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本体的术语界定-冯志伟教授访谈录论文

基于知识本体的术语界定-冯志伟教授访谈录论文

学术访谈

基于知识本体的术语界定
——冯志伟教授访谈录

殷 健1,冯志伟2

(1. 南京邮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 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摘 要: 由于理论视角以及实践定位的差异,术语的界定纷繁众多。现代描写术语学为术语的界定提供了新的启示。鉴于各类术语实践中暴露的现有术语界定的不足,冯志伟教授主张建立基于知识本体的术语观,将术语界定为“专门用途语言中专门知识的语言表达”。

关键词: 术语;术语界定;知识本体

术语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1](P. 1)在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下,术语的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作用日益凸显。术语是术语学研究的对象,术语学研究的开展以术语的界定为前提。术语的准确定义,一直都是术语学家们致力阐述的。对术语这个概念的不同阐述,其实质是术语学不同学派基本观点的呈现,也是它们各自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差异的逻辑起点。[2](P. 37)冯志伟教授是我国术语实践与研究领域的开拓者,至今已经发表出版各类专著和论文400多本(篇)。本次访谈聚焦术语的界定,既涵盖了传统术语学理论中术语的界定,又涉及到现代描写术语学对术语界定的补充与拓展。此外,冯教授就基于知识本体的术语观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殷健(以下简称殷):冯先生,您好!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术语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中国的术语学研究起步也比西方要晚,但是近年来的发展较为迅速。冯先生您是中国术语学研究的先行者和权威专家,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术语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的,可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

冯志伟(以下简称冯): 我个人最早接触术语是在1982年从事机器翻译的时候。当时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专业术语的翻译。学习外语的人缺乏专业领域知识,术语翻译有时不够准确和规范,影响学术交流。当时我们的做法是把文本中的术语单独提取出来,给出精确的定义,将其编成词典。在这个过程中,经常需要咨询专业人士。随着经验的积累,后来我也写了一些有关术语学的文章,提出建立术语学科的设想。没想到文章发表后,当时语言学界的一些老专家不是很理解。究其原因,是他们低估了术语的价值。通常情况下,人文学者更加关心文章的语法和修辞,不太关注术语的使用规范。这和科技工作者的关注点不同,后者对于术语使用的准确性有着很高的要求。我历来的观点是:文章文辞优美是锦上添花,而术语使用正确规范则是雪中送炭。在当时,由于学术背景不同,大家看问题的角度有差异,客观上低估了术语学科的价值。

2011年,《现代术语学引论》(增订本)在商务印书馆再版。从销量来看,这显然是一本畅销书。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科技领域学术交流的增多,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术语以及术语研究的价值。在这本书中我提出了两个具有原创性的术语学理论。首先是提出了“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我证明了在一个术语系统内,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与术语平均长度的乘积恰恰等于单词的术语构成频度之值,并提出了“FEL公式”来描述这个定律。根据FEL公式可知,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提高术语系统经济指数的最好方法是在尽量不过多改变术语平均长度的前提下,增加单词的术语构成频度。其次是提出了“生词增幅递减律”。通过观察,我发现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每个单词的绝对频度是不同的,经常使用的单词是高频词,不经常使用的单词是低频词,随着术语条目的增加,高频词的数目也相应地增加,而生词出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时,尽管术语的条数还继续增加,生词总数增加的速率却越来越慢,而高频词则反复地出现,生词的增幅有递减的趋势。以上两个术语定律都是中国学者在术语学领域的独特贡献。

殷:到目前为止,普遍为人所接受的术语定义并没有产生。有学者统计,当前术语的界定多达几百个。[3](P. 28)其中,有影响力的,如冯先生您将术语界定为“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1] (P. 29)《术语工作 词汇 第1部分:理论与应用》(GB/T 15237. 1-2000)将术语界定为“在特定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词语指称”。即使是属于传统术语学研究范式下的术语界定也是多种多样,遑论现代描写术语学的诸多界定。为什么现有术语定义如此之多?在百家争鸣的术语界定中,反映了术语的何种本质?

殷:从90年代初开始,传统术语学的规定论范式以及标准化实践目标开始遭到质疑,各个具有描写倾向的现代术语学理论体系陆续提出,后者更关注现实使用中如文本中的术语,注重术语应用中的交际语境维度,将认知因素引入到术语研究中,从而拓展了对术语的理解。注重交际和认知因素的现代术语学理论对于重新认识或再界定术语有何启示?

菏泽境内洙赵新河有海头、史庄、侯集、安兴、赵楼、毛张庄、于楼等7个节制闸,平均两闸之间的距离为15 km。每个节制闸对应一个管理所,目前各个管理所中有各自的变压器,支持节制闸的启闭。可以从管理所的变压器向堤防架设电线,也可以在单堤上架设高压电线,供所有闸管所的生产、生活用电,又兼作抗旱灌溉用电。随着水利工程现代化的建设,未来的自动化监控、远程监测、视频监视系统均需要电力支持。从而,应以信息化管理手段为基础,推进堤防现代化管理,确保堤防管理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

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计算机应用、软件编程等方面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要具有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在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根据管理要求随时更新相关内容,使整个系统始终可以满足公司管理的需要。

冯:术语的定义众多,很难取得广泛共识,我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这反映了术语作为术语学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来源于术语这一特殊的语言单位的多重属性。术语是认知单位、语言单位和交际单位。术语的研究涉及多个层次和多个维度,学者对其的界定繁多也就不足为怪了。其次,术语的不同界定,反映了不同的利益与关切。我们知道,术语的定义是有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这些标准是根据维斯特(E. Wüster)的理论提出来的。维斯特本人创立术语学的目的在于实现科学技术工程领域交流的无歧义,进而进行术语的标准化。这关乎科技界和产业界的切身利益。比如各种电子元器件,每一个器件对应一个术语,同时,系统内术语之间的概念清晰,关系明确,这既能确保专业交流的通畅,也能避免术语误用带来的经济损失。中国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永久成员国,我们标准化体系基本上是按照ISO建立的。我们对术语的界定和他们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也是国际交流和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第三,术语的定义众多,也是学派争鸣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从世界范围来看,有德奥、俄罗斯、捷克和加拿大四个术语学流派,他们虽然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但是由于各自不同的社会语言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在实践中有着并不完全相同的重点,对术语的界定也存在差异。而从术语学这一学科的演化发展而论,从传统术语学到现当代的各个术语学流派,它们之间有传承也有批判和创新,这自然带来了对术语本质的不同理解。除了以上四大学派,中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术语实践历史,有着数量庞大的术语学研究和实践专家队伍,也取得了其他任何国家都无可比拟的巨大成就,完全可以成为继四大学派之后的第五个学派,即术语学的“中国学派”。由于特殊的语言特点,再加上客观上存在着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势差,中国的术语学研究有着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区别性特征,例如,我们更加关注术语的结构与功能,更加关注人文社科领域的术语应用,其中包括术语的翻译。中国特殊的术语实践经验对整体的术语学理论可以起到促进的作用,加深对术语本质的认识。

然而,术语应用的环境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流的增加,科技进入日常生活,科技术语也不断进入日常交流。术语的使用者已经不再限于科学家和专业工作者,普通民众也成为术语的使用者。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专业人士与半专业人士或非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这两类群体的认知结构不同,而信息交流的需要又是客观存在的,要求完全采用标准化的术语显然是不现实的。术语的使用场景和群体变化与客观存在的交际需要之间的矛盾呼唤理论上的突破。以交际术语学、社会认知术语学和框架术语学为代表的现代术语学流派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产生的。

冯:术语学和语言学的演化发展具有同构性,这也是有人将术语学视为语言学尤其是应用语言学分支的原因之一。二者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研究范围和对象的不断扩大,研究视角从静态和规定性逐步变为动态和描写性。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将语言视为所指和能指的统一。维斯特的传统术语学思想也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认为术语也是所指和能指的统一即语符和概念的统一。术语不同于普通词汇的本质特征在于:普通词汇的能指和所指之前的关系是任意性的,而术语的语符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是非任意性的,甚至可以人为标准化的。也就是说,传统术语学将术语视为由表层语符结构和深层概念构成的二维复合体。传统术语学坚持概念优先,而概念指向客体,因而术语都是表征客体的名词结构。由于概念优先且概念和术语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单向性,术语是可以标准化的。这种规定性的研究范式能够确保科学家和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无歧义,其理论内核即使到现在也是合理的。毕竟,准确高效的沟通是人类长期以来的梦想。这种梦想在诉诸于创立一种人类共同语言的努力失败之后,通过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应用得以部分地实现了。

殷:针对传统术语学对术语界定的局限性,您在专著、论文以及会议发言中多次倡导基于知识本体的术语界定。2018年10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术语学建设暨术语规范化”研讨会上,您在主旨发言中提出,术语应该界定为“在专门用途语言中专业知识的语言表达”。为何要基于知识本体来界定术语,您能具体谈一下吗?

一直以来,教材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和工具。然而,素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对当前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信息技术的巧妙使用,给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它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搜集与所学课程有联系的资料和信息,帮助他们学到课本中没有的数学知识,在无形中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卡布雷(Teresa Cabré)认为术语学的研究对象是“术语单位”。她提出了“门的理论”,认为术语是语符、概念、交际的三维复合体。相比于传统术语学理论,交际术语学增加了交际这一维度。术语的意义潜势被一定的交际语境所激活,而对术语的研究应该从语言之“门”进入,同时必须兼顾其他两个“门”。[4](P. 112)这样,交际术语学立足于交际,从交际的情境和交际的对象出发来进行术语研究,对术语语言形式的描述范围就扩大了。在专业文本中,术语存在着各种术语变量,体现为不同的语言形式,而不再限于名词形式。如果说交际术语学强于对各类术语变异现象的描述和解释,社会认知术语学则进一步阐述了术语概念的动态性,这种动态性来自包括认知因素在内的语境的变化。同时,概念具有原型结构,可以依据典型性标准考察概念之间的关系。[5](P. 166)框架术语学对概念结构的描述则更加深入。根据法贝儿,概念术语处于纵横双轴之上。[6](P. 37)横轴体现为术语的词汇搭配。据此,不仅可以观察术语单位本身,而且可以观察其句法变化,从而有利于进一步辨析其概念。而在纵聚合轴上是概念系统或网络,这种结构既可以按照传统的诸如种属-类别、整体-部分等逻辑关系而存在,也可以体现为人的认知框架,包括如目的、方式、因果等其他关系。总之,现代描写术语学启示我们在界定术语时要从术语单位使用的实际场景出发,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要考虑其动态的本质,观察术语概念的历时演化发展和系统结构。

冯:现代术语学奠基人维斯特在他的专著《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7](P. 3)中把术语界定为“一个专业领域的概念指称系统”。也就是说,术语用于指称概念,而概念则指向客体,包括具体的、抽象和想象中的客体。按照这样的定义,术语就被限制在狭小的名词或名词词组范围内,难以包容客观上存在的为数可观的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等其他词性的术语。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把基于概念的术语观推进到基于知识本体的术语观,用知识本体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术语。著名的术语学家费尔伯曾经敏锐地认识到知识本体在术语研究中的重要作用[6](P. 75)。他指出,在传统的术语学中,概念系统中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逻辑关系和知识本体关系。此外还存在着其他的关系,如因果关系、工具关系、继承关系等。但是,逻辑关系和知识本体关系是最主要的关系。不过,费尔伯也有偏颇的地方。他指出,在一个概念系统中,概念之间的知识本体关系是建立在代表概念的各个个体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邻接性的基础之上的。我们认为,费尔伯的这种看法有片面之处。实际上,概念的逻辑关系是其知识本体关系在人类认知上的反应,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术语学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知识本体关系型。不应该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知识本体关系孤立开来。按照费尔伯的看法,术语学的研究对象仍然是实体,就不可避免地把术语归结到代表实体的名词术语和名词词组术语的狭小范围内。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系统,客体除了包括客观的实体之外,还可以包括行为、状态、数量、属性、时间、空间和关系。这些概念在指称化的过程中,除了形成指称实体的名词性术语之外,还可以形成动词性术语、数词性术语、形容词性术语、副词性术语、时间词性术语、方位词性术语,甚至可以形成表示关系的介词性术语、连词性术语等。由此可见,从知识本体的角度来看,术语不仅仅是名词或名词词组,还可以是动词、数词、形容词等其他词性。我们认为,术语学应该建立在完整的知识本体的理论基础上。如果我们对于一个领域中的客体进行分析,找出这些客体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这个领域中不同客体的集合,这一个集合可以明确地、形式化地、可共享地描述这个领域中各个客体所代表的概念的体系,它实际上就是概念体系的规范,这样的概念体系规范就可以看成是这个领域的“知识本体”。[1](P. 155)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倾向于采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体系作为术语学知识本体体系的基础,建立基于知识本体的术语观。我们认为,客体除了包括客观的实体之外,还可以包括活动、数量、属性、时间、空间和关系。所以,我们把术语定义为“专门用途语言中专门知识的语言表达”。那么,根据知识本体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术语定义中的所谓“专门知识”,不仅只是表达具体的事物的专业知识,也可以是表达抽象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是表达行为、状态、数量、属性、时间、空间和关系的专业知识。这样一来,就大大地扩张了我们对于术语的理解和认识。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不确定因素是地震。地震产生的作用力可以改变或者损坏岩体边坡的构造,使边坡沿着构造面产生位移并变形,最终出现损坏。大气降雨在坡面与台面上形成面流,水流冲击边坡,使边坡岩体产生泥化与软化,从而改变岩体的某些物理性质,如抗剪切力与抗压力,对岩体稳定性产生影响;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对岩体内侧产生破坏,使岩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如抗剪切力与抗压力得以改变,从而破坏边坡。

上述的术语界定有如下几个优点:第一,这个新的定义用“专业知识的语言表达”来替代传统定义中的“概念指称”,把术语由名词或名词词组的狭小领域扩大到所有的语言表达;其次,“专业知识的语言表达”当然也包括在专门用途语言中出现的各种术语变体,这样有助于把术语从传统的规范性研究推进到现代的描写性研究;第三,“专业知识的语言表达”不仅涉及术语的共时的、静态的方面,也涉及术语的历时的、动态的方面;最后,“专业知识的语言表达”不仅涉及术语的定性描述,也涉及术语的定量描述,这样就把定量的数学方法引入到术语学的研究中,推进术语研究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年。

[2] 魏向清、赵连振:《术语翻译研究导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3] 刘青:《中国术语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

[4] Teresa Cabré, Terminology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8.

[5] Rita Temmerman, Towards New Ways of Terminology Description :the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0.

[6] Pamela Faber, A Cognitive Linguistic View of Terminology and Specialized language , Berlin: De Gruyter Mouton, 2012.

[7] 欧根·维斯特:《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第三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Ontology-based Definition of Terminology: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Feng Zhiwei

YIN Jian1, FENG Zhi-wei2

(1.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 China; 2.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

Abstract: Terminology abounds in various definitions. In this interview, Professor Feng Zhiwei, in light of his working experience in terminology practice and research, talks about the reasons for the abundance of terminology definitions, analyzes the inspirations provided by modern descriptive terminology, and points out weaknesses in terminology theories exposed by the adoption of automatic terminology extraction. Moreover, he proposes that the definition of terminology should be based on ontology, and terminology can be defined as “the linguistic expression of specialized knowledge in Language for Specific Purposes.”

Key words: Terminology; definition of terminology; ontology

中图分类号: H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2338(2019)04-0132-05DOI:10.3969/j.issn.1674-2338.2019.04.015

收稿日期: 2019-04-03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美人权话语构建的术语应用机制对比研究”(2018SJA009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殷健,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术语翻译研究;冯志伟,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曾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自然语言处理、计算语言学、术语学等研究。

(组稿编辑:袁 瑾)

标签:;  ;  ;  ;  ;  

基于知识本体的术语界定-冯志伟教授访谈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