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发展增长的教训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从无发展增长的教训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从有增长无发展的教训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教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增长无发展,这是许多不发达国家战后在发展民族经济和工业化的初始阶

段出现的一种通病。我国在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和工业化过程中,由于社会主义

制度的优越性,不仅使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而且推进了经济、文化、社会的全

面发展。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

展没有同步,甚至在某一时期、某些方面也存在着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重视对

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推进我国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常常被人们当作同一含义而混同使用。但

在发展经济学中则被认为这是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

经济增长一般认为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国民财富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

和增大。通常是指一国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实际(即按不变价格

计算的)产值或收入的增长。也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

第二,是指一国国民经济成长、发育或指经济阶段的演进和经济状态的更替。如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把经济成长过程看成是经济国

家都必须经历的一系列连续阶段。

经济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当然它包括经济增长,但是其外延要比经济增

长大得多。当代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问题外,还包括人们的

收入、消费状况、教育、就业、环境、产业结构等各个方面。美国发展经济学家

G·M迈耶对发展这一范畴下的结论是: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按人口平均的实际

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增长的过程——条件是处于赤贫线下的居民人数不增加,收

入分配不变得更不均平。它解释说这个定义包括四个要素:(a)实际收入增长

——即消除了通货膨胀以后的收入增长。如果人均收入增长2%,而通货膨胀也

是2%,则经济无发展。(b)按人口平均增长。如果经济年增长率是2%,人

口也增长2%,则经济无发展。(c)在一个长时期内增长——20至30年的

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与经济增长不同之处。(d)一个过程—

—强调发展是一个过程,这意味着若干种力量以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方式在起

作用。迈耶关于发展的定义被许多人接受,但同时许多人也指出其不足并加以补

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发展问题还包括分配问题,即发展的目的是使全体人民

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如果经济每年增长率是20%,但如果只有20%的人口生

活水平得到提高,那么称之为“发展”是大可怀疑的。二是还包括环境、资源的

保护问题。如果经济增长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和城市化增长使社会付出巨大代价,

那么这种增长的质量是很差的。三是经济发展要求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要发

生较大变化,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以上对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含义的区分,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如下两条结论:

第一,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固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首位的和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零增长、负增长

只会带来经济萎缩。但是经济增长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带来经济发展,总量增长不

等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环境改善、结构优化。

第二,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在经济建设中不能为增长而增

长。如果把速度、规模、产量等作为追逐的唯一目标,甚至为了增长而牺牲人民

的消费、牺牲文化教育、牺牲环境,这不仅背离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而且也受

到了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的非议。这种现象被称作“有增长无发展”或“无发展的

从实践上看,经济增长的良好愿望也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战后许多不发达

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和实现工业化,努力推进经济增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有增长无发展却成为许多国家的通病。如非洲一些国家经济增长被高出生率所吞

噬,人们的生活状况没有多大改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石油输出国中的一些国

家靠大量出售资源,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较快,但是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教育、民

族素质及产业结构等各方面并没有明显提高和改善。还有些国家为了增长速度搞

赤字政策和大量举借外债,造成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经济陷于混乱。

由此可见,单有经济增长是不够的,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还需要一系列的

转变和变革。这种转变和变革既有增长方式的,也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方面的。

二、我国经济建设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偏离

建国4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是较快的。尤其是改革开

放以来的十几年中,平均增长速度超两位数,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科学、文

化、教育等各方面获得长足发展,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正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

段演进。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经

济的同步发展,高增长、低发展,甚至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导致经济生活中出

现多种矛盾。其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结构失衡,长期得不到缓解,制约经济发展。由于盲目追求总质

量增长,各地盲目重复引进、重复建设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导致产业结构严

重失衡,产业链条明显存在着薄弱环节。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产业结构转化

滞后,不仅制约了工业发展,而且使农村劳动力过剩,压抑了劳动生产率,影响

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基础部门的瓶颈约束长期未得到缓解,制约经济的良性循环

第二,经济增长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经济发展无后劲。长期以来,许多部

门和企业把经济增长速度作为追逐的主要目标,因而盲目追求外延扩张与规模增

长,忽视现有企业的更新与改造,致使现有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技术

含量低,质量差,消耗高,经济效益低。据一些统计资料反映,每增长1亿元的

固定资产投资,当年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六五”期间为3.2亿元,“七五

”和“八五”期间下降到2.2亿元。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的资金利税率,19

80年为25.2%,1993年下降到15.2%。这种增长方式虽然表现在

统计表上的高速增长,但人们得到的实惠不多,积累也不多,反过来又制约经济

增长的后劲。

第三,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影响经济社会稳定。近些年来伴随经济的高速度

,频繁发生通货膨胀。从1980年到现在共有四次通货膨胀发生。其中198

8—1989年的物价上涨指数达到18.5%;从1993年开始的第四次通

货膨胀,不仅较长时期突破两位数居高不下,而且94年达到23%,创改革以

来历史最高水平。同年35个大中城市居民生活费指数上升了25%,其中食品

类1—10月份上涨了33.9%。从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的通货膨胀率大大高于

经济增长速度,影响了经济全局的稳定,也使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下降。通货膨胀

本质上是一种利益转移,使一些人利益受损,另一些人则获利。而受损者主要是

工薪阶层。控制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指数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已成为我国宏观调

控的首要任务。

第四,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存在社会分配不公。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收

入迅速增加,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378元提高到1994年

的3496元,扣除生活费物价指数,每年实际增长5.9%。但是与此同时,

人们的收入差距急剧扩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课题组的调查,我国年收

入在100万元以上的已有100万户,而且根据他们的估计这个数字乘以3还

偏保守。而且从最近几年的趋势看,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

势。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调查,城市20%的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

2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差距,由1990年的2.9倍扩大到1994年

的4.2倍。由于分配不公,加上近几年物价的持续上涨,有些家庭收入较上年

减少,1994年收入减少的家庭已达40%。高低收入的迅速拉大,产生了许

多副作用,尤其是一些靠非法收入和偷税漏税巨富,是人们难以接受的,它会挫

伤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虽然得到了控制,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新生

人口绝对值仍然很大,无论是从消费的角度还是从就业的角度看,对我国的经济

发展都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上述问题说明光有一定经济增长速度不一定带来经济的全面发展。如果这些

问题不能及时得以解决,增长速度还会下来。当然,有增长无发展现象只是一种

暂时的、有些是局部的,但也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上述问题的出现,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

在许多经济工作领导者头脑中存在的重增长、轻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指

导思想指导下的粗放经营方式。这种思想突出表现是重总量增长,轻结构均衡;

重经济,轻教育;重生产,轻环保;重资源开发,轻资源保护等等。而为了追求

高速增长,又走了一条粗放经营的道路,即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重速度、

轻效益,重产量、轻质量。虽然实现了经济增长高速度,但质量不高。正是由于

重增长、轻发展指导思想的作用,粗放经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产值、产

量、速度等不仅成为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也成为衡量干部政绩大小的主要标志

。于是,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为增长而增长的循环,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是其必然

三、转变增长方式是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克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有增长无发展现象的基本对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只有改变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状况,主要靠提

高现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来推动经济增长,才会改变现有企业的

严重亏损、效益低下的状况;只有实现集约经营,才能改善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与

资源的过渡开发;只有实行集约经营,才能消除由于投资需求过旺而导致的通货

膨胀;只有实行集约经营工业才会积累更多的资金反哺农业和发展基础产业,缓

解结构失衡,只有实行集约经营增加国家积累资金,才能推进科学、文化、教育

事业发展,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以及发展公共福利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缩小收

入差距等等。

而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首先真正转变重增长、轻发展的指导思想,使

增长方式转变为踏踏实实的行动,而不是停留在文件或口头上。实际上增长方式

的转变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早在八十年代初,针对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中央就提出我国的经济建设要走一条速度不那么高,效益比较好,人民得到的

实惠比较多的路子。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都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但十几年过去了,

从总体上看,增长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某些领域甚至发展得更严重了。究

其原因,笔者认为在相当数量的经济工作领导者头脑中不仅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

济发展,而且认为实现经济发展就靠高速度。因而速度、规模、产量作为经济发

展的主要目标,甚至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主要标准。这就更加助长了某些地区、

部门乃至企业的领导者把其在任期间上了多少个项目、引进多少项目、从上级部

门要了多少钱作为奋斗目标。加之经济体制不顺,使许多投资属于低水平的重复

建设,包括一些引进项目投产就亏损,有的甚至建到半路就宣判了死刑。所以尽

管中央把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口号喊了十几年,但不仅老企业亏损有增无减,

新建项目投产就夭折者也屡见不鲜。

可见,实现增长方式的真正转变并非易事,只有经济工作领导者真正从思想

上摆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切切实实把指导思想从以追求速度为中心转

变到以追求效益为中心,增长方式才可能实现全面的转变。当然追求效益并不排

斥一定的增长速度,相反,在不影响效益的前提下要创造尽可能高的速度,实现

总效益的增大。此外,还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大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保证增长

方式的转变。

(作者系中共锦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平*

标签:;  ;  ;  ;  ;  ;  

从无发展增长的教训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