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堤防工程是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其不仅关系着防洪事业的发展,同时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也有着重要意义。不过在目前堤防施工中,由于堤线较长,需要保护的范围较广,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降低堤防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而影响整体工程的效果和性能。为此,就需要加强堤防工程施工管理的力度,提升施工技术水平,确保堤防工程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就对河道堤防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及其施工技术进行详细的探讨和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堤防工程;质量管理;施工技术;
水资源是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为了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生活和生产所需,就需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水利工程的开展则有效的实现了这一效果。其在建设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缓解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而堤防工程则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在保证水利工程性能发挥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堤防工程建设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1河道堤防工程施工技术
1.1土料选择和开采的技术
任何工程的开展都离不开材料的应用,在堤防工程中,土料的选择和开采是最为基础的一项工作内容,在进行土料选择过程中,要在保证其质量和防渗效果的基础上,选择成本较低的材料,且尽可能的实现就地取材,这样在后期施工中,既可以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又可以降低成本支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可以使用机械挖掘置换法,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沉降质量,还可以确保后续填土作业的顺利进行。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使用挖掘机进行软土地基的开挖作业,直到挖到符合标准的土壤后,将选择好的砂砾料逐层填入到基坑中,并进行分层压实。
1.2防渗流技术
在堤防施工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渗流,由于堤防所在位置的特殊性,水流速度、流量以及紊流的不确定性特征,使得传统的防渗措施无法有效的解决该问题。传统的堤防防渗流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临水一侧利用黏土进行铺盖防渗,不过其对于突入起来的洪水侵蚀缺乏有效的防御效果;另一种是构建防渗墙,在堤防底部利用防渗墙阻断砂层,且防渗效果较好,不过在施工过程中,人力和成本消耗较高,并不十分实用。
为了弥补传统防渗方法的不足,可以采用背水侧排渗的方法,即在背水侧堤防脚的位置排渗减压。具体方法有:
1)排渗减压沟法。一般堤基的结构多数是二元层次的双层地基,当防渗工程施工中的覆盖土层厚度较低、弱透水性时,可以在堤防侧面位置修建排渗沟,其深度需要深入砂层,有效降低了承压水头、减少发生砂沸管涌事故。挖沟地点选在堤防背水侧坡脚的区域内,回填物料主要是符合设计要求的粗砂砾石等滤料,在靠近排渗沟底的位置需要安放穿孔或是有缝的集水管,在一些堤防的排渗工程中,还可以把排渗沟安排在堤内坡下,以水平排水褥垫引出渗流,降低堤坡内的浸润线;
2)减压井法。河道堤防工程在土层覆盖较厚的情况下,依然存在发生渗水、冒砂、管涌事故的可能。采用建设较深的减压井列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砂层中的承压水头。一般选在堤岸坡脚附近较薄的位置选择布置减压井,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不使用泥浆作为护壁,这是由于加入泥浆会降低排水减压效果,注意钻孔的层位分布情况,倘若井管位于极细粉砂土层带中,不能使用开孔管,否则会使大量泥沙涌进井管;
3)防渗墙法。该方法对于减弱水头、降低流量有着显著的效果。在使用过程汇总,如果弱水覆盖土层下有较大厚度和深度的强透水砂基,需要采用悬挂式板墙进行操作,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内外水之间的连接性,另一方面在洪水发生时,两侧的砂基可以起到很好的抵御效果,减少洪涝带来的影响。
1.3堤身填筑
在筑堤工作前,先要将堤基周边的杂草、杂质等清理干净,以确保分层碾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堤防填筑过程中,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后推法。即,在将材料卸载完成后,利用推土机将材料封层填入到堤基中,在堤身填充完成后,就可进行修坡作业。在修坡过程中,一定要对修坡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控,确保其符合设计以及防洪的标准要求。
1.4堤防设施的崩塌和防护技术
在河道堤防工程建设中,河流的迎流顶冲位置是最容易发生滑坡和崩塌事故的。故而为了有效预防上述问题的发生,在堤防工程施工中最常使用的处理技术有两种,即抛石护岸和人工块石铺砌。其中抛石护岸大多被应用在处理崩岸事故中,但是由于抛石抢险只能暂时性的解决问题,在抛石层内仍然会存有紊乱水流掏刷、岸坡地下水渗流的冲蚀等问题。因此,需要在抛石抢险处理后,利用垫层、滤层或者土工织物等材料对抛石层下的泥土进行稳定。而人工铺砌块石有效的提升了开采过程中大小石料的利用效率。最常见的砌石方法有有单层铺设护坡,将大石块排放平整,小石块塞入缝隙,把沥青胶黏物、水泥砂浆等灌入块石的缝隙中,从而把块石连接成整体结构。
2堤防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较为落后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的河道堤防施工中,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今发展的需求,但是仍有很多企业在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这使得堤防工程在建设中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技术人才专业能力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果。此外,由于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及其相关设计仍处在建设阶段,缺乏一个全面、长期的管理体系,这使得堤防管理水平相对较差,管理稳定性有所欠缺,再加上实时监控、卫星定位等先进的管理技术应用不到位,无法实现信息化管理效果,所以就降低了堤防工程的工作效率。
2.2河道堤防隐患较多
在现今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对河道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水土流失现象的日益加重,其主要是因为河道两旁的植被破坏严重,降低了水土的涵养能力。水土能力的降低,势必会影响河道两岸土质的承载能力,进而为堤防工程埋下了安全隐患。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这导致工程建设项目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日益增多,这一定程度的导致了城市生活垃圾被肆意倾倒在河道中,致使河道淤泥现象日益严重,河床不断上升,堤防抵御洪水效果下降。此外,在我国一些地区中进行河道堤防工程建设时,并未制定严格的施工标准和管理制度,这使得工程各环节建设存在很多的问题,降低了河道堤防的防洪效果,严重时,还会威胁下游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3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差
首先,在河道堤防工程建设中,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及安全的重视程度较低,这使得在进行人员招募过程中,不会进行过多的要求和限制,这些人员由于自身教育背景、技能水平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不同,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无疑,这会对工程质量及相关制度的落实带来严重的影响。
其次,在河道堤防工程建设中,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不仅有助于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知识储备含量以及素质能力,使其对工程施工的内容、施工标准以及影响因素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还可以使管理人员实时了解国外先进技术,丰富管理人员的经验,进而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效果,促进堤防工程能效的充分发挥。但是,目前很多施工企业领导人员对培训教育缺乏重视力度,严重的影响了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
最后,在施工企业中,奖惩制度的缺失较为严重,这样不仅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在出现问题后,还回致使工作人员会出现推脱责任的问题。同时,制度的缺失也无法将施工中的相关责任和权限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导致权责不明,进而造成危险的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河道堤防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
重视我国的河道堤防的质量管理以及相关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工程的质量,保证人们的正常的生活需求,规避一定的自然灾害,使河道堤防更好符合规范,促进我国水利工程的长足发展。
3.1对河道堤防工程的外观质量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
工程外观效果是体现河道堤防工程建设质量最为直观的体现,因此,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设计人员要结合工程建设的需求,对堤防工程外观进行合理的设计,在保证其性能和质量的前提下,提升外观的观赏效果。
另外,在河道堤防工程建设中,堤防结构是影响整体外观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保证高质量的堤防结构才更更好的提升堤防质量,所以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要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制定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尤其要加强填筑施工作业中质量控制效率,以保证上层施工的顺利进行。
3.2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堤防工程施工中,工作人员作为施工主体,对工程质量的完成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好的施工团队可以根据自身经验,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为施工方案的决策提出合理的建议,并以此为前提,在结合施工技术以及现场情况对原有的方案进行完善和优化,提升其可行性,减少不必要损失的生成。
若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在应对突发危机时能够及时正确的处理情况,则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工程施工的开展,而这对于河道堤防工程施工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领导人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日常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效果,从而有效的提高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平,促进其基础知识能力的扩展和提升,从而保证在河道堤防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可以充分的认识到技术管理的重要性,保证施工中各项技术指标操作的标准性和规范性。此外,在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和规划过程中,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还可以提升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并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优化,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3.2对工程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核
工程图纸是堤防工程施工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保证图纸设计的准确性、精密性,才能保证各环节施工的质量,进而充分发挥堤防工程的效果,减低洪涝灾害的负面影响。
为此,在工程施工前,要对图纸进行严格的会审,技术人员需要对图纸中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结合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对图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提出和上报,之后再通过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完善图纸设计的内容,进而为后续施工作业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同时在图纸会审过程中,各部门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结合实际情况提升图纸的有效性、可行性。会审图纸需要参与施工的各方人员的配合,只有各方的有效配合才能使图纸发挥更高的效益,保证施工在图纸的指导下有序进行。
3.3加强堤体填筑的管理力度
河道堤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为了阻挡洪水侵袭,减少损失。而堤体是堤防工程中降低水流冲击的重要部位,只有保证其质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力度,才能更好的提升河道堤防的抗御能力。在对堤体填筑质量进行管理过程中,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对堤身填筑结合面进行处理。在施工过程中,要对上下层土之间存在的表面松土、砂砾以及杂物等进行彻底清除,确保其湿润度的均匀性,不存在留白和积水问题。同时在对密度和深度进行施工处理时,要严格按照具体的操作规范执行,确保其质量和效果。
其次,堤身填筑卸料及填筑的管理。在施工前,要检查堤身填筑材料,检测其是否符合达到设计目标,卸料时应当根据规范,压实平料,均衡上升,施工面应当平整、上下层的分段位置要错开,铺料表面保持一定的湿度。要保证堤体的顺平效果,减少垃圾、洞穴、陷坑等问题的出现。
最后,在岸坡出现残缺或者破损时,要对其进行及时的修复,控制破损位置的扩大,保证其质量。
3.4对堤基和岸坡进行管理
堤基在堤防工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其同岸坡一起组成了堤防中重要的基础部分。在河道堤防工程施工中,堤基属于隐蔽工程,这使得工作人员很容易在后期维护中将其忽略掉,进而导致整个堤防结构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影响最终堤防的性能和效果。因此,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需要对堤基和岸坡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确保堤基和岸坡的施工符合工程建设的标准要求,提升其施工质量。在施工中务必按照规范与工程设计施工,及时清除堤基表层的腐植土、泥炭、细砂等杂物,坡率需要满足设计要求,不能出现急聚变坡和后坡,不能将岸坡清理成台阶。
3.5强化工程外观管理效果
在河道堤防工程施工中,其外观效果不仅会影响工程整体的美观性,还会对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较大的制约。所以要加强对堤防外观设计和施工质量的管理力度,保证其结构质量与实际的施工要求相符。河道堤防的工程外观应当是整齐,五条线清晰,其中包括:坝顶的两条线,坝脚、马道和盖重的一条线,坝的坡面应当顺直、平整,在测量时要做到放线准确无误。
3.6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的检查力度
在河道堤防工程质量检查工作中,其主要分为定期检查,不定期检查和经常检查这三种情况,其中定期检查的时间通常控制在每年的令汛期前后、潮流前后。检查重点则是围绕河道的主要堤段,确保其不存在任何破损情况。另外,在定期检查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还需请上级主管部门委派专人共同进行检查,确保堤防工程性能的充分发挥,提升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定期检查是指洪水、地震等其他自然灾害发生后,工作人员检查河道堤防工程,查看其是否出现受损,并及时把受灾情况上报主管部门,及时开展河道堤防维修工作。经常性检查主要是对堤防工程的危险段、危险工程、工程变化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要素包括洞穴、裂缝、滑坡等等,还要检查河堤沿岸的树木、石块的状态是否异常,及时上报、采取补救措施。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其功效的长久发挥,在实际的施工中要不断的提升施工技术水平,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力度,同时在进行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时,还要将其渗入到每个施工环节内,通过提升各环节施工质量,确保整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为此,我们首先要做好对坝基建设的清淤工作,为后续工程的进行做好准备,在建设过程中要强调对施工人员技术的要求,保证施工符合前期的设计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还应根据不同建设需要选择相应的施工技术,从而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降低建设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罗祥彬.现浇混凝土护坡式堤防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J].低碳世界.2017(19)
[2]王德宁.关于河道堤防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应用的分析与探讨[J].科技视界.2015(35)
[3]李宏健.浆砌石挡土墙结合砼压顶施工在河道堤防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8)
[4]孙军,崔明星,赵文刚.河道堤防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及其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7)
[5]袁海江.简议河道堤防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与施工技术[J].建设科技,2017(21):123-123.
[6]罗祥彬.现浇混凝土护坡式堤防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J].低碳世界,2017(19):118-119.
[7]李文生.简议河道堤防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与施工技术[J].科学技术创新,2016(29):114-114.
[8]耿志勇.探析河道堤防工程治理的质量管理及其防渗施工[J].环球市场,2017(22).
[9]刘彩凤.河道堤防工程施工总体布置原则与设计[J].水能经济,2017(3):241-241.
论文作者:高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0
标签:堤防论文; 河道论文; 工程论文; 工程施工论文; 效果论文; 过程中论文; 质量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