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主动探究的思考与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生主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力图使固有的知识本位即学科本位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引导学生开展主动探究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思考一:课堂教学中,什么内容适合学生主动探究?
【案例1】“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一课时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一第一单元的内容。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的第一堂化学课,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这节课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挖掘出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也使学生之间迅速熟悉起来。
由于是新班级,教师把全班学生按前后两个课桌四人分为一组(恰好是两男两女),共13组,给大家1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要求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结合自己初中一年的化学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对化学学科的了解和课本绪言部分的介绍,列举一个本小组所知道的化学物质,以及该物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开始的交流顺序是按座位的先后顺序,一组一个实例,后面小组不能和前面小组重复;待所有小组都交流完毕后,进入自由发言阶段;举出实例最多的小组获胜。最后,由教师总结小组成绩,宣布获胜小组,并总结物质的分类。
随着一个又一个小组的发言,学生都被化学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深深地吸引住了。开始举出的实例基本是众所周知的,到后来就开始比试哪个小组的知识面广,发言多的小组自然充满了自豪感。我在惊叹于学生知识之广泛的同时,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了大多数学生的性格特点。总之,这节课是愉快的、短暂的,感触颇多。笔者以为,适合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容主要有三:
其一,具有开放性,有关问题可能没有固定答案。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的编入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而在结论上并没有定论,在教学要求上仅属于了解程度。教学时可以集思广益,获取更多的知识。
其二,与生活、生产有着密切联系,可能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的编入是对前面所授的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往往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要想把握好授课的广度、深度是不容易的;而通过学生的自主交流,再经过教师的指点、总结,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其三,一些一题多解的计算题和一些殊途同归的探索性实验。同一道计算题有多种解法,同一项实验有多种实验方法,如果能在学生探索、讨论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比较,发现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这样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远胜于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探索的过程更利于学生习得解题和合理设计实验的本领。
思考二: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到了什么?
【案例2】“化学反应中的热量”一课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二第二单元的内容,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对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有大致的印象,培养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等意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不高,难度不大,但若限于教师的理论知识介绍,学生的认识就可能不完整,更谈不上深入、透彻。于是,授课前,教师预先布置课外任务,把全班分为四大组(每组13人),同时把授课内容也分为四部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简单介绍燃料以及化石燃料、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以及实际应用、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危害以及改进措施。一个小组对应一部分内容,分别完成资料查找、整理、上课交流、总结的任务。同时,教师提出具体要求:第一,课后进行小组讨论,把分到自己小组的内容细化成若干个小知识点。第二,任务分工,有的上网、上图书馆查资料,有的负责整理查找的资料,有的负责课堂交流。第三,小组课堂交流的至少是5人,这就意味着整理、筛选好的内容要分给至少5个人来交流,从而防止这样的软任务只落在少数学生手上。
由于这部分知识既有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又有大致了解的内容,因此,四部分内容的分工就是扣住这节课主题的关键。学生收集来的资料之广泛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他们有的拿着厚厚的打印纸(网上查阅),有的拿着物理、地理等课本,还有的甚至拿着工业生产的专业书籍。学生在交流时对未学内容的钻研程度也让教师大吃一惊,如:第一小组非常详尽地介绍了吸热和放热反应,甚至包括了反应热、燃烧热的概念、计算以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见,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收获颇丰:
其一,可以明确学习动机。在传统的“你教、我学”的课堂上,学生机械记录教师授课内容,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在自主探究中,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的,清晰地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其二,可以获得学习方法。学生在自主收集材料时的选择、比较、判断、质疑,后期整理材料时的分析、综合、概括等活动,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比如,大部分学生在介绍不完全燃烧所造成的危害时往往只想到煤的燃烧和酸雨的形成,从而引申到环境污染,而有位学生却明确地提出减少或防止环境污染应从自身做起,他的发言获得了一片掌声。
其三,可以体验合作经历。主动探究的学习任务大多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合作是必须的,也是完成任务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别人与自己的看法、想法和做法的反差或共鸣。
思考三:学生主动探究中,教师的作用何在?
【案例3】“镁铝性质实验再探”一课
这段内容并非教学大纲要求的必学内容,而是在学生学习了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内容后,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原因,通过对镁铝性质实验的再探究,挖掘原电池实验现象中与理论现象矛盾的部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分组实验:以镁铝为电极插入盐酸中做原电池实验,并观察现象。学生发现:在镁铝的表面都有气泡产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镁条表面的气泡越来越多。这时,教师提出问题:理论上应该在铝电极上出现气泡,为何与实际不相符合?学生展开讨论,得出几种结果:原因一,镁电极不纯,自身就可能构成原电池;原因二,由于外电路电阻而使得电子不易全部传到正极;原因三,铝电极表面的大量气泡也会阻碍电子的转移;原因四,镁铝两电极的电位差不大。教师予以肯定,提出第二个问题:怎样设计改进实验,使得铝片表面出现气泡而镁条表面没有气泡?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更高,很快就设计出了不少方案:(1)使用纯度更高的镁条作电极;(2)将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改变为氢氧化钠溶液;(3)由干电池中二氧化锰的作用而联想到加入二氧化锰来吸收气体;(4)把两个用导线相连的电极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如镁电极插入氯化镁溶液,铝电极插入盐酸中,中间用盐桥相连。
这部分内容其实很容易被忽略,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了对原电池的理解。其间,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学生学习动机的“催化剂”。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加快,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化,教师的知识权威不复存在,教师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推一把、扶一下,让他们知道该学什么、该通过什么途径学。
其二,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师”。比如,分组实验失败后,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怎样帮助他们解决自主讨论中产生的众多问题,怎样在这些原因和方案中选择知识点适合、操作可行的方案,这都需要教师事先精心研究这节课的相关知识点,才能在选择材料时把握得当,才能游刃有余地调控课堂节奏,真正达到“师生互相理解、教学相长”的境界。
标签:原电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