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语义与论辩不确定性研究-以性质形容词为例论文

层级语义与论辩不确定性研究
——以性质形容词为例

周晓君1,2,廖备水1

(1.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2.丽水学院民族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摘 要: 性质形容词具有的一个显著特性是层级性,如从“冷”到“热”,并非是跳跃式的,而是渐进式的。“冷”和“热”程度如何,它们的临界点在哪里,其判断标准会根据描述对象和认知主体的不同而发生偏离。通过分析具有层级语义特征的形容词在论辩话语中的表现特征,本文认为层级语义和论辩主体的认知差异分别是造成论辩结果不确定的内在和外在动因。

关键词: 层级语义;论辩;不确定性

论辩(Argumentation)是一种通过提供观点,从而消除争议的理性行为,既可以存在于主体间也可以存在于主体内。论辩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期,而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论辩之风盛行。我们对论辩的朴素的理解更接近于辩论(debate)这一言语行为,这也是语言学关于论辩研究的核心所在,其目的是研究话语发出者和话语接受者的语言、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逻辑学的研究关注的是论辩的有效性,其目的是通过形式刻画或者非形式的描写建构论辩的模型及评价标准。论辩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的论辩研究认为论辩是存在于不同主体间的一种辩论(debate)行为,广义的论辩研究认为论辩可以是存在于主体间或主体内的信息不一致现象,也就是任何对不一致情境的推理都属于论辩。其实不一致情境中的推理,即广义论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比如,我接到两个通知,下午要去参加培训,下午要去参加会议,我们通常会说培训和会议冲突了,那么我该去参加培训还是去参加会议,这时我就需要进行推理,权衡哪项活动更为重要。如果是买衣服,我们需要比较哪件款式漂亮、价格便宜、质量好、性价比高。我们面临着种种选择,选择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处理冲突信息的过程,其实质是主体内部的一种论辩过程。选择的结果会根据主体的不同和具体情境的不同而出现差异,结果如何在很多情况下是不确定的。

不确定性是哲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由于各个学科研究侧重点不同,对不确定性的关注层面也存在差异。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将其与论辩研究相结合,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人工智能领域关于论辩主体协商、决策制定[1-3]的研究。人工智能领域的论辩不确定性通常是指由于论辩主体在信息交换时所作决策的不同而造成的论辩推进路径的不确定,关注的是论辩过程的不确定。但不论哪个学科都忽视了在现实的交际情境中,论辩话语中不确定性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形式实现的,而相关的语言形式造成论辩不确定性的内在理据和背后动因又是什么。

与狭义论辩相比,广义论辩是一种更为普遍的现象,比如你考虑去哪家餐厅吃饭,点什么菜,买什么样的新手机,往往都要做一番思想斗争,然后从一到多个选择中选出一个你觉得最好、最满意的对象。当然选择过程其实也是相当复杂的,往往会因为个体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把这种选择结果的不确定性称为论辩的不确定性。在以上的各例中,我们提到的“重要”“漂亮”“便宜”“好”“高”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都是形容词,其实形容词在论辩话语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所以,本文拟从广义论辩出发,以形容词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其内在的语义特征,阐释其如何与认知主体共同作用,对具体语境中的论辩结果造成影响。

一、层级语义

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对话双方出现意见分歧,我们只能选择相信一方,如张三和李四在讨论王五是不是在办公室:

(1)张三:王五在办公室。

李四:王五不在办公室。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会发现,张三和李四两者的信息是矛盾的,两者的论述不能同时为真,所以一定是有一方给我们提供了错误信息。如果分析一下“在”和“不在”的语义关系,我们会发现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的,不存在任何中间状态。从逻辑学意义上来说“在”和“不在”的关系称为矛盾关系,即非此即彼。当一个主体断言“P”,而另一主体断言“非P”,我们通常会认为两者所提供的信息是互相矛盾,互相冲突的。

Walton等提出了一种论证图式叫知情论证(Argument from Position to Know)[4]

大前提:来源a知道在某一主题域S中的事实蕴涵命题A。

小前提:a断言A(在S域中)是真的(假的)。

……

国外许多大型企业和知名高校研究所已经利用类似微信的软件系统建立了内部工作聊天工具和学习体系,这样的系统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6]。在国内微信微课程并没有普及,微信授课系统还不成熟,这与我国微课程研究起步较晚有关。因此,科学的引入微信技术,结合微课“短、小、精、博”的特点设计一个全面、系统、简便的微信微课程管理平台,可能是将来一个有利于微课程推广的研究方向。

批判性问题1:a是否真的知道A是真的(假的)?

④健康教育开展:对于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收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和现如今的情况,为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及时准确的加以记录,获取患者个人档案,并且交给专科医生进行鉴定,进一步的为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制定出具体的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并且为患者进行指导,以便于使患者对于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保证整个健康内容都能够被患者所吸收。除此以外,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指导,尽量每周对患者进行一次大课的宣教,可以为患者选择采用看图对话的形式,也可以使病友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再通过专科护士进行归纳和总结,使患者能够掌握更多的健康内容。

批判性问题2:a是否是诚实的(值得信赖的、可靠的)信息来源?

批判性问题3:a是否断言A是真的?

他认为如果对批判性问题3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知情论证成立。情况是否真的如此?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小马过河”的例子,当小马要过河的时候,老牛告诉它河水很浅,过河很安全,而小松鼠却告诉它河水很深,过河很危险。对小马来说,老牛提供的信息“河水浅”和小松鼠提供的信息“河水深”即“河水不浅”是互相冲突的。可是当小马自己亲自尝试过河后,小马发现河水既不深也不浅。现在老牛、小松鼠和小马这三者的信息发生冲突。也许过来其他的小动物,又会给出其他答案,小猴可能会说河水有点深,但还是能过去。小猪可能会说,河水不太深,能过得去。与例(1)不同的是“河水很深”和“河水很浅”看似矛盾,但在判断主体小马看来却是同假的。我们深究一下,会发现所有小动物说的都是真的。从逻辑学意义上来说“深”和“浅”的关系为反对关系,即非此不一定彼。

“城市驿站是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连接点,是社情民意上传下达的重要渠道,担负着收集群众意愿、解决群众困难问题的重要职责。”永济市委组织部部长卫增辉说。

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老牛还是小松鼠都没有违背知情论证批判性问题中的标准,即它们都是知情的,它们都是诚实可靠的,它们也都对知道的事实非常肯定。可是两者所提供的信息却是完全相反的,也就是说它们的论证存在相互攻击关系。所以说,这里的批判性问题其实并没有穷尽所有情况。事实上,沃尔顿的分析忽视了论证中语言的不确定性。

通过分析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发现动词“在”和形容词“深”和“浅”在语义特征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和“不在”其语义具有离散型,如图1所示:

图1

而从浅到深是处在一根连续开放的轴上的,如图2所示:

图2

(2)张三:杨幂很漂亮。

这类词还一个特点,就是可以量化,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强制地制定一个判断标准,比如一米以下的河水属于“浅”的范畴,一米以上的河水属于“深”的范畴。一旦量化标准制定,存在的所有分歧都可以被打破。“深”“浅”类形容词,其语义特征是单维的,我们把这类形容词称为单维形容词。还有一类形容词,它们的语义呈现出多维性,如以下例子:

性质形容词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可以受“不太”“有点”“很”“非常”“特别”等副词的修饰,表现出其固有的特性,即层级性。从“浅”到“深”的这根轴,其两极呈开放状态,“浅”可以是无限浅,深也可以无限深。Zadeh提出了语言变量和语言值的概念[5]。所谓语言变量就是以日常语言中的词语和语句为值的变量。这里我们可以把“深度”当作语言变量,“很深”“较深”“不深也不浅”“较浅”“很浅”就是其语言值,这些语言值构成了语言变量“深度”的集合。可记为T(深度):T(深度)={……非常深、很深、较深、不深也不浅……较浅、很浅、相当浅……},从“深”到“浅”是渐变的,两者的边界也是模糊的,不同的主体对深浅的判断标准也会发生改变。

欧洲化学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矿物肥料生产商,也是全球最大的氮肥和有机合成产品生产商之一,其产品以硝酸铵、尿素硝酸铵和尿素等氮肥见长,销售和分销业务横跨欧洲、俄罗斯/独联体、北美、拉丁美洲和亚洲。长期以来,该公司的业务重点主要放在氮肥、磷肥及氮磷钾复合肥上。在钾肥领域,该公司在俄罗斯投资了乌索尔斯基(Usolsky)钾矿和沃加卡里钾矿(VolgaKaliy)两个氯化钾生产项目。

人们对何为漂亮、何为不漂亮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标准也会因人而异,而且当判断一个人是否漂亮,人们总会给出多个方面的理由,如眼睛漂亮、鼻子漂亮、嘴唇漂亮。有时甚至说不出哪里很漂亮,就整体感觉很好的时候也有,所以对于“漂亮”的标准是无法进行量化的,我们把像“漂亮”这样的形容词称为多维形容词。不论是含有单维形容词的语句还是含有多维形容词的语句,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确定具体说话情境,如说话人、形容词修饰的对象以及说话环境以前,我们无法判断包含形容词的语句的真假[6]。关于说话人我们上面已做分析,那我们再来看看修饰对象的情况。“大象”比“小象”大、“大兔子”比“小兔子”大、“大象”比“小兔子”大,这些都没有任何问题。如果说“大兔子”比“小象”大,这就有问题了。说话环境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因素,如同一个人对同是10℃的啤酒的感觉,在夏天是冰的,在冬天却是温的。所以说,形容词的语义其实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语境对其语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层级语义和语境依存

性质形容词语义的不确定性在常规语境下是很难察觉的,如以下例子:

(3)天气太冷了,多穿点衣服。

“到底是怎么回事,部队撤退为什么不通知我们?师长啊,你这是在拿我们兄弟们的命在开玩笑!”夏国忠气得一口鲜血涌上喉咙,接着从嘴里喷了出来。

(4)天气太热了,我们开风扇吧。

(5)这件衣服比那件还小,可是我想买件大一点的。

论证1:甲餐厅很好

商家回应:非常感谢您到店体验,由于我们新招了好多新员工,业务不是很熟悉,对于您的反馈深感抱歉,我们一定及时改正,希望可以一直陪伴在您身边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性质形容词的功能在某一量级上,是把个体映射到某个度上,如“x是凉的”在某一语境中为真,当:凉(x)>标准(A)(凉)。也就是说在一个给定的比较类A中,x在“凉”上超过了某一最低标准[7-9]。标准(A)(凉)的功能是限定A类事物为凉的最小值,凉(x)指x在“凉”这个量级上的有效度。比较类通常指句中主语所处的范畴。如“这杯咖啡是凉的”,当:凉(x)>标准(咖啡)(凉),x在这里指“这杯咖啡”。也就是说,达到了一个度后,形容词就可以在某个域内(domain)进行排序,如形容词“高”可以在高度上进行排序,形容词“亮”可以在亮度上进行排序。它们可以受副词“有点”“很”“非常”“不太”等副词修饰。对这类词的准确理解需要通过具体语境来实现。怎样算“高”、怎样算“贵”、怎样算“好”会因语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只有在给定的语境中,给定统一的标准,我们才能判断含有此类形容词的语句的真值[10]。如果一瓶啤酒和一杯咖啡同样都是20℃。那么,人们通常会认为,20℃的啤酒是温的,而20℃的咖啡却是凉的。Pettit和Knobe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对这两种饮品有一种缺省的心理预期,也就是咖啡的温度应该高些,而啤酒的温度应该低些[11]。所以,在室温下,咖啡的温度是低于预期值的,所以是“凉”的,而啤酒则是高于预期的,所以句子的真值为假。Kennedy认为啤酒和咖啡对于像“温”“凉”这样的形容词是有不同的比较标准的[9]。也就是说,在温度量级上,啤酒和咖啡对于“凉”所取的区间值是不同的。对于啤酒来说,可能10℃以下才能算得上凉,可是对于咖啡可能在50℃以下就算凉了。

而且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审美标准的不同,不同个体也会形成一套仅属于自己的判断标准,所以即使所有的信息来源都是可靠的,不存在任何偏见的,我们也不能保证得到的信息都是相互一致的。如果两个主体的意见存在分歧,但他们的论证都是可接受的,这种不一致可以成为无过错不一致(faultless disagreement)[12]。传统语义理论认为如果对于同一问题,两个主体分别持肯定和否定态度,那么其中一方肯定是错的。无过错不一致理论对传统语义理论提出了质疑。

李四:杨幂不漂亮。

相对主义论者认为例(2)中的“张三认为杨幂很漂亮”和“李四认为杨幂不漂亮”如果在所有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也是互相矛盾的,是一种真正的不一致(genuine disagreement)[12-16]。但是如果张三和李四是在不同情况下讨论杨幂是否漂亮这一问题,比如张三认为杨幂很漂亮是张三把杨幂和一些相貌平平的女孩作对比,李四认为杨幂不漂亮是李四把杨幂和其他更加漂亮的女星作对比,这时候“杨幂很漂亮”和“杨幂不漂亮”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其实是不矛盾的。

语境主义论者认为当张三说“杨幂很漂亮”是对于张三而言的,当李四说“杨幂不漂亮”是对于李四而言的,也就是说张三和李四各有一套何为漂亮、何为不漂亮的标准[6,17]。这里并未涉及到信念(beliefs)上的冲突,也就是说张三认为杨幂很漂亮、李四认为杨幂不漂亮不是一种真正的信息不一致现象,张三和李四的言论都站得住脚。Einheuser认为某些事实是一种主观事实[18]。也就是说某些事实的真假不受外在客观世界决定,而受主观因素影响。所以在论辩语境中准确理解层级语义的前提是给定论辩主体给出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可能是某个具体的参数,也可能是抽象的审美角度和价值观。“杨幂很漂亮”在现实世界中无所谓真假,只有给定了具体的审美标准我们才能判断杨幂到底是漂亮还是不漂亮。

在判断含有形容词的句子真假的时候,K lbel认为可以引入“视角(perspectives)”这一概念[12],而Lasersohn认为可以引入“裁判(judge)”这一参数[13]。其实不管是“视角”还是“裁判”都是给形容词限定了一个作用域,使其语义相对固定。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分析,从论辩角度,其语义是如何被固定的:如果你去买手机,店员告诉你某款手机很好,你一定会问为什么好,也许他/她会提到这款手机具有极其强大的拍照功能,那么你一定会继续问怎么个强大法,也许他/她会提到采用1 200万像素加1 200万像素变焦后置双摄,前置为1 600万像素摄像头,加入AI美颜技能,自拍更美。如图3所示:

图3

如果我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以上两个特点足以满足我对用手机拍照的需要,那么我会觉得这款手机确实好,如果我不是摄影爱好者,这款手机是不是真的好就另当别论了。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部分形容词的语义是可以拆分的,下一节我们将具体讨论这种可拆分的语义会对论辩结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课前老师在教室举办一场小规模的台历展,鼓励学生去收集生活中造型不同的台历,并陈设在每个同学桌上,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台历都有什么共同点,孩子们一下就发现所有的台历都是能立在桌子上的。老师见同学们对台历爱不释手,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了“立纸游戏”,请同学们思考采用手工制作如何把纸张立起来,做成台历的基底。通过游戏这个环节,学生不仅发现了对折、折上折等方法,还发现了组合纸张的方法,再加上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部掌握了台历基座的制作。然后老师出示了植物、人物、动物造型的台历,引导学生对台历造型的思考。在学生分享自己想把台历制作成什么样时,孩子们的创意简直令人惊讶。

三、多维形容词语义的可拆分性及论辩不确定性

我们前面提起过多维形容词其语义具有可拆分性,所以有时候如果不对其内涵进行分析,可能不会发现论辩双方的矛盾或者冲突。而这种矛盾和冲突又可分为直接不一致和间接不一致两种类型。

1.直接不一致

所谓的直接不一致是形容词语义中的一项或者多项子语义发生正面冲突,而且这种冲突是无法调和的,如:张三和李四在讨论去哪家餐厅吃饭,张三提议去甲餐厅,并提出了去甲餐厅的3项理由,其论证表示如下:

从形容词“冷”“热”“大”“小”在以上例子中的使用情况来看,我们很难发现它们和“男”“女”“正”“副”等区别词的差别。其实,区别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真值是相对固定的,而像“冷”“热”“大”“小”等形容词则不然,如大的蚂蚁肯定比小的象要小得多,也就是说对形容词语义的理解存在一个判断标准。如果采用相同的参照标准,它们的真值也是相对固定的,如大蚂蚁肯定比小蚂蚁大。对有些形容词来说,其参照很难确定,往往会因人而异,如“漂亮”“美丽”。有时候“很多”指比一般的多;有时候指比想要的或者需要的多;有时候指比期待的多[7]。所以,我们对“很多”的界定,在很多情况下是与我们对于某事物的实际兴趣与心理期待密切相关的。所以从内涵来看,形容词的语义是多变的。

成功不都是源于创新,走正确的路才是关键,必要的时候,跟随和模仿也是可行的有效战术。百雀羚的本草之路不是一条新路,而是一条消费者“心”路。

1.1 交通便利

1.2 价格实惠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4](P289)

1.3 海鲜非常新鲜

李四接受论证1.1和1.2,但反对1.3,因为他碰到过好几次海鲜不新鲜的情况,所以得出甲餐厅不好的结论。如图4所示:

图4

论证1.3在现实情境中能否被击败,很难确定,比如说张三能够找很多人证明甲餐厅在大部分情况下海鲜还是新鲜的,李四碰到的只是偶然情况,那么轻信的主体(credulousagent)也可能会被说服,使“甲餐厅是好的”这一结论成立。但谨慎的主体(skeptical agent)却可能因为在甲餐厅碰到过一次海鲜不新鲜的情况而得出“甲餐厅不好”这一结论。

2.间接不一致

1.2.4.1 线性关系的考察。精密吸取“1.2.1”项下的混合对照品溶液2、4、6、8、10 μL,注入色谱仪,以进样量浓度为自变量(X)、色谱峰面积为因变量(Y),绘制标准曲线,建立回归方程。

间接不一致又可以分为两种,冲突性间接不一致和非冲突性间接不一致。冲突性间接不一致,论辩双方的结论会发生冲突。而非冲突性间接不一致,论辩双方的结论不会发生冲突,但会出现前提不一致的情况。我们先来看冲突性间接不一致的例子。同样以张三和李四讨论去哪家餐厅吃饭为例,如果现在李四的论证是这样的(如图5所示):

大学生作为独特的社会群体,其思想活跃、充满创意意识,并由此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基于此,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可以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讲座,做好理论宣传;组织社区志愿活动,让学生在社区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组织专业实习,将学校教育与职业需求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参与社会调查,从政治、文化、经济、生态等多角度了解社会,让大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论证2:甲餐厅不好

1.1 交通便利

1.2 价格实惠

1.3 海鲜过敏

图5

这里李四没有直接攻击张三的论点海鲜不新鲜,他承认海鲜新鲜,可是“海鲜过敏”这一理由就足以让李四否定甲餐厅是最好的选择,所以说1.3在这里的攻击性是极强的,即使甲餐厅有再多的优点,也无

法让李四选择甲餐厅。当然这种结论是由李四的内在特征决定的,不是外界因素能够改变的。接着,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分析非冲突性间接不一致的情况:

有个茶痴,极讲究喝茶,干脆去住在山高水冽的地方,他常常浩叹世人不懂品茶。如此,二十年过去了。

有一天,大雪,他瀹水泡茶,茶香满室,门外有个樵夫叩门,说:“先生啊!可不可以给我一杯茶喝?”

当前养殖形势和以往有了极大的变化,作为养殖场要顺应时代的变化,通过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好精细化管理,做好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减少鸡群发病并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规范的要求合理用药,做到健康养殖,这样才能有更加长远的发展。

茶痴大喜,没想到饮茶半世,此日竟碰上闻香而来的知音,立刻奉上素瓯香茗,来人连尽三杯,大呼,好极好极,几乎到了感激涕零的程度。

茶痴问来人:“你说的好极,请说说看,这茶好在哪里?”

樵夫一面喝第四杯,一面手舞足蹈:“太好了,太好了,我刚才快要冻僵了,这茶真好,滚烫滚烫的,一喝下去,人就暖和了。”

“好(hǎo)”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释义:修饰名词时表示“令人满意的,有很多优点的”,但何为优点,何为缺点,估计又要因人而异了。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好”对茶痴来说是“香醇”,对樵夫来说是“滚烫”。茶痴的“好茶”和樵夫的“好茶”从表层来说不存在任何不一致,因为不论是“香醇”还是“滚烫”都可以让不同的个体得到满足,可一旦深入探究“好”的内涵,两者存在着间接不一致关系,也就是说此“好”非彼“好”,如图6所示:

图6

所以说茶痴苦苦等来的知音其实不是知音。这种情况不只是在故事里才有,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比如张三觉得某道菜味道很好是因为放了很多辣椒,李四觉得某道菜味道很好是因为没放辣椒。从内部论证来看,张三和李四的论证形成一种直接攻击关系,而从外部论证来看却是一致的,都是“这道菜好”。还有苹果笔记本电脑现在在国内外都很流行,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关于苹果笔记本电脑好不好的论证:

正方论证1:

1.1 用苹果电脑最大的好处就是内存保护

1.2 苹果笔记本电脑的主要优点是性能稳定,特别是在运行大型的图形图像、动画制作等软件时,其稳定性和运行速度是普通的笔记本电脑无法比拟的

1.3 它的色彩表现力比普通笔记本电脑来说要丰富和强劲许多

1.4 特别适用人群:其实苹果笔记本特别适合一些那些在印刷、广告、设计等领域的专业用户、视频爱好者

结论:A是真的(假的)。

反方论证1:

1.1 不管使用的是QQ还是MSN,但是在mac上均无法视频通话无法发送文件(相对于QQ、MSN使用者而言)

1.2 游戏的mac版本有限(相对于游戏爱好者而言)

1.3 并不是所有的软件都有mac版本(相对于行业人士而言)

1.4 一进系统他们就晕了,怎么没有我的电脑、我的文档?IE在哪里?(相对于习惯于传统电脑操作的人而言)

1.5 在mac上还有些工作根本无法完成(相对于股民而言)

……

反方观点没有直接攻击正方观点,构成的是一种间接攻击,而且这种内部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属于冲突性间接不一致的情况。

论辩研究认为有效的论辩的前提是论点相同,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无效论辩即论点不同的论辩也随处可见,比如哪样东西好,哪样东西漂亮,哪件事情更重要,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存在统一的标准。Feldman把这种论点不同的无效论辩产生的根源归结为深层不一致(deep disagreement),认为这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往往是由论辩主体内在的审美、价值观等因素造成的[19]。除非论辩双方有一方愿意放弃自己的论证标准,才能使这一矛盾得到解决。从修辞论辩的角度来看,很多论辩都是无所谓对错的,其结果只取决于接受度。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分析论辩参与者的不同生理性格特征,情感心理诉求,对论辩中的深层不一致现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论辩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从而预测甚至控制论辩结果。

四、层级语义与论辩说服

Searle指出不是所有的不一致都可以消除:假设有普适的标准,假设主体都是理性的,他们的信息来源也都可靠,但还是会有理性的不一致存在[20]。这是因为理性的主体也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而这些价值观和兴趣爱好从理性角度来说也都是可接受的。这种不可消除的不一致就是我们上文提到过的深层不一致(deep disagreement),引起深层不一致的原因有3类:一类是主体的生理属性,比如我们前面提及过的小马过河的例子;一类是内在偏好(intrinsic preference),如“我觉得杨幂很漂亮”;一类是外在偏好(extrinsic preference)[21]。由生理属性和内在偏好引起的不一致在大部分情况下无法消解,除非论辩一方放弃自己的立场。由外在偏好引起的不一致却可以在外力的介入下得以消除。我们可以来看个例子:张三觉得自己的新发型很酷,可是当他身边的人都告诉他,他的新发型真的不怎样的时候,他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觉得自己的新发型不怎么样,这就是受到了大众偏好的影响而改变了外在偏好。如果层级语义词出现在与主体的生理属性和内在偏好有关的论辩话语中,那任何说服行为都不会有结果,但是论辩主体也可以采用相应的策略来实现说服的目的。如很多卖家在卖桔子时都会说,“很甜的桔子”,因为想买不甜的桔子的人不是很多。但卖辣椒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因为有人很喜欢吃辣,有人不喜欢吃辣。因此“这辣椒辣么?”是让卖家觉得很难回答的一个问题。因为他无法确定问话人是否喜欢吃辣,因此卖家一般会回答“有点辣”。这种模棱两可的回答有两个好处:一是不管吃辣还是不吃辣的人都能接受;二是就算辣椒不辣或者辣椒很辣,说话者也可以逃避举证责任,认定自己关于何为“辣”的标准和听话人不一致。

如果与外在偏好有关,那么有效的说服行为介入能转变主体的信念。Perelman和Olbrechts-Tyteca认为既然是论辩就会有受众,任何受众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取向[22]。所以在论辩语境中,分析受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在动态的交际语境中,受众的价值取向很多时候是在谈话过程中浮现出来的,论辩者需要抓住细节。比如说作为一家海鲜主题餐厅的服务员,当你在谈话中得知顾客海鲜过敏后,就要及时向他/她推荐非海鲜菜品,而不是一味强调你们的特色。

五、结语

Van Eemeren认为,论辩话语是交际双方为证明己方立场或反驳对方立场而展开的特定话语交际互动,交际者通过论辩话语表达对某种观念或价值的态度,也通过策略性的论辩技巧掩饰这种态度,以达到消除意见分歧的最终目的[23]。深入了解形容词的层级语义特征,分析清楚论辩中产生分歧的各种背后动因,可以让论辩结果朝着我们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也能更为有效地消除意见分歧。

随着李克强同志“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应用到各个领域。教育行业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取得的巨大成绩也有目共睹。在网络学习、多媒体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混合式教学因结合了课堂面授与网络学习的优势而更具有实用性,对高职英语EOP教学也将起到更大的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AMGOUDL,PRADEH.Reachingagreementthrough argumentation:Apossibilistic approach[C]//Proceedings of th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principles of knowledgerepresentation and reasoning(KR),2004:175.

[2]KAKASA C ,MORAITISP.Adaptive agent negotiation viaargumentation [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nomousagentsand multi-agent systems(AAMAS),2006:384.

[3]ALEJANDRO G,SERGIO C,CARLOS I ,et al.Ontoarg:A decision support framework for ontology integration based on argumentation[J].Expert Systemswith Applications,2013(4):1858.

[4]WALTOND,REEDC,MACAGN of .Argumentation Schem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5]ZADEH L A.Fuzzy Sets[J].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65(8):338.

[6]GLANZBERGM.Context,content,and relativism[J].Philosophical Studies,2007(1):1.

[7]FARA D.Shifting sands:an interest-relativetheory of vagueness[J].Philosophical Topics,2000(2):45.

[8]BARTSCHR,VENNEMANN T.Semantic structures:Astudy in therelation between semanticsand syntax[M].Frankfurtam Main:Athenaum,1972.

[9]KENNEDYC.Vaguenessand Grammar:The Semantics of Relativeand AbsoluteGradable Adjectives[J].Linguisticsand Philosophy,2007(3):1.

[10]KENNEDYC,MCNALLY L.Scalestructure and thesemantic typology of gradable predicates[J].Language,2005(6):345.

[11]PETTITD,JOSHUA K.Thepervasive impact of moral judgements[J].Minds and Language,2009(2):586.

[12]K LBELM.Faultnessdisagreement[J].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2002(1):35.

[13]LASERSOHNP.Context dependence,disagreement,and predicates of personal taste[J].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2005(2):643.

[14]LASERSOHNP.Relative truth,speaker commitment,and control of implicit argument[J].Synthese,2009(1):359.

[15]STEPHENSONT.Towards atheory of subjective meaning[D].Massachusetts: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7.

[16]K LBELM.The evidencefor relativism[J].Synthese,2009(1):375.

[17]STOJANOVICI.Talkingabout taste:Disagreement,implicit argument,and relative truth[J].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2007(3):691.

[18]EINHEUSERI.Threeforms of truth-relativism[C]//MANUEL G,KLBEL M.Relative Truth.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187.

[19]FELDMANR.Deep disagreement,rational resolution,and critical thinking[J].Informal Logic,2005(5):154.

[20]SEARLEJ.R.Rationality in Action[M].Cambridge,MA:MITPress,2001.

[21]VONWRIGHTGH.The logic of preference[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63.

[22]PERELMAN C,OLBRECHTS-TYTECA L.The New Rhetoric:A Treatise on Argumentation[M].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69.

[23]VAN EEMEREN F H.Strategic maneuvering in argumentative discourse:Extending the pragma-dialectical theory of argumentation[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10.

Gradable Semantics and Uncertainty in Abstract Argumentation:A Case Study of Gradable Adjective

ZHOUXiaojun1,2,LIAOBeishui1

(1.Center for thestudy of Languageand Cognition,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Zhejiang;2.Faculty for Nationalities,Lishui University,Lishui323000,Zhejiang)

Abstract: Gradability is one of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gradable adjective.For example,it is a gradual process instead of a radical one from“cold”to“hot”.The extent of “cold”and“hot”as well as their critical point diver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gnitive agents involved in and different objects they modify.By analyzing the gradable semantics of adjective in argumentative discourse,our research finds out that the intrinsic factor which results in theuncertainty of argumentation isgradability,and thedifferencebetween different cognitiveagentsisexternal one.

Keywords: gradablesemantics;argumentation;uncertainty

doi: 10.3969/j.issn.2095-3801.2019.04.003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801(2019)04-0012-09

收稿日期: 2018-11-23;修回日期:2018-12-26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层级语义与论辩不确定性研究”(Y201534153);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回应话语的句法—韵律界面研究”(17YJC74013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14ZDB014)

作者简介: 周晓君,女,浙江永康人,讲师,博士。

标签:;  ;  ;  ;  ;  

层级语义与论辩不确定性研究-以性质形容词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