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中庭车站的通风空调设计论文_肖欣

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枢纽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天津 300010

摘要:为了消除地下公共空间环境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因此特别需要创造一种具有魅力的内部环境。本文以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形象规划带设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通道系统设计、边界设计、节点空间设计、标志物设计的相关思路,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

1地下公共空间的空间形象

广义上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是位于地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地铁车站、地下商场、娱乐、餐饮等供公众使用或活动的地下空间。由于地下空间是通过“挖”的方式组成相应空间,其内部空间可分为实体空间和心理空间两类。实体空间的特点是空间范围较明确,各空间之间有比较明确的界限,私密性较强。心理空间的特征是空间范围不太明确,私密性较小,处于实体空间内,因此又叫“空间里的空间”。

地下空间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在地下空间利用中,心理方面的问题是最主要的障碍。人们在地下活动时,由于与户外隔绝,地下空间与地面环境只能由有限的洞口联系,造成空气不流通,湿空气难以排除等,人们对地下空间常有一种恐惧心理,当他们进入后,难免会产生压抑感。地下建筑不同于地面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地下建筑被封闭在地下,没有阳光和水、没有外部景观和自然景色,而且由于难以利用自然光线,人们无法形成时间观念,这是引起人们不安的原因之一。

(2)封闭的地下空间中,缺乏人们在地面环境所熟悉的环境声、光线及自然景观,会使人们产生身处一完全陌生的环境时会有的恐惧和反感,并有枯燥乏味、与世隔绝等不良的心理反应。

(3)人们身处特别的环境,加上个人体验、宗教传统等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对地下空间“无意识”的消极作用,不少人可能会产生幽闭恐怖,这是引起人们心理障碍的又一原因。综上所述,由于人们的心理影响,地下公共空间并不被所有的人接受,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1.1习惯与非习惯空间的设计差异

人们习惯的外部空间实际上是人与自然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而如果在地下不能创造这种“外部空间”,人们感觉不到已经习惯的“外部空间”的刺激,而根据人类经验证明,人们只有在“外部空间”这种环境下,才能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达到最佳刺激效益,感到舒适,从而使人处在最适于机体生理需要的环境内,情绪唤醒水平最佳。而在地下空间环境中,只能引起消极心理作用。

1.2“无意识”的作用

人们即使在内部条件和地面传统建筑一样的条件下生活工作,还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恐惧心理,这主要是由于人们脑子里己经有了地下环境的“心理地图”的“无意识”。因此用充满生动景观的地下空间来打消人们的固有的抵制地下空间的观念已是迫在眉睫,直接关系到我国地下空间开发的发展。

为了消除地下公共空间环境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因此特别需要创造一种具有魅力的内部环境。通过巧妙的设计与处理,人们进入地下后会有一种新奇、舒适感,并与大自然浑如一体,忘掉自己身置地下,从而有效地减轻了人们的地下心理压力。

2地铁建筑空间的创作手法探索

2.1创作手法之一

首先,采用后期装修的方式对建筑空间一些优化和弥补,现阶段我国内部的大部分车站都会采用标准化的创作手法,例如,地下二层岛式车站、侧式车站等,这些部分通常来说都是会制定特殊的定势。可以说这样的方式是先对简单的,不管是在施工上,还是防范灾害方面,都相对容易,因此应用比较广泛。这种收到收到空间条件的制约,在形式上种类不多,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人们的审美疲劳,所以后期必须要进行空间上的特殊处理,最大限度的在符合各项规范要求的情况下,为人们呈现出更多的视觉享受和艺术气息。目前我国的装修设计思路可以看出,其区域性非常明显,线路、街景以及车站三者相互统一。区域化就是结合地铁周围建筑物的风格特色,进行地铁车站的设计和装修,从这些装饰上就能够看出是属于哪一个城市,这便是所谓的地域性,但是这种装饰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那就是设计要预先进行规划,并且建设工作也需要一步步进行。一线一景主要是针对线网中具体线路而言,每条线采用同一思路和标准,各线不一,合成一个完整的线网,此种方式的优点是适合地铁的建设和后期的维护,缺点是每条线的装修形象过于单一。一站一景则是每个车站均不相同,此种方式的特点是设计思想丰富、美观,缺点是对前期建设和后期维护不利。上述方式各有缺点。

其次,本文建议采用综合性的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作为参考,本着地铁交通功能为主导的思想,以一线为考虑基础,对于沿线标准和一般性车站,采用标准化设计,对于换乘站和重点站,采用特殊设计,体现站址的区域性和周边环境的人文性,这样,既保证了一定程度上地铁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同时又尽量丰富了地下建筑形象,打破单一的形象,表达了设计思考。

2.2创作手法之二:中庭的采用

中庭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创作手法之一,这种方式针对空间的布置比较讲究中国风,中庭手法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建筑,在设计上应用对称的手法比较多,采用中间隔板,并打通两层空间的局部,使其成为一个较大的空间,从而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以往的两层结构应用的时间较长,因此人们早已厌倦,大空间中庭的设计手法,可以归纳为全站台开通和局部开通两个部分。

全站台开通是根据站台纵向趋势开通,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宽敞的空间。这样的设计能够有效解决梁端滞留旅客的情况,站台上能够清楚的了解到下面旅客的情形,旅客在等候车辆的过程中,也会拥有更好的候车环境,而相对的也具有一些缺点,那就是公共区域的空间过大,在一些人流量少的地方不适用。

局部开通,则属于范围较小的形式,位置可以集中在站台一端,形成小中庭形式,对于一般的标准化旅客流线和空间布置产生的影响很小,当然形成的空间规模和感觉比全站台面开通的形式要小,此类做法比较适合于编组数量较小的短站台车站,以及局部公共区范围较大的车站。

2.3换乘车站的设计方法

换乘车站水系统一般较普通车站的负荷更大,大系统预计算冷量:1285kW,小系统预计算冷量:377.7kW,夜间耗冷量293.2Kw,若仅选用两台冷水机组,夜间耗冷占冷水机组的35.2%,冷水机组长期运行在低负荷工况,影响机组的可靠性运行。故采用一大一小冷水机组,大冷量机组负责公共区,小冷量机组负责设备管理用房,这样夜间耗冷量占小冷量冷水机组的77.6%,提高了机组运行的可靠性。同时,由于大小系统冷量相差加大,故大小系统独立设置分集水器、水泵以及冷却塔。

结束语

在进行地铁建筑空间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然后要重视建筑地域性与周围的建筑风格和自然环境相结合,在以满足公共建筑物基础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进行空间上的层次感和艺术性,从而避免千篇一律的空间设计方法给人们的视觉上带来的倦怠感,地铁建筑的设计近些年来越发受到社会的重视,并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代表性景观。

参考文献:

[1]刘秋红.浅谈地下车站给排水及消防设计[J].市政技术.2010(02)

[2]《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50016-2006)

论文作者:肖欣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4

标签:;  ;  ;  ;  ;  ;  ;  ;  

地下中庭车站的通风空调设计论文_肖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