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1]2014年在《维汉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标记现象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各种语言中,对立不对称的标记现象具有类型学共性特征。它们普遍存在于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各个层面。本文在借鉴汉语、英语、俄语等语言中有关标记现象研究的已有成果基础上,把语言描写与成因解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对现代维吾尔语中的部分标记现象做一次尝试性的观察和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对维汉语标记现象做一次比较深入的对比研究,以期探求造成维汉语标记现象共性和个性特征的认知、语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并尝试在维汉双语教学中,实证性地运用、检验标记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预测和解释作用。全文共五章,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标记理论研究的概述部分。主要介绍标记理论的含义及研究对象、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的判断标准、标记的种类、标记现象产生的原因等,并着重介绍国外标记理论研究的主要发展阶段、国内的研究情况、在维吾尔语以及维汉语对比研究中的应用。第二部分(即第二、三、四章)是维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标记现象对比研究部分。在各章节中,首先描写分析了现代维吾尔语名词的数范畴、男女性别、亲属称谓系统中存在的对立不对称的标记现象,与动词有关的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中的标记现象,维吾尔语等级反义形容词在三种问句、比较句、构词、熟语系统等方面存在的对立不对称标记现象。其次,对维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中对应存在的标记现象进行了进一步对比分析,并对产生这些标记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特征的原因做了尝试性的解释。第三部分(即第五章)主要阐述标记理论在维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启示。这一部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在维汉语“被”字句教学中,检验标记理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预测和解释作用,阐述了标记理论对以维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对双语教师的启示。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研究内容方面,瞄准了维汉对比研究领域的空缺,有一定的补缺作用。标记理论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但据我们目前已掌握的信息看,在维吾尔语本体研究和维汉语对比研究领域中,涉及标记理论和标记现象的研究成果不多。本文以标记理论为指导,尝试对维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中存在的对立不对称现象做对比研究和成因解释,是对新理论的应用、对新方法的尝试、对新领域的探索,期望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二是实用价值方面,可望对提高以维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作用。运用标记理论进行维汉语对比研究,并把其成果运用到维汉语双语教学,这不同于传统的对比分析研究,不是将对比分析的差异与困难简单地等同起来,而是把学习困难与语言间的差异和标记程度联系起来,从而更加准确地描述民汉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时,可能存在的困难和学习重点,希望对提高维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实效性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吉田泰谦[2]2000年在《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文中指出本文以现代汉语基本句型为考察对象,主要考察了现代汉语中的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的现象。本文描写了肯定句与否定句在形式上、意义上和使用频率上的不对称。并分析了产生不对称的原因。
许蕾[3]2014年在《枞阳方言中与肯定否定相关的语法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枞阳方言属江淮官话黄孝片,迄今为止,对此方言进行系统和专门的研究较少。本文以语言类型学理论为依据,结合功能主义、认知语言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从肯定否定这一角度切入,试图深入考察枞阳方言与肯定否定相关的语法特点。对于否定,往往有三个层面,分别是否定形式、否定意义和言语交际否定,它们分别对应于符号学的三个分支,分别是符号关系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它们也对应于句子研究的三个平面,分别是结构形式层面、语义层面和语用层面。肯定与否定在本文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文绪论部分首先介绍方言区的人文地理概况,方言研究的现状和意义,研究方法、内容和语料以及相关理论前提和方法。从第二章开始到第七章为主体部分,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肯定形式表达否定:第一章论述的是疑问词“可、可是”在反问句中的运用情况,第二章是对方言中三个修辞性构式的考察。这一部分主要探讨的是语用否定。第二部分是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第三章考察了“没点点”这一结构中的羡余否定现象,第四章论述的是“A不过”构式中体现的这种形式与语义表达的扭曲关系。而第三部分是肯定否定的不对称:通过对枞阳方言中表达能性的“得”字句和“似”字比较句的考察,得出它们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在使用频率上的差异,这一部分更加关注的是形式层面上的否定现象。本文结合语法、语义、语用否定的研究,将抽象的语法语义关于否定的研究转化为真实交际中的话语性否定,它与需要结合语境进行推理的否定一起构成方言的否定表达系统。本文详尽地描述了方言真实交际中的特殊的肯定和否定现象,为汉语方言的肯定否定研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材料。
管晓旭[4]2018年在《现代汉语比较句肯定否定不对称现象研究》文中认为比较句是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而又相对复杂的句式,本文从肯定与否定不对称的角度出发,对现代汉语比较句进行研究。首先对各种不对称现象进行描写,然后对这些不对称现象进行解释。最后,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以期将本体理论付诸于实践教学。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对选题缘由、文章内容、研究的意义、思路和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说明,并从比较句的研究概况、不对称现象的研究现状、肯定否定不对称现象中的标记理论和比较句中肯定否定不对称现象的研究现状四个方面对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分析。第二部分是比较句中肯定否定不对称研究的理论基础。该部分对“比较句”和肯定否定不对称概念进行了严格的界定,以比较句的构成、不对称和标记理论为研究基础,将比较句分为差比句和平比句两大类。第三部分是差比句中肯定式与否定式的不对称。该部分以“比”字句为代表,从句法形式角度出发,对比较对象、比较结果项和比较词在肯定否定中的不对称现象进行了描写,并从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对这些不对称现象进行了解释。第四部分是平比句中肯定式与否定式的不对称。该部分以“一样”句为代表,从结构和语义两个方面出发,对“一样”句在肯定否定中的不对称现象进行了描写,并从标记理论、否定副词“不”的意义阻断作用、“一样”和“不一样”本身语义的区别、实比和虚比等方面对其不对称现象进行解释。第五部分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比较句肯定否定不对称现象。该部分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对留学生在比较句肯定否定不对称现象中的偏误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根据语料库和留学生在日常交际生活中的偏误用例,总结出偏误类型,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最后尝试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从而将比较句肯定否定不对称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第六部分是结语。该部分归纳了文章的主要结论,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胡清国[5]2004年在《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肯定否定是语义相悖的一对范畴,它们必然会对各类句子结构施加各自的影响,实际上,已经有许多学者注意到肯定否定这对范畴对句法内部的影响,表现在肯定和否定在句法层面上存在大量的不对称现象。本文以否定为观察问题的视角和切入点,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研究专有的否定结构或是否定优先的格式,意在说明否定格式的句式义对句子内部各组配单位的管控作用,二是词语义(包括词语的概念意义但主要是语法意义)也会对格式产生反制约,表现在汉语中,一些词语强制性地要求其后的结构形式必须为否定形式。本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了否定范畴和否定观念的联系,给否定句的范围进行了限定,比较了肯定否定的差别和联系,详细介绍了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已有的基础,最后表明了本研究的路径取向和结构框架。 第二章至第六章讨论否定专有或优先的格式。第二章考察“V不C”的强势和理据。首先在使用的频率上,用共同语和方言的材料表明“V不C”的使用频率远高于“V得C”,以此证明“V不C”是一个否定优先的格式;其后介绍了它们在形式和意义上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与“V不C”为否定优先的格式有着内在的关联;最后从语言的象似性、语法化和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三个方面说明“V不C”之所以是否定优先格式的理据。 第三章考察“不V了”格式,这是一个歧义格式,可以表示三种不同的语义,不同的语义有各自要求的句法特征;分析了对“不V了”格式中“了”和“不了”的认识;最后着重介绍了表“谢绝”义的“不V了”格式具有委婉礼貌的语用价值及理据。 第四章考察“一量+否定”格式,首先介绍了该格式对量词和语序的选择和限制;接着阐明了该格式语法化的共时表征和历时进程;并探讨了该格式语法化的路径依赖。 第五章考察否定结构和句末语气词的搭配情况。表明否定语义必然要对句末语气词施加影响,表现为否定形式与句末语气词的搭配受到较多的制约,对句子的疑问还是陈述也会产生作用。 第六章和第七章都是考察汉语的否向副词。在第六章中,给否向副词作了简单的分类;讨论了它们的语用价值;对否向副词与否定形式的相亲和性从认知上作了统一的解释;并以英语,法语和俄语为例,说明否向副词的存在在语言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第七章是一个个案分析,以“根本”和“压根”为对象,全面地比较它们在句法、言语运用和语用价值的差异,进一步证明和刻画否向副词的内部特征。 第八章是全文的总结。提取了与否定相斥的一些语义因素;并以本文证明了“句管控”理论的正确性;最后归纳了本文的特点和成绩,指出了本文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文贞惠[6]2003年在《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文中提出汉语语法经过了一百余年的研究历程之后,到了今天,“语义范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从八十年代初以来人们对形式和意义以及三个平面理论的讨论可见一斑。同时,随着功能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认知语义范畴的研究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九十年代汉语语法学界的一场大变革,进一步推动了这种研究趋势,目前已经形成了高潮。在这种学术气氛下,关于否定范畴的研究,很自然地成了一个热点。否定表达具有独特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搞清楚否定与跟否定相关的问题,那么使得有关问题得到合理的解释的同时,更加加深整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文尝试用新的理论对现代汉语的否定范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全文共五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指出了否定范畴研究的意义和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并说明了本文所使用语料的采集方法。第二章,对否定范畴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评价,肯定了前贤研究的成绩,并指出了以往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本文所要涉及的范围。第三章,对否定范畴进行理论讨论,把否定范畴分为三个不同平面:词汇平面(词语否定)以及句法--语义平面(语义否定)和语用平面(语用否定),并通过具体分析,加深了对汉语否定范畴的属性的理解。第四章,本章主要考察在语义否定中的主观否定和客观否定。首先考察了“否定”应属于哪个层次,进而探讨主观事件和客观事件;其次,对主观否定和客观否定进行具体分析,把主观否定分为主观意愿、动机,主观判断、评价以及主观心理、状态,并归纳了主观量级和客观量级;以此确定主观和客观是“不”和“没”所具有的最本质的、最根本的特征之一。再次,调查并归纳了现代汉语常用动词(2170条)跟“不”和“没”的搭配情况,并从否定与语态的角度来再次证明本研究的分析结果。第五章,考察了静态否定和动态否定,从而归纳“不”是静态否定词,主要表示属性,具有同质的语义特征;“没”是动态否定词,主要表示时间过程的变化,具有异质的语义特征。总结全文,指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也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今后在否定范畴研究中值得继续探讨的课题。
张晓涛[7]2009年在《现代汉语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文中认为文章从两大方面系统地考察了疑问范畴同否定范畴的相关性。一是考察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语义相通性,对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等疑问句表否定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并针对目前研究相对不足的疑问表否定的动因和机制以及疑问表否定和一般否定句的区别加以分析;二是考察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构式整合,从疑问代词和否定词的共现特征入手,对含有疑问代词和否定词的否定疑问句和否定陈述句作了疑问与否定的构式整合分析,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疑问和否定的构式整合问题。目前,对疑问和否定两大范畴而言,针对每一范畴的研究不少,而关注二者相通性的研究却并不多,关于两个范畴构式整合的研究更是几乎看不到。因此,对于否定疑问句和否定陈述句是疑问和否定构式整合的研究与分析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张焕香[8]2012年在《汉英双重否定范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重否定作为语言中普遍而复杂的语言现象,历来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学者们探讨了双重否定的结构类型、语义关系、表肯定的条件等。但到目前为止,在很多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鉴于此,我们依托会话含义理论,运用形式化分析手段,对汉英双重否定范畴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旨在通过句法和语义特征的描写,找出两种语言在双重否定范畴方面的共性以及存在的一些差异,从而对双重否定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全文共分8章。第1章绪论。在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的基础上,重点对研究对象及理论依据进行了阐述。第2章双重否定的界定。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对汉语及英语双重否定语言现象的界定、划分标准及范围方面的研究,指出其贡献和不足,并尝试对双重否定进行重新定义。借助语义对立关系、矛盾关系及语义强度等级概念,将双重否定与肯定之间的对应关系公式化,对一些易混的非双重否定结构进行理据分析。第3章双重否定的范畴。将语用因素及惯用表达纳入到双重否定范畴中,以莱文森三层次意义理论为纲,将汉英双重否定范畴划分为语义双重否定及语用双重否定,并同时分出语用双重否定的两个次范畴,从双重否定的静态描写逐渐转向动态分析。与此同时,提出语境关联度的概念,阐述各个范畴与语境之间的距离。第4章语义双重否定及句法体现。语义双重否定涉及否定标记的字面义或逻辑义,根据两个否定标记是否均为显性否定词将语义双重否定的两个子类划分为显性型和隐性型,显性型语义双重否定进一步分类的基础是逻辑式中是否可直接显现“(?)((?)p)”或“(?)(?)p”并使否定意义取消,隐性语义双重否定主要由显现否定标记及隐性否定词或隐性否定结构结合而构成。在分析汉语和英语语料的基础上,对显性和隐性语义双重否定及子类进行逻辑语义描写,并探讨其句法特征及允准条件。第5章语用双重否定及句法体现。语用双重否定是依赖语用否定手段或语境因素来判定的一种双重否定结构。依据莱文森三层次意义理论中的话语类型意义及话语实例意义,把语用双重否定的两个类别命名为类型型和实例型。类型型语用双重否定按照惯用句法结构分为反问类和祈使类两个子类,实例型语用双重否定在语境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显性或隐性否定词与语境中的否定标记结合起来表达否定之否定。在对语用双重否定的子类及更小的类别的句法体现进行分析的同时,探讨肯定语义的来源。第6章双重否定范畴的语义关联及定位。通过会话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定位,把双重否定的范畴关联起来。按照标记理论,它们的标记程度不同,基本按照语义双重否定、类型型语用双重否定和实例型语用双重否定的顺序,标记度逐渐递增。第7章双重否定范畴的语用功能及语用动因。首先考察了双重否定表示低调陈述及超量肯定的功能,其次运用莱文森三原则中的方式准则、量准则,以及礼貌策略和回声用法来分析双重否定的语用动因。第8章结语。总结全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得出的结论,概述论文的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并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李少平[9]2010年在《汉维语否定句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否定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法范畴,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体,在人类语言中被广泛使用。但是,不同的语言可能会有不同的否定形式。汉语和维吾尔语分属孤立语和粘着语,都存在否定形式,其表现形式也都主要是否定句。汉语和维吾尔语否定句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两者之间的差异会成为汉维双语教学的难点以及双语学习者的障碍。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汉语和维吾尔语否定句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把握和认识这两种语言关于否定句的特点和规律,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为汉维双语教学提供帮助。本文以由否定词“不”和“没(有)”构成的现代汉语否定句和由动词否定式附加成分"ma/mε"和否定词"εmεs, joq"构成的现代维吾尔语否定句为研究对象,从语法上对比了汉语和维吾尔语否定句的语法结构和时态表现、否定词的语法特征,从语义上讨论了汉语和维吾尔语否定句的否定结构的语义指向,从语用上分析了汉语和维吾尔语否定句体现“合作原则”和遵守“礼貌原则”的情况。经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汉语和维吾尔语否定句主要是大同,但也存在小异。
杨翠[10]2006年在《语言学中的预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形式意义的关系,上个世纪90年代汉语语法学界的一场大变革,进一步推动了这种研究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欧美学界引进的预设理论逐渐渗入到现代汉语研究的各个领域,在目前的语言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种学术气氛下,关于预设的研究很自然成了语义学、语用学的热点,预设分析手段也越来越多地为语法研究者使用。预设在语言表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如果能合理地解释清楚与预设相关的诸多问题,并且在语言分析中地正确使用预设分析手段,那么语言研究将得到极大的拓展,语言研究的深度也将大大深入。本文运用逻辑学、语义学、语用学理论,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理论,对预设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七章,各部分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了预设是语言表达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的存在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要求。语言中的预设现象与语言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关联,研究预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预设的研究在对外汉语、语言测试、词典编撰及信息处理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第二章对预设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评价,在肯定前贤研究成绩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汉语学界在预设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探讨预设的本质,主要分析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在确定预设从根本上来说是属于说话人的这一语用性质的前提下,按照分析切入角度的不同,将预设分为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既肯定预设的语用本质,又突出语义预设分析可以脱离语境的特征。本章还在评价已有的预设判定方法的得失的基础上,探讨了预设与否定的关系,并试着解释否定预设的语用动因。第四章着重理清预设与衍推、隐涵的区别,指出在现有的研究中对三个概念的使用上存在着混乱不清的地方,提出与衍推发生纠缠的是语义预设,与隐涵界限不清的是语用预设,有针对地提出鉴别衍推与语义预设、隐涵与语用预设的方法。在厘清三个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三个概念的关系框架。第五章是第六章的理论基础。主要考察了潜在预设的各种诱发语,分析已有预设投射理论的得失,提出影响潜在预设实现为现实预设有句内因素和局外因素,对两种因素分别做了探讨。第六章依据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的分类、运用潜在预设理论及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空间概念,对现代汉语中部分预设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现代汉语中动词的叙实性、名词项与预设的关系、副词与预设的个例,考察影响潜在预设实现为现实预设的句内因素,并探讨了语言研究中使用预设分析时应该注意的原则及方法。第七章总结全文,评价本文的研究,指出创新所在及不足,提出今后在预设理论研究中可以加深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维汉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标记现象对比研究[D]. 张玲. 新疆大学. 2014
[2]. 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 吉田泰谦.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0
[3]. 枞阳方言中与肯定否定相关的语法现象研究[D]. 许蕾.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 现代汉语比较句肯定否定不对称现象研究[D]. 管晓旭. 河北师范大学. 2018
[5]. 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 胡清国.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6]. 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 文贞惠. 复旦大学. 2003
[7]. 现代汉语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D]. 张晓涛. 吉林大学. 2009
[8]. 汉英双重否定范畴研究[D]. 张焕香. 首都师范大学. 2012
[9]. 汉维语否定句对比研究[D]. 李少平. 喀什师范学院. 2010
[10]. 语言学中的预设分析[D]. 杨翠. 上海师范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