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吸痰护理新进展论文_朱丽

新生儿的吸痰护理新进展论文_朱丽

朱 丽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上海 200003

【摘 要】新生儿吸痰,是指经新生儿口、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通过吸痰利用负压原理将患儿呼吸道内分泌或误吸物吸出,从而清理呼吸道改善通气功能的一种方法。新生儿气道分泌物较多,且不能有效咳嗽和排痰。因此,吸痰对新生儿十分重要。在分娩过程中,处理新生儿的第一步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其关键在于出生后瞬间新生儿的体位摆放及清除其口腔、咽部羊水及粘液的方法。呼吸衰竭时救治常采取机械通气,吸痰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将临床新生儿的各种吸痰种类综述如下。

【关键词】新生儿;吸痰;护理进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6-

1 吸痰管的选择

1.1吸痰管种类的选择:

吸痰管的种类较多,按材质分为橡胶、硅胶、塑料的和Pvc软管;按样式有单腔、充氧—吸痰双腔管。余湘蕾[1]等对5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病人用硅胶管和橡胶管比较两种吸痰管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情况,结果硅胶损伤是7.14%,胶管88.82%。所以现临床常用一次性透明、多孔的硅胶软管,因其质地柔软,不易引起气道损伤,多孔的设计又能有效的避免使用过程中打折或被负压吸扁而致吸引不畅,因而得到广泛推广。

1.2管径的选择:

不同体重气管导管型号和插入深度的选择

体重 导管内径(ID)mm 唇一端距离cm

<1000 2.5 6

~2000 3.0 7

~3000 3.5 8

>3000 ~4.0 9

无气管内插管的新生儿应选择吸痰管外径为气管内径的1∕3~1∕2为宜;有气管产管的新生儿,应选择吸痰管的外径约小于气管插管内经1/2 [2]。此外,密闭式吸1痰管应根据气管插管的密闭式吸痰管外薄膜而选择,常用规格为6F。严吕芳[3]等对使用单侧孔和双侧孔吸痰管对40例患者进行吸痰效果的比较,两种吸痰管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采用单侧孔吸痰管吸痰需旋转360度才能吸尽某一部位痰液,而采用双侧孔吸痰管吸痰需旋转180度就可以达到相同效果。多侧管可以自己制作,当一侧孔被黏稠的痰液堵塞时,其他侧孔还可以吸引痰液,比单侧孔吸痰管吸痰彻底,减少吸痰次数。

2新生儿吸痰时机的重要性

与以往的吸痰时间相比,按需吸痰适时准确吸痰减少了对新生儿不必要的刺激。及时彻底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以免贻误病情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普遍认为根据新生儿的痰鸣音、氧饱和度、面色、呼吸、咳嗽、气道压力等情况综合判断。痰多者多吸,少痰或无痰者尽量少吸痰。既减少新生儿的痛苦,又可增加痰阻现象。同时也可以明显减少气道护理上庞大的工作量[4]。

邓业芹[5]等对探讨新生儿人工气道的吸痰时机,提高吸痰效果及护理质量。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2例。对照组按常规实施按时吸痰;实验组实施按需吸痰。结果实验组痰阻发生率为零,低氧血症和气道黏膜受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所以采用按需吸痰能明显减少新生儿人工气道气管内吸痰的不良反应.

3插入深度

高丽芳[6]对60例新生儿做了吸痰深度的研究,认为10cm-12cm,15cm-20cm,20cm-25cm三组中,以24小时后肺部听诊闻及啰音的例数评估,插入20cm-25cm组效果最佳,且并发症最少。因此新生儿的吸痰深度,应偏深一些,保持在20cm-25cm,既能将支气管肺部的分泌物吸出,又能将胃内的羊水吸净。适宜的吸痰深度对于保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关键的。同时张婕[7]等对不同吸痰深度在新生儿机械通气吸痰时对患儿的影响,通过56例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浅层吸痰组及传统的深层吸痰组.每组各28例,分别在吸痰前后记录其有效率及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潮气量等数据.结果2组吸痰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浅层吸痰组患儿呛咳反应较少,其吸痰前后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潮气量等数值差异值小于传统深层吸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浅层吸痰能在有效吸痰的同时能减少对患儿的刺激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推广价值。

4 吸痰方法

4.1 体位引流,侧卧位吸痰并吸出胃液法

体位引流吸痰方式对气管插管新生儿排痰的治疗效果。叶枫[8]对131例患儿分为二组,将69例先翻身、叩背、体位引流10~12min后吸痰的新生儿为治疗组,62例翻身、叩背后立即吸痰的新生儿为对照组。吸痰前后根据患儿情况提高氧浓度10%~100%氧气吸入1~2min。结果:二组不同吸痰方法的治疗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所以采用先翻身叩背2~5min,保持侧卧位引流10~15min后再吸痰,可有效地稳定患儿的血氧饱和度,改善缺氧状态,增加患儿对吸痰的耐受。

分娩过程中,新生儿的娩出后需用吸痰术清除口腔、咽部黏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刘淑青(9)选取足月妊娠37周-40周,经阴道正常分娩、无胎儿宫内窘迫403例新生儿进行侧卧位新生儿吸痰的研究,认为与传统的仰卧位清除口腔、咽部黏液法相比侧卧位清除口腔、咽部黏液并吸出胃液法可以降低新生儿吸入性窒息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病率。有显著优点:⑴给予侧卧位,由于重力作用,使口腔内的粘液集中到一侧颊部,保持了呼吸道的通畅;而采取仰卧位时,头后仰,易使粘液流入气管,阻塞气道,造成吸入性窒息;⑵改进组的方法只需一人完成,不需要助手的帮助,避免了因两个人配合不当延误清除黏液时机而造成新生儿窒息。产出10s内上托下颌,防止第一次呼吸造成吸入性窒息,吸入胃内容物有效减少胃粘膜刺激,可防止新生儿咽下综合征[10]。

4.2 气管插管的吸痰法

1)开放式吸痰法

时亚平[11]对100例呼吸衰竭的新生儿的胸部物理治疗研究认为,与以往的新生儿气管插管翻身,扣背后立即吸痰相比在加强起到蒸汽湿化的基础上翻身,扣背后保持侧卧位体位引流5min-10min后吸痰,吸痰时不做常规气道滴液或冲洗,效果令人满意。行此法吸痰结合正确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效果:1、按需吸痰减少呼吸道粘膜刺激,进而减少分泌量。2、吸痰前给新生儿吸入高浓度氧1min-2min,增加其体内的氧储量,提高了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从而减轻了吸痰时新生儿的不适反应,吸痰完毕再给与高浓度氧吸入2min-3min,以恢复新生儿在吸痰过程中氧的消耗,恢复体内的氧贮备。再将吸入氧浓度流量分次下调至吸痰前的水平,以防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引起吸入性肺不张、氧中毒、肺组织纤维化等不良后果。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基础护理,做好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和异物,防止致病菌的繁殖,减少误吸的发生,尤为重要。

2)密闭式吸痰法

它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开始使用,20世纪未引进我国,开放式吸痰法临床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人机分离,可引起患儿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剧烈变化,同时使换气通道与空气相通,吸痰管也暴露在空气中进行操作,不可避免的增加了缺氧和交叉感染的机会。密闭使气管内吸痰是指不须要脱开呼吸机或停止机械通气的吸痰操作,吸痰管外套有透明的薄膜,整个吸痰过程中都是密闭情况下完成,操作者不需戴无菌手套即可操作。袁娥[12]等对8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认为密闭式吸痰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能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有效防止交叉感染,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减轻护理工作量,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使用密闭式吸痰能保持患儿循环参数的相对稳定,降低机械通气患儿由吸痰导致的并发症,也不会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既降低了吸痰操作对机械通气患儿治疗条件的干扰,又便于通过密闭式吸痰管气管内滴入药物。密闭式吸痰法操作简捷、使用安全,为医护人员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避免了交叉感染、污染环境,同时其独特的构造使患者在吸痰时仍保持通气的持续性,有效预防低氧血症,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减少了患者的恐惧心理,值得临床进一步的重视与推广。

5 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5.1 吸痰常见的并发症有:

呼吸道黏膜损伤,低氧血症,肺不张,心律失常,感染,气管痉挛等。其主要原因有吸痰管的选择不当,供氧的中断,吸痰负压过大,插管深度不当,吸痰操作不正规及患儿自身的因素等[13]。

5.2 预防措施

5.2.1 吸痰后膨肺

朱林[14]认为膨肺能促使支气管的痰液松动,流向大支气管而易于吸出,减少肺部感染。膨肺增加功能残气量,扩张了小气道,使原有萎陷的肺泡复张,预防了肺不张,并且经膨肺吸痰后,肺顺应性增加,气道阻力减少,有利于术后恢复,减少肺部并发症。张红萍[15]等认为,膨肺吸痰法在机械通气治疗中能是萎陷的肺泡复张,增加肺泡通气量,增加氧和。

5.2.2预防吸痰引起的误吸并制定吸痰策略

上文提及侧卧位吸痰并吸出胃液法结合上托下颌可以预防新生儿胎粪羊水吸入。同时张绍敏等[16]在循证中总结出吸痰引起误吸的两个常见原因,即体位<30度和胃内胀满食物时。制定了预防吸痰时发生误吸的吸痰策略。

5.2.3 时间间隔、吸痰时吸痰压力、技巧和吸痰指征

采用不定时按需吸痰,其吸痰时负压8.0kPa-13.3kPa (60mmHg-100mmHg)每次吸痰不超过15s两次吸痰间隔3-5分钟。同时也要根据吸出痰量与粘稠度确定吸痰间隔时间,痰量多且粘稠时加强湿化,增加吸痰次数。

5.2.4 合理充分的气道湿化

气道湿化不足可造成呼吸道失水,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结,导致人工气道或呼吸道形成痰痂,使气道阻力增大甚至气道堵塞,引起肺不张、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难、窒息;而湿化过度易导致频繁咳嗽,甚至缺氧、窒息。合理、充分的气道湿化是保持机械通气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和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由于滴入湿化液对患儿是一种刺激,滴入的液体常随咳嗽喷出,不易进入肺泡,且水分分布不均匀,达不到良好的湿化效果,也容易造成感染,所以不主张作为吸痰操作是常规使用。时亚平认为应采取蒸汽湿化为主,必要时辅以气管内直接滴入湿化液进行气道冲洗。

5.2.5 密闭式吸痰

傅彩虹[17]认为使用密闭式吸痰装置能减低呼吸道的感染率。吸痰无论对患儿还是医务人员都是感染源,患者呼吸道的病菌能以33m∕s的速度被咳出。并且在稀释痰液时,稀释液直接注入呼吸道内,很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密闭式吸痰不需要脱开呼吸机或停止机械通气的吸痰操作,及时吸痰排除分泌物,对防止细菌滋生有积极作用。由于密闭式吸痰装置在吸痰过程中保证了气道的密闭性,降低了含菌气溶胶的吸入,并明显减少操作者的污染机会

6结 论

吸痰是新生儿护理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操作,它同时也是妇产科及儿科临床工作中常用的重要护理操作之一,所以有效且安全的吸痰方法可使新生儿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肺部并发症。在吸痰过程中发现,采用不同方法的效果是有差异的,保证吸痰操作的正确性与安全性是新生儿气道护理的关键。合理选择吸痰管,管径是吸痰的保证,同是新生儿安全的保证,只有适合与新生儿个体的吸痰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吸痰方法,对操作者提出了严格的操作要求,既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按需吸痰、避免反复插入刺激气道粘膜,又要配合吸痰前后的供氧,合理的气道湿化、雾化、口腔护理及营养支持等。只有严格且科学落实每一项操作,才能有效的预防新生儿吸痰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余湘蕾,蒋玉兰。两种不同吸痰管在人工气道吸痰中的效果比较[J].医学临床研究,2005,22(8):1181-1182

[2]侯海萍,姚瑞玲.减少新生儿气道内吸痰并发症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8(22):40-41.

[3]严吕芳,饶晓玲,何克芝等.两种吸痰管及吸痰程序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1998,12(6):257-258.

[4]张蔚.不同吸痰方式对早产儿机械通气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3):195-196.

[5]邓业芹,许业梅,沈佩君。临床护理杂志,2012,12第11卷第6期

[6]高丽芳.新生儿吸痰深度的探讨[J].工企医刊,2002,15(5):95-95.

[7]张婕,周海燕。淮海医药2011,29卷03期

[8]叶枫体位引流吸痰对气管插管新生儿排痰的效果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12): 1480-1481

[9]刘淑青,陈殿红,壬勇等.侧卧位吸痰并吸出胃液法预防新生儿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8,22(11):2869- 2870.

[10]孙玉琴,黄俊梅,郑俊兰.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咽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1(2):15-16.

[11]时亚平.不同吸痰机队气管插管新生儿排痰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12-14.

[12]袁娥

[13]齐颖,吸痰术的进展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5):706-707.

[14]朱林,膨肺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09,18(14):125-126.

[15]张红萍,王中兴.膨肺吸痰法在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J].护理与康复.2006,5(2):83-85

[16]张绍敏,姜洁,张俊丽,等.运用循证思维探讨吸入性肺炎患者的吸痰策略[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5,24(2):93-94.

[17]傅彩虹,纪银锁,李芳等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7):90-91.

论文作者:朱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6月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0

标签:;  ;  ;  ;  ;  ;  ;  ;  

新生儿的吸痰护理新进展论文_朱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