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人”之间何以共处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启示
彭建辉
(广东东软学院 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广东 佛山528225)
摘 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为应对全球化问题、消解现代性困境提出的中国方案,也是以求同存异、互惠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共生共荣为内核的全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也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在全球化时代的表现形态。因此,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理论依据和思维框架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有利于维护人类整体利益、促进世界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 自由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是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思想学说。作为社会性存在物的人是不可能在离群索居的原子化存在中获得自由解放的,这就需要在自由的个人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公正、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在合理的社会关系中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清晰而深刻地阐明了这一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基础的全球价值观,也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全球化时代的初级形态,它对于促进人类和谐和个体解放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由人”之间何以共处: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探索
面对个体自由和普遍自由相冲突、个人主体性和共同体发展相分裂的历史困境,西方学者往往在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两个极端徘徊,或将个人自由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或将共同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无法很好地消解个人自由和普遍自由之间的对立冲突。马克思认为,要实现“自由人”的和谐相处,就必须超越个人自由和普遍自由的内在矛盾,建构消灭阶级剥削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在批判市民社会时,马克思揭示了个人和共同体分裂的历史根源,提出了建构个人自由和普遍自由相统一的“真实共同体”的理论主张。马克思认为,传统社会中人们只能依赖家族、公社、部落、宗族等自然共同体而存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的共同体成了超越个体的超越性存在,个体只能生活于共同体的统治或压迫下。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进入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发展阶段,商品、货币、资本等成了统治人的抽象存在。弗洛姆就此指出,在工业文明时代暴力并没有消失,只是表面上看不到了,它仍以资本的形式统治人、压迫人和奴役人。在资本逻辑的统治下,工业社会必然会出现各种异化现象,产生个人自由和共同体发展的尖锐对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批判了资本逻辑的暴力性、统治性和奴役性。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等论断出发,在人的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中确立了个体和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消解了个人自由和普遍自由、个人意志和集体意志的内在冲突,提出了以人的个性解放、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论构想。显然,“自由人的联合体”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超越阶级人的联合体,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和最高阶段。马克思认为,只有在“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样的真实共同体中,人的自由本性、才能、潜力等才能获得充分发展,人与社会、个体与共同体的分裂才能被彻底消灭。在资本逻辑占统治地位的当代社会中,人类社会失去了多样性、异质性等,变成了封闭、单向度的虚幻共同体,显然,只有推翻压迫人、奴役人的社会关系,建构“自由人的联合体”,才能更好地张扬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消解个人自由和普遍自由的内在矛盾。
综上总结,胃溃疡患者予以消化内镜联合四联疗法,不仅可以将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同时可以使胃动力学指标得以改善,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普及。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初级阶段
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社会关系不再是压迫人、奴役人的“异己力量”,而成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与必要条件,人们可以在劳动和闲暇中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个性、爱好等。显然,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消解了个人自由和普遍自由之间的内在矛盾,这为消解全球化时代个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提供了理论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共产党依此为应对全球化问题、消解现代性困境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也是以求同存异、互惠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共生共荣为内核的全球价值观。就此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全球化时代的表现形态,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初级阶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共产党外交实践中生成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贸易往来、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国家或民族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闭关锁国中实现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此外,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恐怖主义、核危机、网络犯罪、经济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恶化、文明冲突、流行病肆虐等全球性问题日渐严重,任何国家都无法躲避这些全球性问题的困扰,也无法以一己之力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哲学基础,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想。其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国与国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建构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进入21世纪,胡锦涛提出世界人民应当携起手来,共同建构相互尊重、持久和平、繁荣发展的和谐世界。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在国际新秩序建设中的实践经验为现实基础,以全球化时代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和现实困境为主要内容,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主张,并从政治、经济、安全、生态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从而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及价值指向[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整体经历三次重大跃升。第一次重大跃升是2013年3月,习近平首次在外交场合提到“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引发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此后至2015年9月期间,习近平先后创造性地提出 “中拉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等具体理念。第二次重大跃升是2015年9月,习近平首次在重大国际场合提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随后又先后提出“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具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日臻丰富完善。第三次重大跃升是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人类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愿景及实施路径全面明确,成为指引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二)“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理论依据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两条腿走路,通过科技创新、管理精细、模式转变、资源掌控的方式,一方面‘量化求精’,提质增效传统施工业务;另一方面‘创新求变’,大力推进转型发展业务。以更加合理的业务结构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公司发展的可持续和基业长青。”蒋德军说,“两块业务我们都不能放松。因为传统业务是我们今天的生存之本,转型业务则是我们明日的发展之基。”
“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理想,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阶段。在虚幻的资本主义共同体占主导地位的全球化时代,显然不具备建设“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在没有全部发挥出来之前是不会灭亡的。因此,在这种境遇下,应当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推进国际秩序建构,将“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转化为与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政治多极化相适应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关切人类命运、维护世界和谐、促进社会发展。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来源,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合”理念,推崇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以和为贵”,蕴含着有益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着“天下为公”的政治观、“兼收并蓄”的文明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等重要价值观念,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由此,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用于当代社会实践,提出应当建设相互合作的安全共同体、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求同存异的文化共同体,积极推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
三、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共同体就是社会活动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共同体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等是一致的。从生产力发展程度看,社会共同体可以分为传统共同体、虚幻共同体、真实共同体三个发展阶段。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物的依赖性”的虚幻共同体阶段。同时,马克思还从生产方式的视角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了社会交往从区域交往走向世界交往的必然趋势[3]。在工业化、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发展面临着各种问题与挑战,虚幻的资本主义共同体出现了资本掠夺、文明冲突、生态失衡、种族矛盾、信仰虚无等现代性困境,将人类引向了“不自由”“不和谐”的生存困境。在这种时代境域下,习近平准确把握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切实回应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既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心声、共同价值与当代国际关系现实,又站在新的高度上弘扬了中华优秀文化,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协调合作的强大力量。因此,只有构建相互尊重、包容互鉴、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共同应对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恐怖主义、网络犯罪、文明冲突等全球性问题,消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对立冲突,维护全人类的整体利益,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RWT:2017正式赋予Bin 798的名号,RWT是“Red Winemaking Trial”的缩写,是一款全新概念Barossa Valley西拉,首批年份1997。
资本主义的虚假繁荣并不能掩盖当代社会的全球性问题和现代性困境,也无法消解个人自由和普遍自由之间的尖锐冲突,而恐怖主义、文明冲突、贫富差距、种族矛盾、信仰虚无、人的异化等就是虚假的资本主义共同体畸形发展产生的“毒瘤”。所以,只有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消解虚幻的资本主义共同体产生的种种弊端,才能推进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实现个人自由和普遍自由的内在统一。
和平共处、和谐发展是社会共同体发展的理想状态,也是人类社会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和价值理想。但是,由于社会总是由不同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利益追求的群体所组成的,共同体内部以及共同体之间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从而使人类始终无法摆脱民族冲突、种族矛盾、区域战争的干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虚幻的资本主义共同体不仅未能化解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反而产生了恃强凌弱、以富欺贫的国际问题。人类共同体倡导以公平、和平、发展、自由、民主、正义为共同价值。文化交流上主张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经济上奉行共赢的发展理念,反对赢者通吃、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政治上主张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所以,只有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来指导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建设,构建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消解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冷战思维、资本逻辑带来的冲突和纷扰,促进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和谐共处。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蕴了包容、平等、合作、共赢等道德立场和价值主张,为国际关系建构、国际事务处理提供了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有利于消解国际关系与国际事务中的冲突和纷扰。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蕴的“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思想,为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构建绿色发展、尊崇自然的全球生态体系。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括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存共赢思想,为国际新秩序建构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思路,有利于化解利益冲突、大国博弈中的极端行为[4]。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以人的自由解放、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 “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以个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人的自由得到充分满足的共同体。在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每个人都是他人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整个社会不再是“他人就是地狱”一般的存在,而成为人的“诗意一样的生活”的存在境遇。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并未摆脱科层制的束缚、资本逻辑的困扰、生态危机的挑战、精神空虚的烦恼,反而陷入了越来越不自由的生存状态。为此,应当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关切人的自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含的豁达、包容、互惠、共荣等价值理念,为处理国与国、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与和合共生。此外,无论虚幻的资本主义共同体如何发展,其对外扩张、追逐利润、实现自我增值的资本逻辑是不会改变的。在全球化时代,资本逻辑、工具理性、市场机制等成了统治人类的“上帝”,人性关怀、终极理想、价值信仰、诗意生活、道德情怀等不复存在,幸福、自由、和谐、价值、意义等也渐渐不复存在,这就需要以关注命运、关注意义、关注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消解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化解资本逻辑、工具理性与市场机制所带来的人的异化问题,引导人类重新回归诗意的生活[5]。
“自由人”之间如何相处是马克思终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哲学命题,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彻底消解个人自由和普遍自由之间的内在矛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升华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的全球化意识和世界性思维,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具体实践。因此,应当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让马克思主义理论闪耀出璀璨的时代光辉,促进人类社会持续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公龙.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新与重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5):4-10.
[2] 郑琳琳.“自由人”之间何以共处[D].长春:吉林大学,2017:29-32.
[3] 康渝生,陈奕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J].学术交流,2016(11):11-15.
[4] 姜建成,周春燕.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7-12.
[5] 徐艳玲,李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意蕴的三重维度[J].科学社会主义,2016(3):108-113.
中图分类号: D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726(2019)08-0004-04
收稿日期: 2019-05-27
作者简介: 彭建辉(1981—),男,广东佛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责任编辑 刘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