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是内化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物质概念新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质论文,内化论文,列宁论文,客观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传统哲学教科书一般依据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对哲学物质概念的表述,将物质概念解释为单纯的“客观实在”,即认为“物质”就是指“客观实在”。我们认为,这是对列宁物质概念的误解。列宁的原话是这样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全集》,第2卷,128页)在对物质概念进行上述表述之后,列宁做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假定”,他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同上书,89页)。这是说“一切物质”都是内化着(“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意识)相近的“反映特性”的客观实在。因此,对列宁物质概念的比较全面的理解应当是:物质是内化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不是单纯的客观实在。
物质是内化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反映”不同于“反应”。“反映”在本质上是跟意识相近的特性,一切事物都内在地具有(内化着)这种反映特性。信息、感觉、心理、意识等等,都是反映的具体形态,它们都内化在物质及其运动或关系当中。意识是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反映形态,人脑所具有的特性就是它的意识特性。而“反应”则与反映不同。反应标明着物质的运动特性,确切地说,是指“物质在受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后,能够以自身的某种变动来给予回答的特性。”(方爱东:《略论物质的反应特性》,《安徽大学学报》,1992<3>)一物作用于他物,就会引起他物的变化;某物受到他物的作用,自身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反应。如物理运动可以叫做物理反应,化学运动可以叫做化学反应。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所以,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反应特性也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态,从简单的物质位移起,直到人脑的思维活动。思维作为高级的物质反应形态,就是人脑特有的物质属性。
因此,我们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两种最基本的特性形式:反应的特性和反映的特性。同样,人脑既有反映的特性即意识,又有反应的特性即思维、智能活动。反映内化在反应之中,思想内化在思维之中,意识内化在人的智能活动之中。
关于反应与反映的区别与联系,我们的传统教科书做了不恰当的概括和解说:“在讲非生物以及它同生物共同具有的特性时,使用‘反应’;讲到生物特别是人的特性时,使用‘反映’”(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8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且不说这种说法与上述列宁那个著名的“假定”相矛盾,单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反应与反映双重属性而言,也不能把无机物或低等动物的反映特性与其反应特性相混淆,更不能把人的反应特性与其反映特性相混淆。
我们说物质是内化着反映的客观实在,在科学上还可以“宇宙全息统一论”作为依据。“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第一,宇宙是一个统一整体,各子系统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在时空上存在着泛对称性,都内化着彼此相通的信息(反映)。第二,各种物质系统的潜在信息,表现为子系统积淀(内化)着系统、系统积淀(内化)着宇宙的全部信息;在显化信息上,子系统是系统的缩影,系统是宇宙的缩影。子系统——系统——宇宙的统一,源于宇宙整体的内在同一性、同源性和相互作用。这就是说,新事物内化着旧事物的信息,高级物质形态内化着低级物质形态的属性和痕迹,而人则是“小宇宙”,人脑是“宇宙的众议院”(费尔巴哈语)。地球的演化,至今经历了“天文时期”和“地质时期”两大阶段。尽管地质时期是地球上出现严格意义上的“生命”的时期,但是如果没有天文时期的遍地烽火、物质能量信息的“滚动”,没有各种物质元素以一定的有序“编组”式的“传递”和演化,生命就不可能出现并以“基因”的遗传与突变的方式进化和发展。“宇宙全息统一论”符合宇宙、地球发展的历史事实,它有力地证明:物质是内化着反映的客观实在。
80年代初期,我国学术界有人提出了所谓“渗透了人类意识的物质”之说,认为物质概念的外延应当“扩大”,即应当把这种“渗透了人类意识的物质”包括进去。那么,究竟有没有“渗透了人类意识的物质”呢?当然有。关键是这种“渗透了人类意识的物质”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渗透了人类意识的物质”是绘画、雕塑、摄影、电影电视、语言文字、人工智能机器等等。对此孟繁森曾撰文进行反驳(参见《贵州社会科学》1983<3>孟繁森文)。在他看来,第一,绘画、雕塑等艺术中的“画幅”、“泥人”等具有物质的形式,但这种物质形式的内容却是意识的,而不是物质的;第二,语言文字虽然是物质的表现,但其同时又是精神的外壳,是物质与意识的二重物,故也不是物质的;第三,被人称做“思维机器”的电脑当然也是物质的,但不能用所谓机器思维的物质性,来论证“意识有物质性”。由此也可以看出有人提出所谓“渗透了人类意识的物质”,是想论证“意识一经产生,便有客观实在性”,因此也是物质的或物质性的东西。想论证“意识的物质性”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因为,意识就是人脑的反映特性,它虽经产生,却绝不会离开人脑;意识一经脱离人脑,就什么都不是;那些绘画、雕塑、语言文字、电脑之类,并非“渗透了人类意识的物质”,而恰恰是渗透着人类“劳动”的物质;只有那些摄入人脑之内的绘画、雕塑、语言文字、计算机输出的信息语言,才能唤起人脑自身的意识。离开“人脑之内”与“人脑之外”的区别,谈“人脑之外”的“意识”问题,是十分荒谬的。但是,认为没有“渗透了人类意识的物质”的观点,也同样是错误的。这种物质不仅有,而且对人无比重要,它就是人的头脑。试问,现实生活中,哪一个人的头脑不是“渗透了人类意识的物质”呢?哪一种智能活动不是“渗透了人类意识”的物质活动呢?人脑是惟一的、真正的“渗透了人类意识的物质”,因而是真正的智能实体。这种智能实体的活动(感应活动、思维活动),都是渗透着人类意识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感应过程渗透着感映,即感性认识;思维过程渗透着思想,即理性认识。二者构成了人脑的物质特性——内化着意识的能动的智能过程,也构成了人的全部智能行为的核心内容或“中枢”。
物质是内化着反映的客观实在,人脑是内化、渗透着意识的客观实在。内化着意识的客观实在,也是一种内化着反映的客观实在。因此,即使我们承认有“渗透了人类意识的物质”,物质概念的外延也没有“扩大”与否的问题。
标签:物质与意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