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探讨
张 威*
(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天津 300131)
摘 要: 素质概念由来已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主要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社会公民应具有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这是一项主观培养过程。论文介绍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改革开放以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的内涵,对于素质的思考还比较肤浅,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务和责任;素质
新中国成立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执政范围趋向全国化,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行,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地位和面对的任务发生变化。因此,开展全民族素质水平提升,一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为社会主义建设要结合社会主义中国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根本,逐渐将改革开放前以“提高管理干部素质”带头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迈进到“进行社会主义中国全民族”的素质提升。怎么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的涵义呢?对素质的理解关系到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发展水平提升,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素质”一词出现和理解
素质一词,在中国由来已久。古代中国,“素”和“质”分开使用。《逸周书·克殷》是记载周朝攻打商朝帝辛王后经过和善后处理的一段历史文章,其中“及期,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一句话,出现“素质”一词[1]。此处,素质从表面含义讲可以认为是描述白色的质地的旗帜;而从深层次内容讲,是指奴隶制商朝百官从内心洗去商王朝影响,而从新接受周王朝使命。
最早的字典《尔雅》一书、以及后唐代杜甫、明朝高启的诗篇中也出现“素质”词汇。从字面本意来讲,是指白色质地意思,是对自然事物“质地白色”的一种表征。在一定意义上讲,古代所谓素质一词,主要表明自然界没有接受外来影响和熏陶的一种本底面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政策提出后,“素质”一词出现是与教育齐头并进。随着“素质”在教育思想中的出现,素质一词出现和教育相关或者和某个群体特征相连,比如,素质教育、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情感素质等等。诸多文献进行了素质教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和应试教育处于对立的层次。从本质上讲,素质的教育并不是针对应试的教育存在的缺陷提出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的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的涵义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依托,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社会成员之间应具有的一种主观和动态的表征。具体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就是在社会主义中国大环境下,社会成员应具有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呈现的性质是多方面的,包括道德、心理、身体、文化、技术等等;或者说,在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环境下,社会成员所具有的责任和义务是需要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同时这种责任和义务也要为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治面貌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迈入社会主义革命,工作重心由以农村为重点迈向以城市为重点。面对刚从半封建、半殖民统治状态下,脱胎而出的新中国,需要领导干部作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执行者和领导者。而当时党员干部一半左右文化知识水平处于初中水平,因此,要进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必须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其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背景下,社会公民的责任和担当。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三个务必,保持自身纯洁性,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思想,从实践中坚持自身党员的作为本色;作为特色社会主义公民,坚持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热爱社会主义,坚持热爱劳动,积极进取,诚信可立,承担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公民价值取向。
普莱斯定律[8]中核心作者发文量:m=0.749(m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nmax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论文数),本研究中nmax=17,得出m≈3。由此可知,图2中的29位作者均是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研究的核心作者,这些作者是推动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研究发展的中流砥柱。
由此可知,1号和2号点改装为该非常规细长拉杆载荷测量的最佳应变计电桥改装位置,并可推算出该拉杆拉压载荷方程为: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内涵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把干部学习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基本方针和施政纲领摆在了重要位置,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文化水平,将社会主义理论结合中国特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环境。因此,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和经济建设初期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内涵,主要以培养和提拔领导干部为基础,为解放后的新中国社会公民进行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依托环境”,同时,社会公民也在逐步为“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环境”培育责任和担当,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执行者。
随着改革开放迈进和面对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技术的冲击,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为了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生产力不可避免的导致生态破坏、空气、水资源污染、资源分配不合理等一系列自然问题,同时在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成员间中也存在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内涵完善阶段面对的问题任重而道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创新的理论,开辟理论探索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原创性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内涵完善阶段,需要考虑以下方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实现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表现过程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已成为优质教学资源的载体。
首先,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社会公民提供先进社会主义的管理体制。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实践中探索怎么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为社会公民营造完善的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生活质量的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从而将社会主义提升到一个新环境,营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在理论上,进一步阐明了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并指明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新走向新方向,点明了社会主义下个阶段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新思想充分体现了党的追求。中国梦这一伟大理论一经提出,就当即释放出了强大无比的系统的感召力,必将成为促使炎黄子孙团结一致,并鼓励人民共同开创美好新未来不断创新进取的一面伟大旗帜、一根伟大标杆[3]。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目标。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素质教育问题十分重视,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中国存在经济落后现状,而经济的落后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全民素质的提升。改革开放是完善中国社会公民所需要的特色社会主义依托环境,而在不断完善的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中,教育是培养中国公民责任和担当的一种主要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目标是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内涵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培养领导干部继续完善“特色社会主义大环境”;改革社会体制,为提升民族素质建立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使得社会成员在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2]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呈现在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指出“劳动者素质决定国家贫弱和国力强弱”;同年,在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中也着重表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内涵的完善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及中国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都表达了经济建设是新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劳动者要进行业余教育,而对在职干部全面教育。1951年,中央发布草案《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及1953年《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都说明新中国面临经济建设的重大任务,大量提拔和教育农工干部,有计划的提升他们政治、文化和业务水平。
新型蓝印花布图像数据库搜索空间树主要是将时间与传统二叉树相结合,以时间参数为主索引,构造出一个二叉树结构;随后再在各个时间块内,利用蓝印花布识别比对值,构造出一个基于蓝印花布纹样识别比对值的链表结构,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一种空间二叉树的结构。其步骤示意如图1所示。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环境与社会公民价值取向的社会法则耦合。
对全市排灌泵站相关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排灌泵站信息的录入、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并可按给定条件(尺寸、流量、河道、圩区、功率、区域范围、建设日期等)进行信息搜索,同时根据需求形成相应报表实现导出及打印功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西方政治、法律、技术、管理的认识,不同的政治观点也在影响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环境,同时也对社会公民产生了一定意义的冲击。因此,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奋斗和建设中,如何努力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公民担当和义务,这是需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层面进行完善和普及的范畴。开放的目的,是让社会主义中国接受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最终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精神文明,从而达到提高综合国力的目的。因此,坚持改革开放,社会公民,尤其是中国共党党员牢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奋斗目标,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实践精神,坚持努力奋斗精神,坚持理论学习和技术知识的学习,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为社会公民担负起个人的核心价值,修桥铺路。
三、结论
根据中国实际经济基础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经济建设初期、以及二十世纪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民族素质提升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的内涵主要是在社会主义中国大环境下,社会成员对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社会成员之间应具有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呈现的性质是多方面的,包括道德、心理、身体、文化、技术等等。
[ 参 考 文 献 ]
[1]李忠民.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甘肃教育,2019(03):9.
[2]徐欣.提高能力素质在工作实践中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N].华兴时报,2018-05-08(005).
[3]肖建平.建设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2):17-22.
*作者简介: 张威(1977-),汉族,河北邢台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水文地质和沉积学。 赵艺茵
中图分类号: D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22-0008-02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义务和责任论文; 素质论文; 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