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教学常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4)07-0057-04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的今天,重新审视教学常规提醒着我们要重视自己的教学传统,其实一直以来教学常规与新课程改革是协调的,他们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旧与新,而是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创新时要有基础,在改变时联系实际,在改革中不能忘本。基于此本文试图对教学常规进行梳理,使教学常规走出现实的误区,在新课程改革中保持自己的基础性、包容性、稳定性、发展性,让教学常规在常态中常新并发挥实际效用。 一、教学常规的界定 人类应对复杂世界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智慧去捕捉一些普遍的、适用的东西,在自然界我们称其为规律,在人文社会活动中我们称其为规则或规范,它们在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之后就是对人类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要求。作为社会活动之一的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比客观的自然界更复杂多样、灵活多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复杂性。然而,人在这样的复杂活动面前并没有退却,而是不断地汲取、思考、借鉴、融合,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规范、规则。有人说教学活动是一门艺术,的确它有较强的灵活性,并没有一个万能的模子可以套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教学活动的方案与要求经过多次实践的检验和提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列化和规范化的教学常规。这也说明了教学活动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在教育界不同学者对教学常规有不同的界定,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作为一种课堂基本规范或教学活动基本要求的教学常规。这样的教学常规是社会规范的延伸,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并以此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基本评价。二是作为教学工作各个方面要做到的规章制度的教学常规。显然,教学常规的理解更宽泛了,而且上升到了制度层面,使其具有更强的约束力。三是作为教学过程中实施步骤的教学常规。从赫尔巴特教学过程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开始,人们把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经典的传统教学模式:备课、上课、复习、巩固。20世纪30年代,凯洛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教学五步骤: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此模式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与现代相对的传统教学模式,被视为传统的教学常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学常规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与教学要求,也不只是确切的规章制度,当然也不是单纯的教学环节。教学常规是为了学校教学顺利进行,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职工服务于教学需要做到的或愿意做到的规范与要求。教学常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学常规就是指教学的工作环节,如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等等。广义的教学常规除了指教学的工作环节还包括课堂基本规范和教学活动基本要求以及教学工作各个方面要做到的规章制度。教学常规还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教学常规是指那些已经被学校明确提出并制度化的教学规范和要求。隐性的教学常规是在受教学规律支配和教师个性影响下,教师自身在对教学的体会和经验中形成的教学方面的要求。 二、教学常规现实问题归列 自从2001年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如今的课程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即对课程与教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变革,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提出和观念转变的层面上。中小学校亟待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形成学校特色、建立更科学的管理、激活教学的生命力等等。其中作为学校工作重心的教学工作,离不了教学常规的约束、指导与评价。也就是说,只有赋予生命活力的教学常规,才能使教学活动散发生命的活力。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学校对教学常规认识、执行和变革都存在着严重的误区。 1.被误解的教学常规 学校里的两大主体对教学常规的误解不可忽视。一是学校管理者:他们要么认为教学常规是陈旧的,是与新课改理念不相符的,需要完全革新;要么认为教学常规是可利用的工具,是用来约束教师、要求教师、评价教师的有力武器。基于第二种误解,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他们对教学常规管理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规矩越多越好;要求越多越好;每一项常规要求都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 二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有学者指出“对教学常规的具体实施,多数教师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1],并解释了具体原因。这些原因也正是教师对教学常规的误解。他们认为教学常规是一种束缚、一种形式、一种教条。还有教师对教学常规的界定不明,他们认为教学常规就是学校明文规定的教学要求,忽略了潜在的教学常规,认为只要达到了这些教学要求就会对上级有个很好的交代,就算完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对教学常规的误解不仅导致了教学常规被误用与误变的结果,而且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2.被误用的教学常规 教学常规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石有其存在的功用。梁华认为教学常规具有指导功能和中介功能。结合各家之言,教学常规还有约束功能和评价功能。其中,教学常规的指导功能和中介功能是通过教师来体现的;教学常规的约束功能和评价功能是通过学校管理者来体现的。然而在学校的现实中,教学常规并没有对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发挥其应有的功用,因为它已经被异化为一种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 有些教师认为做好学校规定的教学常规工作,哪怕是做个形式、“认真”应付的结果,就会得到学校的好评,从而得到晋升。教学常规成了他们晋升的工具。由于有些教师把教学常规误解为一种束缚、一种形式、一种教条,导致有些教师对教学常规的抵制、应付或按部就班。走进学校考察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不难发现很多教师虽然对学校的教学常规有抵触,但迫于压力不得不疲于应对学校规定的教学要求。例如他们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为了能完成学校要求的备课细则,只好照抄相应科目的教学设计书上的备课方案。甚至有的教师有两份教案,一份是为了应付苛刻的学校检查,一份是为了自己的真实教学。显然,这样的教学常规确实是对教师的一种束缚,使他们不得不进行形式化的应付,不仅使教学固化呆板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管理者非常重视教学常规的制定与执行,他们把教学常规看做学校教学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把执行教学常规的好坏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从而突出了教学常规的约束和评价功能。“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管理者把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完全的量化,把教师当做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使教学常规成了机械刻板的程式,教师失去了创造的热情,学生丧失了成长的活力。”[2] 3.被误变的教学常规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教学常规的误解不免使教学常规在具体实施中不能正确地执行,导致教学常规的误变。首先,学校管理者要么不顾学校传统与历史完全摒弃久有的教学常规,希望在新课改的理论上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做极端的变革者;要么更加细化、固化、扩大化教学常规的内容,使原本隐性的教学常规变成明文规定的教学要求或规范,使原本灵活的教学选择变成了硬性要求。例如,重庆某中学对教师教学常规要求有九大项,随之细化为三十六项,最后细化为一百多项。其中对作业布置与批改的要求里有这样表述:语文学科学生每周一次随笔练习,每两周一次大作文,语文每篇课文至少有一至两次书面作业;英语每周一次书面表达,每课至少有一次书面作业;学生作业要做到四“统一”,本子统一、格式统一、批改符号统一、收阅统一,学生应有理科改错本,英语应有听写本,语文应有随笔练习本和名言警句积累本。像这样细致化、规范化、繁琐的教学常规在该学校的教师教学常规要求里比比皆是,不免为我们解释教师误用教学常规找到了一个原因。 三、让教学常规在常态中常新 1.教学常规再认识 首先,我们应该对教学常规的性质重新认识。教学常规作为一种蕴含着文化与价值,包含着理论与实践的教育规范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了依据,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学个性,教学管理者也因此对教学有了最基本的把握。然而还是有些人对教学常规的认识存在误区:要么狭隘地认为教学除了这些常规之外别无其他,简单应付即可;要么认为常规是死的模板、是固化的规章制度,只要照搬遵守即可。这是教学常规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不言而喻,正如自然规律无所谓好与坏,利用自然规律搞破坏活动并不是自然规律的错一样,教学常规本身也没有好与坏。教育者对教学常规的不同认知便决定了其是否被教学常规所固化、封闭、束缚。 其次,教学常规与教师是息息相关的,那么教学常规与教师发展的关系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验积累过程,更是一个教师自身不断总结、反思的过程;不仅是外在行为的改变,而且是内在价值、意义与体验的获得。教学常规与教师的这种发展是密切相连的,因为教师反思、积累、总结的最初依据就是教学常规,教师内在的价值、意义与体验的获得也是对教学常规的一种超越。教学常规作为对教学最起码的要求与起点,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据可依,同时又提供了自我发挥的空间,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例如,备课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要求,但备什么样的课却因人而异,可以备预设的课,也可以备生成的课,可以只备课本,也可以备学生备方法。 每一位成功的教师一定是先在教学常规的圈子里训练自己,努力让自己达到最基本的教学要求,然后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超越,使教学常规不再是要求而是一种生长点。这样,教学常规与教师发展的关系主要是内在的、直接的关系,而非外在的、间接的关系。如果教学常规在教师的思想之外,不能内在地遵循,只把其当做一种对教学的外在的基本要求,那么教学常规只能是对教师发展的一种束缚。反之,教学常规就会对教师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正如上文所言,这还是一个认识问题。 2.发挥教学常规的效用 (1)合理利用教学常规。首先,教学常规的合理利用需要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的通力合作,包括教学常规的重新审视、制定与执行。旧有的教学常规需要进行重新的界定,那些符合学校发展、教师和学生认可、常用常新的教学常规需要得到保留;那些呆板固化的条框式的教学常规需要摒弃。教学常规的制定需要通过多方的协商与对话,尤其是教师的参与,摆脱教学常规束缚教师发挥的条条框框,制定教学常规的同时还要预留一定的个性空间。教学常规的执行最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进行各方面的评估与反馈,使其不断充实其教学效用。 其次,注重隐性教学常规,发挥教学常规的中介功能。教学常规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教学常规的中介功能也在此得到体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读书学习、总结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最后上升为教师自己的教学规范,甚至是教学模式、教学风格,形成教师自我的教学常规。这样隐性的教学常规是符合某个教师个人的,是教师的一笔财富。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写道:“问题比较大的还是怎么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来听来学,做到真正的师生互动,这里面教师怎样引导、问题的设置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讲授的方法也很重要……所以第一遍教学时就要让学生跟上思路,应该先由教师举例,给予正确示范,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多举几个,使学生有一个从理解到整合到熟练的过程。等学生差不多会了,再让她们自己练,这样效果显然会好很多。”[3]这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总结,显然这样的总结是他深切体会并真正认同的,在以后的教学中他就会用这种新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反思总结,不断地实践,形成了自己的隐性教学常规,并把它运用到自己以后的教学中,教学常规的中介功能得以发挥。 (2)教学常规人文精神的焕发。教学常规是理论的产物,但它更是经验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文化的产物。一种教学常规之所以被人们认同,并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地被运用,是与其存在的文化基础有密切联系的。教学常规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具有一定科学性的教学规范,为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马斯洛把人的欲望或者说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应该是可以成立的。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新手教师,面对新的学生和新的环境,自己不免寻求一些教学上的帮助,学校的教学常规和老教师经验的传授成为他们运用的法宝。这种需求像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一样,是为了生存的需要,是把教学常规作为“工具”的阶段。随着实践的积累和教学经验的丰富,教师为了让教学具有魅力或个性,在选择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时,要努力体现人文思想。这是以“工具”为主,以“人文”为辅阶段。随着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多起来,可以渐渐淡化工具性,强化人文性。专家型教师应该是以人文性为主,以工具性为辅。可见,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对待教学常规是不断富有创造性的,也只有让教学常规焕发自身的人文光辉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效用。 3.教学常规的重建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学常规也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符合我们当代教学要求的教学常规即使在改革如潮的当下还有强烈的生命力,是因为课程改革即使再深入也离不开其根本宗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发展需要知识,无论是能力的提升还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以知识为依托,并且我国重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传统根深蒂固,这就决定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必定还有其存在的必要。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变化,教学常规在传承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变化,从而为传统的教学常规注入新的活力。它不是刻板的模子,也不是万能的公式,而是常用常新不断丰富变化的,正因为如此教学常规有稳定的根基和生存空间。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因为时代的发展需要多样的人才,也就赋予了学生的发展以不同的方式实现,旧的教学常规显然需要汲取新鲜血液,必须重建。因为教学常规的形成不是简单的理论移植问题,而是需要时间的沉淀、实践的检验、理论的支撑。我们只能在现有基础上渐渐地推进,加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慢慢地变革不合时宜的教学常规,让教学常规在新课程理念的催生下获得更加丰富的内涵,也让新课程改革以教学常规为依托,不至于失去教学的本真样态。 [收稿日期]2013-03-05标签:学校管理论文;