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灌输”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有关“灌输”实质的观点可谓五花八门,意见不一,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其一,认为“灌输”是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即党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正面宣传和教育的方法。其二,认为“灌输”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个原则解决的是“要不要灌输”的问题,而不是解决“怎样灌输”的具体方法问题。在这个原则的要求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教”,即“灌输”。其三,认为“灌输”既是原则,又是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解决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政治信念问题”来看,“灌输”是原则。而相对于自我教育、寓教于乐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说,“灌输”又是一种方法,它是运用说教的形式,向受教育者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其四,认为“灌输”的本质含义是“教育和宣传”。“灌输”就是实施灌输,既有灌输的主体,也存在灌输的客体,主客体以思想知识为纽带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双向沟通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就是抽象意义上的“灌输”。以上的观点从不同侧面对“灌输”的实质进行了探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造成了人们对“灌输”的认识和态度不一。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混淆了两个不同层面上的“灌输”:其一,列宁的灌输理论中所讲的“灌输”。它特指将灌输一词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就是主张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启发和引导,使革命的理论、先进的政治意识和伦理道德,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并以此作为行为的规范和依据。我们平时所讲的要坚持的“灌输”,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的宣传和教育,也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宣传和教育群众,武装群众的头脑,使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懂得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认清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历史使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为此而努力奋斗。其二,作为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的“灌输”。它是指教育者将外在的思想理论和文化知识输入受教育者的头脑的过程,是一种单向式的教育方法,与自我教育、启发教育的方法有一定的区别。为了把这两个不同层面上的“灌输”区分开来,我们不妨把前者叫做“理论灌输”,把后者叫做“灌输方法”,二者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理论灌输,而灌输方法就是进行理论灌输所使用的方法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坚持理论灌输是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而灌输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而言,虽然本身并无特定的褒贬含义,但是方法的改进却有助于原则的坚持。
第一,坚持理论灌输,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
理论灌输最早是由当时还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卡·考茨基在批判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新纲领草案”时提出的。他说:“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的东西,并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产生出来的东西。”因此,“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把认识无产阶级地位及其任务的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注:见列宁:《怎么办?》[M].原载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84页至第110页。)1902年,列宁在其重要著作《怎么办?》一书中,引用了卡·考茨基这一正确论断,并进一步证明和深化了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从外部灌输到工人阶级中去的思想。他指出:“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确信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注:见列宁:《怎么办?》[M].原载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84页至第110页。)他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注:见列宁:《怎么办?》[M].原载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84页至第110页。)理论的重要作用决定了灌输的根本任务就是向工人运动和人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理论灌输的根本内容。他在书中还专设一章《全俄政治报计划》,论述了火星报在建党过程中应起集体的宣传员、集体的鼓动员、集体的组织者的作用,以启发和提高工人群众的觉悟。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它解决了“为什么要灌输”、“灌输什么”和“怎样灌输”三大问题。由此可见,灌输理论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如果把它与只作为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的“灌输”混为一体,就容易产生误解。
理论灌输不仅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需要,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仍然不能少。我国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理论灌输对我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前所未闻的新问题新情况。一方面由于改革的深化,我国在经济运行体制上,实行转轨变制;在政治上发扬民主,依法治国;在思想领域,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由此引起了新旧体制、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使人们难以再用传统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和作出选择。另一方面由于对外开放的扩大,大量西方思潮涌入,使得人们不再拘泥于某一单一的政治思维模式;同时,经济、科技、教育的国际化,东西方道德文化的互相影响,使得人们的社会行为、价值取向千姿百态。总之,由于当今社会和人们思想的巨大变化,过去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难以取得成效。甚至因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单一,内容脱离实际,而引起了人们的逆反心理。因此,有人认为理论灌输无用了,过时了。这种想法是极其危险的。尼克松在1983年访问东欧后说,东欧国家“和平演变的时机已经成熟”,因为“东欧共产党人已经完全丧失了信仰”,他们“不是思想家,而是实干家,而实用主义则能为和平演变打开缺口”。(注:参见【美】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M].第168页至169页。)这段话揭示了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其实,列宁早就提出过警告:“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注:见列宁:《怎么办?》[M].原载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84页至第110页。)因此,在新形势下坚持理论灌输,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发展的保证,这是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另外,对人民群众进行理论灌输也是统治阶级维持其阶级统治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理论灌输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利”,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也普遍重视理论灌输的作用。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奥勒姆所指出的:“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适合于维持其制度的思想。”(注:参见【美】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5页。)因为要维持一个阶级的统治,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需要相应的稳定的精神基础。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精神基础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能将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成功地灌输到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去,并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一种共同信念,那么,国家和社会就会稳定,物质文明的发展就会得到巨大的推动。在我国,党是向人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力量,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的领导的一个主要标志,而党的领导又是实现理论灌输的根本保证。
第二,正确认识“灌输方法”,是实现“理论灌输”的有效性的前提基础
人们总是将“理论灌输”与具体的“灌输方法”等同起来。因此,一提到“灌输”,就会马上令人想到那种强制性的生塞硬灌的政治灌输,从而产生了两种极端的观点:完全否定灌输或单纯提倡灌输。实际上,进入社会的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灌输:党对人民群众进行理论灌输,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家庭和社会也同样对人进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灌输。由此可见,“灌输”并非思想政治教育的专用方法,而政治理论也不是人们所接受的唯一的灌输内容,人们大可不必将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有产物来看待。
我们不能笼统地认为“灌输方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如前所述,作为一种具体的方式方法而言,“灌输”本身并无特定的褒贬含义,只有当方法应用于实践中并得到结果时,我们才能对其进行价值评判。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接受外部的思想意识分为两个阶段:强制阶段和自觉阶段。在强制阶段,灌输是主要的方法。法国著名社会学家与教育学家埃米尔·涂尔干说:“强迫学生去接受道德事实、道德价值和行为确实不好,但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要成为的那种人是未来社会所要求的人,而由社会所需要的这种人与我们与生俱来的那些潜能之间存在的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不按社会所要求去限制、规范我们的行为、欲望,我们就不能形成一种社会人格,甚至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所以这一过程虽然痛苦,却是必要的。如果说这就是灌输,那么灌输就是不可避免的”。现在人们之所以对“灌输”反感,是因为面对改革开放后千变万化的社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没有呈现出超前性,反而在许多方面与现实脱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滞后性,使得当今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思维意识日趋活跃,精神世界日趋复杂的人们难以接受。也就是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与当今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面临全面的挑战。但是,既然“灌输”是无法避免的,也就是必要的,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更应该灵活地去运用它,使之更好地与当今社会现实的要求相适应,消除人们的反感。
理论灌输的强制性并不意味理论灌输的简单化。理论灌输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法是内容的载体和手段,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理论灌输的方式方法是不相同的。在革命战争年代,主要是采用领导报告、文件学习和理论学习的灌输方式;战地鼓动、“三查三整”运动、诉苦大会、整风运动的自我教育方式等等。由于这些理论灌输的内容符合历史潮流,符合人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形式生动活泼,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在当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过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已经难以取得成效。因此,在“灌输方法”上,要摒弃单一、老化、空洞说教、生塞硬灌型的灌输,注重灌输形式的多样化,变直接灌输为间接灌输,变硬灌输为软灌输,提倡环境灌输、文化灌输和活动灌输等。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网络和大众媒体,宣传有新意、有时代气息、能使人折服、经得起实践考验的内容和道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坚持“理论灌输”的原则,又要正确认识“灌输方法”,因为原则的坚持是方法的实施不偏离正确方向的保证,而方法的改进又有利于原则的坚持,二者相互促进,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