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安居第一高级中学 遂宁 629000)
【摘 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前提, 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保障。
【关键词】: 教学 兴趣
正文: 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高度复杂化过程。在新课程改革下,在我校“135模式”高效课堂推进下,学生的“学”已经完全占领了主动地地位,教会学生学习才是我们教育者的首要任务,通过高效课堂的推进,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探索总结,我也从中有所感悟,我认为,如果能够正确的培养和使用兴趣教学,就会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完美的结合,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那么如何他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我将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要使学生对所学科目有兴趣,首先教师要注意发挥教师情感的积极作用
首先,一个教师必须对说教的学科和所带的班级学生有感情,教师是否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是否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热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会动的态度。我十分喜欢自己的工作,也很喜欢自己的学生,不管他们的成绩好与坏,调皮与不调皮,我都对他们报以宽容理解真诚的心对待他们。
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中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就是说教师不要随便想学生发脾气,即使自己有什么不愉快的事也要控制自己,当自己走向讲台时,对学生都要从满激情,精神饱满的面对他们,不能够将消极的个人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学生是好动的,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是循规蹈矩、老实本分的在课堂上端端正正坐40分钟。
最后,教师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情感的处理,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虽然没有文科那样的带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的设计研究,同样也会使枯燥的数学定理公式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勾股定理》、《黄金分割》的背景是非常有趣的故事情节,这些都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让学生体念成功,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
有一句话叫“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不是赞同,也许这句话对于20年前的学生的确是这样,可是现在的学生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不一样了,我认为“成功是成功之母”才最适合他们。学生在多次的失败后就会产生一种畏惧,多次的失败就会降低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做法,学习缺乏自信心,最总放弃学习。而多次的成功,就会让学生自我感觉到,我还是可以的嘛,我还是行的嘛,我不是同学心目中的差生,这样反而更会激发学生不服输的求知欲望,我针对这种情况,合理的编排试题,难易交叉进行测试,让学生在“成功--失败--成功--”中不断地循环,在这种过程中慢慢的进步。
三:教师要以心换心,一定要让学生把努力学习作为对老师的回报来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以情动人,多给予学生激励的话语,一定不要给学生打击的话,比如:一个学生来问我问题,即使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题我也不会说,你怎么练这道题都都不会啊!你可知道就这样一句话,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会问你问题了,他怕老师瞧不起他。我和理解学生的想法,常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常往老师身边跑的学生对该科的学习兴趣一定不低。
四: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心与心的沟通中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尊师重教这是一种美德,但是我认为教师也不可以像古时候的老师一样,一副严肃的表情,毫无亲和力。我们要课堂是师生,课后是朋友。当达到这种的情感地步后即使老师对学生一次严厉的批评处罚,学生也是心悦诚服、心甘情愿、毫无怨言、高高兴兴的接受的,也不会和老师产生对立的做法,学生的心理也不会有什么阴影。
五:课堂是老师的战场,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
变换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得采用新颖的教学,比如我校现在推行的“135搞笑模式”、“三段合一,自主静心学习”的模式很受学生的喜欢。学生课堂中有“自学”“对学”“群学”“展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全员参与的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积极,教师也真正做到了扮演“导演”的教色。
六:教会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求知提高学习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也运用于生活,我要学有用的数学,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可以让课堂生动有趣,比如三角函数知识可以与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联系,对称点的学习可以与在小河边建一个抽水站到两个村庄所用材料最节省等。
总之。近年来,教育改革在飞速的发展,也呈现了不同的新的教学模式,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是我们教育者长期研究的课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将时常记录生活的随笔,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在此仅谈一点个人的看法,目的是让给多教师来研究教学中的问题,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论文作者:刘勇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4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兴趣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堂论文; 老师论文; 数学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4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