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论文,对策论文,欠发达地区论文,企业财务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民营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它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在发展生产力、培植地方财源、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公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创造地方经济繁荣、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5年,笔者对我区上规模民营企业进行了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4年底,民营企业的发展势头较强劲,营业收入总额较上年有进一步增长的企业占参加调研企业的77%,从户均值来看,营业收入总额平均为2.27亿元,资产总额平均为2.54亿元。民营企业在吸纳就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工人数达千人的企业就有32家,比上年增长了191%。纳税总额也比上年同期有所增长,纳税总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有13家,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45家。
但是从其发展阶段来看,大多数民营企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竞争力较弱。而且从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轨迹来看,大多是暴起暴跌,光辉短暂。国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民营企业的寿命只有2.9岁。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民营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中,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参加调研的企业中不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无论是处于初创期的企业,还是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都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缺失
从对我区部分民营企业的调研来看,管理人员的比例低于10%的企业占35.1%,技术人员的比例低于10%的企业占31.8%,大学以上人员比例低于10%的企业占44.7%,大学以上人员比例低于50%的企业占88.2%。企业管理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素质较低,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看,大都财务管理观念淡薄,信用观念、时间价值观念、风险意识、融资和投资意识等都不同程度的缺失,缺乏现代管理意识,甚至对财务管理有误解,很多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记账”和“算账”上;而素质相对较高的民营企业管理者又是长于技术而拙于管理。从企业财务人员来看,素质普遍偏低或者根本没有专职的财务人员,这些都造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无章、无序和混乱状态。
调研中还发现约66.02%的企业没有任何信息化建设,大多数企业管理粗放,短期行为严重,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这些都造成了企业财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象,也给财务管理带来了隐患。
二、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及产权结构的不健全导致财务管理混乱
我区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占比例很高,传统的手工作坊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一种模式,企业集权现象严重,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往往是不分离的,造成产权不明晰,职责不明确。企业的经营者大都凭经验和感情进行企业管理,维系企业中存在的各种契约关系,带有很大成分的人文性质,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如:一些公司尽管实行的是会计和出纳分管制,但是由于管理上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岗位分工;就连总经理或副总经理,由谁来领导和分管财务工作,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或说法。因此在资金使用和管理上都由老板说了算,使财务管理高度集中。会计和出纳没有执行财务的管理职能,而且资金使用的签字也是谁在谁管。当出现问题只能互相推卸,无法明确责任。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营管理关系的日趋复杂,加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些都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三、财务内控制度缺失,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据笔者对部分民营企业的调查问卷显示,民营企业中内控制度的建设都不够完善,75%的企业都只对销售与收款进行控制,还有20%的企业对采购与付款、货币资金、成本费用也进行了控制,只有不到5%的企业对筹资业务、对外投资业务进行控制。很多企业即使建立了内控制度,也形同虚设,并不严格去执行。(1)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2)应收账款周转缓慢;(3)存货控制薄弱。对已经建立的内控制度也没有什么监督机制,企业领导对此也不重视,大多数职工也不了解,甚至制度设计不符合实际情况,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的情况也比比皆是。会计工作机构设置也简单粗放,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不依法建账、兼职做账、突击做账、以票代账等问题。任意简化会计手续、滥用会计科目;账外设账,会计结算实行体外循环;对财产物资和库存现金不定期盘点,对银行存款和债权债务不经常核对,造成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大多数企业技术手段落后,没有真正实行会计电算化。
四、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度较低,融资环境差
据笔者对部分民营企业的调查问卷显示,目前影响我区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困难集中在融资、税费负担、人力资源、市场开拓、执法环境等几个方面,其中以融资问题为首,50%以上的企业都面临严峻的融资困境。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严重,已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融资问题和外部的融资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从民营企业自身找原因,民营企业信息失真,信用度不高,信用等级低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企业的成长发展中,阻碍作用就会越来越明显,甚至最终导致企业走向衰退与没落。
鉴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思路:
1.强化理财观念,切实提高员工素质
为解决好上述问题,民营企业必须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企业最高管理者做起,业主应该走出误区,更新理财观念,强化管理。业主在强化资金时间价值观念、风险观念、信用意识之外,还应更新融资、投资和用人观念。
融资方面,要确立多元融资意识,走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结合的路子,建立活前不乱的资金循环机制。企业必须保持合理的筹资结构,适度负债经营,在充分考虑企业偿债能力的前提下,设法筹足项目建设资金。财务部门必须保持好的融资信誉,形成“借-还-借”的良性循环,不仅要重视银行信用,更要重视和讲究商业信用。
在投资活动中,建立资金投入效益的保证机制。决策失误是资金投入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企业财务部门要改变目前仅限于对企业内部价值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做法,应多方收集企业外部有用信息,主动研究市场,自觉参与企业投资项目的预算,论证、分析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把好项目的财务预算关。
在财务管理的重要岗位上,业主应改变选择自己“放心的人”的旧观念,而是选择“异己”,让真正“能干的人”,即专业知识过硬、专业技能熟练的人担任财务工作。
其次,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切实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大力抓好岗前、岗中培训,举办各种形式学习班,对会计人员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进行新知识、新法规、新制度的培训,切实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执法观念和职业道德,帮助财会人员自觉树立爱岗敬业思想,做遵纪守法、执行制度的模范,使财会人员尽快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挑战的要求,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传统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不仅要强化各项专业管理,抓好以战略管理为重点的综合性管理,还要根据公司制的要求调整好企业内部的管理组织结构。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成长时期选择不同的财务控制模式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价值。并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如组织结构、经营特点、人员素质、市场运作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财经制度,搞好内部监控,改变家族式管理的模式。
3.规范财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首先,企业财务部门要按照现行法规制度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的生产营销发展到哪里,财务管理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如:对会计人员的职权,凭证资料的签署、传递、汇集流程,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的编制与报送事项做出明确的规定。重大开支和日常零星开支的财务应增加其透明度,出现财务、账务不清时,应共同协商解决,不能私自处理。其次,企业财务部门要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围绕目标利润,认真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构建企业财务指标体系。在每月制定财务预算时,为避免出现预算的差异,还应根据近期较为准确的财务信息资料及时修正财务预算指标。最后,财务部门要按照财务预算目标加强管理,定期检查,严格考核,落实责任,兑现奖惩措施,形成以财务制度为主对经济行为的定性约束,以财务预算为主对经济行为进行定量约束的格局。
此外,企业财务部门要在保证会计核算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财务信息的主渠道作用,时时跟踪企业的动态变化趋势,及时提出财务建议。使目前的核算型财务管理转变为管理决策型财务管理,成为企业决策者的坚强臂膀。
4.加强资金管理,强化成本控制
货币资金是企业运作的生命之源,企业即使有巨额利润,但如果没有适当的现金周转也难逃破产的命运。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中,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管理机制至关重要,在日常现金管理、投资、筹资及分配活动中发挥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推动资金营运效益。在日常现金管理方面:(1)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行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层层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作出贡献。(2)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效果。(3)加强对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近年来很多民营企业陷入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的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账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企业必须建立科学、严谨、实用的成本管理机制,系统分析成本发生的全过程,运用量本利分析法,合理测定企业最佳销售量,进一步确定销售价格,确定存货最佳存量,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通过预算和考核,落实企业成本目标和责任;在业绩评价考核工作中,要把成本指标作为一个层层考虑的主要指标,从而保证成本目标的顺利完成;拓展成本考核范围,不仅要考核产品制造成本核算,而且要考核产品的质量成本,责任成本。把成本管理的重心从侧重于简化成本核算转移到侧重于成本控制。从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