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评卷立意争端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立意论文,争端论文,高考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高考作文题,是由一则登山故事引导出有关“心灵选择”的话题。题目明确指出:“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也就是说,试题材料的情节以及体现的价值观念,仅是一次“抉择”的例子,考生有“立意自定”的空间,只要是触动心灵的抉择,均在题目立意范围之内。
“心灵的选择”是个判断过程,是心灵在世俗之见与理智之见的内心矛盾中的一次两难判断。它既可以是人生的大风大浪,也可以是感情世界的一朵浪花。立意优劣的分野,并非选择本身的价值观高下,而是选择过程展示的精神层面的深度与技巧。对此,国家考试中心的余闻同志的解析非常清楚:
令年作文话题的范围,外圈是“选择”,内圈是“心灵的”。选择是普遍存在并经常进行的,考生的作文进入话题范围的这个外圈并不难,社会的、学校的、个人的、集体的、阅读听闻的、亲身经历的、写实的、想象的,各色各样的材料都可以写。但不是所有的选择都是属于“心灵”方面的。作文必须写出心灵方面的选择,才算进入了话题范围的内圈,才算完全符合题意。“心灵”,《现代汉语词典》说明是指人的“内心”“思想”“精神”等等东西。这就是说,你所写的选择的事件,不论是小事还是大事,不论是经常的还是偶发的,不论是学校的还是社会的,不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它在选择的时候,都必须有内心的活动、思想的参与、精神的指引;都必须倾听灵魂深处的声音,让隐秘的内心站出来进行抉择。选择,进入了心灵的选择,才更显示出这个选择的稳定和深刻,才更显示出这个进行选择的人的成长和成熟。(见《读写月报》2002年9期)
高考实践说明,确实有众多考生表达了内心的思维活动,展示出丰富多彩的选择,命题意图基本达到了。
然而,作文导向性是由命题者与评分者共同构成的。在被评为40分以下的中、低分卷中,存在着由于价值观念不被教师认可而误判的实例。
一位阅卷教师的文章《你知道评卷老师“心灵的选择”吗》(www.sysy.orgxys.dxiong.com)披露了作文评卷中的一些甚为严重的“立意得分误判”问题,下选用4例:
[例5](选择),记叙文,900多字。叙述“我”在家里接到医院电话,说“我”前不久献的血经化验,与一位白血病患者的造血干细胞一样,希望“我”能捐献骨髓,“我”经过一番“心灵的选择”,同意捐献,从而挽救了那个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此文得了59分。
[例6]《爱在我心》,记叙文,900多字。写“我”爱上同桌的女生,找她借书,她说:“我从来不把书借人。”这样越发挑起了“我”对“她”的进攻欲望,“我”就经常投其所好地买书送她,终于使这女孩子给自己写来了一张纸条:“我是一只风筝,我愿把线交给你,让我时时有依靠和思念。”后来,“她”不与“我”同桌了,“我”在思念的日子里“吃糖都是苦的”。但最终意识到“她”与“××大学”二者只能选一,只好弃“她”而选“××大学”。此文得36分。
这些文章,我们都可以当做小说来读。但小说也是要符合“生活的真实”的。对“例5”,我们可以提出种种疑问:献血怎么直接跑到医院而不是采血站?现在哪家医院在直接接受献血者的献血?捐献骨髓是医院一个电话招来的吗?……
这种欺世骗人的文章居然能得59的高分,真是匪夷所思。相比而言,我们倒更相信“例6”的真实性,但它却因“学生怎么能谈情说爱”而被打入“冷宫”(40分以下)。
[例7]《爷爷,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记叙文,800多字。叙述“我”在到省城参加英语竞赛之前得到了爷爷病危的消息,是去参赛还是去探望爷爷?“我”最终选择了参赛,并拿了一等奖。回来后爷爷已经去世,“尽管我没有与爷爷说上最后一句话,但我的一等奖一定会给九泉之下的爷爷以最好的告慰。”此文得57分。
[例8]《我无怨无悔》,记叙文,800多字。叙述“我”经过层层选拔,与学校另一名同学获得了数学竞赛决赛的资格,在决赛将要进行的时候,“我”舍弃了竞赛,选择陪伴癌症晚期的奶奶度过人生最后时光。“我”的那名同学因竞赛获奖而保送上了重点大学,而“我”却失去了那样的机会,今天还在考场上拼搏。但“我”无怨无悔。此文得37分。
这两篇文章在布局谋篇、语言表达上并无大的差别,不同的就是面对同一事件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对这些选择,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评判,也应当没有高低之分。但是在作文评分者“裁判”笔下,它们却有了对与错、优与劣之分。选择拼搏、奉献的往往是高分,而儿女深情的却不被人欣赏,所以,一般情况下,评卷者在心灵上肯定的是理想的、高尚的,而非人情的、平凡的。
笔者认为,例6、例8是明显的误判,是非较易辨析,倒是例5、例7,纵有编造之嫌,是否就不能给高分?言语功能本身同时存在编造与真诚的两种属性,是非较难判定。
先谈例6、例8。从立意评析,二文均合乎命题要求。例6写放弃朦陇的初恋的心理过程,这种选择本是学校、家长盼望的结果,评卷者自设“初恋”禁区,既与学生生活现实相违,又与命题导向相违。这类题材只要把握得当,表述流畅,感情真挚,应给高分。一些省,如江西、安徽的高分、满分卷中,就有类似答卷。
例8,作者放弃决赛而去陪伴临终之际的奶奶,体现了作者重亲情的高尚人道观念,本无可非议。评卷者给低分,是“功名至上”传统观念使然。在评卷者看来,参赛是关系前途的大事、实事;探病,尤其是探望行将就木的老人,是无法与参赛重要性相提并论的小事、虚事。然而,感情是无价的,临终的“奶奶”带着心爱孙女的深情辞别红尘,对死者言,是临终的慰藉;对生者言,是对亲人爱的回报,生者在这生死离别之际,将更为真诚地感到先人嬗递给自己的责任,因而到场的意义重大。反之,假如曾经为你付出了无尽心血的至亲辞世,你不仅没有想方设法送行,甚至没有产生“送终”的强烈冲动,这只能是冷漠、无情、丧失人性的劣行,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现。当然,因“参赛”而放弃探病,也自有道理,阅卷老师不应是考生“选择”本身的道德导师,而应是审处作者表现“心灵选择”是否到位、是否艺术的裁判。例8误判的重要原因,首先是评卷教师对“生命意识”缺乏深入的理解,其次是对自己应扮的角色理解不当。
再谈例5、例7。虚构能力是写作的重要基本功。命题要求中,选择范围可以是“遇到、见到、听到”的事情,行文可以“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这都明示了可以写虚构文,包括编故事、写小说、小品等。而话题本身,又强调所写的事要“触动心灵”,写“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强调心灵的客观现实。因而从写法言,写真实与合理虚构都合乎要求,而虚构性文章并不排除使用第一人称,这就使考场作文评分出现十分棘手的问题:如何区别作者是在写真事还是在虚构?如说例5、例7有编造之嫌,难道例6、例8就不会是虚构?被众多传媒转发的考场佳作《状元凉粉》,关键情节是卖凉粉的老人出于对考生的慈父情结,打出一块招牌,对所有高三学生免费供应凉粉。如何界定这样的“超现实”情节是否真实?众多省份改卷教师称今年高考为“离婚年”,大量的考生写父母离婚,自己选了经济条件差而更值得尊敬的母亲或父亲。一位阅卷教师说:“现在离婚率再高,也不至于在一本卷子中出现5次离婚,这么多考生写离婚,只能用编造解释。”然而,我们又如何判定作文中的真离婚与假离婚?只要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就不能下“编造”的断语。无法断其无,只得判其有。因此卷5、卷7除按标准给予高分,别无他策。
对解决作文叙事真假难分矛盾的措施,作文教育专家、上海特级教师方仁工先生在《作文是一种训练》中提出;学生的作文训练,一开始就应把写真实与虚构、创作两类写作训练严格地区分开来,不能养成真假不分的写作习惯。笔者认为这是简单适用,具匡正时弊之效的经验之谈,是避免语文课成为假话假文培训课的基础措施。
在教师无法查核作文述事真伪的情况下,又怎么使学生实践写真实的要求?笔者认为首先应在母语教育中重建言语尊严的伦理基础。这是“以德治国”的第一步,缺乏了人们对真言、诺言、誓言、文章、文件的基本信赖,任何社会宏图终将成为空中楼阁。
美国成功的企业家狄克·狄维士,把健全人格构成分列为24种要素,而诚实、不说假话列为第一要素。他的名言是:“不诚实的人,正牺牲明日的信用,滥用于今日。”因作假而濒于破产边缘的美国安然公司等经济大鳄,不幸被狄克言中。中外经典思想家们,各种社会理想形形色色,然反对说谎作伪的见解基本一致,古希腊的西塞罗认为“社会公正的基础是诚信”(《西塞罗三论》),与孔子的“无信不立”一致。著名经济学家、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与资本主义发展》一书中严密地论证了新教徒及道德因素在美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廓清了当时人们把发展经济与尔虞我诈等同起来的误见,马克斯·韦伯的著作,在现代中国重新引起经济学界与思想界的高度重视,正是由于他深入探讨了经济的宏观成效与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然而,传媒界、教育界部分人士仍把人格重建的素质教育导向与极左思潮横行时的“空头政治”话语等同起来,如在全国极有影响的《南方周末》,曾刊登6位作家写的《心灵选择》,其中有二位名家在对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缺乏准确理解的情况下,一位刻薄冷嘲,一位辛辣热讽,致使编辑部特邀的评卷教师给二位的大作似戏似真地评了一个“不及格”,一个"0"蛋,也算给同在一省为中学作文教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命题者出了一口气。
在“言必信”“修辞立其诚”的言语诚信的伦理基础未夯实之前,作文教育至少要设立一条维护人格尊严的底线,它应相当于江河的水位警戒线。如今年作文的“父母离婚”文,编造者为了获高分,不惜在笔下自毁家庭,这既是对长期养育自己的父母的伤害,也是缺乏自重、自爱的表现。深爱亲人、尊重家庭的人,决不会为分数出卖感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是把自身的修养、家庭的建设作为治理天下的基础,蔑视家庭言行是有悖民族亲情伦理的大逆不道劣行。作文既是一种人际交流,就应守这条底线:凡涉及自身或他人的人格及尊严时,绝不能妄言编造,而应承担言语责任。很多国家此项已进入法律。
今年作文评改“立意”争议颇大的答卷是四川优卷《潘金莲的选择》。潘金莲弃武大郎而选西门庆,历来受到人们唾弃,该考生却予以同情、理解、支持。此卷初评为20分,经阅卷相关职能部门复评并组织十位有影响的教师讨论后,给予高分。此消息诸多媒体予以报道,发表了褒贬对峙文章,如《中华读书报》发表的《这样的高考作文不该得高分》,选辑了王宪华同志的观点:
据介绍,《潘金莲的选择》一文,从潘金莲自身的角度,分析了选择武大郎和西门庆的种种利弊,最终其“心灵”选择了西门庆。
凡读过《金瓶梅》或《水浒》等小说的人,对潘金莲、西门庆、武大郎这些人物形象都不会陌生。虽然这些年不少人为潘金莲抱不平,认为她其实也是那个社会的受害者,但西门庆流氓恶棍的帽子似乎是摘不掉的。
虽然潘金莲自有“心灵”选择西门庆的自由,但一位当代考生为这些选择寻找种种理由,高唱赞歌,居然得到评委们的嘉评,就有些不可思议。不妨作一假设:如果顺着文章思路写下去,陈世美就有充分的理由换老婆;如果从古代小说人物写到当代现实人物,那些成克杰们的情妇“心灵”选择成克杰们,都会“自有一番道理”,而如果真有考生以此为素材写一篇作文,“言他人所不敢言”,不知阅卷者们能给多少分。
由此,文章提出了一个疑问,除了艺术尺度,作文评分还要不要道德观、价值观的尺度呢?
笔者赞同评卷组终评的结果,就立意而言,该考生不是不要道德观、价值观,而是与王宪华同志观念有所不同,其观念或更具现代性一些。
《潘金莲的选择》选取的情节发生在潘毒杀武大郎之前,这时的潘金莲并非罪犯,她嫁武大郎是原主人对她的惩罚,潘、武两人本无感情基础,因而她对武大郎也不应承担什么感情责任,他们的婚姻本身就是一桩罪恶。纵使她仅仅从西门庆的外表远胜于武大郎而对西门庆产生好感,亦属人之常情。雨果名作《巴黎圣母院》中的艾斯美拉达爱上仪表堂堂而内心卑劣的卫队长,不爱外表奇丑而内心真诚的卡西莫多;《战争与和平》中圣洁的娜塔莎,在丈夫去世后,未选人品高尚而身体肥胖的彼埃尔,居然投入花花公子罗斯托夫怀抱,这是与《潘金莲的选择》中潘金莲同样的选择。人们常常被形体美、外在美迷惑,这既是人性脆弱之处,又是人性某些本能的体现,雨果和托尔斯泰仅为他们心爱的女主角感到遗憾而不去指责她们,因为二位文豪认为,男女因外貌而相悦的选择具有合理的、人性的一面。考生也只是选这一点而写,把人们心中有所思而口中羞于说的心态,借潘金莲说出来了,这种内心剖析又怎成了“没有价值观、道德观”呢?
如换一种写法,潘金莲强抑内心的痛苦,当好武大郎的“贤内助”,为他生个胖儿子,而把俊男靓女的欢爱只在梦中温习,这样她就幸福吗?这样就人道、人性吗?这样就合乎现代人的道德标准吗?
陈世美与秦香莲曾有过恩爱真情,陈世美对这段生活及儿女有不可推托的责任,成克杰的权色交易与陈世美见异思迁一样,是对自己家庭的背叛。而潘金莲对西门庆的好感,及对武大郎的厌弃,既具有对命运作弄的报复,也具有一定的内心真诚,与陈、成不属同类,倒是王宪华文章援例失当。
仅从当前青年男女追星族数量之巨、热情之高,即可证实外形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刘德华在南昌开个唱会,门票高达千元,仍有数万靓女掏钱去追捧“少女杀手”刘天王。这些社会新闻也可旁证考生写“潘金莲的选择”其实反映了在肤浅的影视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共同心态,他们确有不理智之处,但这一选择更为真实地表白了自己的想法,做到了“让灵魂站出来说话”。假如《潘金莲的选择》只给20分,无疑会使一代人把“诉真情”视为畏途,养成“想一套,说一套”的二重人格,作文成了“作秀”。这种实际已成为社会时弊的危害,比男女间存在过于重视外在美的择偶观,严重千万倍,恶劣千万倍。反之,该文的高分,对培育涉及自己心灵的必须说真话的写作态度,具有“指挥棒”的重大作用,一切希望生活在真话环境中的人,似都会为评卷者的把20分改为高分明智之举叫好。
只要我们认真而深入地探讨作文教学伦理基础重建的课题,我们的母语教学天空必然会更加明澈,历史或许终将看到人们把使用了几十年的言语假面具扔进文化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