其国际一体化生产经营的范围,拓展新的领域。具有相似专业化结构的国家在具体技术上的差异化程度会提高,处于任何区位的厂商间的创新网络沟通、联系度会增加。技术能力理论认为,厂商和国家可能沿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专业化技术或使生产技术专门化。跨国公司跨越原有边界,深化和广化其跨国备选技术中心在国际上分散一系列相关技术活动等方面的专业化。相反,在厂商在东道国当地相对集中于技术活动的国家或地区,政府则限制或收缩了专业化范围。厂商所重视的技术活动代表着所在区位专有技术更大方面的差异化。
技术创新乃集体学习、体验、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新参加者将可表述(即可编码的)知识和其他公共知识的创造、吸收和调整与蕴涵于组织规程中内在的技术能力积累有机地集成起来。研究开发(R&D)对很多跨国公司很重要。严格地说, 跨国公司应是研究开发密集型或高技术密集型的。研究开发是跨国公司新公共知识或编码化知识最重要的源泉。正如不同产业编码化显性技术不同于内在技术能力、经验一样,研究开发(R&D)在不同部门和产业中重要性亦大相径庭。 在主要依靠以科学发展、创新为基础的化工、电子技术等产业,研究开发(R&D)、技术创新、新知识的创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开发(R&D)对技术有两大类贡献。在要求根据当地条件设计、调整产品工艺的地方,研究开发(R&D)与生产是直接相关联的。否则, 研究开发的贡献就是间接的。科学发展的推力和市场需求的拉力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开发、创新既影响着科学的发展,亦影响着市场的需求,如仪器技术的开发成功与发展使许多科学分支的出现成了可能,而计算机技术的稳步进步又为电脑化设备创造了更广阔的市场需求。随着技术开发复杂性上升,技术日益高级化,研究开发功能的重要性亦显著增大。因此,厂商生产、产品、技术,工艺差异化程度高的产业研究开发密集度高,而在高研究开发密集度的产业,跨国公司(TNC[,s])居于支配地位; 其研究开发密集度高于同行业的其他厂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研究开发密集度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
英国著名跨国公司专家、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主任J.邓宁认为,研究开发密集度高的厂商更容易发展为跨国公司,进而从事国际化技术创新和转移、扩散(Dunning,1988,1993), 因为跨国公司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相对于其他厂商而言,研究开发(R&D )是跨国公司扩大其国际竞争优势的源泉。研究开发是特定中间产品和知识的来源,可以在跨国公司内部,采用转让定价手段,更有效地组织这些中间产品和知识的交易和国际转移。一定程度的技术实力是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各厂商不断建构、培养、发展、锻炼其内在技术能力或隐性技术经验,是在外部竞争压力迫使下进行的,因而是一个技术积累的过程(Cantwell,1989)。跨国公司研究开发和国际扩张战略和行动部分地反映了技术积累的进步。高研究开发密集度、强国际化和高技术化倾向都有助于更高水平技术能力的积累。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和学习网络有两类。一类是在跨国公司内部组织的国际化生产和国际化研究开发机构网络,此乃跨国公司由东道国当地市场导向投资转向国际一体化战略的必然结果。第二类是跨国公司积极参加的厂商之间的网络,如与竞争对手缔结技术战略联盟;将其供应商、顾客(或客户)与其国外子公司沟通起来的网络更多,功能各异。尽管这些网络的目的大相径庭,但是激发跨国公司(TNC[,s] )进入这些网络的显性动机是,共同的学习过程是提高跨国公司创新速度,进而增强其国际技术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在跨国公司(TNC[,s] )内部构建国际一体化研究开发和内部国际一体化生产网络有助于激发和增加对研究开发国际化的兴趣。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是有针对性的,地域分布上亦有差别,有的地方设研究开发机构,有的地方不设。跨国公司的中央研究开发机构向各子公司转移技术知识;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当地开展支持性研究开发与否,取决于其在东道国当地市场份额、市场规模,取决于其与母国市场的差异化程度。东道国当地检验的需要,适应当地惯例调整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使用当地可得的材料,达到东道国当地政府的规制要求,等等,都要以研究开发在东道国当地的密度和集中度的规模经济收益来做评估。一般而言,大量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是在母公司开展的。如美国和日本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研究开发费用在其全球研究开发费用中的比重不到10%,而欧洲国家跨国公司则至少是10%。美国、比利时、荷兰、瑞士的跨国公司海外研究开发费用占研究开发总费用的50%左右,有的还超过这一比例(Cantwell,1992b)。60年代以来, 欧洲跨国公司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国际化趋势一直在深化和广化,有些跨国公司(TNC[,s] )轻而易举地创立了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国际网络(王学鸿,1998b)。 这些跨国公司的子公司的海外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主要在东道国当地技术专业化发展的行业,将其作为获得其他重要资源或建立其他中心的最相关的新技术知识的手段和途径。食品、化工、制药、非金属矿产品、煤、石化产品工业的研究开发国际化程度最高(Cantwell & Hodson,1991)。 最近,日本和美国跨国公司亦加大了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国际化的力度;当然,日本跨国公司在欧美子公司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最主要是为了获得当地技术和引进技术。
跨国公司建立国际网络和参加其他厂商的合作网络,如果成功,就会有助于增强共技术创新能力,因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一个建构跨国公司技术实力的过程。蕴涵于厂商集体技能和组织程序中的内在技术能力是不断发现、 解决问题和学习体验的成果。 跨国公司(TNC[,s] )在国际网络中通过技术发展的互补轨道组合进一步提高了这种能力(即隐性经验性技术)。技术特定优势和能力是形成跨国公司(TNC[,s])世界市场竞争力的必要基础, 而跨国公司国际网络促进了子公司之间的相互学习,增强了其从事高目的性研究开发活动的和能力。总之,技术创新、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称雄世界的武器,跨国公司是技术创新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而技术创新国际化又使跨国公司获得许多特有技术优势,进一步促进了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实施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