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体脑结合=人的全面发展——兼与韩延明同志商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发展论文,同志论文,韩延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韩延明同志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1期撰文指出,人的体脑结合≠人的全面发展,对此,我们持相反的观点。分歧的焦点就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最关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包不包括道德。韩文的观点很明确,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可以概括为体力、智力和德性(包括着美)的三个方面的综合完善的发展,并列举了几处马列原著中的话,来证明道德应含在“人的全面发展”之中。而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本来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有特定含义的,在这个含义之中并没有“德”的位置。之所以韩文能找出许多原话来证明,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话错了。而是作者把其放错了位置,模糊了不同的概念和问题。本文将阐述我们的看法,兼请教于韩延明同志和其它专家。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我们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中寻找,而不是靠想象和推断。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无一句完整而明确的表述,而是含在对其它问题的论述之中。所以,我们必须对他们的有关论述进行系统的考察。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在爱北斐特的演说》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1845年恩格斯在《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中指出“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①。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全面发展其才能”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③。
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把全面发展的人称做“全新的人”。这种全新的人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以便于全面发展的人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④。
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个人全面发展”作了更完善、更科学的论述。他指出,旧分工“压抑工作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培植工人的片面技巧”,致使“智力和身体上的畸形化”,“从根本上侵袭了个人的劳动力”⑤。针对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提出,“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⑥,使人“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只是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的发展”⑦。
恩格斯在1876-1878年完成的《反杜林论》中,进一步指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⑧。
后来,列宁对“人的全面发展”也有许多论述,最明确的是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指出的“全面发展的、受到全面训练的、会做一切工作的人”⑨。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论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先决条件时指出:“必须把社会的文化发展到足以保证一切成员全面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体力,使社会成员都能获得足以成为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活动分子的教育,都能自由地选择职业,不致于由于现存的分工而终身束缚于某一种职业”⑩。
当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还有许多,限于篇幅,没有一一列出,上面所列的,是最有代表性的论述。我们从中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把“人的全面发展”限定在劳动能力(才能)的范围内,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和智力的尽可能的、自由的、充分的、统一的发展。在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表述中,我们有意识地注意到,其中并未涉及道德因素。不仅上述所列的论述中没有道德因素,而且据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专家、华东师大教育系陈桂生教授在一次给研究生讲课中提到,他曾和东北师大的石佩臣教授,查阅了马恩列斯著作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所有论述,发现马恩原著中有46处、列宁原著中有10处、斯大林原著中有1处论及人的片面发展或全面发展,这些表述都是指人的体力或智力(包括才能)的发展,就目前他们所知,无一例外都不包括道德只有一处近乎例外,这就是恩格斯在1891年9月28日致卡尔·考茨基的信中谈到“应该说,由于阶级的对立,统治阶级在智力上和道德上也畸形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超过被压迫阶级”。可以说,唯此一例把道德与畸形发展联系起来。(11)
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研究,固然应以他们本人直接论及这个问题的著作为根据,但也不能局限于这些著作,执意盯着这几处论述,未免有机械搬用之嫌。这些论述对于说明全面发展中不包括德,只是一种事实证据,更重要的是要弄清,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之中不包括德。我们不能只知然,不知所以然。
要弄清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从何处入手来考察人的发展状况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正是从考察人的片面发展开始的。人为什么会片面发展呢?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以带动为逻辑起点,层层分析的。劳动分为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两方面,他们着重从劳动过程来考察;劳动过程又分为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和劳动过程的技术结合,他们又从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入手;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又分为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他们又从考察分工入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就是受分工支配的”[12]。根据这一思想,他们对人的发展状况作了如下的历史考察: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在生活、劳动中学习经验和社会规范,因此,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原始地融合在一起,体现在每个劳动者身上,促使其体脑机能得到统一的发展,这可谓“原始的丰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分工的出现,日渐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出现分离。脑力劳动者已脱离体力劳动,但就体力劳动者而言,个体仍参与完成一个物质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他们个体劳动力的发展还没有被肢解,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简单协作发展到工场手工业,而工场手工业是分工协作。因此,“简单协作大体上没有改变个人的劳动方式,而工场手工业却使它彻底地发生了革命,从根本上侵袭了个人的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13)人的这种畸形发展和分工齐头并进,分工在工场手工业中达到最高的发展”。(14)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场手工业进入到机器大工业,意味着从手工劳动转到机器阶段,这个转化连工场手工业中劳动者需要的片面技巧也被否定了,人完全成为机器的附佣,使体脑分离更加剧烈。尽管机器大工业把个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现代生产的一个生死悠关的问题提了出来,并为之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但大工业的资本主义形式又再生产出旧的分工及其固定化的专业,这就又遏制了个人全面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并使人的片面发展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资本主义运用,最终导致劳动者身心的极端片面化、畸形化。
可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从分工入手来认识人的片面发展,进而提出全面发展的理想的。分工同个人劳动能力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但分工同个人道德的形成有没有联系呢?这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中,还没有见到这方面的言论。不过,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设,同生产、生产过程的分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分工之间有着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以经济为中介的。而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发展却同生产以及生产中的分工有着直接联系。由此可见,尽管分工(通过经济的作用)对人的道德形成有着影响,但它同道德并无必然的联系。虽然从教育学意义上讲,道德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方面,但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考察人,它不是这个课题所包含的必然要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到人的片面发展,是考察与社会分工密切联系的智力和体力两个方面,不但指个人在体力智力两方面偏于一方的片面发展,而且包括个人在体力范围内、智力范围内的片面发展。相应地,人的全面发展也不仅指两者之间,而且也及于各自内部的发展。至于人的道德,不仅与分工无直接联系,而且它也无所谓片面或全面的问题,它只有性质(属于资产阶级道德还是属于无产阶级道德)和程度上的区别,它和体力、智力属于不同的范畴。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及人的片面发展或全面发展时,始终没有把道德因素放入其中,这是有道理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教育的设计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的规定是相一致的。众所周知,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提到,他的理解的教育包括三件事: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15)为什么没有提德育呢?有人认为,当时的德育是灌输资产阶级思想的德育,无产阶级当然不会去争取这种教育。如果这种解释在此还行得通的话,那么,对马克思提到的“未来教育”的解释,就说不通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16)这里是马克思为“未来教育”指明方向,无疑当中肯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教育,那么为什么又没列入德育呢?难道马克思真的不赞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实施德育吗?显然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从上面这句话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从“提高社会生产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两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因为他把全面发展的人理解为个人的劳动力即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其中也包括个人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马克思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角度来考虑未来教育时,提到智育和体育,也提到综合技术教育,这是在发展个人全面生产能力这个范围内谈问题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谈到未来教育时,没把德育包括在内,这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一脉相承的,不存在忽视德育的问题。
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个人全面发展的探讨,并非着眼于一个社会人,而是把工人作为“劳动者”来考察的。因为如若把工人作为“社会人”来考察,就会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得出道德方面的因素。这是一种误解。其实,马克思最反对“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需的肉体需要的牲畜”。(17)马克思是从劳动过程中的分工入手,以劳动过程为基础考察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人,这同把人仅视为“劳动者”不是同一语。只不过是,从分工考察人的发展,只与人的体力和智力密切相关。而在其它场合,即在社会关系范围内讨论问题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道德和德育始终是相当重视的。
我们通过考察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得出的结论是:全面发展之中不含德的因素。而韩文却能列举五处含有道德因素的表述,原因何在呢?我们认为,这并不是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话有前后矛盾之嫌,而是因为韩文在两个地方模糊了不同问题的界限。
1.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常常把人的体力,智力和道德并列,但问题是,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这三者并列时,并没有用片面发展或全面发展的概念来表述。例如,韩文中引用的两处都是这样。一处是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的话:“对于工厂工人在体力、道德和智力方面引起的非常良好的后果……现在已成为大家公认的事实了”。一处是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中谈到的“工人不仅在身体和智力方面,而且在道德方面,都遭到统治阶级的摒弃和忽视”。韩文把这两段话作为全面发展中包含道德因素的论据,显然是安错了位置。他只看到马恩将三者并列,没有看到三者并列时,并不是论述全面发展问题的;而从我们所列举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表述人的片面发展或全面发展的概念时,只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而不包含道德因素。
2.韩文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全面发展学说。无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是全面的,它希望“培养社会人的一切属性”,(18)它比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要广泛得多。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只是针对个人的片面发展,即劳动能力被肢解而研究劳动能力全面自由发展的学说,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有其特定的内涵,即体力和智力的自由统一的发展,而不包括道德方面的发展。韩文的错误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论述,也归入了全面发展学说之中。如他在证明全面发展中包括德时,列举了这三句话:“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其实,这三句话都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而不是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论述。尽管这些属性和特征为人所有,但我们却不能把这些内容都统统塞进具有特定意义的个人全面发展学说之中。如若塞进去,就会混淆不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致使个人全面发展的内涵泛化,最终导致理论上的混乱。
从上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同我国所谓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提出,是有出入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毕竟不是教育学的理论,更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未来社会所设计的教育目的,他们无意过早地为未来的教育目的操心(这正是他们与空想家的不同)。所以,我们不必从这个理论中演绎出教育目的。但是,现行的某些教育学著作,包括韩文,总是想使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全面发展学说与我国教育目的中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等同起来,于是,就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的论述,加入某些内容,如品德、志趣、审美能力的发展等。这是对理论本身随心所欲的解释和修正,它歪曲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规定,是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不相符的。
从对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内涵的分析看,我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只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就不够了。因为,作为教育目的所培养的社会人,其发展状况,除了马克思主义特定的全面发展内容外,还包括道德、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故此,反映社会人的规格的教育目的,就不能只以全面发展学说为唯一的理论基础,还必须考虑到导致其它因素的理论基础,如道德因素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为理论基础的。
认清了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就容易回答它等不等于体脑结合的问题了。按照我们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只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而使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这正是人的体脑结合的应有之意。不过,这里还要注意两点:1.何谓体脑结合?即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适当参加脑力劳动,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适当参加体力劳动,使这两种人都达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而不是“用稍许拉平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的方法来做到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19)2.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有简单、复杂之分,它们的结合所带来的全面发展水平也不一。原始社会的体脑结合,所带来的全面发展只是“原始的丰富”。现代社会以现代化大生产为基础,基于高科技的现代化大生产的体脑结合,远非“原始的丰富”所能比拟,它是一种更完善的全面发展。所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水平也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提高的,没有一个固定点,我们不能以今天的全面发展水平指责原始社会那种“原始的丰富”不是全面发展,它们只是水平不同而已。
在行将结束本文时,还需要指出,我们上文中所谈到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体脑结合,都是严格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指的意义上的,而不是我国教育目的观念中通常盛行的种种提法。如若按照通常流行的观念,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甚至连美、劳也算上,这种宽泛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观,显然就不等于体脑结合了;如若按照“文革”期间对体脑结合的理解,它也难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这里都取严格的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观念,相信韩文的论述也是如此,因为他也是用经典作家的论述作论据的。如若韩文的作者承认他采用的是我国教育目的中流行的全面发展观,显然,我们就无商榷的必要了。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55页。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4页,第33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9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9-40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34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92页。
⑨《列宁论教育》(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09页。
⑩《斯大林文选(下)》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25-626页。
(11)参见陈桂生著《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72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83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9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31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07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30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56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92页。
(19)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第586页。
注:韩文《论人的体脑结合≠人的全面发展》见本专题1995年第3期28页。
标签: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恩格斯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论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